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中国上下五千年:中国饮食文化
26069400000082

第82章 色彩斑斓的花椒文化

中国菜肴讲究色、香、味,而用花椒调成的菜肴其最明显的味道当然是辣,对于嗜辣的国人来说,这辣味沁入肺腑,使人难以忘怀,并由此诞生了花椒文化。

早期的花椒是一种敬神的香物,在《神农本草经》中,花椒被称之为秦椒。花椒资源的开发经历了2000多年的历史,从最初的香料过渡到调味品,就经历了近千年的时间。

从香料到调料

先秦时期,花椒不能用来果腹充饥,也不能单独食。但是花椒果实红艳,气味芳烈,于是人们以之作为一种象征物,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可见,早期的花椒是作为香物出现在祭祀和敬神活动中,这就是先民对花椒的最早使用。如《楚辞章句》中云:“椒,香物,所以降神。”这证明,花椒作为一种香料物质得到了广泛应用。

后来花椒逐渐成为一种调味品。南北朝时期吴均在《饼说》中罗列了当时一批有名的特产,其中调味品有“洞庭负霜之桔,仇池连蒂之椒,济北之盐”,以之制作的饼食“既闻香而口闷,亦见色而心迷”。南宋林洪的《山家清供》记载:“寻鸡洗涤,用麻油、盐、火煮、人椒。”元代忽思慧的《饮膳正要》、清代薛宝辰撰写的《素食说略》等都有对花椒调味的相关记载。

花椒的药用

花椒不仅是一种上好的调味品,还是治疗疾病的良药。在中国上古时期,花椒就被认是人与神沟通的灵性之物,并被封为法力无边的“玉衡星精”。可见在先人心中花椒就是济世之物。中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记载:花椒能“坚齿发”、“耐老”、“增年”。唐代孙思邀在《千金食治》中记载:“蜀椒:味辛、大热、有毒,主邪气,温中下气,留饮宿”。明代药圣李时珍说:“椒孰纯阳之物,乃手足太阴、右肾命门气分之药。其味辛而麻,其气温以热,禀南方之阳,受西方之阴,所以能入肺散寒,治咳嗽;入脾除湿,治风寒湿痹,水一肿泻痢。”他《本草纲目》中记载:“治上气,咳嗽吐逆,风湿寒痹。下气杀虫,利五脏,去老血”等等。由此可见,花椒是中国的传统中药,其药用价值毋庸置疑,随着科技的进步,它还会得到更为有效的利用。

花椒的文化意义

花椒除了具有食药同源的特征之外,还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的表征,具有了一定的符号学意义。中国的先民将其作为象征之物,赋予它许多特殊的含义,借以表达自己的美好情感和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希望。花椒香气浓郁、结果累累,所以被人们看做多子多福的象征。《唐风椒聊》中的“椒聊之实,繁衍盈升”便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花椒还被人们视为高贵的象征,《荀子议兵》云:“民之视我,欢若父母,其好我芳若椒兰”,表达了作者的清高和尊贵。两汉时期,花椒成为宫廷贵族的宠儿,皇后居所有了“椒房”、“椒宫”的称谓。《汉官仪》载:“皇后称椒房,取其实蔓延,外以椒涂,亦取其温。”

由此可见,花椒不仅承载了中国人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方面的聪明才智,还展现了中国人超脱的想象力及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药食同源的饮食文化观、兼容并蓄的发展观,这都是中国花椒文化的创造源泉。

花椒经典食疗药方

治秃顶:适量的花椒浸泡在酒精度数较高的白酒中,一周后使用时,用干净的软布蘸此浸液搽抹头皮,每天数次,若再配以姜汁洗头,效果更好。

治痔疮:花椒1把,装入小布袋中,扎口,用开水沏于盆中,患者先是用热气熏洗患处,待水温降到不烫,再行坐浴。全过程约2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

治膝盖痛:花椒50克压碎,鲜姜10片,葱白6棵切碎,三种混在一起,装在包布内,将药袋上放一热水袋,热敷30至40分钟,每日2次。

断奶回乳:取花椒6克,加水400毫升,浸泡后煎水煮浓缩成200毫升,再加红糖30-60克,于断乳当天趁热一次饮下,每日1次,约1-3天可回乳。

治痛经:用花椒10克,胡椒3克,二味共研细粉,用白酒调成糊状,敷于脐眼,外用伤湿止痛膏封闭,每日1次,此法最适宜于寒凝气滞之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