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首先要有新思路。党的十六大以后,经过大量调查研究和反复论证,提出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就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加快推进小康建设为总揽,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为方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干部职工收入和增加财政收入,保持社会全面进步和稳定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发展民营经济为重点,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为保证,全力培育煤电、草畜、果菜、旅游四大产业,集中建设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基地、巨型畜牧业基地和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努力把平凉建成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甘肃东部经济强市。这个新的发展思路,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深刻分析市情,准确把握时代特征,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努力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加快推进小康建设的新要求与平凉资源优势的紧密结合;是密切联系平凉实际,对发达地区先进经验的科学借鉴。这个新的发展思路,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始终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突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的原则,这和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是一致的;强调树立发奋图强的意识,发挥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改善经济发展环境,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进步,这和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是一致的;强调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最终目的是实现“三增一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和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关键是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经济结构决定经济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效益,必须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城乡结构、所有制结构和区域结构调整,把推进工业化与发展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民营经济紧密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平凉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推动工业化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过渡,力争到2007年第二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初步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一要大力发展优势工业。以煤电产业开发为重点,进一步发展壮大和改造提升建材、机械、食品加工等传统产业,努力提高工业的现代化水平。加大资产重组力度,做大做强华亭煤业集团,力争跻身全国年产千万吨大型煤炭企业行列。加快平凉发电公司二期工程建设进度,尽早进入全国百万装机电厂行列。要大力发展冶炼工业,论证新上一批煤化工项目,形成煤、电、冶、化产业链。组织实施“百户十强”工程,壮大工业经济实力。大力发展工业园区,集中办好市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崆峒区二十里铺、静宁八里铺等8个县级工业园区,突出抓好华亭县和312国道平凉段沿线优势县区的工业发展,在全市率先实现工业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努力提高现代管理水平,争取进入国家级信息化建设试点市。适应推动工业化的要求,进一步做大旅游产业,形成以崆峒山为中心、以成纪文化城和西王母官为两翼、连接西兰银三大省会城市的旅游热线。二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的深化升级。用抓企业、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加快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推动农业产业化尽快向国际标准化方向发展,加速农村经济的产业化、工业化进程。以崆峒区、灵台、华亭、崇信为重点,把畜牧业作为大产业来抓,走小规模、大群体,小区域、大布局的路子。以静宁、庄浪、泾川为重点,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加快全国优质苹果基地建设步伐。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努力打造“平凉红牛”和“平凉金果”品牌,力争注册一批农产品品牌商标,取得一批国家级和国际绿色产品认证,努力提高平凉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三要以城镇化推动工业化。以承办2004年第十六届西交会为契机,以规划为龙头,以经营土地为核心,以房地产开发为导向,集中抓好平凉新城区开发、六县县城改造扩容和18个特色小城镇建设,确保城市建设一年一小变,三年一中变,五年一大变,把平凉建成陕甘宁交汇处新兴工贸旅游中心和全省一流的文明城市。力争平凉城镇化水平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赶上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四要突出发展民营经济。加快国有企业民营化改革,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参股、控股、收购、兼并国有和集体企业,鼓励强强联合,组建企业集团,培育一批民营骨干企业,提高市场竞争能力。要用政策和市场机制引导民营资本进入第二产业,发展加工型、科技型和外向型企业,把平凉建成全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市区之一。
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必须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以“四横六纵一高”的公路网络骨架建设和低等级公路改造为重点,依托国道主干线高等级公路建设,配合建设银武和平定高速公路平凉段,完成省道平凉过境、市县交通干线和县乡道路建设改造,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基本形成以崆峒区为中心,辐射周边地区,连接县乡村的公路交通网络。重点实施泾、渭、汭、达溪河流域综合治理和大型水源配套工程建设项目,建成一批以集雨节灌、人畜饮水为重点的小型水利工程,进一步搞好农田基本建设和梯田综合开发。坚持退耕还林与荒山造林并重的方针,加快生态环境、小流域综合治理、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体系与世行二期贷款项目建设,力争把平凉列入国家级生态环境示范区建设试点。
三、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加快推进小康进程,必须以体制创新为动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就是要加快和深化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的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加快企业集团化和民营化步伐。按照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营和分工监督的原则,抓好国有资产经营,做到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实现优势资产效益的最大化。放手发展多种经济成份,鼓励国有、集体、个体、私营、内资和外资企业共同发展,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都要允许生产经营。全面发展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积极引进连锁经营、代理配送和电子商务等新型经营模式,尽快形成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就是要尽快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我们的经济发展仍然处在投资拉动的时期,资金困难和扩大投资始终是我们加快发展的重大问题。要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筛选论证一批对平凉经济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千方百计争取国家投资。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瞄准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省内外大型企业集团的投资动态,主动出击,引强入平。积极筹建城市商业银行和市级信用担保中心,发展平凉证券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银政、银企联系制度,支持华亭煤业集团、百兴集团和新世纪工贸集团尽快上市融资,有效解决企业担保难、信贷难、融资难的问题。特别要最大限度地激活民间投资,采取政府专项投资、贴息和BOT方式等多种形式,放开城乡基础设施以及文化、教育、旅游等产业建设经营权,让大量闲置于民间的资金活起来、动起来,加快推进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尽快建立以国家投资为主导,以企业、民间和个人投资为主体的多元化投融资机制。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就是要大力实施科技兴市和人才兴市战略。要大力推进科技开发、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技术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要进一步加大投入,调整和优化教育布局,切实加强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鼓励发展民办教育。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和唯才是举的观念,建立有效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尽快形成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后备人才的新格局。加快科研事业单位改革步伐,让科技人员在产业开发、技术推广和企业经营中大显身手。积极推行聘任制、年薪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建设一支强大的企业家队伍。按照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来去自由的原则,多渠道引进人才,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有机结合起来,用好的项目吸引优秀人才,引进优秀人才开发好的项目,做到项目、技术、人才三配套。把人才的贡献与收入挂起钩来,实行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对有突出贡献的进行重奖,特别优秀的要破格任用,为加快平凉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以体制创新为动力,就是要下决心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以建立现代行政管理体制为方向,深入开展营造“三个环境”的活动,进一步强化亲商、诚信、双赢、公正和人人都是环境的理念,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政务大厅运行机制,推行政务公开,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强化信用意识,建立信用评价和失信惩罚制度,塑造政府、企业和经营者的良好形象。积极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进一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优化发展环境,把平凉建成全省发展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以创新体制为动力,就是要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党员干部,始终把握正确的用人导向,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把各级领导班子建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能够担当起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重任的领导集体。大力实施“双培双带”工程,积极探索乡村党政领导干部创办实体、开发产业的新路子。深入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教育,健全和完善监督制度、调查研究制度和干部下基层帮助工作制度,切实转变干部作风,密切干群关系,激发干部群众加快推进小康建设的热情。
(根据2003年8月6日《在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专题研讨班上的发言》整理,原载2003《调研与发展》第二期)
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要求。主动把握现代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积极稳步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已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经济强市,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农村的改革和发展中,我们取得了调整农业内部结构、发展非农产业、促进传统农业转变和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尝试。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上我们才刚刚起步,但只要我们坚持工业化、城市化的方向,坚持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坚持抓改革,抓项目,抓开放,抓民营经济的发展,平凉的经济社会一定会在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一、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是工业化和城市化经济发展的结果。
2003年以来,面对非典疫情和多种自然灾害的严重影响,全市经济工作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部署,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进行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有益尝试,使经济发展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显着成效,成为近几年来发展最快的一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特点有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全市经济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3.6亿元,增长11.8%,创近7年来的最高水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6%,增幅居全省第二位,工业企业实现利润由上年亏损4246万元转为整体盈余7700万元,实现了近三年来第一次整体扭亏增盈。大口径财政收入达7.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4.09亿元,分别增长33.5%和22.8%,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6元,达到1605.5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920元,增长8.3%。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90亿元和117亿元,分别增长17.6%和36.5%。主要经济指标均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实现了速度、质量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二是特色产业开发力度加大。继完成华亭矿区联合重组之后,华亭煤业集团又整体兼并了崇信新窑、新柏两矿,进一步整合了煤炭企业的生产能力,跨入全国千万吨级煤炭企业前20名。平凉电厂发电量达到60亿度,煤电产业增加值占到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8%,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世行贷款畜牧综合开发项目正式启动实施,全年新增优质牧草31.34万亩,肉牛饲养量增加到72万头,增长10%。新植果树经济林30万亩,“平凉金果”品牌打向全国。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工程153.78万亩,是2002年的2.4倍。旅游景点开发和宣传促销力度进一步加大,成功发行了崆峒山特种邮票,在遭受非典严重影响的情况下,旅游接待量仍达到了74.85万人次、总收入2.15亿元。
三是项目建设成效显着。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6亿元,增长28.2%,签约各类招商项目139项,实际到位资金6亿元,平凉电厂三号、四号机组建设、百兴集团200万标张皮革生产线、皇甫谧和佛明制药GMP达标、华亭豫华冶金有限公司半焦生产线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投资3亿元的祁连山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经开工建设。投资31亿元的华亭燃煤电厂正在筹建之中。
四是城镇化步伐加快。平凉新城区开发全面启动,“一线三点”工程建设规模宏大,进展快速,已完成道路平整、桥涵改造、管线埋设等基础工程,是平凉城市建设史上最大的城市拆迁改造工程,也是今年全市最具突破性和开创性的工作,六县县城的扩容改造和重点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有了较大改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