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精明人办事的135个小技巧
26190700000007

第7章

22、把信息当成财富

宝贵的信息往往能带来巨大的财富。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原籍法国的米耶已是美国公民了,他决定把根扎在美洲这片使人激动的大陆。

从1950年起,米耶在加拉尔的公寓已经成了法国政界要员的一个社交场所。许多财经官员常常在他家欢聚,有的甚至在他家过夜。纽约最有名的金融家列文兄弟也是他家的常客,此时在财经界,米耶已是华尔街所熟知的人物。

有一天,一著名公司的主持兰搏特去拜访米耶,告诉他说在德州有一个80万英亩的农场,正在等着出卖。要知道,德州最大的农场——王家农场——也不过是90万英亩。这个叫作马达多的农场如能收购过来,肯定会有巨大的价值。德州的石油等矿藏十分丰富,如果投资探采石油,一定会发大财。于是米耶一口应承下来。

这次收购于1951年8月成交。直到1959年的圣诞节,米耶才以1800万元的价格出售了这块牧场,共赚了1500万元。许多人认为,用这样漫长的时间,才赚到这么一点钱,是发不能令人感到满足的。

实际上,在这笔交易中,米耶有着自己的打算。他做惯了风险大、速战速决的生意,现在他也需要留一手。在大起大落的生活中,要保有一个稳定的方面,以做长远的打算。

依比斯达原是华尔街上一位成功的律师。1923年他和两个朋友共同开办了一家财务投资公司。5年以后,他帮助道奇公司和克莱斯公司进行合并。那时,他只不过30岁多一点。1938年他创办了化学投资基金会,成为美国投资基金的先驱。从1928年到1946年,他参加过许多国际经济组织。在事业上,依比斯达有着巨大的成就,直到60岁以后,他还在不停地工作着。他比米耶大11岁,但是他两志趣一致,性格相似,他们很快成了亲密的朋友。在收购和合并的系列行动中,他们俩进行着最有效的合作。

依比斯达有个叫戴维斯的朋友,是美国橡胶公司的首脑。有一天,他打电话给依比斯达,说有人正准备出售手中50%的亚达高加斯资料公司的股票,让他立即采取行动。这家公司出产的产品是用作提炼石油和采油井的材料,在美国那个行业中居主导地位。依比斯达于是和米耶共同以450万元购入,其中依比斯达的225万元是万国宝通银行借贷的。那时是1952年4月22日。

此外,这家亚达高加斯资料公司还拥有50%的费图劳公司的产权,后者是美国第一流的出产提炼重油化学品的公司。后来,依比斯达和米耶把图劳公司的股票卖出,获得了550万元,剩下来的亚达高加斯资料公司的股票就等于没有花什么钱就轻而易举地捞到手。

23、直不行就绕个弯

曲则全,枉则直,只有拐个弯才能达到目的,并且达到得更快更好,那又何必不做呢?

汉武帝自小是由奶妈带大的。历史上皇帝的奶妈经常出问题,因为皇帝是她的干儿子,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此,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汉武帝知道了,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就是奶妈也无可奈何,只好求救于东方朔,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是有名的可以调皮耍赖的人。

汉武帝有两个人他很喜欢,一个是东方朔,此人幽默、滑稽经常与他说笑话,把汉武帝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汉武帝很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

东方朔听了奶妈的话后,说道:“奶妈,这件事情,只凭嘴巴来讲,是没有用的。你要我真救你,又有希望帮得上忙的话,等皇帝下命令要办你的时候,叫人把你拉下去你被牵走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皇帝要你滚只好滚了,但你走两步,便回头看看皇帝,走两步,又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可要求说:‘皇帝!我是你的奶妈,请原谅我吧!’否则,你的头将会落地。你什么都不要讲,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这样或者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

等到汉武帝要法办奶妈的时候,奶妈就照着东方朔的吩咐,走一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东方朔站在旁边说:“你这个老太婆神经嘛!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你就快滚吧!”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长大,现在要把她绑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难过,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便想算了,于是说:“免了你这一次的罪吧!以后可不可再犯错了。”

东方朔运用了“曲则全”的艺术,救了汉武帝的奶妈的命。

当时有一个人得罪了齐景公,齐景公大发脾气,抓来绑在殿下,要把这人一节节地砍掉。古代的“肢解”,是手脚四肢、头脑胴体,一节节的分开,非常残酷。同时齐景公还下命令,谁都不可以谏阻这件事,如果有人要谏阻,便要同样肢解。皇帝所讲的话,就是法律。晏子听了以后,把袖子一卷,装得很凶的样了,拿起刀来,把那人的头发揪住,一边在鞋底下磨刀,做出一付要亲自动手杀掉此人为皇帝泄怒的样子。然后慢慢地仰起头来,向坐在上面发脾气的景公问道:“报告皇上,我看了半天,很难下手,好像历史上记载尧、舜、禹、汤、文王等这些明王圣主,在肢解杀人时,没有说明应该先砍哪一部分才对?请问皇上,对此人应该先从哪里砍起才能做到像尧舜一样杀得好?”齐景公听了晏子的话,立刻警觉,自己如果要做一个明王圣主,又怎么可以用此残酷的方法杀人呢!所以对晏子说:“好了!放掉他,我错了!”

如果晏子求情,那就糟了,可能火上加油,此人非死不可。因为进行直谏会使景公下不了台,弄得更糟。所以他便用上“曲则全”的谏劝艺术了!

当一个人发怒的时候,所谓“怒不可遏,恶不可长”。尤其是古代帝王专制政体的时代,皇上一发了脾气,要想把他的脾气堵住,那就糟了,他的脾气反而发得更大,不能堵的,只能顺其势——“曲则全”——转个弯,把他化掉就好了。这是说身为大臣,做人家的干部,尤其是做高级干部,必须要善于运用的道理。

24、凡事留有余地

我们在批评别人时,只要使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即可,切不可揪住不放,要牢记: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都留有余地。

俗话说:“狗急跳墙。”国外有句相同的谚语:“走投无路的老鼠会咬猫。”老鼠无论如何也斗不过猫,但是在情势所逼,走投无路时,也可能拼命决一死战,给予猫以意想不到的反击。

人类的情形与此亦相差不远。对于他人无尽无休的斥责与追问置若罔闻的人并不是没有,但是人们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会绞尽脑汁地意欲辩驳、反击。再者,无论是什么人都难免有些缺点,如果穷追不舍,紧逼不放,对方在情急之下,极有可能不顾一切地反咬你一口,从而造成双方僵持不下的尴尬局面。

张先生某研究室主任,虽然年逾半百,但是每天仍和其他同志一起跑步、做操,其精力之充沛决不亚于年轻人。一天早晨,天正下着雨,研究室的同志们不知是否要照例做操,于是去请示张先生。张先生说:“如此小雨,照做不误。”这时,有一位年轻人轻声地咕哝道:“要做你自己去做好了。”不料这话被老张听到了,于是喝斥道:“你说什么?在大家面前再说一遍!”张先生的话使这位年轻人紧张万分,但是张先生对此并没有深究。这个年轻人是个不满现实、喜爱制造事端的人,平素即不受大家欢迎,张先生的斥责使得其他的人觉得非常痛快,认为他是罪有应得,而且对张先生不深究的作风深感佩服,从此之后,所有的办事员和科员都越发尊重张先生了。

当批评时,不用客气留情,但是批评必须在适度,而且在批评之后必须给予信任和关怀。批评之后,还应伸出救援之手,使他改正错误,而不是一味追究责骂,从此戴上“有色眼镜”,一棍子把人家打死,使他受到最彻底的伤害,这是最愚蠢的人才会采取的笨拙方法。

25、既不赞成也不反对

既不赞成也不反对也是一种说话的艺术。

西方人一直拿“二分法”没有办法,始终摆脱不掉“二分法”的陷阱,无可奈何地生活在二分法的困境中,动不动就明确地“二选一”,果决地在二中择取其一。

“请问要喝咖啡,还是红茶?”

“咖啡。”

虽然显得明快而清楚,但不如回答:“随便”或“都可以”。

有些时候我们的基本立场是“既不反对也不赞成”,为的是掉入反对和赞成这种二分法的产物所造成的圈套,而难逃被套牢的噩运。谁也不愿意平白地被套牢,不是吗?

我们应尽量在两种相反的矛盾因子中,寻求合理的平衡点,做到把矛盾化解,成为崭新的结合体。

比如有心怀鬼胎的人向你打听:

“这件事,你看怎么样?”

你可以这样应对:

“到目前为止,一切都还好,不过后面的演变,实在很难说。”

再比如:

“王君的操守,到底怎么样?”

“我不太清楚,问了好几个人,都说很难说。”

精明的人,遇到有些事不便说或不好说时只推说“很难说”,便可不说明事实。

“请问这一次旅行,要给导游多少小费?”

“很难说,因为给小费是每一个人自己可以决定的事情,旅行社并没有规定,也没有理由做这种决定。”

精明的人,当然不会直接说出“应该给多少”、“最好给多少”或者“我打算给多少”这一类的话来。但是,在“我们研究看看”、“我们不妨分头打听,看看别人打算怎么给付”等等“推、拖、拉”用语之后,可能会说:“一般来说,每人每天给导游两块钱美金,不知道你觉得怎样?我们是不是再过几天,看看情况再来商量?”

“赞成”、“反对”是一种“二分法”,表示赞成或反对,即为“二选一”。精明人以“既反对也不赞成”作为基本立场,便是“二合一”的思考方式。

任何事情,总是不断地演变。往往原本可以赞成的事情,演变到最后,令人不得不反对;而原来应该反对的也可能愈变愈应该加以赞成。

当一切都清楚明了,而且保证不再改变,这时候我们当然会当机立断,果敢地选择赞成或反对的态度。但是,就算如此,警觉性特别高的精明人,也尽量避免公开表态,以免引起抱持不同意见的人的指责,甚至仇视。被人家问起赞成或反对时,也不可能直接了当地表示其中之一,却大多兼顾赞成及反对双方面的看法,尽量加以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