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听乌龟壳讲国宝的故事
26187600000005

第5章 乾隆皇帝最喜欢的三幅字帖

乾隆皇帝的爱好真是多种多样,他不仅仅喜欢瓷器,还喜欢很多东西呢!现在我们去故宫博物院看一看他心爱的三幅字帖吧!到底是什么样的字帖让乾隆皇帝爱不释手呢?为什么有一幅他珍爱的字帖现在会与其他两幅分隔两地,到底发生过什么事情呢?

在故宫博物院养心殿内西侧,有一个不足10平方米的小暖阁,门上面的匾额是乾隆皇帝亲自题写的“三希堂”。为什么会取这样一个堂名呢?

原来这里曾经珍藏着乾隆皇帝心爱的晋人三大墨宝——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和王珣的《伯远帖》,人称“三希帖”。乾隆皇帝平时在养心殿办理国家公务,休息时就走到养心殿内西侧的“三希堂”中赏玩这三幅字帖。由此可见,乾隆皇帝对晋人三大墨宝钟爱有加。

“三希帖”到底是什么?

《快雪时晴帖》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素有“书圣”之称的王羲之,其墨宝《兰亭序》名甲天下,可惜被唐太宗李世民带到陵墓中去了!有人说这幅《快雪时晴帖》是仅次于《兰亭序》的精品。

《中秋帖》相传是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所书,这幅字帖被人们称为“一笔书”,也就是字写得像行云流水一样流畅,又像一条展身的龙遒(qiú)劲有力,令所有看到它的人都为之惊叹!“三希帖”中最后一幅字帖是《伯远帖》,作者是王羲之的侄子王珣。这幅字帖是“三希帖”中唯一的真迹,也是东晋书法世家王氏家族唯一的存世真迹!

“三希帖”这三幅字贴被喜欢书画的乾隆皇帝珍藏起来,并专门建造了“三希堂”来保存,一直到清朝灭亡都存放在皇宫禁地“三希堂”内。

谁动了“三希帖”?

清朝灭亡后,末代皇帝溥仪仍住故宫的北部。1924年,冯玉祥代表国民政府将溥仪“请出”故宫。溥仪出宫时,把皇室世代珍藏的《快雪时晴帖》带在身上,被士兵查出后只得留下。当时,另两件“三希帖”也不知去向!

《快雪时晴帖》虽然没有被溥仪带走,但也没有逃过流浪的命运。在日本侵略者准备南侵之时,民国政府组织人把包括《快雪时晴帖》在内的2118箱清宫文物装箱,搬上火车运到南京。没过不久,这幅字帖和80箱最珍贵的文物又被运到汉口。接下来,这批文物为躲避战火,像流浪的孩子一样辗转了近半个中国。

1949年,国民党军队撤退到台湾,《快雪时晴帖》和大量故宫文物被分批运到台湾。当年奇异失踪的两件“三希帖”,后人也渐渐查出它们的去向:原来被老太妃敬懿偷偷藏了起来,出宫后带回娘家,之后卖给后门桥一家小古玩店“品古斋”,此后被古董收藏者郭世五买下。

漫漫归途

新中国成立后,郭世五的儿子郭昭俊带着《中秋帖》和《伯远帖》到海外,后出现在香港的古玩市场。l951年11月5日,周恩来总理指示,从香港把《中秋帖》和《伯远帖》用重金买回来。离开故宫27年之久的《中秋帖》和《伯远帖》这才终于回到了“三希堂”。

现在“三希堂”的布置依然与乾隆年间一样,从室内精致的装饰可以看出,乾隆皇帝是多么喜欢这个10平方米的小暖阁。但令人遗憾的是,“三希堂”中最重要的“三希帖”却只剩两帖。不知道在台北的《快雪时晴帖》会不会想家?

王羲之手书《兰亭序》还在吗?

王羲之手书《兰亭序》,是中国书法第一帖。但我们再也看不到王羲之手书的真迹了,现在看到的,只是从石碑上拓下来的复制品,或者是历代书法家的仿品。

原因是,唐太宗李世民十分喜欢王羲之手书《兰亭序》,他想尽办法把它占为己有。在去世前,唐太宗命人把《兰亭序》同自己一起下葬。但唐昭陵中到底有没有这张书帖,至今仍是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