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走出传统农业
2609600000063

第63章 现代农业的探索与实践(13)

建设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首先要靠民营企业家自身努力。企业家的称号不是自封的,也不是任命的,而是通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在优胜劣汰中筛选出来的。企业家是企业经营者与业主中的“精髓”、“精华”、“精粹”、“精品”。因此,民营企业经营者和业主要“升华”为企业家,必须提升和优化自身的综合素质。一是要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向现代企业家的水准迈进。要用新知识、新思维和新理念来武装自己,适应民营企业家的职业要求。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理论、现代科技知识和先进管理经验,学习WTO规则和国际惯例,不断提高组织领导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要了解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提高市场预测能力、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要学习国家有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做到守法经营,同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企业和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是要树立人本思想,招贤纳才,为企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力资本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要充分发挥灵活的机制,大胆揽才、聚才、育才、用才。要以职位和优厚的待遇,向社会聘用急需的企业管理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人才。要有计划地从企业内部选拔有文化基础、有敬业精神的人员,到大中专院校或知名企业进行培训深造,为企业储备后备人才。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人才政策,建立职业经理人才市场,帮助民营企业引进人才,鼓励和引导专门技术人才到民营企业创业发展。要打破国有、集体、民营企业界限,制定政策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到民营企业工作或创办实体,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军转干部到民营企业工作。组织、人事部门要组织一批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到兰州和省外大专院校洽谈招募急需的人才。要建立人才投入机制,对紧缺专业的大学生,在自愿的前提下签订合同,采取企业资助完成学业,毕业后回企业工作的办法吸引人才。三是要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提高企业家素质。加强企业管理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营造体制优势是应对激烈竞争的根本性举措。要围绕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摒弃“小农经济”观念和“家族式管理”的落后模式,逐步实现三个转变,即在资本方面,由个体、合伙或家族资本逐步转为社会化资本,实行股份制,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管理方面,由原始、初级管理形式逐步转为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化管理;在高层领导方面,实行由家族创业者逐步向职业企业家过渡或转变。四是要志存高远,敢于谋求新的发展,把企业做大做强。世界上着名的大企业,几乎都是私人创办的;世界上着名的富翁几乎都是私营企业的业主。民营企业家不能满足于眼前的成就,要树立雄心壮志,有敢于干大事、创大业、当大老板的胆识和魄力。要立足平凉,放眼世界,一年迈出一大步,年年都有新发展,逐步把企业做大做强,争做民营经济的“巨人”。

建设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必须为民营企业家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的环境。这是各级党政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是民营企业家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对民营企业家,要政治上关心,政策上激励,工作上扶持,法律上保护,让他们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经济上得实惠,安全上有保证。一是要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宣传部门要大力宣传先进民营企业和优秀民营企业家,引导社会正确认识民营经济在全市经济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彻底摒弃对民营经济和民营经济经营者的歧视心理,让民营企业经营者扬眉吐气,让他们放心放胆干企业,自尊自强求发展,在全社会形成抢着干、争着干、赛着干的良好氛围。二是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要定期举行民营企业家表彰座谈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研究工作。对民营企业上缴税金100万元以上的经营者给予重奖,并形成制度;对有突出贡献且素质好的人员,给予政治待遇或社会荣誉。三是要为民营企业家和经营者排忧解难。民营企业家很不容易,他们的投资来之不易,大都是多年积攒的辛苦钱。民营企业很脆弱,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差,经不起风雨,经不起折腾,特别需要社会各方的关爱扶持。有些企业和项目,扶一把可能做大做强,发展起来,卡一下就可能倒闭破产。因此,要设身处地,多想想他们的难处,多考虑一下他们的苦衷,多替他们排忧解难。特别要在项目审批、土地征用、贷款融资、信息咨询、证照户口办理、子女入学等实现问题上大开绿灯,提供服务。四是要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合法权益。要以治理“三乱”为重点,严肃查处侵犯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保护民营企业经营者的财产和人身安全。纪检部门要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挂牌保护力度,政法部门要搞好法律服务,依法及时处理有关经济案件,为民营企业的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成长提供法律保障。

(根据2002年7月27日在《平凉民营企业表彰座谈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坚持思路创新推进小康建设

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历史时刻,党的十六大作出了全面推进小康社会的重大决策。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省委扩大会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对全省的小康社会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步骤,是党中央审时度势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作的重大战略决策。结合平凉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和部署,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就要实施围绕“一个目标”、促进“三个增长”、坚持“五个加强”、发展“四大产业”、建设“两大基地”的“一、三、五、四、二”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这一发展思路,既贯彻了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精神,又反映了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既反映了加快小康建设的总体目标,又涵盖了平凉小康社会建设的工作重点和基本途径。实施这一战略对于促进平凉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小康建设上来。

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也是一项带有根本性的长期任务。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就要按照中央和省、市委的部署,进一步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使命意识,把干部群众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深刻领会十六大精神实质和小康社会的建设上来。

首先,要深刻领会十六大的精神实质。学习十六大精神,应该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重点:一是要围绕主题。党的十六大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奋斗。这个主题深刻阐明了党在新世纪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重大问题。只有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才能全面把握十六大的精神。二是要把握灵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十六大的灵魂。这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三是要抓住精髓。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这是十六大报告的精髓。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要紧紧抓住这个精髓,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用思想的大解放,推动经济的大发展。四是要明确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六大确定的党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奋斗目标。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必须做到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贯彻和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就要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使十六大精神深入党心、深入民心,转化为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动力和实际行动。

其次,要进一步加快推进小康建设。在这个问题上要把握三点:一是要充分认识小康社会建设的重大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党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重大历史任务,符合基本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人民群众的愿望和根本利益。我们必须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为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来抓,一切工作都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来展开,都要服从和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大局。二是要切实增强小康社会建设的紧迫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我们党根据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提出来的,平凉作为西部的一个欠发达地区,实现这一目标的任务更为艰巨。2000年全国小康实现程度为96.8%,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而我市处在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阶段;在小康建设的指标体系中,2000年全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854美元,全省是475美元,而平凉只有345美元,我市同全国全省相比,分别相差509美元和130美元,与全国总体小康水平800美元相比,相差455美元,比全国落后10年甚至更长时间。根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3000美元。要实现这一目标,我市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年均要达到10%以上,任务非常艰巨。对此,要正确分析和判断形势,紧紧抓住本世纪头二十年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认清差距,正视困难,团结奋进,加快推进小康建设。三是要抓紧制定小康社会建设的实施规划。要按照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十届二次全委会议精神,结合平凉实际,抓紧制定实施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确保全市小康建设阶段性目标如期实现。

第三,贯彻十六大精神,要重点抓好五个方面:一是努力实现总体目标。就是努力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加快推进小康建设。实现小康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是实现小康的基本途径,只有加快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才能确保向小康社会迈进。二是始终坚持思路创新。就是围绕“一个目标”、实现“三增一稳”、推进“五个加快”、培育“四大产业”、建设“两大基地”,努力把平凉建成甘肃东部经济强市的基本思路,促进全市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发展,为加快推进小康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三是牢牢把握战略方向。就是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立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四是切实增强发展动力。就是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消除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五是努力提供坚强保证。就是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和思想保证。

二、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增强小康建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过去的2002年,是平凉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我们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泽民同志“5·31”重要讲话为指导,贯彻落实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解放思想,真抓实干,抓关键、抓重点,确立了建设全省最大的煤电产业和巨型畜牧业两大基地的发展重点,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着成绩。总的看,2002年是平凉撤地设市、实现新的历史性转折的一年,也是发展最快的一年。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科学规划了新世纪初全市改革和发展的宏伟蓝图。经过近两年的积极工作和艰苦努力,去年6月2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平凉地区和县级平凉市,成立地级平凉市和县级崆峒区。经过半年紧张有序的工作,目前基本完成了撤地设市的各项任务,顺利实现了行政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成为平凉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标志着平凉的发展进入了由农业、农村经济向工业、城市经济转变的崭新阶段。确立了全市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的基本思路和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加快小康社会建设的奋斗目标。

二是经济快速增长,“三增一稳”的年度目标全面实现。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扎扎实实地推进各项工作,全市经济呈现出加快发展之势。2002年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2.78亿元,同比增长10.41%,分别高出全国、全省2.4个百分点和1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分别增长15.25%和10.72%,三次产业的比例调整到26.8:34.4:38.8。基础设施和技改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4.6亿元,同比增长15%,其中投资上亿元的大项目明显增多。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5.6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4.15亿元,分别增长18.7%和12.4%。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5460元,增长14.7%,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9.48元,增长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