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走出传统农业
2609600000048

第48章 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发展(18)

创新是发展和突破的现实需要。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的发展,面临诸多阻力和障碍需要突破,有资源环境的、有体制机制的、有资金技术的,也有人地矛盾和观念的误区。但究其根本,是落后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与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实现这一突破,必须加速对传统农业的经济技术改造,加快现代农业的发展步伐。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就是实现农业生产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在现代农业的这些特征中,市场化是农产品价值实现的经济前提。现代农业的市场化要求,必须把农民的生产活动纳入社会生产消费的大循环中,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目的的自给性、生产活动的封闭性、生产组织的分散性,以及生产技术的落后状态。把农业生产的目的由自给自足转变为价值增值和市场经营,把分散的小生产变成规模化的社会化大生产,把单一的、封闭的农业生产变成开放的多元化市场经营,把传统的经验型生产变成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现代农业生产,是传统农业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任务。事实上,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传统农业的改造过程,对传统农业的经济技术改造必然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业的市场化在拓展农业生产领域的同时,提出了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实施多元化发展,满足市场需要的客观要求。传统农业的改造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特征完全符合工业化的经济内涵。因此,紧紧围绕市场化这一核心,引入工业理念,有针对性地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的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农业产业化其实也就是农业生产的工业化过程,它不仅直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而且可以迅速改变农业生产的组织结构,这是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生产要素市场化、生产组织社会化、产业发展规模化、经营管理企业化,技术手段现代化特征所决定的,而这一切既符合工业化的特征,又离不开现代工业的支撑。因此,引入工业理念或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观念创新和理论突破。

静宁县位于平凉西部,境内资源贫乏,干旱少雨,农民靠天吃饭,虽有较优越的交通优势和商品经济的传统,但经济长期以农为主,财政经济发展滞后,是国扶贫困县之一。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培育了一批龙头企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也形成了一批中介组织,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的增收。但由于农业产业化起步较晚,特色优势产业不明显,农业生产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影响了农业综合效益的发挥。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人地矛盾突出,发展空间狭小。二是特色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无法发挥规模带动效应。全县虽已形成林果、养殖、薯菜等优势产业,但是农畜产品优质化、标准化、规模化程度不高,加工转化的市场化程度低,产业化经营所带动的农户比例小。三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产业链条延伸不足,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四是农业生产的技术含量低,特色优势产业的品牌化和知名度不高,影响了农业市场化的进程。虽然注册了一批特色品牌农畜产品,但对市场动态和区位优势研究不够,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名优产品开发力度不大。静宁县的情况在全市具有典型性和普遍性。用工业化思维指导农村经济工作,推动农业产业化和经济多元化发展,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静宁县的启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用规模化生产实现规模效益的理念,壮大产业基地,形成规模优势,改变传统农业小生产的落后状况。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没有生产资料要素资源的规模化生产和基地建设,农业的产业化就是一句空话。立足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地培育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和前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方向明确、主导产品竞争力强的优势农产品基地,是静宁县加快农业产业化的重大举措。在发展支柱产业上,以果品为主的支柱产业初具规模,形成特色,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加快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步伐,促进了传统农业的改造。围绕产业基地建设,以大基地拓展大市场,谋求大发展,实施了“5521”产业开发工程,即建设50万亩优质果品基地、500万只静宁鸡养殖加工基地、20万亩优质专用薯和10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等产业开发工程,并把基地建设延伸到乡镇经济规划和专业村的建设中。农产品的基地建设,在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打破了传统农业小生产的格局,值得借鉴。

二是用技术进步和市场竞争的理念,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品牌产品,扩大市场份额,改变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观念。在品牌农产品生产中推行了农业标准化建设,从产前生产资料供应,产中技术服务,再到产后农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运等环节,均按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操作,从而提高了从农户到加工企业等各个生产环节的标准化水平;提升果园管理水平,增加生产和管理的科技含量,实施优果工程,推行单果管理,提高果品质量;在葫芦河流域10万亩高效农业示范园区的建设中引用工业理念,用工业建设的思维指导了项目的调研论证。示范区包括果林高科技示范区、八里龙头企业示范区、威戎武家塬万亩绿色果品等3个中心示范区,无公害果品、无公害瓜菜、静宁鸡养殖基地3个辐射带动区和8个龙头企业及其社会化服务支撑体系,使园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530元提高到3700元,建成了15个小康示范村,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区;发挥果品优生区、洋芋最佳种植区、瓜菜反季节栽培区和静宁土种鸡的区位资源优势,推广农业科技和标准化生产,打造推介了绿色果品、专用薯、高原蔬菜、散养土种鸡的品牌,创出了静宁苹果品牌,扩大了市场领域,形成了竞争优势,提高了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走出了一条以科技进步为先导,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高效农业、绿色农业、特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子。这就改变了传统农业看天守地、小富即安的生产方式和生产生存观念。

三是用企业化生产和加工增值的理念,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改变传统农业经济封闭、生产单一的落后状况。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把农业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农产品的转化增值上,放在产业链条的延伸上,扶持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形成特色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消费的产业链和产业群,加速农村经济的非农化和城镇化进程。围绕果品包装增值,发展了果实套袋、发泡网、纸箱包装、贮运保鲜等配套企业,提高了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延伸了产业链条,增强了果业的综合效益;新上万吨果汁和万吨果品清洗打蜡生产线,使果品实现了就地加工,就地增值的目的,壮大了产业规模,推动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企业化生产、工业增值的理念,以及由此推动的农业产业化,有力地打破了传统农业经济封闭,生产单一的落后状况,加速了传统农业的产业裂变。

四是用企业管理和市场营销的理念,推动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传统农业生产的个体性和生产组织的松散性。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就是改变重生产、轻流通,重农业轻工业的传统,充分运用现代营销策略,研究经营,分析市场,开发产品,开拓市场。这里的做法是: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推介,扩大宣传,打造了静宁苹果、静宁烧鸡等知名品牌;拓宽销售渠道,建设专业批发市场,在沿海大中城市设立直销窗口,减少中转环节,直接增加了洋芋、果品生产的经济收益;坚持“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通过“公司+农户”、“市场+农户”、“社会化组织+农户”等经营、合作、协作形式,建立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拓展了市场领域,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降低了生产经营的市场风险,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规模化和产业化经营。农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将直接打破传统农业一家一户生产单位的组织结构,加速了现代农业社会化大生产的步伐。

五是用投资增长理论和市场融资理念,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增加农业投入,改变传统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薄弱的被动局面。投资是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一大瓶颈。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受市场供求和投资增长理论的双重制约,农业的投资面临严重挑战,但市场又为农业投资提供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投资机遇。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对农业的投资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即中央的政策(项目)倾斜和财政支持、地方财政的各项补贴、农民的原始积累投入、社会对优势产业开发的投资。这就要求在争取政策、争取项目、争取政府投资,改善农业基础条件的同时,必须面向市场,搭建产业平台,发掘优势产业,兴办农业园区,吸引社会投资;就要坚持制度创新,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和投资优惠政策,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创办龙头企业,支持农村能人和外地客商投资兴办园区、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静宁县通过吸引外地客商、扶植龙头企业,创办了城川果林高科技示范区、绿源林果公司、大地滩绿色无公害示范园区等基地,摸索了通过市场增加农业投入的路子。千方百计地吸引社会投资,加大对特色优势产业的开发,是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必须给予足够的政策支持和项目倾斜。加大农业的基础投资和产业投资,将改变传统农业落后的生产方式和基础薄弱的局面,为现代农业发展奠定经济技术基础。

六是用社会化生产和要素资源市场化的理念,认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趋势,改变传统农业条件下农民的生存观念,拓展农民的生存发展空间。推动农业人口非农化就业,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是解决人地矛盾,改造传统农业,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任务。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非农化就业,是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确立后,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客观要求,也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途径。静宁县根据就地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空间有限的情况,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推动“走出去”战略,努力提高劳务输出产业的技术含量和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培训基地建设,实施农村劳动力实用技术培训工程和党员电化教育科技富民工程,加强外向型职业技术培训,实现了劳务输出由体力型向技能型的转变,务工型向创业型的转变,引导鼓励技术型、管理型和复合型劳务人员异地非农就业,在增加农民收入缓解人地压力的同时,加快了农民原始积累的步伐,加速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根据2004年5月《在静宁县督察重点工作时的讲话》整理)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建设巨型畜牧基地

发挥特色资源优势,培育壮大优势产业,是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畜牧业是平凉的传统产业,也是具有市场和资源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特色畜牧产业,建设甘肃·平凉巨型畜牧基地,是根据平凉的资源优势在专家论证的基础上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用现代农业的思维,从实现农村小康建设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平凉巨型畜牧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大力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重粮轻牧,重养轻管,重畜轻草的传统观念和粗放落后的生产经营方式,建基地,打品牌,上规模,实现畜牧业由传统养殖向产业化的方向转变,推动以牛产业为龙头的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推进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经营,加快农村小康建设步伐的必然选择。

牛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与制约因素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强大的产业支撑,发挥产业优势,培育支柱产业,是农村经济工作,乃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举措,必须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和农村小康社会建设的战略高度,认识培育新兴产业、建设巨型畜牧基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发掘影响牛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和制约因素,寻找牛产业发展的突破口。

全市牛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丰富的草场资源。平凉位于甘肃东部,地处黄河主要支流泾河、渭河上游。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海拔890-2857米,无霜期175天,年平均气温8.5℃,年降雨量在471-683毫米之间。境内有泾河、渭河水系的干流、支流17条,年总径流量15亿立方米。总面积1114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7.86万公顷,主要农作物有小麦、玉米、豆类、马铃薯、胡麻等。有草场面积380万亩,其中天然草场280万亩,人工草地100万亩,畜草以陇东紫花苜蓿、加拿大苜蓿为主,草场面积大,分布区域广,畜草品质好。全市所辖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华亭县、庄浪县、静宁县六县一区,都有畜牧业发展的资源与基础,尤以东五县草场资源和发展基础较好,周边地区丰富的饲草资源通过市场拓展了牛产业发展的空间。二是具有悠久的畜牧养殖传统。平凉曾是伏羲教化先民从事古代畜牧业生产的地方。唐朝至明朝,以马、牛为主的畜牧业久盛不衰。之后,随着种植业的发展,以役用为主的养牛业加快发展,牛的数量不断增加,曾有“农民唯养牛”的历史记载。新中国成立以后,养牛成为平凉农业的重要生产活动。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养牛业发生了经济转型,开始由役用向肉用、乳用方向转变,建立了全省第一个肉牛生产基地,加快了品种改良,引进了肉牛生产技术,牛的饲养规模和商品量迅速扩大,养牛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三是牛产业在结构调整中得到长足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平凉市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把以牛产业为主的畜牧业作为全市经济的四大主导产业之一,加速畜牧畜草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了牛产业发展的步伐。到2003年底,全市牛饲养量已达到56万头,出栏商品牛18万头,畜牧收入占农业总收入的30%。具备了建设甘肃·平凉巨型畜牧基地的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