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产业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有:一是平凉“红牛”品牌的名牌效应不强,产业化程度不高,宣传推介力度不够,从而影响了牛产业经济效益的快速增长。二是牛产业发展资金严重短缺。牛产业投资规模小,资金短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严重制约着产业的进一步升级。三是畜牧产业的社会化服务尚不到位。存在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老化,专业人员知识老化、队伍松散、待遇偏低的问题,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
牛产业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中得到较快发展
近年来,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把牛产业的发展列入特色优势产业,建基地,上规模,打品牌,拓市场,促进了牛产业的市场化、规模化经营,并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一是走养、加、贸一体化经营的路子,加快了产业化步伐。在畜牧业产业经营中,以东五县为重点实施了区域化布局和规模化饲养,形成了相对集中的肉牛养殖基地,牛的饲养量占到全市的90%,建成万头养牛乡镇40个,千头养牛村157个,百头养牛社1310个,10头以上养牛大户8975户,规模养牛总量占全市养牛总量的80%。规模养殖逐步扩大,发展了雄风公司6000头肉牛育肥场、景兴公司10000头肉牛育肥场等集约化、工厂化的养殖企业15个。“平凉红牛”及其产品已走向全国和海外市场。
二是发展畜草产业,夯实产业基础。平凉降雨充沛,气候温和,适宜于多种牧草生长,经过长期繁衍和栽培驯化,已形成独特的“陇东紫花苜蓿”优势品系,紫花苜蓿留床面积107万亩;种植玉米近100万亩,其中饲用玉米40多万亩;农作物秸秆产量100万吨以上。同时加大天然草场建设,为牛产业的发展奠定了畜草基础。
三是扶植培育龙头企业,提高牛产品加工能力。全市已建立畜牧养殖、草畜产品加工企业50多家。肉牛屠宰和精细加工规模达到20万头,牛羊皮革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张,骨制品加工能力达到4000吨,牛肉熟制品加工能力达到3000吨。
四是政府推动,市场牵动,牛产业的市场化步伐加快。全市新建、扩建畜禽交易市场80多处,有效地改善了交易环境,扩大了畜产品销售量。同时,加强了宣传、推介等促销活动,平凉“红牛”、牛肉、皮革、熟肉制品、骨制品等已逐步成为知名品牌,为草畜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五是坚持科技进步,提升产业水平。围绕品种改良、饲草科学配方、肉牛短期育肥、温棚养畜、疫病防疫检疫和标准化生产等先进技术,建成温棚牛舍15000座,建立畜牧科技示范园8个,畜牧科技示范村120个,畜禽良种率达到90%,畜牧科技贡献率达到46%。
六是坚持项目带动,加强基础建设。通过招商引资,争取国家和省上投资,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拓宽了渠道。围绕畜草产业的发展,新上世界银行贷款畜牧综合发展项目、秸秆养畜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天然草地保护与建设、冷链体系建设、万头肉牛育肥与精细加工等一批国家、企业和个人投资的养殖与加工项目,总投资近1.6亿元。这些项目的逐步实施,将带动投资的大幅增长,对牛产业发展产生较强的推动力。
打造“红牛”品牌,加快牛产业发展
以牛为主的草畜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明确了今后发展的目标、思路和措施。就是按照市场化、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的要求,加速草场建设,扩大饲养规模,加快品种改良,发展龙头企业,推进技术进步,拓展市场空间,加强社会化服务,争创精品名牌,逐步建立种草、养牛、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链,加快推进牛产业工业化进程,力争三年内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00万头,出栏商品牛50万头,把平凉逐步发展为中国重要的肉牛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使平凉“红牛”走向全国,走向海外市场。围绕这一目标,应重点落实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一要加强饲草料生产,保障饲草需求。饲草料的生产是牛产业发展的基础,要坚持走以畜定草,草畜结合的路子,大力调整种植业结构,扩大耕地种草,扩大饲用玉米种植,保证100万亩的饲草种植面积;采用围栏轮牧、人工补播等综合保护措施,提高天然草地的产草量;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利用周边地区丰富的饲草资源拓展产业发展的资源空间;大力推广以青贮、氨化为主的饲草料科学加工调配技术,为畜牧发展提供充足的饲料供应。
二要改变生产方式,扩大养殖规模。坚持走以千家万户繁育为主体,专业繁育大户为骨干,采取选留与引进相结合的办法,加快繁育速度,扩大基础牛群;坚持以集约化育肥为中心,以场带户,场户结合,大力发展肉牛短期育肥,增加商品牛出栏率;扩大肉牛养殖区域,采用整乡整村推进的方式,继续扩大养牛规模,加快畜牧业内部结构调整,发展专业化、规模化养殖,增加全市牛的饲养总量;坚持科学规划、统一标准、机制创新、管理规范、效益突出的原则,按照布局合理、相对集中、人畜分离、综合利用的要求,采取政府扶持、龙头带动、合作发展和自愿联建的方式,加快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基地建设步伐。
三要推广标准化生产,加快改良繁殖引进,提高肉牛生产质量。在保持平凉“红牛”独特的优良品质的基础上,提高单体产肉量和质量。加快推广标准化的肉牛饲养管理技术、加强肉牛饲养示范区、示范场、示范村和示范户建设,提高平凉“红牛”的质量和饲养效益。
四要进一步壮大龙头企业,加快产业化步伐,提高牛产业的经济效益。加工能力的提高是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的突破口,以提升加工档次为重点,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养殖加工的经济效益。首先,扩大加工规模。提高屠宰能力,加强革制品、骨制品生产,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牛肉的精深加工水平;其次,延伸产业链。采用国际先进工艺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加工的深度和精度,开辟副产品的加工增值途径,不断调整加工产品结构,开发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高附加值新产品;再次,是整合企业资源。采用控股、参股、重组、兼并等各种手段促进龙头企业的重组联合,增强龙头企业的总体实力和对畜养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
五要完善市场体系,拓展市场领域。建设以崆峒区为中心的大型肉牛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各县建设以产地为中心的批发市场,完善乡镇集市活畜交易市场,形成覆盖全市城乡的市场网络;要以大中城市为重点,采取交易会、招商会的形式,宣传推介主导产品,进一步扩大牛产品的覆盖范围;要利用平凉牛产品的品牌优势、价格优势、环境优势和地方特色,实施品牌名牌战略,为产业出口创造条件。
六要加快科技推广步伐,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广国内外先进的饲养、加工技术,有效提高产业的科技含量,重点是饲料加工技术、肉牛直线育肥技术、肉牛强度育肥技术、牛胚胎移植技术、高档肉牛养殖加工技术和生化制药技术等,增加牛产业的科技贡献率。
七要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要加强乡镇畜牧基础建设和技术队伍建设,增强乡站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防检疫体系建设,提高防检疫人员素质与防检疫的装备水平,确保牛产业安全发展;加强肉牛改良体系建设,建立专业化和乡、村品种改良体系;加强畜产品质量监督,健全质量监测体系,完善检测手段,实施全程监控,保证安全生产;把产业发展与保护环境结合起来,促进牛产业的集约化养殖和规模化养殖,形成有效的环境保护机制。
八要坚持项目带动,加强招商引资,增加产业投入。一是要积极争取国家和省上项目,以项目促进投资。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对扶贫开发、以工代赈、生态建设等项目进行统筹安排,支持牛产业的发展。二是争取金融对养牛农户和龙头企业的信贷支持,尤其要支持繁育和育肥专业大户及龙头企业的发展。三是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论证、筛选牛产业招商引资项目,积极参加洽谈会、招商会和展销会,寻求合作机会,扩大社会投资。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社会闲散资金向牛产业流动。
九要完善经营机制,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积极引导和推动公司加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机制,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与养牛大户建立协作关系,对直接带动农户促进牛产业发展的重点龙头企业给予政策优惠和扶持。大力发展中介组织,发挥中介组织的信息协调和服务职能,提高农民自我发展、自我服务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积极发展合作经济组织,兴办专业化生产合作社,实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社会服务。
牛产业是我市具有资源优势和巨大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要把牛产业的发展作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切实解决牛产业发展的认识问题,确定牛产业发展的重点,清除牛产业发展的体制障碍,把牛产业发展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和任务纳入政府考核的重要内容,把平凉市牛产业提升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加快甘肃·平凉巨型畜牧业基地的建设步伐。
(根据2004年6月《加快平凉牛产业开发建设巨型畜牧业基地》一文整理)
在结构调整中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面对全市整体基本解决温饱的新形势,围绕如何加快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步伐,全市形成了以实施“三增一稳”,推进“五个加快”,培育“四大产业”,建设“四大基地”,建设甘肃东部经济强市为主要内容的发展思路,这一思路的核心是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根据这一思路,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引入市场机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了果菜、畜草特色优势产业,促进了农业增收,加快了农民走向市场和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工业和非农产业发展中,坚持工业优先和项目带动战略,发展了煤电、制革等资源优势产业,加快了全市工业化进程;在城市经济和三产发展中,坚持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和城镇化战略,实施了“一线三点”工程、“六纵九横”工程,发展了旅游产业,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市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GDP连续两年保持了两位数增长,财政收入由“九五”末的4亿增加到2003年的8亿,今年将实现10亿的财政收入目标。农民收入的增加,财政经济的好转,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市化步伐的加快,究其根本,是市场主导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奠定了新型的产业基础,促进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识和推进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对于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与结构调整
在结构调整中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是运用市场机制推动经济发展的战略举措,是实现经济工作指导思想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体现,对于突破传统经济格局和传统发展模式,以及改变财政经济的被动局面具有战略意义,是全市经济建设的主攻方向和战略重点。
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就是突破传统的、落后的、缓慢的经济增长方式,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工作重点的战略转移,建立新型的产业平台和创业平台,加快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就是要打破传统农业的生产模式,寻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新领域和新途径;就是打破传统的工业门类,发展和建立新兴工业体系;就是打破传统的经济板块,发展城市经济和第三产业。总之,特色优势产业的发展,可以扩大市场空间,可以引领消费需求,可以获取高额利润,可以形成规模经营,可以带动相关产业,可以加速经济的市场化、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其目标是产业规模的形成和产业地位的确立。新型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不是权宜之计,它必须反映广泛的市场需求和发展前景,不仅在规模和总量上有扩张前景,而且代表经济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潮流,不仅主导经济发展的格局,而且可以带动和促进相关产业,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影响经济发展全局。
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其核心是产业优势的存在和发挥。没有优势的产业,不具有市场竞争实力,也就没有发展潜力和产业前景。产业优势一般表现为:市场优势、资源优势、技术优势、品牌优势、以及产业发展中的体制、机制等软环境优势,最终表现为规模优势和竞争获利优势。具备上述优势的产业才可能成为主导产业,并作为产业布局的重心促其发展。
特色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其生命在于特色。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资本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产业优势或者说优势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相对的概念。今天具有的优势,可能明天失去,你所拥有的优势,可能被人家占有,因此,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必须突出特色。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也就不可能获取超额利润,从而不能获得规模扩张和快速发展。要么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要么具有独一无二的生产技术和工艺传统,要么具有深厚的品牌文化优势,要么具有广阔的消费空间,这是选择、确立、培育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的基本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