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五维人格论:心理实验及发现的哲学思辨
26191200000012

第12章 人格论——情感章人(3)

羞怯情绪阻碍交往技能的正常发挥,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内向者没有交往的技术、方法。因此,克服羞怯、抑制阻断羞怯情绪发生技术对这些个体来说更为重要。阻断羞怯情绪发生,除了建立增强自主、自信以外,还有一些即用见效的方法,如暂时性强制转移交往紧张注意,获得放松后,再重新循序切入就是很好的对策。再如用成功的行为激励自己,帮助建立自主,养成良好的交往能力。

17、主题一句话控制和接纳是自我存在的两面互补表现。

【然而,当羞怯的人无法避免潜在的、令人尴尬的、失败的社会交往时,他们会尽量让谈话变得简短、无害。在一项实验中,主试要求参与者讲4个有关他们自己的小故事。(Epstein & LeMay,1990)有些参与者就认为主试稍后会用这些故事评价他们。那些社交焦虑者因害怕受到评价,就把故事讲得比别人短些,暴露自己更少些。……总之,羞怯者在交往中采取一种自我保护策略。】

——人格科学很显然,这个例子证明了自我自主的另一个方面,和控制支配相应的一面——接纳、妥协性自我存在保护倾向行为。(自我存在可以表现出自主控制,也会表现出服从逃避)

18、主题一句话人格的同一维度表现出对立倾向性,如情感可以表现出积极和消极的倾向。认知和情感相关联。

【和其他特质一样,我们平常体验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倾向在时间上是比较固定的,也就是说,如果我现在知道你在这两个情感维度上的位置,那么我能对你多年以后体验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倾向作出比较准确的预测。(Watson & Walker,1996)】

——人格科学情感和认知是伴生性存在关系,对于生命个体,二者自始至终是相互联系的。

有情感、情绪的积极和消极等两向区分,进一步例证了“人格每一维度存在两种倾向”的共同特征:或者属于主动性控制范畴,或者属于被动性接纳范畴等。情感的稳定性表现和认知变化的波动性显着相关,如果自我认知没有较大的变化,情感的表达也不会有较大的变化。

19、主题一句话人类不仅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更是自主选择的结果。

【经过自然选择的过程,这些物种发展了能帮助他们生存并兴旺昌盛的特点,而那些未形成这样特点的物种就灭绝了。在许多情况下,物种为了对付自然环境对生存的威胁而改进自身的生理特点。】

——人格科学人们描述生命存在发展使用的还是“自然选择”较笼统的说法。而现实中的人类生命却充分地体现了:人类不仅是被动适应外界自然的发展,更在于人类自我存在主观控制能动性的有效作用,被动适应与自主能动控制共同造就今天的人类生命存在。

20、主题一句话社会化支持获得是个体生存的必然依托。

【研究者指出,所有人都有从属于某群体或加入某种关系的迫切需要。因此,当我们被社会群体排斥或拒绝时,我们会十分沮丧。这种沮丧不仅限于我们明确的被群体拒绝或排斥在某一关系之外的情况。】

——人格科学个体相对自然的弱势,使其在遗传的历程中形成了获得群体支持能量的需要,否则会感受到失去社会性群体支持带来的恐惧。威胁不是来源于关系的排斥和拒绝,而是因群体生存关系损失带来生存能量的缺失,生存威胁相对变得更加强势,自我存在更加弱势。

群居、社会化是生命应对自然无限灾害进化而来的生存智慧。

21、主题一句话每个社会人拥有的社会性支持力量是多样的。个体的每一次生物性倾向选择都是潜意识自主的体现。

【在研究中,让大学女生观察并评价与男生的关系,结果发现,无论长期关系还是短期关系,那些爱帮助人的、温柔大度的男生都比那些单纯支配型的男生更有吸引力。(Jensen-Campbell,Graziano和West,1995)】

——人格科学支持恰是社会关系发生发展的根本。支持力量的获取成为生命存在的本能需要,既是为了生命的延续(出生时的养育支持),更是为了应付自然生存的更大威胁(家庭支持、种族支持、国家支持、社会支持等)。这里再一次让我们看到,在残酷的自然环境当中,生命乃至人类为了基本的生存要面对无限可能的、巨大的生存威胁,疲于奔命的被动接纳应激反应在人类个体行为中占有重要的比例。

当然,我们也可以发现,于人类自身之中的自主能动行为反应的存在,也许是生命进化的一个标志。就像向日葵倾向于阳光的方向,还有趋冷趋热的生物反应,还有很多倾向性生物自然反应。生存在同一大环境里,不同的生命选择不同的刺激,这就是自主能动存在的生物学意义,也是生命自我存在、自我保护、自我维持生命状态的根本反应。因此,可以说个体的自然倾向选择等同于原始的潜意识自主。再如衣食足知廉耻,当人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任何生存条件情境下都可能出现,暂时的或者较长久的)后,个体的自主新需求行为随即会出现。

随着人类的进步,自主性由自发到自觉,由潜意识受益到觉意识应用,表现行为的能动,在生存问题解决当中,使人类更多感受到能动性解决问题的巨大收益,对自我及生存环境控制性扩大的优势。主动控制性、被动接纳性是和生命体相伴随的存在,生物链的存在说明“弱肉强食”的控制性与接纳性客观制约生存状态的残酷。如在获取食物(生存能量)的竞争过程中,必然存在攻击与控制,被侵略的过程必然存在逃避与接纳,竞争经历生物进化漫长历程的积累,生命存在的自主控制感和被动接纳感在取食和被取食的生物依赖关系中逐渐根深蒂固。

22、主题一句话自我完善是需要的统合,自我实现是价值的表达。自我完善和自主完善不同,自主完善是自我完善的一个途径或者一个条件。每个人的控制性和接纳性是阴阳平衡的,此处阳必有彼处阴。

【与罗杰斯所说的一致,研究者发现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的高相关和个人积极的调解有关。(Gough,Fioravanti)】

——人格科学自我生存控制感是个体存在的一切需要的出发点。自我生存控制感的产生由于生物性自我存在的本能,既包含个体对自己对内部的控制,又包含个体对环境对外界的控制。

自我控制感的发展,也是经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对于人类来说,自我控制感经历了由自发无觉察到自觉可觉察的形成过程。个体社会化过程就是个体本能自我和社会超我冲突融合统一协调的过程,如果本我和超我的冲突未能在现实自我中得到统一协调,现时自我就未能形成,客观行为未能为主观心理接纳,个体表现为某些行为活动和心理需要分离的矛盾体,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未能得以自我完善的生存病态。

现实自我的形成,相对不同的人所需的时间也不同。现实自我的形成依赖于认知情感的发展层次。因此,不同认知水平的个体,处理自我需求和客观需求矛盾的能力不同,表现出自我层次的不同,表现出自我完善所需要的时间不同。有的人需要一生,有的人很年轻就可以达到自我完善的境界,悟性不同所需的时间不同。自我完善的存在是相对稳定动态变化的:生存过程遇到的认知情感冲突有其时代性和进化性,主观和客观难以预料的新冲突总会不断出现。虽然存在以不变应万变的认知统合能力,但是对于某一个自我完善较好的个体,在解决新冲突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些暂时性不能统一协调冲突的情景,自我完善会被暂时性冲击破坏,表现出自我完善的波动性变化。

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什么是自我完善。以上所述,自我完善就是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在自我中得到统一协调表现,具体说,是客观行为能被主观心理所接纳,主观心理能通过客观行为得以舒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不是一个概念。自我完善是个体主观生存需要和客观生存需要的统一,是个体生存的基本要求;自我实现是自我控制感的高级存在状态,是一种生存发展的高层目标,也是自我实现需要的结果,是自我生存价值得以实现并得到自己认可的生存状态(很多大艺术家生前一贫如洗,死后价值连城,这也是死而有憾,自己的生存创造价值没有得到当前社会的认可,便很难得到自己的认可,更难有自我实现的价值感生成)。自我实现的标志是有“因我的存在而存在的”生存价值,并且要有对自我生存价值的认可评价。

人生各异,能力各异,自我实现的价值标准也各异;因此,自我实现的价值是能为个体高度评价的生存活动价值;同时,因为个体的社会属性和个体认知的主观性特点,生存价值的自我认可是以社会认可为基础的,但并不是必须的——也就是说,某一个体自我实现的存在价值可以不为社会所认可,但一定要有为自己认可的前提。

区分自主和自我的不同,自我完善就会更加明确。自我完善不是自主完善,自我完善是对我的行为系统的发展性客观完善,并非特指自主性控制作用。而自主完善则是指通过自己对自己的左右或控制,达到自我完善的目标;自我完善则是在大环境的作用下,外力、内力及综合作用,实现“个体自我”行为存在的完善性表现,重点强调任何个体优化性行为的存在。

个体的控制性是自主得以表现的载体,任何生命都有独特表现自主的方式,都有表达自主控制性的独特渠道。如有的人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懦弱顺从,却出现虐待动物的行为;有的人在强势面前表现出顺从逃避,在弱势面前却盛气凌人。对一个人的了解,可以从控制性和逃避性表现平衡的角度观察考量。古人论断得很清楚,用阴和阳来代表一种表现的两个矛盾的趋势,或动或静,或内或外,或公或私,不一而足。古人论及的是指一个人的某一事件的表现非此即彼的规律,但尚未论及同一个人本身的行为表现也是阴阳平衡的。具体说,一个人在此时表现为“阳”的行为,在彼时必有“阴”的行为,阴阳相趋,有高峰有低谷;一个人面对一些事件可能会表现出较多的“控制性阳的行为”,在对另外一些事件的处理中,就会以“顺从接纳性阴的行为”表达为主。观其阳,推及阴,反之亦然。

23、主题一句话超我和本我不同的统合度,表现出不同的自我。自我仅代表一个“行为的实体”,和生活里通常所说的包含自主意义的自我不同,且不能混用。

【当人们压抑自我的时候,他的自我也就停止进步了。】

——人格科学当我们把自我、本我、超我并列起来在现实中观察,压抑自我就不存在了,存在的是本我与超我的统合,压抑的不是自我而是本我。

自我是“统合本我、超我”的状态存在,本我和超我都是通过自我得以表现的。本我与超我的统合,可能是本我压过超我,可能是超我压过本我,可能是二者的相互妥协,不管是哪一种结果,都是自我的表现,区别仅在于行为和心理的一致性,也就是超我和本我的统合度。

比如,超我压过了本我,并指导行为,但超我并未能得到本我的完全接纳,统合不完全,自我就是个矛盾体(表现出焦虑或恐惧),未能达到自我完善的行为存在标准。如果说弗洛伊德所谓的自我被压抑,那么,本我又指的是什么呢?按照弗洛伊德的三我分析,自我并不是“自我性”表达的意义,并不同于我们生活里常说的“自我性”表现,我们生活里常说的自我和弗洛伊德三我分析里的本我意义是一致的。

自我是个体客观表现行为系统之和,本我是原始自由表达的欲望之和,自主不是自以为是的张扬本我的自我,而是自己控制的能力。三个概念不再混淆,自主和自我不能再混用,心理学自我性表现和生活里自我的意义不同。

24、主题一句话自尊感的高低主要是自主程度的反应,自尊是自卑的需要。同一个体的自尊存在波动性。自尊的最终表现为尊贵的气质。

【这些研究中的被试者要参加一个测验,测验通常声称要检测他们的智力水平,或者要测查完成某一任务时需要的一些特别的能力。然后,研究者给被试者一个假反馈,告诉他们是做得很好或很差。当被告之在测验中失败了时,高自尊和低自尊的人会怎样反应?实验者发现,低自尊的人不再努力尝试,他们的成绩会更差,并且当想到在第一次测验中失败时,他们更可能会放弃第二次测验。相反,不管怎样看待第一次测验成绩,高自尊的人都会像原来一样努力。】

——人格科学这一研究可以说明,自尊就是个体对自我存在社会价值的自主维护。自我存在控制感强烈的人、特别是对外界环境控制强烈的,也就是自主性强的个体,自尊心强,反之自尊感较低。

本例最明显的证据是,当个体得知测试的成绩很差,如果个体自我控制感较强,不会轻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完全左右,不会因为外界的一些变化轻易改变自己的目标行为。自卑是自尊的基础,任何自尊是建立在最初的自卑感之上的,没有自卑也就无所谓自尊,自尊是自卑的需要。自尊产生于自卑,但不能等同与自卑。过于敏感的自尊维护反应体现了强烈自卑的作用,这样的自尊表现在对“表面”尊严的维护,而不是高自尊对应的高度成熟自主的反应,却把“自尊”完全等同于“面子”,为自尊而自尊,以赚取在他人心目中被尊重的自尊假象,实际并非是真正高自尊,而是将高度自主的自尊和高度敏感的自尊混淆在一起了。

高自尊是自主感较稳定的个体,不轻易受到外界的次要因素改变自己,面对自己和外界总是拥有“主动和能动”的权力——进一步说,高自尊的个体自我,在任何情境下都能较客观地把握自己的自主行为和生存环境的主动。低自尊个体则相反,对自己行为的控制难以把握,更不论及对生存环境的主动把握,对自我缺乏控制,缺乏存在感,本我和超我未能良好统合,一般说是“缺乏自我”,实质是低自主的一种具体表现。由此看来,自尊心的敏感度并不能恰好体现自尊心的高低,没有正相关关系。也就是说,自尊敏感度高的个体,自尊心不一定就高,反之不一定就低。真正的高自尊表现,不仅形成自我价值维护,还在于环境给予的存在价值感反馈的维护。也就是常说的,要自尊首先要尊重别人,更需要被别人尊重。这句话同时也说明了高自尊不能等同于高敏感度自尊的重要原因:自尊的价值感不仅在于主观的单方面期望,还在于客观环境认可的二者统一,最终表现为一种尊崇的气势和尊贵的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