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爸爸胜过好老师
26056500000007

第7章 “好爸爸”是孩子的好老师(7)

思索始于惊异,有计划有目的地引导孩子多走走、多看看、多感受变幻莫测的自然风光,五光十色的艺术品,扑朔迷离的社会生活。这样才可以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及求知欲。

还可以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的多元智能,如玩扑克牌和文字接龙,玩扑克牌可以从“找同伴”、“接龙”到相对来说较为复杂的“二十四点”,既锻炼了记忆力,又学会了简单的数字。文字接龙可以从一句话、一个词语开始,如“今天天气真好”接“好棒”到“棒子”等,既锻炼了语言能力,应变能力,又学会了许多新的词汇。

方法三:要常常向孩子说出他的优点

每个人都有着与众不同的长处和优点,问题在于要善于发掘这些珍珠,并有机地把它们串缀起来。一次,有位教师笼统地说一位学生心理素质不好,使他心理产生了阴影。但孩子爸爸经过耐心细致的分析认为,儿子的心理素质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并指出其许多方面的心理素质是良好的,当然,同时也提出了一些尚待改进与提高的地方,消除了儿子的疑虑。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应经常为孩子提供或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诸如提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思考,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活动让孩子操作,使孩子从中尝到成功的欢乐。满足孩子在知识、能力、判断力方面的自尊心。不要说孩子是“傻子”,也不要说“你不懂,听我来告诉你”之类的话,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自己的谦逊,“我想,这个问题你是了解的,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这样一来,由于他的自尊心得到爱护,他就会尽力探索问题,对什么问题都求甚解。

方法四:反问有助于增进孩子的求知欲

据我观察,爸爸们对孩子充满好奇的提问,回答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不予理睬,或者简单应付,甚至流露出不耐烦:“爸爸忙着呢,一边玩去。”“去去,长大就知道了。”爸爸讨厌孩子问问题,这是大错特错的,决不能压抑孩子的求知欲望,孩子问什么,就应答什么、教什么,决不能嫌麻烦,敷衍搪塞,应付了事。二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只要孩子问,就不厌其烦地详细解答,认为这样才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增加孩子的见识和知识。

第一种表现当然是不该提倡的,孩子提问题表明孩子在主动的思考,孩子有主动求知的欲望,做爸爸的应该感到高兴,并给孩子以支持和鼓励。粗暴地拒绝回答或者应付,会不同程度地扼杀孩子探索世界的好奇心。而第二种表现看起来该是一种很称职的做法,这样做的爸爸懂得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懂得利用孩子的提问,向孩子灌输知识。可是,东子并不赞同这种“有问必答”的做法。因为这种做法只是丰富了孩子的知识,却忽略了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当孩子急于知道一个问题的答案的时候,你轻易把答案说了出来,而且说的很全面和细致,长此以往孩子很难生出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自然思考能力也得不到锻炼。他已经习惯于“吃现成”的了。

我认为面对孩子的提问,科学的做法是,不要直接回答,而是利用反问,启发孩子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或者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去求索答案。也不要随意说“说得好”或“很好”,因为过快过早赞扬,可能传递讨论已经结束的信息,应该说“真有趣”,“我从来没这样想过”,以使孩子们的探索如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举个简单的例子。依依第一次吃荔枝的时候,才1岁多一点,刚刚能把话说利落了。她抓起一只荔枝刚要望嘴里放,突然很好奇地问我:“这里面的核是什么样子的?”我笑着问她:“宝宝你说会是什么样子呢?”于是孩子歪着脑袋,很专注地想了想说:“是圆的。”我接着问:“为什么?”“因为桃子的核就是圆的。”“哦,那它会是什么颜色的呢?”“嗯……和桃核颜色一样。”依依肯定地回答。我再问:“那会不会是另外的样子呢?因为它是荔枝,不是桃啊,你怎么就知道它的核肯定和桃子的核一样呢?”

依依面露疑惑:“那,它是方的吗?是长的?”就这样,我们针对一个荔枝核是什么样子的,“讨论”、“研究”了半天,我始终没有告诉孩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孩子想了很多种样子,最终说:“还是吃一个再说吧。”我哈哈大笑:“好好,看看它究竟是什么样子,看你想到了没有。”

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想像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还有从头至尾都是我在启发引导孩子,整个思考过程乃至最终“吃一个看看”的动手解决问题,都是孩子独立完成的。妻子旁观了我和女儿的对话过程,事后对我不无佩服地说:“还是你有耐心,要是我,听到孩子问,直接就说:‘椭圆的。’或者‘你自己打开看一看,不就知道了吗?’”我对她说:“这样做的确很省事,孩子也很快就知道了问题的答案,可是我们会丢掉一次锻炼孩子思考能力的机会。”

尽管我时常提醒妻子,要重视反问,但她大多时候记不得。和大部分家长一样,只要孩子一问,她就很“热心”地做出回答。有好几次,我听到孩子提问,刚要说:“宝宝,你是怎么想的呢?”可是还没等张嘴呢,妻子口齿伶俐、脱口就做了回答,害得我心里恨恨的,却只是无奈。好在,在我的影响下,妻子渐渐不再“口快”了。在孩子提出问题的时候,也开始有意识地停顿,给孩子足够的思考空间,而不是轻易把答案告诉孩子。

如果碰到我不懂或无法回答的问题,我就会告诉他书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我们到书中去找答案。有时,明明知道的,我也故作不知,久而久之,他碰到问题,就会主动去书中寻找答案,因此也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

孩子是否聪明,不在掌握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会思考。所以,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孩子才会真正变得聪明。

保护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指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想象力是创造力最本质的内涵,没有想象力就意味着创造力的贫乏。幼儿时期是想象力表现最活跃的时期,儿童的想象力是儿童探索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基础,一切创新的活动都是从创新性的想象开始的。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无不是创造思维和创造想象相结合的产物。

21世纪是开创人类创造力的世纪,将孩子培养成“创造、开拓型”的人才,这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所以,要尽早的为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激活孩子的想象力,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孩子思维的翅膀,凡是创造想象能力发达的孩子,大都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好奇心,有学习研究的热情,也表现出顽强的意志力,而且勤奋乐观,还有较强的独立性,所以,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对孩子来说,幻想和想象是一种精神享受,没有幻想能力和想象力的孩子是可怜的。作为爸爸应当尽可能地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时,不要轻易地责备他们,而要设法鼓励他们尽情地去想象。

读过达尔文传记的人都会对达尔文父亲,善于保护孩子想象力的故事留下深刻印象。小时候的达尔文捡到一块怪异的石头,对同学们说:“这是一枚宝石,可能价值连城。”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达尔交并不在意,仍然对身边的东西发表各种另类看法。老师以为他脑子出了问题,向达尔文的父亲反映了这一情况。

达尔文的父亲却据理力争,认为孩子是在想象。父亲还当面鼓励达尔文说:你的想象力很不错,我为你感到自豪。达尔文长大以后成了着名的科学家,他提出的“进化论”就是建立在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为此进行大量实物证明之上的。可以说,没有达尔文的想象,就没有今天的“进化论”。

东子给爸爸们的建议——

方法一:要注意捕捉孩子鲜活的思维

每个人都有想象力,只是由于被开发和培养的程度不同,一些人的想象力被泯灭了,而一些人则被很好地开发出来。所以,在家庭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注意捕捉孩子鲜活的思维,并保护孩子的想象力,而不是限制孩子的想象力,扼杀孩子的独特个性。

有一次,我在《三湘都市报》接听读者热线时,一位年轻妈妈因无法打进热线,直接驱车带着4岁的儿子来到报社,向我历数孩子的种种不是,我让她举个例子。她说,好好的报纸被儿子撕的一条一条,还兴高采烈地展示给她看说,这是他做的“面条”!结果不仅没有得到赞赏还挨了一通训斥。当然,孩子再也不敢给妈妈做“面条”了。

我曾对这位妈妈说,你不经意间的一通训斥,就扼杀掉了一个未来的发明家,甚至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因为她的训斥很残忍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鲜活的思维。在孩子眼里,那些普通的纸条,是自己通过劳动创造出来的“面条”。一个4岁的孩子,有这样丰富的想象力,难道不值得表扬和赞赏吗?可是,做妈妈的眼睛只盯着报纸,只心疼还好好的报纸被孩子撕坏了。殊不知,她“撕”坏的是孩子正在萌芽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所以,注意捕捉孩子的鲜活思维,保护孩子的想象力,父母自身的素质很重要。不仅要有敏锐的内心,及时捕捉到孩子头脑中闪光的东西,还要有打破思维定势、摒弃传统思维的头脑,这样才能对孩子的独特思维报以褒奖和肯定,而不是加以训斥和扼杀。

女儿依依经常迸发出让人意想不到的鲜活思维,好多事情现在想起来还记忆犹新。比如,她做纸飞机,最初也和常人一样折出普通的飞机来,但是玩着玩着,她就琢磨开来:能不能让飞机飞的时间长一点,慢一点落地呢?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孩子有了在飞机双翼上加“降落伞”的创意。经过几番实验,“降落伞”——一片小塑料纸,被成功系到飞机双翼上,并且经过调试,飞机终于可以缓缓降落,极大地延长了在空中飞行的时间。

依依做的笔筒更有创意。你要是看到她的笔筒,第一反应肯定不会想到那是笔筒,因为那是三个“印第安”小人。从打算做笔筒开始,依依就极力想让自己的笔筒与众不同,这种意识就值得肯定。在对着三个小纸筒发了一会呆之后,依依开始动手。只见她一会画,一会剪,一会贴,忙活了一通后,三个小人就诞生了。只见它们有的穿着花裙子,有的戴着漂亮的折沿帽,还有一个胸前别着一个可爱的卡通胸饰,每一个都显得那么可爱。依依把三个小人并列放在书桌上,对我说,这是一家三口呢,它们要天天陪伴自己。

从做手工这件事上,我敏锐地捕捉到,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有具有独创新的鲜活思维,于是及时给予孩子肯定和鼓励。

方法二: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需要培养的。我们无法把这个任务完全交给老师。因为现在真正很注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老师已经很少了。

请看下面的例子: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提问:“雪融化了变成什么?”不少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是水”。这时,一位学生站起来说:“雪融化了是春天”。这本是颇具创造性和想象力的回答,却不幸被老师宣判为错误。还有一位老师问:“小猫为什么要洗脸?”孩子们童趣十足地回答:“小猫用爪子洗脸是它没捉住老鼠害羞了。”这位老师煞有介事地否定:“答得不对,小猫洗脸,是因为它的皮毛里有一种物质,被太阳一照就会……”如单从知识角度看,这些抽象“大道理”无疑是“科学”的,孩子们的回答是天真、可笑、不合“逻辑”的,然而又是充满想象、富有诗意和创造因素的。

孩子的想象是多么丰富,充满灵气呀!而今很多家长和那些教师一样,不断地“规范”着孩子们那富有个性的想象,孩子们被调教得规规矩矩、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成为一个模子出来的复制品。他们那轻灵善飞的想象翅膀,在陈旧教育观念绳索的捆束下,失去翱翔的自由,渐渐的萎缩、退化,直至丧失功能。

有个孩子写日记喜欢天马行空地幻想。蚂蚁微小,恐龙巨大,孩子却对这两个“小到极致”和“大到极致”的生灵极感兴趣。在他的日记中常常是以蚂蚁和恐龙为主角的。他笔下的小蚂蚁能造机器,恐龙则能把地球抱在怀里,保护着地球免受小行星的侵袭。

请看孩子笔下的小蚂蚁和恐龙:“小蚂蚁当上科学家后,它发明了一个很大的机器,有两个小孩那么大。台风刮来了,就把机器打开,把风吸进去,就不会把水吹干,不会把房子吹倒……祖国奖给小蚂蚁无数财宝,小蚂蚁更认真地造机器。砰!一个大怪兽从天而降。它长得很奇怪:没有头,脚长在背上。左脚上有一颗星星导弹,右脚上有十根刺,每根刺上有五个洞,这些洞都放水炮;两条长眼睛的尾巴;肚子上有一颗爱心;肚皮上长了一些灯泡;爪子特别锋利……”

我们要尊重孩子尽情想象的权利,放飞孩子想象的翅膀,孩子将来才能展翅高飞。

方法三:童言无忌,要让孩子异想天开

当孩子说出一些虽然不合现实、甚至有些荒唐的话时,千万不要去笑话他,或者斥责:“小屁孩,说啥呢?懂都不懂,走一边去!”爸爸应该很认真地听取孩子的发言,问:“你为什么要这样说?这样想?”并且,还可趁机引导孩子更进一步地拓展话题,延伸想象。当孩子画出与众不同、甚至有点“乱七八糟”的画,先了解“画的什么”,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要一看画得不符合大人的欣赏标准,就训斥:“你画的什么,这么难看,这么乱?一点都不像!”看孩子的画,不能以“画得像,画得好”为标准,还应着重看孩子的想象和创造力的表现情况。所以,不管孩子画得怎样,自然有他的想法,大人一定记住要肯定成绩,鼓励进步,适时指导。

童趣无价,童言无忌,孩童时期是培养想象力的最佳时机,孩子们奇异丰富的想象往往孕育成奇妙的创新。可以说,任何创新都萌芽于看似幼稚的异想天开中。作为爸爸,当我们面对孩子神奇丰富的想象,充满灵气的妙答时,应该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孩子可贵的“想象力”。

对孩子的教育要顺乎天性,崇尚自然。尊重儿童的想象,无论他是怎样怪癖离奇,都要尊重孩子的自由幻想的权利,这是对孩子创造力的最大保护。

孩子常把一根小棒当作调羹喂娃娃;常把一个小盒子“嘟嘟嘟”当作小推车;常梦想自己在月亮上荡秋千;常在树上画满雪糕……她们的想象充满了幻想,丰富而大胆。所以,无论孩子的想象有多离奇,成人一定要保护孩子想象的欲望,鼓励孩子大胆想象。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引起孩子想象的物质基础。要多为孩子提供各种不同游戏材料和玩具,可促使孩子去做相应的游戏,产生相应的想象。如,一副几何图形,可促进孩子自由想象,他能组成自己喜爱的各种形状与物体。要为孩子提供半成品的材料,让孩子在制作过程中加工、制造、想象。在游戏中,要启发孩子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去想象。比如,在孩子玩娃娃过家家时,你假装着摸布娃娃的肚子,故做惊讶地说:“呀!这孩子怎么肚子疼啦?”那么,玩布娃娃的孩子就会围绕“孩子为什么肚子疼”的问题展开无穷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