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高的希望,带来孩子的无望。
――(中国)卢勤
【经典事例】
一位上初中的女孩在日记中这样写道:
父母对我有很高的希望,这让我很苦恼。小时候,妈妈把我送进了重点小学,每次我都能考班里第一。后来我考上了市重点中学,这个地方高手云集,我的成绩不像小学那样好了,我尝试到了失败的滋味。
一次考试后,我沮丧地回到家。妈妈用期待的眼神望着我,问道:“考得怎么样?”我说考得不好。然后,妈妈低低地应了一声:“考得不好,下次努力吧!”说完,她就忙自己的事情去了。虽然妈妈没批评我,但我开始深深地自责起来,希望下次能考好,希望能够对得起妈妈。
很快又一次考试来临了,妈妈不断叮嘱我:“你要考得不好,同学会看不起你,老师也会看不起你,周围的人都会看不起你。”听了这些话,我很恐惧。如我所料,考试成绩下来,仍旧很不理想。
我开始怀疑,妈妈究竟爱的是我,还是爱我的考分,真希望妈妈能设身处地为我想一想,别总盯着“分”。
【智慧点拨】
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成长,成为有用的人,这无可厚非,期望本身是一种信任、负责任的态度。但是像案例中女孩描述的那样,妈妈的态度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让她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怀疑父母的爱。可见,过高的希望只会让孩子和父母都很痛苦。
现实生活中,还存在很多这样的父母。某市曾对800名学生的父母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5%的父母希望孩子受教育程度要达到或超过大学毕业,对孩子期望的就业职位依次是:医生、工程师、大学教师、科技人员、运动员、作家、翻译,而这几类从业者在全部就业人员中的比例才不到1%。
同样有一项针对学生的调查,有21%的孩子称“我感到活得很累”,40%的学生认为,自己一直处于不断努力,但却总达不到父母的目标的状态。为此,他们产生强烈的内疚感和焦虑感。有近一半的孩子认为对不起父母,有的甚至出现做恶梦、难以集中注意力等病理反应。事实证明,长期处于过高要求影响下的孩子,一方面容易变得怯懦、自卑、做事缩手缩脚,另一方面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对父母,甚至对社会都抱有敌意。
以此可见,过高的希望不仅平添了孩子的痛苦,也给父母带来了无限的烦恼。所以,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能力,给他合理的期望。
【参考建议】
每个孩子的心理素质和学习能力都是不一样的,父母对孩子高期望、严要求可以理解,但是应当把握好“度”。期望过高只会让孩子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要求,渐渐地失去信心,怀疑自己的能力。所以,父母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实际能力和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
1.不宜说类似下面的话。
父母的语言透露出孩子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如,“妈妈为了你,连那么赚钱的生意都停了下来,你要是学习不好,你对得起谁呀”、“你要是考班里前5名,我就给你……”、“爸爸妈妈这么努力,都是为了你好”等等,这些语言透露出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无形中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所以,父母最好能避免。
2.反省自己对孩子的期望。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对孩子提出恰当的期望和要求,更容易产生良好的期待效应。父母不可以将主观意愿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的人生不是单纯的父母的延续。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的意愿和选择。无论孩子从事任何工作,只要适合自己,就是成功的。同时,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应该按照他的个性特点发展,让他扬其所长,避其所短。父母不可拔苗助长,也不可给孩子过大压力,默默的支持应该是孩子前进的最大的动力。
3.关注孩子的点滴进步。
成绩是一点点提高的,优秀是一点点培育出来的。所以,教育孩子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让孩子每天进步一点点。关注其进步的同时,父母不能过分关注成绩和名次,因为考试充其量不过是检验孩子学习质量的一种手段,分数并不能真实地反映他的学习水平。
相反,父母要细心观察孩子每一次小进步,及时鼓励,并发自内心地为他高兴,总有一天他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4.给孩子制定阶梯式目标。
父母要建立在充分了解孩子的知识水平、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和优势的基础上,本着“跳一跳,够得着”的原则,给孩子制定一份阶梯式的目标。同时,父母要在孩子前进过程中,适时、适当地赏识、鼓励,并始终对孩子有一个良好的期待。对于一些高难度的问题或工作,父母要视孩子的能力,分成几个阶段,每个阶段的完成都给他一定的鼓励。
【金玉良言】
父母对孩子不要说要求过高的话,在孩子幼年时也不应管束太多,要让他自由地发挥天性,在其本性流露中慢慢发现他的特长与爱好,进而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地对他加以培养。父母只有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才能收到教育孩子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