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现在,我们这样做教师(美术卷)
26178800000005

第5章 美术教师成长的经验策略

美术教师成长的经验策略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效教学的准备策略

1.合理确定教学目标的策略。一是更新观念,明确“情感”和“创造”是教学艺术的本质。教师在目标确定上要更新教育理念,重视情感培养、态度转变和价值观教育,注重教学形式与学习内容相统一。新课程的多元化趋势,决定了学习目标的确定和学习任务的安排将出现变化,将学习目标分类分层,使多种教育因素有机整合,加强情感性教学,激发学习内驱,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他们增强生活的信心,在有效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其对学习的持久热情。二是正确表述,美术新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至少应包括行为和内容两个方面,在目标表述上既要指出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要表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领域内容,而且,选用的行为动词必须能对所表述的具有不同特征的行为作出区分,内容方面也同样,最好不要用一些模糊的表述方式。

“典型案例”

《听听画画》一课,一位老师开始时的教学目标是这样确定的:听有关春天的音乐,通过唱春天、画春天、舞春天、找春天等活动形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春天,让学生进行感受、鉴赏、表现和创作体验,引发学生对春天的美好向往,尽情享受春天带来的喜悦。

很明显,目标的确定没有分类分层,没有和学习任务联系,表述也较笼统,目标中的行为主体是老师而不是学生,行为动词所描述的不是具体的行为,内容方面也含糊不清。经修改后的《听听画画》一课的教学目标,比第一次明显清楚、恰当多了:能仔细听辨有关春天的声音感受春天,并能主动调动已有的经验积累,加深对春天音乐的印象;能初步感觉声音塑造的美的意境,并能与人合作即兴合成“春之声”大合唱;能自主进行听、说、唱、画等多种艺术体验活动,在听赏春天、寻找春天、描绘春天、歌颂春天的综合学习活动中,自主表现春天带来的喜悦和希望。

毫无疑问,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恰当的叙写,是教学设计环节中重要的策略之一,有助于教师思考计划和实现美术课程目标,也有助于评价教学的效果。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对目标的设定也要灵活处理,特别是对美术课程来讲,一些体验性、表演性、创造性的活动,本身就是培养一种动态化的行为方式或提供给学生一种机会和体验,有些目的无法具体化为目标,在活动前不可能预设结果是什么,活动的结果要等活动结束之后才能知道。因此,有时只需用概括化的行为动词和对创设的活动情境的描述来表明教学的意图。

2.恰当处理教学材料的策略。一是对教学材料的理解。教学材料是指实施教学内容的各种形式的载体,类型很多,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补充读物,学生用以培养某方面技能的学具或玩具,幻灯片,以及VCD、CD、录像带、录音带、照片、画片等。新课程教材编写组已为老师配备了大量的丰富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要符合教学的目标和需要,对师生来讲,这比拥有的材料是否高档更加重要。二是对教科书的认识。教学最基本的材料就是教科书,它的编写依据是《美术课程标准》,所以教师首先应通读标准,有了对标准的了解才能灵活运用教科书,才能对本学科的教学有一个总体把握,才能明确课程的性质、价值、基本理念、目标要求及内容标准。最重要的是,要把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要求、基本理念和方法联系起来理解,因为有时某一项内容可以达到不同的目标,只有理解它在特定时期所要达到的特定目标,才能掌握教学的侧重点;还要把标准规定的各领域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整体把握。三是学会“用教材”。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会用教材”。在处理教科书内容时,不必局限于给定的内容和结构,不要以为统一的教科书是不容置疑的,只能按照它规定的内容、顺序和进度进行教学。四是美术教师要有开发新课程的能力,能够重新组织教学内容。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认真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对于教材所呈现的版面内容以及所提供的材料,在尊重的条件下可根据学生及当地具体情况加以补充或调整。教材研究和教学内容的再组织,是教学活动互为表里的两个方面,对实现目标的基本学习领域在课堂中的具体操作应有所侧重,合理组合,整体优化,强调学生的学习内容和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的紧密联系,不要为形式而形式。五是美术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教师只有明确了解教学内容所要达到的目标,才能选取恰当的教学侧重点和方式。不仅要把教学内容化为自身的一部分,而且要对每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意图或目标做到心中有数,即便是对于以国家制定的教学文件为依据进行教学的教师而言,在面对自己的学生进行教学时,也有责任重新考虑选择和组织相关的教学内容,根据具体情况变动、修改或加以补充,以便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发展。

3.自主选择教学行为的策略。课堂教学行为主要分为三种:以教师呈现知识与演示技能为主的呈示行为,如语言、文字、声像、动作的呈示;着眼于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行为如讨论、对话等教学行为;着眼于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教师对之辅导或指导的行为,如欣赏指导、练习指导、活动指导。所有教学行为的选择,着眼点都应该放在学生身上,把他们的环境安排得富有个性意义,或为他们提供学习条件,组织各种有趣的活动,让他们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促进他们的成长。

4.精心组织教学形式的策略。对于小班教学的组织形式,在开展学习活动时宜采用马蹄型或新月型、方型或圆型等适合全班活动的座位安排方式,以及适合于小组活动或个别学习的模块型座位安排方式,使学生的活动空间加大,交流增多;对于大班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可采取W型或模块型安排座位,尽量增加师生、生生交往的密度。设计教学时,可经常采取师生共同活动、学生原地活动等形式。教学组织形式可根据师生、学校的具体情况灵活安排,如室内与室外相结合,大小课相结合,教师一人上课与两人上课相结合等。

二、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

新课程使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过于偏重教师知识技能传授和训练的呈示行为,转向强调教学中的“双主体”互动关系的对话行为,以及关注学生的体验、探究、合作和反思过程的指导行为。经过探索,我们认为比较有效的教学过程行为策略有以下几种。

1.情境诱导式。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创造性地融合各方面的因素,使之服务于课堂主题;以体验性、探究性、反思性学习为课堂提供更多的情境参与,从而为学生带来多角度、多方面、多渠道的体验、发现和思考;课堂应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感体验、个性特点,从每个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使课堂的各环节变得丰富多彩,在多种兴趣点的融合中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视角去看待学习,投入到多样化的课堂情境中,获取与众不同的学习经验,体味独特的学习乐趣。

2.问题贯穿式。设计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的问题,使其看起来有意思或有实用价值;问题的情境具有开放性,以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教师总是积极地挖掘问题的内涵,诱发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形成具有创造性、实践性的学习行为习惯;问题的情景应设置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使学生能通过努力获得成功。

3.活动体验式。教师提供多于以往的自主学习机会,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表演中学,在自主参与中学,在交往中学,轻松活泼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们的表现欲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自信心悄悄形成。自主学习中,教师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满足学生在学习内容、时间、地点和形式上的自由选择,学生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通过创造、表演、欣赏、交流、评价等活动,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4.探究发现式。教师指导学生从学科领域或现实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通过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

5.资源整合式。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等信息技术运用于课堂教学,把教和学、学生和教师及学校、家庭和社会有机联系起来,营造立体化的教育教学网络,使教和学无处不在,拓展和丰富学生艺术学习的时空,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信息获取及分析能力、信息加工能力、协作能力及探索创新能力。

三、实践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评价与教学同步。首先是课堂评价,教师在课内随机性地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适时地给予激励性评价;其次是课后对学生的作业和作品进行评价,考查学生三个维度目标的达成情况;一个阶段后,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阶段性评价;一个学期或一学年结束后,对学生学习质量进行终结性评价。

2.遵循评价的程序。教师首先要明确《课程标准》中的评价内容,用清楚、简练、可测量的单元和课时目标术语表述出来;接着选择评价方法,设计相应的评价工具,合理使用质性评价方法;然后收集并分析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资料和数据,如学生的作品、问卷调查表、活动过程记录等原始资料以及来自各方面的评价等,对收集到的数据和证据进行分析,客观地描述学生的学习状况;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运用,明确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要点,并制订改进计划,使评价真正发挥激励和促进作用。

3.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评价主体多元化,实行学生、伙伴、教师、家长甚至社区人士多种评价主体对学生的学习或开展的活动进行评价,评价比较全面客观;评价方法多元化,如作品评价、成长记录袋评价、表现性评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