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听乌龟壳讲国宝的故事
26187600000018

第18章 这五头牛可不简单啊

小朋友,你喜欢画画吗?画蓝天白云和火红的太阳,画草地上跑的小兔子,画与爸爸妈妈一起去游乐园……想想看那是多美好的景象呀!我国有一幅名画《五牛图》,在国外流浪了半个世纪,终于回到祖国的怀抱。这幅画为什么会离开中国呢?让我们去一探究竟吧!

五头牛的名画

一听《五牛图》的名字,我们就知道这是一幅画着五头牛的画作。

此画之所以引起人们的重视,有两个原因:一是是目前所见最早画在麻纸上的绘画作品之一;二是这幅画的作者是唐代画家韩滉(huàng),韩滉曾出任浙东西两道节度使等官职,到唐德宗时官至宰相,封晋国公。

在《五牛图》的画面中,一头牛在低头慢慢地食草;一头牛翘首向前奔驰,仿佛是撒野的猛兽;一头牛在回顾舐舌,露出一幅旁若无人的样子;另一头牛则纵趾而鸣,好像在呼唤着离去的伙伴;还有一头牛在缓步跂(qí)行,似乎走向田头,又仿佛耕地归来,令人回味无穷。

《五牛图》的构图很特别,五头牛绘于同一平面上,几乎没有衬景。中间画一头青牛,牛作正面状,表情自然,安静祥和。其他四头都是黄牛,都是侧身状,对称分布在青牛的两侧,但姿势不同,一头牛作大步前进状,一头牛作悠闲自在状,一头牛作边走边叫状,一头牛作低头吃草状。这五头牛虽然各自可成一幅,但放在一起,更觉和谐统一,显出画家的独特视角。

韩滉用简洁的线条勾勒出牛的轮廓、骨骼、筋肉及牛身上的毫毛;再用粗放的笔法画出牛全身的颜色。

如果仔细地端详,你会发现画家画得特别写实,不像大部分的中国画那样写意,牛头部的一根根细毛都相当精致,颜色的渐变也运用得十分完美。五头牛仿佛并不是在一张平面上,只觉得它们马上就要从画面走下来一样!

《五牛图》与收藏名家

按明朝人的著录,《五牛图》卷在北宋时曾收入内府,宋徽宗还曾题词签字,但这些痕迹都因后人的挖割而不复存在了,只有“睿思东阁”、“绍兴”这些南宋宫廷的印记表明它南渡的身世。

元灭宋后,大书画家赵孟頫(fū)得到了这幅名画,如获巨宝,留下了“神气磊落、希世明笔”的题跋(bá)。

明代,《五牛图》卷又陆续到了大收藏家和鉴赏家项元汴与宋荦(luò)的手中。

清代乾隆皇帝广诏天下珍宝,《五牛图》卷被征召入宫,乾隆皇帝非常喜爱,并多次命大臣在卷后题跋。清朝末年,名画被转到中南海瀛台保存,1900年,八国联军洗劫紫禁城,《五牛图》被劫出国外,从此杳无音讯。

1950年初,周恩来总理收到一位香港爱国人士的来信,说当年被八国联军抢走的《五牛图》,近日会在香港出现并被拍卖。他很想买下此画,献给祖国,因此画的价格可能高达10万港元,个人财力无力购买,希望政府能够出资收回国宝。

周总理见信后,立即给文化部下达三条批示:一、派专家赴港对国宝进行鉴定,确定其真伪后负责收购;二、派可靠人员专门护送,以确保文物安全;三、文物返回后,交给收藏条件好的单位妥善保管。

文化部接到总理批示后,立即组织专家赶赴香港。经鉴定《五牛图》确系真迹,后又经过多次交涉,最终以6万港元买下此画。修复后珍藏于故宫博物院。

韩滉为什么要画《五牛图》

唐代画家韩滉为什么要画《五牛图》?答案有以下几种:

民间相传:韩滉与朋友聊画画,朋友认为画驴、牛、马都很难画得真实,原因是它们常见,人们太熟悉,谁看画后都会与实物对比。韩滉认为朋友所说有道理,因为人们太熟悉的东西,只要一点儿画得不对,都会被人轻易看出来。不过,韩滉认为,如果认真观察,也会画得很精彩。于是韩滉便到农村去看牛,写生收集素材,经过一个多月的反复修改,终于绘出这幅《五牛图》。

元代画家赵孟頫认为:韩滉画五牛图,意效仿南朝萧梁陶弘景画牛的故事。萧衍建立梁国后,多次派人请陶弘景下山当官。陶弘景多次拒绝,并画两头牛回复萧衍。萧衍明白陶弘景不愿当官,也不再勉强他了。赵孟頫的理由是《五牛图》中有一牛拴红绳络头的,与陶弘景画牛的故事相合。而因韩滉一生为官,从无退隐之意,故此说法有些牵强。

清代乾隆皇帝也喜欢《五牛图》,对韩滉为何画五牛图作了揣测。乾隆皇帝在此画上题诗:“一牛络首四牛闲”,讲韩滉五兄弟中只有韩滉一人在朝为官;“弘景高情想象间”,指陶弘景的清高只是一种理想,并不足取;“舐龁(hé)讵唯夸曲肖,要因问喘识民艰”这两句包含了“丙吉问喘”的典故,大意是韩滉和丙吉两位先朝丞相,都能从大处考虑,关心百姓疾苦。乾隆皇帝是大清盛世的皇帝,自然希望得到贤臣良将的辅佐,对陶弘景“出世”的做法肯定不赞成,因而从《五牛图》联想到汉代名相丙吉,也是很正常的。

中国画有何特点?

不是所有中国的绘画都是中国画哦!确切地说,中国画是我国独特的绘画形式,人们也叫它“丹青”。绘画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宣纸、绢等,

中国画根据画的题材分为人物、山水、花鸟、草虫等。因画法不同,分为界画、工笔、写意、泼墨等。现在,中国画已走向国际,很多外国人都在学画中国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