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逃离北上广
26138400000020

第20章 逃离梦殇之后的理想幻城(7)

曾经在广州工作的黄先生说:

“在广州一天到晚都在呼吸汽车的尾气,吃的是有一定农药残留的蔬菜,喝的是有一定污染的自来水,我的身体一年中基本上没几天舒服,所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说了真话不知道会否受罚,但是我已经逃离了,现在还不错,生活不错,身体不错。估计上海和北京的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其实过一种简简单单的生活,体会简简单单的快乐,呼吸一下弥漫着花香的空气,听一听小鸟的鸣叫,喝一喝纯净的天然的水,也是一种享受。

“我一向对北京、上海和广州的空气和饮用水感到一种忧虑,所以就算我已经获得了英语语言学的博士学位,都不再考虑北京、上海、广州这些城市。因为我觉得,假如每天呼吸的空气和喝的水都有污染,那么在这些大城市里还有甚么生活质量可谈呢?”

镜头二:

来自上海的高才生小高大学毕业之后没有留在上海,原因就是他觉得上海空气质量太差,汽车尾气排放严重,建筑粉尘让人喉咙发痒,工业污染熏得天空灰蒙蒙一片,所以大学毕业之后,他选择去西部支教,服务地在新疆。那里阳光灿烂,天高云淡,目极千里,而且民风淳朴。他觉得,东部的一些一线城市除了污染严重之外,在那里生活的人们也缺乏乐趣,活得像一个机器,那不是他想要的生活。

镜头三:

来北京三年的小蒋,对于北京的环境有深刻的体会。他的家乡在云南,云南的美丽不必多说,那里的天很蓝,水很清。可是在北京呢?

小蒋说,在北京他晚上很少看到星星,早晨起来,城市里总是雾蒙蒙的,感觉空气里飘满了细小的微粒,能见度不高,看不多远。另外就是北京的自来水不能喝,每天都要买外边的矿泉水喝,在家乡,他说随时都能喝到清甜可口的天然泉水。

“云南和北京的经济是没法比,但是和这里比环境的话,那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不能同日而语。”

解读:

人多的地方,生活垃圾自然就会多;车多的地方,尾气污染必定少不了。城市发展与环境恶化,向来是不可调和的矛盾。然而谁都想有一个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而想要拥有相对来说比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从政府方面来说,就要控制城市人口,控制私家车的数量,加大环境治理力度,大力提倡节能减排,这显然不是短期内就能做好的事情;而从个人来说,改善城市环境基本是不可能的,而要有健康的生活,只有转战小城市,这样既能有个适宜居住的环境,还能找一份不错的稳定工作,正是两全其美的事。

坚守的理由

1.故乡只是个传说

因为受不了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巨大的压力,很大一部分人逃离这些城市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但是过不了多久,他们又都从家乡重新回到了大都市,成了一个新的群体——“回归族”。在他们看来,“故乡只是个传说,只是存在于记忆中的美丽想象”。

镜头一:

“甚么?离开?你以为去其他地方就能混出名堂来了?哪儿那么容易!逃甚么啊逃,别的地儿更差劲,不如在这儿呢。”在谈到“逃离北上广”时,高风一脸不屑地说道。

高风曾经开过一家公司,有段时间,公司业绩非常好,他手头也比较宽裕,这时候他看上了北京一套高档住宅,当时要一万多元一平方米,已经是最高价了,高风不肯贷款,算算存款,差不了多少,就想再攒攒钱,晚个一两年再买,但让他意想不到的是,以后几年总是磕磕绊绊的,一点儿也不顺利,最后公司倒闭,而这个时候房价却一路扶摇直上,他想要在北京扎根的梦是越来越模糊了。

后来,他在京郊租了个农家院,再后来,自己连房租都承担不起了,只能与他人合租。他决定从头做起,40岁的他,又考下了保险人员从业资格证,从老板到满地跑的保险营销员,他又翻开了人生崭新的一页。

2009年春节,高风回了一次老家,自从他离开家乡之后,已经十多年没有回去过了,那是他第一次回去和父母过年,他住了整整四个月,后来他坦承,这次回家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探探路”。后来他发现,“在北京没混出个名堂,回家根本抬不起头”。尤其是邻里之间为了一些小事情就充分暴露出自己的自私与势利,毫无遮掩,这一点让他很看不惯。

关于去留的问题,高风说:

“我怎么可能离开北京呢?回到了老家,孩子今后上学怎么办?受不到更好的教育,难道长大后再来北京继续打工?”后来,高风为了省钱,干脆把烟也戒了,此前他一天平均要抽三包烟。

而现在,他的口袋里放着崭新的“保险人员从业资格证”,他对自己的未来仍旧充满信心:

“别担心,我会成功的。”

镜头二:

李亮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回归族。

“你相信吗?在老家,我连份糊口的工作都找不着。”这是他回家之后的体会,李亮曾经离开过北京一年,在老家开了一家超市,但是始终对那里的环境难以适应,毕竟出来这么多年,家里也没有混得特熟的人,办起甚么事情来也不方便,而在小地方,没有几个熟识的人,没有一些关系网是很难做甚么事情的。最后在别人非常规的竞争手段下,他的超市倒闭了。没办法,只好再次回到北京来找工作。现在他在一家地产中介工作,底薪不高,而且北京出台的各项政策对于房屋交易越来越不利,李亮现在又开始谋划其他的职业。不过就算在这里过得再苦些,他也不会选择回老家,因为他觉得北京有一个比较公平的竞争环境。只要自己努力,就饿不着,相较于家乡而言,“还是北京好活人”。

镜头三:

目前在上海一家媒体工作的圆圆曾因为生活压力大,感情上又遭遇了不顺,最后离开了上海,返回老家。不过,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又决定重新回到上海,回到原来的公司上班。

她说:

“我大学毕业就留在上海工作,家人也都在外地打工,回到老家没几个熟人了,办甚么事都不方便,待遇也比较差,而且还不习惯那里的生活。正好前老板询问我的近况,问我愿不愿意回去,我当时就一口答应了,然后就第一时间带上行李回上海。”

解读:

故乡是一个很有诗意的字眼,诗意总是存在于回忆之中的,所以诗意越强,其现实状况往往越是令人失望。由于现在我国的能源和经济主要集中在几个大城市,其他地方就显得落后许多,就业机会也不是那么多,而且竞争环境也不太好,想要成事,就要通过各种手段——送礼、笼络人,而且事情最后也不一定能成,这是一部分人从当初满怀希望地回家,想要在家乡大干一番而四处碰壁,最后灰溜溜地又回到了城市的原因。另外一个原因就是自己已经习惯了大城市的节奏,从城市乍一回家乡,感觉非常不习惯,不论是生活、工作抑或是人情上,很难再融入家乡生活,最后还是选择回到当初的城市,继续寻找残存在心中的梦。

2.为房价逃离,不值

根据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进行的“中国城市和农村居民流动意愿调查”显示:假如城乡居民可以自由选择居住地,他们仍把大城市作为首选,而北京、上海和广州的受访者中希望仍然居住在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地的人则高达97%。

虽然高房价是在城市生活的主要压力,但一部分人表示他们不会因为房价而逃离,他们觉得,不一定非得在大城市买房,完全可以租房住,这样既没有太大的生活压力,同时还能将本用做买房的钱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的投资,手头上的资金更宽裕,用起来也方便。

镜头一:

王瑞和小茹都是80后的年轻人,两人都在广州打拼,2009年7月二人结了婚,并没有买房,是在出租房里举办的婚礼。他们二人和绝大多数80后不同,他们不要求非得买房,在结婚的时候他们就决定只租房不买房。

王瑞说这并不是一时头脑发热,婚前他和妻子也有过买房的想法,看了许多楼盘,可首付就得差不多三十万,这还不算装修、家具家电等费用。

小茹说,付了首付的话,就没有余钱再去投资创业了,另外生活上还得省吃俭用,生活质量会大打折扣,而且万一买的房子哪天跌价了,心里边也难以接受。而租房的好处就有许多了。比如,只要拿出工资的一部分就足够付房租了,压力小,剩下的钱还能够用于提高生活质量;假如哪天住烦了还能换房子,换个环境,闲钱能够存在银行吃利息,有机会还能够投资创业,经过三番四次的权衡,他们觉得租房比买房划算。

“再说了,落叶归根嘛,反正老家有房子,等老了,走不动了,就回家养老,那儿空气好,适宜养老。”

镜头二:

“现在一些房子的户型真让人难以接受,花了几十万不说,到头来买上个长年不见太阳的小黑屋,那就真成冤大头了。而我现在的小窝,坐北朝南,冬暖夏凉,冬天屋里充满了阳光,卫生间的排风扇都没有用过,只用自然通风。”80后时尚美女楚楚,衣着素雅,淡施脂粉,看起来是一个很讲究生活品质的小白领。

“我想说的是,既然房价现在一路飙升,干吗还去买房呢?”

楚楚和老公都是1984年出生的杭州本地人,2009年在他们租住的公寓里结了婚。

“有房子婚姻就一定会幸福吗?”楚楚说,她的一个朋友按揭买了一套大房子后,表面过着有房一族的风光生活,别人羡慕不已,其实背地里,每天中午吃兰州拉面、面包这些廉价食品,舍不得为自己添置新衣服,每天和老公战战兢兢地过日子,总担心被单位炒鱿鱼,总担心哪天还不起房贷,房子被银行收回去。

楚楚和老公现在租的房子在离两个人公司位置最适中的地方,8点上班7点半起床,溜达着就到了。而买房呢?他们单位附近的房价大约8000元/平方米,以他们现在的条件,只能买偏一点儿的房子,虽然房子首付应该没有问题,但不想今后月供影响生活质量,所以不买房。

“租房有极大自主权,房子好就住,不好立马就换,”楚楚开始介绍起租房子的好处来,“买房就不一样了,就像是把全部的身家性命押上了。”

解读:

现在大部分在城市拼搏的80后都处在成家立业的阶段,但让他们头疼的是,想要结婚就必须买房,有些年轻人为了尽早结婚,不得不离开大城市,去房价相对较低的城市购买房屋。这是一部分人被迫离开“北上广”的主要原因。但也有一部分人不这么想,他们觉得,自己正年轻,收入有限,没有多少积蓄,买房往往要靠全家之力付首付,还要每月还房贷,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压力还很大,时间长了对人的身体和心理都会产生不利影响。假如不买房子而是租房子,压力就会小很多,没有房贷的压力,可以轻松地去工作,有利于自己事业的发展。

如果仅仅是房子的原因就离开“北上广”,多少有些不值得。“北上广”毕竟是国家一线城市,这里有很多其他城市不可替代的优势,实现梦想的机会更大,也更容易提升自己的竞争力。不论在哪里,一天都是24小时,有梦想,敢于迎接挑战的人都会选择留在“北上广”,他们不会为了一些小小的其他因素就轻易选择离开,因为他们相信,只要坚持,梦想有一天终能实现。

3.二、三线城市不如想象的那么美好

“理想的生活总在别处。”当人们在一线城市感受到重重压力,过得不如意的时候,会开始想象自己假如生活在二、三线城市会有多么好。然而,那些逃离了一线城市去二线城市发展的人,二线城市有他们曾经想象的那么好吗?

“春江水暖鸭先知”,哪里的生活和工作条件更好,人们心里自然明白,二、三线城市不是桃花源,别以为到了那里就无忧无虑,生活工作一帆风顺,没有一定的实力和背景,去二、三线城市照样吃不开。

镜头一:

在广州找工作已经大半年的大学生小慧最近仍然异常地矛盾,对于自己的工作去向始终拿不定主意。她学的是历史专业,从毕业开始找工作就频繁受挫,投递的简历都有去无回。

“在大城市我的竞争力比较弱,我一直在考虑是否应该到二线城市去发展。”

小慧说自己经常留心惠州、中山、佛山等二线城市的招聘信息,并会向一些自己感觉合适的职位投简历,而且也有很多公司打电话过来,但是她却总在考虑到底该不该去,因此推掉了不少面试机会。“非常矛盾,内心很挣扎,从老家考上大学,父母对我寄托了很大的希望,都希望我将来能在城里找份好工作,出人头地。但是在大城市里我的竞争力不如人,去小城市又害怕自己慢慢变得没有激情,没有斗志,过上那种浑浑噩噩的生活。”她有一个表哥在惠州工作,每天从公司下班回去之后,不是上网就是睡觉,没甚么其他的娱乐活动,而且那里消息相对闭塞,同外界接触的机会也不是那么多。

“毕业时表哥说先到那儿工作两年,等有了一定工作经验再到广州这些大城市找好一点儿的工作,可如今两年多了,他再也没提过要离开那儿,他说自己已不想‘动’了,是甚么样就甚么样了,我怕自己到了那里也变成这样。”小慧说,自己想在广州再找找机会,努力拼搏一下,人生只有一次青春,只有奋斗过,自己才不会后悔。

镜头二:

在选择城市发展方面,杨辉称自己的经历是“报复性消费”。23岁之前,他基本上没离开过贵阳,他在那里出生、成长,从小学一直到大学;但是接下来的八年时间,他分别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城市居住过;目前,杨辉由于工作的原因重新回到了贵阳,但是有一大部分业务在北京,而且时常往北京跑。他说,在精神上他更倾向于北京,很多朋友也都在北京,通过电话与网络他们可以时常联系,使得在哪个城市生活已不那么重要。

“唯一的不同可能是我与朋友面对面的机会少了。但实际上,在同一个城市见面的机会也没想象的那么多。”

这两个城市当然存在很大的差别,贵阳是个小城市,节奏慢,更宜居。但是在杨辉看来,贵阳这些年的变化也非常大,他说:

“现在贵阳也犯了一些大城市的病症,比如人口越来越多,私家车大量增加,交通变得也拥堵起来,而且城市的空气质量也一天比一天恶劣。”

解读:

对于在“北上广”谋生的人而言,他们在这些城市会面临很多困难、压力以及不菲的生活成本,同时一些体制上的缺陷也在某种程度上大大阻碍了他们的发展。既然如此艰难,为何还是有很多人选择留下呢,因为他们知道,这种体制性、结构性的缺陷不只是大城市才有,而是各地都有,尤其是一些中小城市以及农村这些开放程度比较小的地方,其本身存在的体制缺陷比大城市更顽固,更加难以解决。

实际上,很多大城市在飞速发展的同时,由于占据了大部分的资源,吸引了大部分的劳动力,使得一些二、三线城市和乡村都显出不同程度的落后。大城市居之不易,在工作压力、生活压力、交通、环境上可能更差一些,但是那些选择回中小城市的人,又有多少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