书城心理学五维人格论:心理实验及发现的哲学思辨
26191200000034

第34章 人格论——社会章(4)

——人格科学三种依恋关系是对个体现实人际关系存在状态的良好总结。

虽然强调了早期的影响,但忽略了在个体发展遗传机能时,环境对遗传特质“当前”的影响作用,忽略了个体和环境关系建立的自主调控效用。因此,当出现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的成人症状时,我们再予以调整就显得力不从心。三种依恋关系可以看做是两种人际关系倾向:亲密的、疏远的,或者信任的、怀疑的。

36、主题一句话人的社会化类别因为参照的标准不同分类也不同。我们为了确切地描述每个人或者描述人类的全体,从而期望一个简单的非此即彼的分类标准和划分方式,思路是对的,但做法是错误的。

确定性认知、描述一个人,不是用“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用“是此非彼”的关系客观描述。

【你不能既有点像A型,又有点儿像B型。你必须是非A即B。这些假设显然难以与事实相符合。就连“体型说”的倡导者其实也是根据人们与某种类型的相像程度来描述人的。】

——人格科学对人类自我的认知理解,使我们有了对社会人的定位及分类。但如何选择分类的标准,比较多样。以性别分类,分为男性和女性,还有中性;结合人格则又有男性化人和女性化人,还有两性人和无性人;按生理年龄分为年轻人、中年人、老年人等;结合人格特征又有心理年龄的分法。

选择不同的角度描述人类,就有不同的分类形式,每一种分类的结果都是符合自我标准对人类某一存在状态的描述。将社会人非此即彼的分类,最终是给每一个个体确切的定位,明晰地描述“他是怎样独一无二的人”,类似于要给每一片树叶定位。面对科技无限的发展性,我们说这样的定位不是不可能,只不过今天我们没有这个可能,也没有这个迫切的自我认知定位需要。在当前,我们人际间出于交互了解的需要,我们已经借助“核心人格维度”的描述形式,给予和我们交往的人予以人格定位,实现我们和不同人选择不同交往模式的参照需要。

对人的分类和对世界万物的分类是一样的:我们可以把事物分为生命的和非生命的,或者是有机的和无机的;然后可以继续细分,如生命体系由低级到高级的层级科目分类。也就是说,不同的概念内涵就有不同的事物外延。我们认识确定人也是这样的方式,选择不同的分类特征,自然就有不同的类别组成。而非此即彼所对应的是非此即彼的内涵,并无任何的困难。

如人可以分为活人和死人,非此即彼;还可以分为黄种人、白种人、黑种人、棕色人、混血人等,也是非此即彼的全面涵盖分类。如果从人格角度定位,选择核心人格维度的特征予以组合,形成此人的人格系统模式,当越接近于微观的时候,这一人格模式系统是独一无二的,相当于确定了树叶世界里的某一片树叶独一无二的特征。为了确定每个人在社会中的“人格位置”,使我们想到了“非此即彼”的描述方式,而这一简单分类方式的外延,对应的必然是简单的分类内涵,最简单的也是最为模糊的。我们期待存在的这一方式,客观违反了我们确定一个人在社会群体里独一无二的“人格位置”的认知初衷,能替代“非此即彼”的说法,而又能传达人类认知个体独特性需求目的的应该是“是此非彼”。

37、主题一句话贞洁,是一个个体对另一个体独自占有欲望的延伸,男人对女人会提出贞洁,女人对男人也有贞洁的要求,同性恋同样存在。期望贞洁和专一是占有欲的限制——“那个人是我的,不是其他人的”。

【例如,一些进化理论学者认为,男性在选择婚配对象时应该比女性更重视配偶的贞洁。尽管研究者在很多社会里发现情况确实是这样,但并不是所有文化里都存在这样的性别差异。(Buss,1989)】

——人格科学贞洁仅是某个社会、某个群体、某个时期的特殊现象。或者说,父系社会里男人对女人贞洁的要求,是男性占有欲望畸形表现;女人对自己的贞洁要求,完全是当时社会道德的牺牲。某一时期的社会道德(含法律),总是服务于社会资源控制者的集体愿望。当然,贞洁在一定社会历史时期起到社会关系稳定的作用。

38、主题一句话文明具有两面性,和所有的事物一样,有利有弊。健康和不健康是相对的概念,多数人是相对健康的,少数人属于极不健康和高度健康的范围。

【如何穿衣、如何吃饭等也都有规定。但是心理健康的人不像一般人那样严格遵守这些社会规则,除非他们感到可以在遵守规则的过程中满足自己的目标和愿望。他们“受自己的做人原则支配,而不是受制于社会规则”。(Maslow.1970,p.174)】

——人格科学人类生活里的每一件事,都有约定俗成规矩的可能。所谓的心理健康的人不像一般人如何……好像把一般人排除在健康人之外了。这样的说法属于表达不准确,虽然我们可以理解他要表达的意思。

“受自己做人的原则支配,而不是……”这句话,也就类似于孔子“七十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说法。但因为这样的一部分“心灵自由人”的存在而否认了普通大众的健康存在,的确失之偏颇。

严格遵守社会规范道德是社会的期望,是为人类协作提出的一般要求。但因为规则的普遍性和稳定性,必然存在一定的针对性和可变性的不足。只有这样的一部分“心灵自由的人”才能做到遵规不逾矩,同时又能为了解决“针对性的问题”做出“从心所欲”的变通调整。

一切现代文明在秉承文明现代的荣誉符号同时,也发生着生活障碍的作用,如普通人对待文明规则缺乏变通的现象。但是,并不能因此否定文明和否定普通人具有一般健康水平的存在。

另外,健康的状态也是变化的,个体由健康到不健康,也可以由不健康到健康;有的人健康倾向稳定性强,有的人稳定性弱;大部分人倾向于健康状态,少部分人倾向于不健康状态;一小部分人倾向于极不健康的状态和极健康的稳定状态,多数人处于一般健康状态(群体健康状态呈正态分布)。而引文中Maslow的说法,则是把极端健康的一小部分人确定为健康的全部,把多数人归结为不健康状态,是划分的标准太高,夸大了不健康的存在,忽略了个体健康和不健康动态的转化,忽略了健康和不健康内涵的相对性,导致脱离现实的结论。

人格论——综合章人格论——综合章1、主题一句话心理学是人类自我认知的最直接学科,心理动力学则是人类自我驱使、自我控制的科学。心理动力学是调动我们内心行为力量的科学,让我们的心力不再是放纵的河流,而是做有益增加自我存在状态改善力量的汇聚和驱使。

能动人格是心理动力学的人格成因分析,心理动力学关注的重点是如何汇聚、如何激发、如何驱使无限心理动力的科学方法,人类数千年积累的智慧将是心理动力学研究的核心。

2、主题一句话确定的人格描述就是一个人的标签。大五人格、五维人格、二维人格等都是描述人格不同标准的参照,说明一个人关键还在于说明一个人的核心人格维度特征。

【最广泛的是“神经质性”(Neuroticism)、“外向性”(Extraversion)、“求新性”(Openness)、“随和性”(Agreeableness)和“尽责性”(Conscientiousness)。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五个维度的第一个字母能组成OCEAN(海洋)一词,它正好容纳了人类人格的“海洋”。】

——人格科学这样的人格归纳也暗合了中国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常用五行来确定人格,水性智慧、木性耿直、土性诚厚、金性凌厉、火性热烈,各自代表意象并有关联。大五人格神经质体现生物遗传性特质、求新性体现认知思维智慧、外向随和性体现情感意志、尽责性体现社会化道德规范。对比五维人格论,发现大五人格独少了对行为执行特征的概括。虽然任何人格特征都是通过行为得以具体表达的,但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执行力、行动力的差异会导致行为差异的巨大不同。所以,人格的维度中我们不能用认知、情感、遗传特质的描述代替或掩盖了对行为特征的分析。

五项一体,还可归纳为“四加一”式人格。“四”指人的生物性特质、认知思维智慧、情感意志、行为执行四项自然属性,“一”指人的道德规范一项社会化属性。对人格描述的综合度不同、表达的维度数量不同,使人格分类方式多种多样,最终是以便于人类在生活中概括描述有效和简洁使用,作为衡量的标准。

人格的维度表现在“五个基本的方面”,还可以综合压缩为两个,即人格的先天和后天因素;还可以压缩为三个维度,遗传的、社会的、主体自我的(包括认知、情感、行为)。不管将人格因素如何分类,都是描述人格的参照,具体有效的描述仍需遵守核心人格因素表现的观察提取方式,关键在于可以“明确地说明一个人”。打个比方来说,如果把人看做是一种产品,人格就是附在某个人-产品之上的“使用说明书”。3、主题一句话割裂人格特征的描述方式是难以说明问题的。如把积极和消极情感割裂,或者把认知和情感割裂等,都是我们对自我认知的误解。——人格科学看到这个两维图,我们才发现“独立、割裂”情感“维度”的谬误所在。这里所谓“消极和积极两维”是人格系统中某一级维度的两大倾向,把同一维度的两种倾向分裂为两个维度,直接否定了两种矛盾倾向此消彼长的同一关联属性。再如对人格的控制维度划分一样,自我存在的主动控制性和被动接纳性,是人格维度中控制程度的两大倾向性描述,但他不能把“控制性和接纳性”同一维度的两个倾向割裂作为人格的两个维度,否则个体就会出现对单一对象(非复合)既主动又被动的悖论行为。从这个角度来说,人格的组成维度可以通过“五个基本的方面”予以综合体现,人类人格特征表现使五个维度的每一维都有正态分布——中间为常态,多数两极为极端偏态少数。

每一人格维度一般分为两种矛盾倾向表现,“维度”和“维度表现的矛盾倾向”是两个不同属性的概念。矛盾是用来描述人格特征分布的倾向性表现,人格维度本身是个中性词语,人格表现则具备倾向性色彩。对于一个确切的个体、确切的时刻、确定的单一元素交互对象的人格表现,在这一维度上只有一个位置,不存在矛盾;如一个人在某一件事情中表现积极,就是积极的人格特征,这时不能说他的表现是矛盾的,积极占多少比例、消极占多少比例——体现行为表现性质的唯一性和确定性。相对人的群体、某阶段时间、面对复合元素的交互对象,人格的某一维度则表现出矛盾共存的状态:不同的人之间会存在矛盾人格的表现(如急躁行为和缓慢行为),同一个人面对不同的对象会有矛盾人格的表现(如喜欢一种人厌恶另一种人),同一个人面对同一对象在不同的时间也会有矛盾人格的表现(对一个人不同的方面会产生爱恨交加的情感等)。4、主题一句话心理学和哲学的从属关系心理学源于哲学,不能因为心理学的独立而抛弃其普遍适用的规律,如联系的、发展变化的、运动的这些最基本的世界事物存在状态的定律。

5、主题一句话当人类脱离狂妄的那一天,人类才拥有真正的智慧。

【这些心理机制是人类特有的功能。】

——人格科学暂不管“这些”心理机制具体指什么,但很多动物的情绪性表现使我们可以看到非人动物心理的存在。至于为人类特有的,大概也仅是在某些心理机制方面的更高级形式的存在。

6、主题一句话对同一病症有不同的看法,如同中西医断症的区别,因此,相应的治疗手法也各不相同。咨询师的理论倾向影响了诊断和治疗方式的选择。

【一位来访者向你求助,帮他解决舞台恐惧,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主要在于你如何解释这种恐惧产生的原因。他的焦虑是不是某些潜在冲动导致的症状?也许舞台或者观众象征他过去生活中重要的人和事。如果你的解释是这样的,那么你可能会尝试精神分析的治疗方法。】

——人格科学个体过去模式建构对现在影响是必然的,但个体的当前表现并非完全取决于过去的经历体验和认知结构。

比较客观的治疗方式,是关注患者人格模式形成于关键期的重要影响作用,更关注患者当前的应激性不适反应因素,将过去到现在看做是延续的整体。不是以某一个生存阶段决定现在作为治疗依据,从而选择针对性的治疗方式,以便最有效地调节个体的人格模式。

面对患者,咨询师一般依据自己的自我诊断理解,选择相应的治疗方式。如果咨询师所持治疗方式倾向性很单一、偏执,就容易导致对众多患者做同一倾向的诊断解释,必然产生治疗方式选择的单一和不适应此治疗方式的客观群体存在。

7、主题一句话人格结构的建立是人类认知自我的基本工具,依此用于评估人行为特征和再塑人格。

【卡特尔从事研究的核心目的是为了发现究竟有多少不同的人格特质。心理学家们提出,测量和研究了数百种人格特质。然而,这其中的许多特质都是有相关的。例如,虽然我们可以确定善交际与外倾有些细微的差异,但它们二者并非完全不同。卡特尔推断:如果把相关的特质归类,分离出那些独立的特质,我们就能够确定人格的基本结构。】

——人格科学人格维度或者特质的表象是无限的。我们总会把人格的“综合性特征表现”和“独立性特征表现”相混淆。综合性特征和独立性特征是相对而言的,综合是指内涵和外延较宽泛的人格特征,独立是指内涵和外延较具体的人格特征。如内外、主动被动等人格特征就属于综合性较大的特征。综合性特征还可以分离成诸多独立人格特征。特征这样存在和人格维度的综合性和独立性相一致的。

如我们把人格分为“遗传、认知、情感、行为、社会”五大维度,其中行为维度就是所有行为人格维度具备的特征总和,是综合性较强的维度,其可分支为“主动和被动的应对维度”、“果断和犹豫的决策维度”等独立性较强的人格维度。人格特征源于个体自我存在,滋生主动控制与被动接纳基本的行为机制,具体表现为多维人格表象。如老子《道德经》中所言: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8、主题一句话临床心理学成熟的一个标志是,拥有比较完毕的心理诊断治疗的工具。

【用操作条件反射治疗心理问题的另一类方法是生物反馈法。生物反馈法需用一种特殊设备提供关于肌肉活动的信息,没有这样的设备,这些信息不易被察觉,因此也就不容易被控制。

例如,一位焦虑的女士可能用这样的一台设备来告诉自己,脸部和背部的肌肉什么时候紧张,什么时候放松,否则她不会意识到这些肌肉的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