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科学分析人口转移的客观条件。人的独立的、自由的、平等的社会地位和市场主体地位的确立是人口转移的先决条件。一是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非农产业的发展是人口转移的根本条件。产业结构的调整与非农产业和工业向城镇集中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吸纳转移人口。二、三产业的发展是人口转移的物质基础,城镇人口的增加也为工业化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为第三产业创造了新的发展空间。二是城镇容量的扩大和城镇功能的提升是人口转移的必要条件。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必然要求以城镇容量的扩张和城市功能的提升来承载新增人口。三是社会管理体制的变革和社会的法律保障是人口转移的社会条件。因此,不断理顺管理体制,提高社会服务、社会保障水平,实现进城人口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法律服务、社区服务及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享受平等的市民待遇,是人口转移的重要条件。四是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人口转移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思想观念、文化知识、生产技能、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相对较好的人口,才能率先赢得城市就业的机会。
三要积极促进人口的有序转移,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根据人口转移的规律和全市人口资源状况,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镇化就业转移,核心是扩大就业的产业领域,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提高人口的综合素质,降低进城门槛,提供社会保障。
一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二、三产业发展。要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的步伐,注重二、三产业向城镇集中,避免分散生产力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在乡镇聚集和配置;要重视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要准确确定城镇发展的方向和定位,把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有机统一起来,形成工业型、商贸型、农产品集散加工型等,特色突出、竞争力较强的城市就业载体。
二是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提高城镇人口承载能力。要加强改进城镇规划,优先和超前实施基础设施和公用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的运行功能;要创造条件,规范管理,促进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使进城人口安居乐业;要加强城市管理和城市环境建设,不断整合城镇形象,提高城镇对人口和生产要素的吸引力。
三是努力开发人力资源,不断提高人口素质,积极促进劳务输出。要积极开展对农民的思想教育活动,帮助他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适应城市化生活方式,鼓励农民进城就业定居。要启动对农民开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农民的创业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加快农业人口的城镇化就业。
四是调整行政区划和村镇布局,促进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有计划地通过撤乡建镇、合并乡镇,相对集中乡镇的行政区划和村镇的居住布局,促进人口向中心城镇聚集,以人口的聚集实现物质要素、资本要素、资源要素的集聚。
五是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服务机制。要在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的过程中,把农民的生存空间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引入市场机制,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把农民的社会身份与土地剥离开来,为农民城市就业和城乡一体化革除体制障碍。要降低城市入户门槛,放宽城市入户条件,取消不必要的农转非户籍限制,促进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有序流动,重点解决城郊2万农村人口“城中村”的城市转化问题,扩大城市人口规模。要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和保险事业,扩大社会保障的领域和范围,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在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子女入学、参军、就业等方面为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和城市化转移提供平等的公民待遇,使非农人口能进得来,留得住。大力扶持发展劳务中介机构,从劳动安全、劳动合同、劳动纠纷调解等方面为进城民工提供法律保障和社会服务,为农村人口的稳定转移创造法律保障、社会环境和市场机会。
(根据2003年5月《加快平凉城市经济发展和推进城市化进程的战略问题》一文整理)
信息化战略与跨越式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了数字化和网络经济时代,信息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潮流,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经济社会变革的先导。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和必然选择。要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在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中,推进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提高认识,增强信息化建设的紧迫性和主动性
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技术不断创新,信息产业持续发展,信息网络广泛普及,信息化成为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着特征。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经济社会变革。以网络技术为依托的信息化水平不仅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竞争力、现代化程度和经济增长能力的重要标志,而且关系到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安全的全局,成为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战略制高点。
一、信息化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与机遇。经济与社会的发展,总是遵循于一定的客观规律。针对欠发达地区在工业化进程中与发达地区的差距问题,诸多社会学家和经济界、理论界人士都在思考和探索这样一个问题:有没有办法使欠发达地区跨越工业化过程的某些阶段,而赶超发达地区?比较普遍的认识是,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科技革命提供了这种赶超的可能。朱镕基同志曾经说,“我们讲抓住机遇,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要抓住信息化这个机遇”。我们与发达地区存在的诸多差距中,首先是市场信息和技术上的差距,而信息技术打破了时间和空间地域限制,提供了经济技术交流平台,将使我们与发达地区置于市场和信息的同一起点,这就为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提供了可能。如果错过了这一机遇,就不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要正确理解“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论断的科学内涵。“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走新型工业化之路的核心。国家为什么要这么提?其意义何在?我认为主要有三点:第一,信息化是个综合性概念,也可以理解为与工业化并存的两个经济发展阶段。在当前信息技术革命的关键时期,推进信息化的时机相对成熟,而我们国家目前更现实的任务是工业化,因此,二者是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关系,不能只顾了工业化而错失信息化的良机。第二,信息产业将成为国家的一大优势产业与支柱产业。技术支撑强、成长性好,是信息产业发展的独特优势,因此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是现实的选择;第三,从信息技术本身的特点来看,信息技术不仅意味着效率的空前提高,而且能带来管理与思想上的变革,这对于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无疑具有重大的技术推动力。对于尚未走完传统工业化的道路平凉,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需要认真研究,努力破题。
三、要走有平凉特色的信息化之路。信息化具体到我们的实际,又有自身的特殊情况,一定要从实际出发,有所为有所不为,走自己的路子。一是要选择那些当前迫切需要信息化支撑的领域或行业予以推进,而不能简单照搬,盲目建设。要坚持以应用为先导的原则,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实实在在地、有效益地推进信息化建设;二是要遵循信息化工作和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把握前沿,考虑长远,有所选择,有所侧重地开展工作,这样才能走出有平凉特色的信息化道路。
明确目标,确立信息化建设的定位与重点
温家宝总理指出,大力推进信息化是党中央顺应时代进步潮流和世界发展趋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我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增强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关键环节,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对平凉来说,信息化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更是实施“三增一稳,五个加快”战略的重要内容。平凉是一个农业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水平还比较低,要参与国内外大市场的竞争,抓住机遇,转化劣势,就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提高政府的运行效率,实现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信息网络与传统招商方式相比,不仅节约了招商开支,而且从根本上拓展了招商视野;传统制造业通过信息技术改造,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产品成本;农业的发展更可利用信息网络及时掌握市场信息和先进技术,为推行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提供服务;信息技术为远程教育和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中小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可以大大增强适应现代社会的能力。
近年来全市的信息化建设取得了阶段性进展,信息技术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特别是政府、农村、教育等领域的信息化工作特色突出,成效明显,既为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迫切需要,也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但是,对于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认识滞后于发展,被动大于主动,应付多于创新的问题,甚至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时有发生。同时,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使信息化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新概念、新技术层出不穷,这就要求必须进一步深化对信息化的理性认识,增强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推进信息化建设,必须正视我们当前存在的问题,寻找发展的差距。目前,平凉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认识严重滞后,领导重视不够,讲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的现象依然存在;信息技术推广与应用的深度与广度不够,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的情况比较普遍,效益观念不强;另外,信息化人才极为短缺,县区行业之间进展失衡。要在寻找差距和分析问题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信心,明确方向,推进信息化工作朝着科学化、制度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平凉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很多方面无法与发达地区相提并论,但在信息化建设上,我们有理由和发达地区相比,因为,信息化作为一个新技术,在全国起步的时间都相差无几,如果在信息化方面也是亦步亦趋,我们所讲的“跨越式发展”就将失去重要的技术支撑。中央要求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精神,体现到信息化上,就是要“求信息化规律之真,务平凉发展之实”。加快信息化建设,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重点:
一是信息化工作要更加紧密地结合平凉的实际,在“三增一稳、五个加快”中找定位,求发展。信息化没有过多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要树立“有用的就是最好的”这一观念,从发展的需要出发、从工作的实际出发,增强效益意识,开发一批具有平凉特色、经济实用的应用项目。二是要保持工作的持续性。要使信息化工作在已有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完善,要在人才、设施、技术上确定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计划,而不能应付眼前,不计长远,更不能半途而废。三是要树立超前意识。要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发展的前沿,学习借鉴,取长补短,使平凉信息化建设在较高水平上实现同步发展。
突出应用,落实信息化建设的任务和措施
信息化的本身,即是一个新型的产业,又是一种手段、一种服务,一种应用和驾驭。当前,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在于应用,用信息化服务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一是要做好党委政府系统信息化的完善工作。党政部门的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切入点,也是平凉起步较早的领域之一,除个别县和单位外,在软硬件建设上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市县两级政府网站都已建立起来,大部分办公室特别是领导办公室都配备了电脑,单位建立了局域网,开发出不少应用系统。要在继续完善软硬件建设的同时,认真研究解决现有设备和资源的应用问题,将应用的成效作为评价这一工作的主要标准。领导干部要带头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工作效益,只有在用的过程中体会到信息化的好处,才能真正重视和支持这一工作;要在领导决策的过程中利用好信息化的手段,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给工作人员压担子,出主意,提要求;要加强制度建设,硬性约束机关工作人员应用网络开展工作,实现应用的常规化;要做好数据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为全面开展电子政务打好基础。
二是要集中攻坚教育的信息化。首先,要在执行“一费制”政策的前提下,统一规划,统筹考虑,以市场化运作和争取项目为主,以社会性捐助、银行贷款等为辅,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各级财政也要按照统一协调的原则,拿出一定比例的配套资金,直接补助农村学校开展信息化教学。其次,要解决好制约农村教育信息化持续运行的瓶颈,要着力解决当前农村学校反映强烈的微机教学用电问题以及遇到的其他问题。
三是农村信息化工作要在突出效益上做文章。以“农民信息之家”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信息化,是平凉信息化工作的一大特色,今年要在继续抓好配套建设,形成较为完备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的同时,将效益作为衡量农村信息化成效的主要指标,建立科学的效益评估体系,配套出台硬性规定,使农村信息化在服务“三农”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充分利用农村学校和农民信息之家两个主要阵地,直接面向农民开展实用技能培训和科技推广等工作。
加强创新,建立信息化建设的长效机制和保障机制
信息化是一个新生事物,我们不能按传统的思维与机制去推进这一工作,要使信息化能够持续快速地发展,就要不断进行观念、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将创新作为发展的动力,以新的思路、新的方式、新的载体、新的标准,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要在信息化管理机制建设、信息资源整合、信息安全保障等方面取得大的突破,为平凉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舆论环境、工作条件和组织保证。
一是将资源整合贯穿于信息化工作的全过程,重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实施信息化的过程,就是用信息技术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核心位置的是信息,而不是设备或技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国家对信息化实行多头管理,因而导致了大量的重复建设,行业封闭、资源闲置、区域失衡等现象非常突出。平凉的信息化要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必须从一开始就要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通过统一的规划与协调,使市内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有效提高现有软硬件设施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