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与孩子有效沟通的100个好方法
26068700000027

第27章 不说讽刺孩子的话

讽刺、挖苦、训斥是孩子心灵的杀手,而表扬、肯定、鼓励是孩子成长的催化剂。

――(中国)卢勤

【经典事例】

苏淳文科成绩非常好,但数学成绩也就勉强及格。到了初中3年级,数学更差了,连及格都不能保证了。妈妈为此请了两名数学老师给他补习。

补习了一段时间后,成绩没有上升的迹象。妈妈又专门请来一名北京大学的学生,给她补习,可是数学成绩不仅没提高,英语和语文成绩反而落下来了。眼看着孩子再过半年要中考了,妈妈情急之下,批评她:“你怎么这么笨呢?请了这么多‘牛’人给你补习都不行。你在数学上的反应就像是一头牛!”

初三第一学期过去了,苏淳拿着成绩单沮丧地走到妈妈面前。妈妈接过成绩单:“天哪!数学竟然考了46。”瞬时露出一脸无奈的表情,刚要说点儿什么。

这时,苏淳说话了:“妈妈,不用说了,我已经替您惩罚过我自己了。”说完,把衣服袖子挽起来,胳膊上露出一片青紫的印迹。原来孙淳惩罚自己的方式就是用指甲掐自己,妈妈看了后,很心疼。

【智慧点拨】

孩子是脆弱的,尤其是自尊心强的孩子,成绩差了,最伤心的是自己,而苏淳的妈妈恨铁不成钢,一句无心的话超出了孩子能接受的范围,伤害了她的自尊心。同时,妈妈请很多老师辅导的做法,无疑放大了他数学成绩差的这个事实,从而使他失去学好数学的信心,甚至用不正当的方式惩罚自己。可见,父母的讽刺和挖苦,只会适得其反。

语言是父母与孩子沟通的重要途径,语言内容、表达方式等对孩子的行为甚至心理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激励和赞赏会让孩子越来越优秀,但挖苦和讽刺反而会使孩子变得不以为耻、习以为常,无形中加深了其不好的行为,也会助长他不诚实和任性的毛病。

而生活中,有些父母并不是有意要挖苦孩子,当看到孩子做错事,盛怒之下,讽刺的语言就脱口而出,说完之后,气消了也就没事了。可是孩子不会忘记这些刻苦铭心的伤害,他可以接受父母的批评,但是绝对不能接受人格上的侮辱。久而久之,讽刺就形成一堵无形的墙,成为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障碍。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深思熟虑,不要用讽刺的话刺伤孩子幼小而又脆弱的心灵。

【参考建议】

教育孩子,父母的心态很重要,在批评孩子的过程中,父母要善用语言的艺术,遵循一条原则:冷下下来,阐述事件本身,不带有个人情绪色彩。

1.不给孩子贴“笨”标签。

社会心理学认为:每个人的自我形象,部分取决于自己对他人反应的理解。这种现象对敏感的孩子的影响尤为突出。如果,父母总是说孩子“笨”,会让他产生怀疑,认为自己真的很笨,甚至按照“笨”的模式塑造自己,约束自己,解释自己的某些行为。所以,像“笨”、“傻”、“你怎么这么不争气”等都不能用来刺激孩子。

那么,当孩子拿回不满意的成绩单,或是做错事情时,父母怎样管好自己的脾气,不让负面评价脱口而出呢?父母可以坚持“停想教”三个原则:先把负面的语言“停”下来,然后“想”一想这些话会形成哪些后果,最后再心平气和地“教”育他。

2.批评孩子的行为,不是人格。

批评孩子时,父母要遵循一条原则:批评孩子的行为而不是人格,这就要求父母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基础上,就事论事。

父母在批评孩子时,应该把握好几条原则:故意冷淡孩子,可以使他感受到无声的惩罚,从而有利于他反省自己的过失;选择合适的时间、地点来批评教育孩子,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批评教育孩子不能伤害他的自尊心,所以切忌当众训斥;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好胜心,用激将法刺激他,使之改正缺点;借助于寓言、故事、童话等加以引申发挥,旁敲侧击,含蓄委婉往往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用幽默的手段批评,能消除孩子的抵触情绪,让他在笑声中受到教育。只要坚持以上原则,一定可以让孩子在情感上接受批评,从而改正错误。

3.把握好“玩笑”的度。

俗话说:“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孩子比较敏感,对孩子偶尔好的行为表现,父母要表扬,提高其积极性。可是有的父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比如,孩子突然主动帮妈妈打扫卫生,不用催促,自动写作业了,父母这时候感到惊讶,就说“今天太阳怎么打西边出来了”或者“你还是我的女儿吗?怎么一下变得这么勤劳”,话语中带有意外和高兴,但是明显也带“刺”。这些话还是不说为好,以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而表扬是最直接,也是最能激励孩子的方式,因此,父母最好用表扬的方式鼓励孩子,不用阴阳怪调的话嘲笑、讽刺孩子。

【金玉良言】

父母讽刺孩子的话包括:“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什么呀”、“没见过你这么笨的孩子”、“你可真厉害,居然做出这种事来”、“你就天天看电视吧,以后就和电视过一辈子”、“你就学成这样,以后连扫马路都没人要你”等等,父母切忌说类似的话,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