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工业的摇篮,贸易的故乡,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和人类进步的政治表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中对城市的产生进行了这样的描述,“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最大的一次社会分工,就是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它贯穿于全部文明的历史并一直延续到现在”。城乡分离引发的资本和地产的分离、商品和生产的分离,城市分工以及工场手工业的发展,现代大工业城市的产生,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因此,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结果,是社会生产要素和文明成就聚集城市的过程,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客观规律。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并代表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在当代,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我国城市化水平,由于经济的、历史的原因发展极不平衡,西部地区的城市化水平远远低于全国和东部发达地区的发展,全省城市化水平为24%,而平凉市城市化水平仅为15.5%左右,实现城市化的差距较大、制约因素较多,发展任务十分艰巨。加快城市改造步伐,构建城市经济产业体系,推进城市经济的发展、提高城市化水平,将成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推进城市化进程,就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战略总揽城乡经济发展全局。我们探索了一条以非农产业和工业主导型产业体系支撑城市化建设,扩张城市规模,发展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发展信息产业,建立商贸流通市场体系,依靠产业支撑发展城市经济的道路。
现代城市是工业化的产物,城市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强大的产业支撑,同时城市化为二、三产业的发展提供市场、资源和社会平台,因此,城市化的过程是产业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过程。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进程中,坚持“三增一稳”、推进“五个加快”、培育“四大产业”的基本思路;坚持以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推动资源的重组和产业升级,推进产业布局由资源依赖型向市场导向型转变,培育城市经济的财源体系和产业体系;坚持围绕工业强市战略,发挥煤电、建材、制革等产业优势,建设产业园区,发展地方特色工业;就要牢固树立强烈的项目发展观,把项目建设作为扩张经济总量、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战略措施;就要谋划现代城市新格局,推进城市投资体制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加大企业改革改制和资源重组力度,盘活国有资产,实施“一点三线”和“六纵九横”工程,加快了城市改造步伐,构筑了城市经济新格局,并探索了城市经营新路子;坚持农业产业化方向,壮大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为城市经济增加了活力;坚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加快市场主体和市场体系建设,凸显了中心城市的地位;坚持发展文化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建立新型的经济增长平台。
——在经济与文化的融合中,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写进共和国的宪法,这就使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为党的基本纲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内容。十六届三中全会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的战略高度,阐述了文化建设的政治地位和现实意义。建设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名市,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的融合,是学习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社会实践,是凝聚民族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不仅符合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而且是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
社会文化及其人的受教育问题与经济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建设特色文化名市,促进文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符合当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历史潮流。当代中国,文化发挥了它在经济、政治、社会生活中特有的社会职能,得到了应有的社会崇尚和历史地位。当今世界,文化成为和平与发展,民主与进步的纽带和桥梁,文化成为对外交流的窗口和先导,成为国际竞争的新领域。在政治家的纲领中,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是社会变革与进步的旗帜;社会学家认为,社会经济的繁荣与进步,最终将表现为文化的繁荣与进步,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最终将归结为一种不朽的历史文化现象;史学家兴叹,山川形胜,文化是灵魂,百业存续,文化是根本,时代兴衰,文化是基因;法学研究的理论成果是,文化是道德建设、法律建设和社会稳定的基石;在经济学家的未来研究中指出,在知识经济时代,文化凸显出不可估量的时代意义和社会价值。文化,可以创造生活,可以改变命运,可以形成产业,可以营造环境,可以扩大交流,可以拓展投资领域,可以引领消费潮流;文化作为国民经济的软实力,成为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在国际竞争中,文化成为资本输出,跨国经营和市场占领的先导。知名品牌无一例外地闪耀着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经典文化的光芒,作为时尚消费和新兴产业,文化已经悄然从幕后走到前台,由边缘融入核心,文化产业与传统产业相互交融并驾齐驱,引领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市场角逐的主导潮流。如果忽略和漠视了这一切,就漠视了火热的社会存在,漠视了国计民生,也就漠视了历史和未来。把先进文化的建设纳入经济社会文化建设的序列,是时代和社会的彻悟。实施特色文化名市战略,反映了当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和主导潮流,体现了基本解决温饱后的人民群众对文化的渴望,是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决策。
推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必须发挥地域文化资源优势。建设特色文化名市,就要坚持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方向,推进文化改革与创新;就要坚持经济、社会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推动公共文化和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就要坚持科学定位和突出特色的原则,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特色品牌文化的建设;就要坚持农村文化和城市文化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推动旅游和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增添文化的动力。
——创新是跨越式发展的灵魂,在制度创新中推进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基本解决温饱的奋斗目标,标志着我们走出了长期困扰我们的短缺经济时代。面对中国入世,东西部差距日益扩大的严峻挑战,面对稳定解决温饱、农民致富和小康建设的历史任务,我们的经济必须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由农耕经济向工业经济、城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就是打破经济发展的一般常规,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跨越发达国家或地区已经走过的某些发展阶段和发展目标,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从而缩小发展差距的一种赶超战略。跨越式发展的基本内涵包括:一、以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为基础,以产业结构的战略调整和新兴产业的崛起为主导,打破传统的经济格局和发展模式,以新兴产业或主导产业为龙头率先实现超常规增长,从而带动经济发展全局实现跨越式发展。二、以超常规的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扩张能力,促进社会财富的聚集和持续增长。三、推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以社会的创业精神、创新思想和创新理论为动力,促进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技术的创新和跨越。四、跨越式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积聚、社会财富的积聚、创新文化的积淀,以及社会精英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近现代历史中,美国、前苏联、日本、韩国等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国家以及我国的深圳、温州、江浙等发达地区无不是在跨越式发展中摆脱了经济落伍的困境。
创新是跨越式发展的灵魂。跨越式发展模式是根据社会经济的不同发展阶段、发展水平和发展目标而确定的。但有一条是共同的,那就是打破常规,自主创新。自主创新,是指建立在民族和国家利益基础之上的,具有基础科学、前沿科学和应用科学价值,拥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理论创新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的社会实践。以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模式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可能的。实现自主创新的前提是创新精神的建立。创新精神就是要有历史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百折不挠的创业奉献精神,具有敢为天下先的学术勇气和科学的创新精神。只有勇于探索不怕挫折,才能创造出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需求和新市场,才能探索和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实现自主创新的另一个前提是创新思想的问题,也就是理论创新和观念的创新。理论创新和观念创新的价值无法用货币来衡量,它将以巨大的社会推动力直接作用于经济社会的进步,并实现其历史价值。创新思想就是要打破传统和常规,如果思想僵化观念落后,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就根本谈不上创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地发展,靠的是思想解放、转变观念、善于创新的思想。没有观念的创新,缺失理论的创新和体制的保障,就无法实现工业强市和跨越式发展的奋斗目标。我们在实现基本解决温饱,进而向小康迈进的新形势下,提出了调整产业结构,走出传统农业,发展非农产业,加速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思路就是经济工作指导思想上的历史性突破和创新。改革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本质是发展。客观地讲,我们面临的问题和任务是,把一个20世纪中叶从农耕经济、自给半自给经济中脱胎,在基本解决温饱后,同现代经济接轨,实现发展重点由农业向工业的转变,由农村向城市的转变,进而实现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跨越式发展,就是对现实的突破,就是对传统的突破,就是对历史的突破,就是在打破常规,实现思路创新和决策创新。没有创新,没有突破,就没有发展,更谈不上快速发展和跨越式发展。要推进和实现这一跨越,就要研究新问题,探索新出路,寻求新模式,谋求新发展。推进跨越式发展,优化调整产业结构需要决策创新,发展新兴产业需要体制创新,发展非公经济需要观念创新,只有创新才能促进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跨越式发展的社会动因包括:人类智慧的积累,社会财富的积聚,以及由创新思想、创新理论、创新精神、创新制度构成的创新文化的共同推动。在这些要素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代表先进生产力水平的技术创新成果和制度创新。跨越式发展需要强大的技术引领和产业支撑。这种以先进技术、先进生产力和产业集群为特征的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提升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可以改变经济发展的产业方向,可以加快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制度创新是跨越式发展的社会动因。实践证明,谁占领了制度创新的先机,谁就能走在时代发展的前列。前苏联在新经济制度建立后,用两个五年计划实现了由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美国曾是不列颠岛国的殖民地,在南北战争结束了制度的对立后,实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推动科技革命,用30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我们落伍的社会根源和矛盾的本身在于制度。长期的行政推动和经济制度的内在缺陷,限制了人的创造力,使我们付出了技术的停滞和经济落伍的代价。如果我们能在制度建设上表现出更多的勇气和智慧,将为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提供制度的温床和创新的先机。因此,推动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就要加快围绕市场经济的体制创新,加快围绕技术创新的制度创新,加快围绕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制度创新,加快围绕产业结构调整的制度创新,加快围绕工业化的制度创新,加快围绕非公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加快围绕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的制度创新,全面构建以自主创新为根本,以制度创新为基础,以技术创新为龙头,以工业化为主导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模式。
我是怀着诸多的遗憾和期盼完成书稿整理工作的。虽然我已经离开了定西和平凉,但那段火热的基层生活至今令人心潮澎湃,在那里工作的情景经常一幕幕浮现在眼前,那段时间是我与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最贴近的时期,也是我的人生历程中最值得回忆的时期,至今我仍然眷恋着那片厚重的热土和质朴尽职的干部、勤劳善良的人民。走出传统农业,就是我对定西、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热切期望,就是我对定西、平凉人民最美好的祝愿。
刘立军
2008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