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走出传统农业
2609600000027

第27章 传统农业的局限与变革(19)

实现“三增一降一稳定”的发展目标,必须把我们的经济工作置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抓住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薄弱环节和主攻方向,确定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和骨干项目,推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一、坚持不懈地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巩固扶贫成果。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既是一项基础性工程,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必须持之以恒地抓紧抓好。要围绕退耕还林、退耕还草工程的实施,持续推动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和农村公路等基础建设,增加农业发展的后劲。要全面落实“以粮代赈、退耕还林”的政策,调动和保护农民退耕还林恢复生态的积极性,全面落实和完成退耕还林计划。要坚持多年来探索的扶贫开发路子,多渠道增加扶贫投入,巩固扶贫成果,提高开发水平,尤其要引导和推进农民走产业扶贫的路子,从根本上解决返贫和农民致富的问题。

二、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要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洋芋产业要重点实施“三百”计划,即100万亩的脱毒专用种薯基地,100万亩的加工型专用薯基地,100万亩的传统型商品薯基地,努力实现洋芋种植品种的专用化、优质化。中药材产业要以岷县、漳县、渭源、陇西为基地,实施好“双百”计划,即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种植品种达到100个以上,努力实现中药材种植品种的优质化、多元化。畜牧产业要着眼于发展草食畜牧业,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建立全区优质牧草基地,推动畜牧业的快速发展。蔬菜产业要以设施栽培为重点,依托漳河、渭河、洮河三大灌区,建立50万亩的优质蔬菜生产基地,利用日光温室等进行名优特蔬菜、花卉等反季节生产,稳定保护地栽培面积,扩大生产规模,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品质。定西、通渭两县的低温川区,要发展食用菌和特种养殖,建立节水型高效区域性特色种植养殖基地。要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临洮县千亩花卉园区、定西县西川旱作高效农业园区、旱农中心马铃薯脱毒繁育中心,要在继续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向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发展。

二要大力发展非农产业,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实践证明,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做好增加非农收入和转移农业人口这两篇文章。加快城镇户籍制度改革,对在县城、市区以及县以下小城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的农民,允许其转为城镇户口;进一步强化农副产品增值意识,引导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投资农副产品加工,以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要进一步加大劳务输出的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

三要积极开拓市场,努力搞活农产品流通。一方面,要按照专业化、区域化市场布局的要求,加快市场建设进度,完善市场设施、信贷、信息服务等综合功能,为农民接收市场信息、了解市场行情和出售大宗农产品提供便捷的渠道。另一方面,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导各种农业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以及多种形式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入流通领域,为农民提供诸如信息、技术、运输、销售等产前、产中、产后各方面的服务。同时要稳步推进“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农业和经济法制化的产物和结果,也是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确立后,参与市场竞争、减少市场风险的一项期货交易形式,要充分尊重农民的市场主体地位,保护农民的经济利益,防止行政命令和政府行为,积极地、科学地引导和推进农民和企业的经济协作,使农民的生产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从根本上改变农产品一家一户“提篮小卖”的状况。

四要增加农业投入,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大支持农业的投入力度,形成政府投资引导,多方面参与农业开发的良好机制。要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中央关于减轻农民负担的各项政策措施,使农民在减负中增加收益。

三、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是我们加快城市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推进工业化,要从挖掘存量和扩大增量两方面入手,依靠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加快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提高工业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一是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按照业主化、集团化的改制方向,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进一步明晰企业产权关系,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真正成为市场竞争主体和法人实体。通过“三置换一保障”,大力推进国有集体企业业主化改制的步伐,逐步使职工和企业的劳动关系走向市场化。

二是努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企业要把争创优质产品与产业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加大技术改造和新产品开发力度,以优质产品去占领市场,再造加快发展的新优势。

三是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各级政府要在市场准入、土地使用、信贷支持、资质评估等方面为民营企业提供一个公平的发展条件和待遇,鼓励民营企业积极参与到国有、集体企业的改革和改制中来,与不同所有制企业进行联合和合作经营,实现优势互补,走好多元化发展的路子。

四、积极推进西部开发,努力扩大固定资产投资。

牢固树立项目发展观,按照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产业投资方向和政策,围绕定西四大支柱产业开发,筛选论证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尽快建立起投资来源多渠道、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开发投资新体制,在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依靠市场机制启动企业和民间投资,以独资、合资、联营、参股、控股等方式吸引社会投资。

五、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对外开放向纵深发展。

在巩固提高现有招商引资成果的基础上,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拓对外招商引资的新领域,开辟对外招商引资的新渠道,建立对外开放的新格局。加强招商引资,要坚持政府、企业、经营者共同参与对外招商的方针,进一步放宽投资政策,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扩大招商引资,必须优化招商环境,一方面,要着力加强城市建设,改造完善城市道路、电网、通讯等城市服务设施,给投资者提供功能齐全、工作方便、生活舒适的硬件环境,构建良好的创业空间;另一方面,要着力优化和塑造软环境,优化人文环境、法制环境、政策环境、舆论环境,切实营造一个“人人都是环境,事事都是环境,处处都是环境”的社会氛围。

六、加快城镇化和信息化建设,推动城市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推进城镇化,必须搞好城镇的经营与管理,也就是要把城镇作为一个资源聚合体来经营。为此,一方面要合理地配置,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潜力,促进土地资源的重组,做到物尽其用,地尽其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盘活资源,变资源为资本,用资源吸纳资金,以解决城镇建设中“无米之炊”的问题。加快城镇的道路、供排水、污水及垃圾处理、文化教育设施、环境整治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以政府投资拉动为基础,以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项目业主化、筹资方式市场化为特征的城镇建设新型投资机制,促进全区城镇建设迈上新台阶。信息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先导。一是着眼于运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突出加快以计算机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等“三网建设”为主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抓紧实施政府上网工程,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力度,把全区的优势产业及主要产品通过互联网推出去,为推进电子商务奠定基础。要加强政务信息网建设,加快推进电子政务,提高信息服务水平,为施政和宏观经济管理提供一个崭新的信息沟通平台。三是努力推进中小学信息教育和远程教育网络建设,促进教育资源的优势互补,提高教育教学的信息化水平。

(根据2001年1月7日《全区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整理)

中国入世后传统农业面对的挑战与应对

中国加入WTO是世纪之交我国最重大的事件之一,它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道,实质性、体制性地改变或正在改变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向和节奏,影响着、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中国经济的前途和命运。在内外市场的双重夹击下,受影响最大的将会是传统农业和以传统农业为特征的经济落后地区。

从1986年7月到2001年11月11日多哈世贸部长会议,中国在历经了由“复关”到“入世”两个阶段,历时15年的多边谈判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WTO的第143个成员国。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深远影响和重大现实意义的历史性事件,它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发展的历史新时期。这一历史性变化,将加速我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转型的步伐,给我们的经济建设和经济社会生活,尤其是传统农业带来严峻挑战和发展契机。因此,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转变观念、与时俱进,顺应这个趋势,融入这个潮流,尽快了解WTO的运行机制、尽快熟悉WTO的基本原则,尽快掌握WTO的主要规则,最大限度地趋利避害,拓展经济发展的空间和领域,是入世应对的战略任务。

农业形势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和国计民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在探讨入世后农业发展的应对措施时,必须对农业形势,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传统农业的局限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建国以来,中国农业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以人均不足1.5亩的耕地解决了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从20世纪80年代到本世纪初,中国是全世界农业增长最快的国家,在同期世界谷物、棉花、肉类、水产品增产总量中,中国分别占62%、27%、54%和81%。近年来,农产品产量更有大幅度增长,1999年,粮食总产量达50838.6万吨,2001年粮食虽有减产,但仍达到46562万吨。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增长的粮食问题基本解决,粮食由供给短缺变为市场过剩,以及市场上种类繁多的农产品供应,成为中国农业发展的里程碑。

农业生产的快速增长,丰富的农产品供给和短缺经济的结束,并不意味着中国农业问题,尤其是欠发达地区传统农业的发展已经得到解决。无论从全国的农业现状看,还是从欠发达地区的传统农业看,目前仍存在诸多现实问题和发展局限。一是投入不足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资本平均利润率规律的作用,农业投资呈逐年下降趋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占全国基建总投资的平均比重为2.15%,经济落后地区农业的投资比重更低。农业投入不足直接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后果,诸如:农业增长滞后,难以支撑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基础建设处于停滞状态,原有大中型农业基础骨干项目年久失修,新建项目跟不上发展需要,严重阻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生态恶化、植被退化,直接影响了农业的增长;农业科技投入不足,使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不能适应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国家用于农业科研的经费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0.1%,农业技术推广经费所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不足0.2%,在我国6000亩耕地仅有1名科技人员,200万亩畜草场也只有1名牧业技术员,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率只达到40%,农业科技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率只有30%,大大低于发达国家60%-80%的份额。这种状况对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极为不利。二是农业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由于经济发展用地需求增长和农村耕地的乱占滥用,导致耕地锐减,人地矛盾更加突出。据统计,1999年中国耕地总面积为13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1.03亩。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加之人口的不断增加,耕地面积减少,耕地不足的形势会更加严峻。同时,由于水土流失、沙化、“三废”污染、农业污染,使耕地质量严重下降,影响农业生产的发展。三是农民负担过重。农村税费,以及乱集资、乱收费、乱摊派加重了农民的负担,使农业发展缺乏后劲。四是农产品价格不合理,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长期以来,国家对农产品实行统购征购政策,征购统购品种、数量、价格的计划性和垄断性,既影响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长。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不断上涨,增加了农业生产成本,减少了农民的收入,从而导致农民无力实现自身积累增加农业投入。因此,农业基础薄弱、技术装备落后、农业投入不足、农产品价格偏低、农民适应市场的能力较弱,这一切将严重影响中国农业的发展,甚至在国际市场的冲击和自然灾害面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隐患。

中国农业的这种状况,在欠发达地区,在平凉农业的发展中反映得更加突出和明显,显露出传统农业的深层矛盾和尖锐的现实困境。表现在:一是农业结构不合理,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的成本高,大宗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二是农业产业内部和农村经济缺少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负担较重,人均收入增长缓慢;三是农副产品卖难问题突出,存在结构性、区域性和季节性过剩的问题。四是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业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弱,缺少龙头带动企业;五是农民购买力较弱,农村市场消费低迷;六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压力增大。由于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矛盾的加剧和非农产业对劳动者素质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竞争更加激烈。

迎接挑战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基本特征。中国入世后,国内外资本、技术、商品等要素市场的国际化,要求我们的经济运行模式、经济运行体制、经济运行主体、产业技术融合、跨国市场准入等都将与世界接轨,融入世界经济的循环之中,这对于我们的发展全局,尤其是传统农业带来了更大的冲击和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