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当代北京评剧史话
26053500000009

第9章 评剧的鼎盛时期(5)

杨三姐看完《杨三姐告状》后,就被接到中国评剧院与演员们座谈。当她见到生活中的赵丽蓉时,激动地拉着赵丽蓉的手,半天说不出话来。她们亲密得像多年未见的老朋友。杨三姐说:“赵丽蓉,我做梦都想见你。过去只是在收音机里听见你的声音,在电影里看到你。以为你架子大,身份高,是着名演员,不愿见我这个农村老婆子,真没想到,原来你这么和蔼可亲,随和朴素,和普通人一样……”赵丽蓉紧紧拉着老人的手说:“老人家,我和你一样,也是农民出身,我本来就是普通人嘛!”

赵丽蓉可是个有心人,她不愿意错过这次深入生活的机会。为了更详细地了解杨三姐当年告状时的真实情景,以便在演出时能够更进一步、更准确地掌握剧情氛围和人物,她希望杨三姐谈谈当年“告状”时的详情。杨三姐谈起当年为姐姐报仇、奔走告状时的往事,虽事隔几十年,许多情景,仍然历历在目:杨二姐是在1915年农历二月十四被高占英伙同大嫂裴氏、五嫂金氏合谋杀害的,三月二十四她去告状,七月二日开棺检验,那天下着小雨,十里八村的人都来观看。当检验吏从杨二姐尸体内取出一把尖刀时,母亲泣不成声,昏厥过去……就像当年的往事又浮现在她的眼前,心里有说不出的滋味。这时,老人家转过脸来拉着赵丽蓉的手说:“赵丽蓉啊,你演我母亲,演得太像了,走路说话、举止行为、行动坐卧,和我母亲一模一样,看着,看着,我的眼睛模糊了,忘了你是赵丽蓉,好像我的母亲真的出现在我面前。”赵丽蓉忙说:“老人家,我演的杨母还有哪些毛病,我说的唐山话像不像?请你给我指出来,我好改呀。”老人家肯定地说:“像,真像。杨母演得好。唐山话说得也好,若不是知道你是赵丽蓉,我还以为你是地地道道的唐山人哪。”

赵丽蓉告诉老人家,她是河北省宝坻县人。怀抱时,就跟父母逃荒到了奉天,随戏社天涯海角地跑码头,闯江湖,口音也学杂了,家乡话也忘得一干二净,宝坻话和唐山话也有原则上的区别。后来演《杨三姐告状》,因为这出戏是唐山地区的故事,最好用唐山话来演,于是刻苦学唐山方言。学方言比学唱腔还困难,因为唱腔有简谱管着,走腔跑调能用乐谱纠正过来,学方言就没谱了,像不像需要下功夫。为了把杨母演好,赵丽蓉着实下了不少功夫,向许多土着的唐山人学方言,因此她说的唐山话可以和真正的唐山话一样地道。有很多观众还以为她真是唐山人呢。

半月以后,杨三姐要离开北京回老家了。赵丽蓉听说老人家要走,就跑到西直门她外孙家送行,一步来迟,老人家已经去火车站了。赵丽蓉手提10斤挂面和水果又急匆匆赶往北京站,在广场她四处寻找老人家。最后,终于在车站候车室找到了杨三姐。赵丽蓉赶紧跑过去拉着杨三姐的双手说:“老人家,我听说你今天要走,就跑到你外孙家去看你,家里人说你已经来车站了,我就追到这儿来了……”老人家激动地说:“赵丽蓉啊,你咋这实诚啊,大老远的,你又很忙,还跑来送我……”赵丽蓉微笑地说,您来一趟北京不容易,哪能不送送你啊!说这话,将手上的挂面,炖的牛肉,买的苹果,还有50块钱都塞在杨三姐手上。杨三姐感激万分地说:“赵丽蓉啊,你真是让人想你呀!”

赵丽蓉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做人不能忘本。

七、时代精品《向阳商店》

《向阳商店》是20世纪60年代上演的现代评剧代表作。这个剧首先是戏编得好,它自始至终弘扬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及爱岗敬业、积极向上的革命精神,其深刻内涵至今都有现实意义。它那极具生活本色、尖锐的矛盾冲突和缜密巧妙的情节构思,牢牢地吸引着观众。其次是艺术水平高,当年中国评剧院拥有一批最为优秀的表演艺术家,如马泰、魏荣元、喜彩莲、花月仙、张淑桂、赵丽蓉、陈少舫等,他们各具特色的精湛演技,使该剧在艺术水平上达到了评剧现代戏艺术的高峰。其中“忆苦”、“夸手”等经典唱段,观众争相吟唱,一下就流行开来,比当今流行歌曲的覆盖面要大得多。

1958年,为配合当时各条战线的“大跃进”,剧院编剧与商业部门的业余作者集体创作了反映商业职工为人民服务的剧本《生活的凯歌》,其中情节有迎接商业工作挑战、送货上门、翻盖食堂、街道办厂等,热情歌颂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得到了剧场观众,特别是商业战线上职工的热烈欢迎。但严格来说,该剧故事结构和人物设置比较松散;罗列了一些新人新事,有活报剧的痕迹;这样的剧目演出虽也有一时之盛,终难经受时间的考验。到1963年院领导决定重新整理这一题材,使之成为艺术上更加完整的剧目。经过无数次增删修订,重新编写了这出戏,易名为《向阳商店》。

该剧讲述了中学毕业生刘春秀热爱商业,不顾父亲的阻挠,无视世俗偏见,当上了商店售货员。通过送货上门、下街叫卖,为群众服务,赢得群众的喜爱。剧中还塑造了支部书记王永祥这一形象,他帮助教育学徒出身的商店经理刘宝忠克服了轻商思想,也教育了青年徒工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该剧主题思想鲜明,批判了轻商思想和世俗偏见,讴歌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主题,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剧中人物刘春秀在驳斥旧资本家傅桂香的冷嘲热讽时,唱出了“绣地球”唱段,抒发了青春的豪情壮志,得到无数青年工人和学生的喜爱并广泛传唱。王永祥(魏荣元饰演)帮助刘宝忠(马泰饰演)时,两个男声联唱的“哥俩好”唱段,也深受观众喜爱。喜彩莲在《向阳商店》中塑造了一位刁钻妇人傅桂香,她以评剧的演唱手法借鉴影调的旋律来演唱,深受观众欢迎,令人记忆深刻。

《向阳商店》成功的原因在于原《生活的凯歌》的剧作者来自基层,他们懂生活,也有一定的创作能力。演员(先由业余演员排演)又是来自商业战线的售货员,因此,该剧的演出充满了生活气息。比如那朝气蓬勃的居民大院、送货上门的货车、骑着自行车(虚拟动作)满街跑的老来乐等。正是因为有了生活基础扎实的《生活的凯歌》,才有了后来的《向阳商店》。

张淑桂在《向阳商店》里饰演一个售货员,她在戏中所唱的“夸手”当时可谓风靡京城。为了演好这个女售货员,她曾和魏荣元、马泰、张德福、席宝昆、陈少舫等老演员,多次来到基层商店当了三个月“售货员”,又深入体验生活。其间有一位顾客找到商店反映说,买的半斤花生油分量不够。商店连忙向顾客赔礼道歉,并讲明情况。这件事令张淑桂深深感到,做任何工作都有技艺,来不得半点马虎。

经过反复加工创作之后,《向阳商店》成为剧院现代戏的保留剧目,久演不衰。当年由于《向阳商店》的深入人心,许多学生毕业后选择进入商业战线,以成为一名商店的售货员为荣,可见这出戏在观众心目中的巨大影响。

八、大众剧场话今昔

有史料记载,天乐园1785年建立以来,命途多舛,屡遭大火毁坏。虽几起几落,老板几经易手,天乐园依旧矗立于鲜鱼口老地址,大旗不倒。京城多少名伶、票友、学者,甚至是门外汉,都能说上几句昔日有关天乐园的故事。

清朝初年,清政府怕百姓借戏园子闹事,下令禁止在内城开设戏院,于是戏园子都开设在前门西边的宣武门附近,在崇文门这边,就只剩下广和楼和天乐园这两家了。在三里河旁精忠庙边上的梨园会馆里,一块嘉庆年间的碑刻上,记载的北京当年20家剧院的名字中,就有天乐园。据老辈儿人讲,天乐园更名大众剧场前的那段时间,剧场大门还是挺宽敞的。

最初只是唱莲花落、十不闲、大鼓书之类的一个平民小戏园子,以后有了田际云和玉成班的支撑,天乐园从唱落子耍杂耍的小戏园子,一下子变成上演正装大戏的戏院。梅兰芳17岁时曾在这里演了三年戏,红极一时。俗话说得好,人靠衣服马配鞍,靠着演出水平的提高,名角大腕相继登场,天乐园在京城名声大振。再以后,程砚秋、富连城相继加盟,此时的天乐园已经易名为华乐园了。

七七事变前夕,富连成社由广和楼转至华乐园演出,1942年9月18日,因近邻长春堂药店失火,华乐园戏院后台被卷入火窟,除前面柜房保留外,其余均化为灰烬,富连成社价值三十余万元的服装道具亦被焚毁。重建华乐园的时候,便索性把剧场大门移到鲜鱼口大街上。里面演戏的舞台没变,还是坐南朝北。同时为了安全起见,把三层改成了二层。

在烧毁之地重新盖起的华乐戏院,却已经是元气大伤,人气全无。每天稀稀拉拉的几位观众,实在是难以维持生计。最后不得不请来小蘑菇(常宝堃)演曲艺滑稽戏,不得不重新回到最早演杂耍的年代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华乐戏院易名为大众剧场,经过翻修改建后,在鲜鱼口获得重生。加上前门大栅栏人气火爆,终于迎来了演出事业的巅峰。时任大众剧场经理马彦祥回忆说:“作为国家经营的大众剧场,为了体现党的‘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改建中)我们接受了一位热心观众的建议,将楼上的包厢全部拆除,改为散座。楼上楼下一律分为前、中、后排,根据群众生活水平和演出质量等具体情况制定出相应的票价。

这虽只是形式上的小变化,但在广大观众的心目中,却深切地感到这才是为人民服务的新型剧场。”由于大众剧场是当时北京唯一一家国营剧场,它所实施的每一项“改制”措施,对全市其他私营剧场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他们都会很快仿效和实施。

1950年,大众剧场重新开张之时,演出了洪深编剧的《千里冰河开了冻》,这是一部描写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改造妓女的话剧,以后又改编为评剧(小白玉霜主演),再次在京城引起轰动。此后,梅兰芳在37年之后又杀了个回马枪,在这里一连四个晚上演出了《苏三起解》《奇双会》《穆柯寨》《穆天王》《贵妃醉酒》五出大戏,观众顶着鹅毛大雪,连夜排队买票。一些老戏迷票友,追着他们心中的角儿来到大众剧院。演出当日,剧院门口人山人海,其壮观情景是天乐园建成以来从未有过的。

自新中国成立后,直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大众剧场基本上定位于“演出评剧”的功能。1951年4月,中国戏曲研究院举行建院庆典,将毛泽东主席给该院的题词“百花齐放,推陈出新”陈列在剧场大厅。此后,中国评剧开始了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代,无论是古装戏还是现代戏,都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小白玉霜、新凤霞、喜彩莲、席宝昆、陈少舫、魏荣元、李忆兰、马泰等评剧名家都曾活跃在这个舞台上。当时,大众剧场与广和楼“分庭抗礼”的主要筹码就是演评剧。每天剧场开演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在门缝外、窗台上都趴着痴迷评剧的爱好者。他们将耳朵紧紧地贴在门窗上,倾听着评剧那优美的唱腔。那时大街小巷,随时听到大人小孩哼唱几句评剧名段;评剧就是那个年代最时尚的流行歌曲。

20世纪50年代初,由着名评剧表演艺术家新凤霞主演的评剧《刘巧儿》,以老剧目、新唱腔问世,加上新凤霞、张德福等人出色的表演,迷倒了广大观众。在北京城的大街小巷、大杂院里,都有人唱着剧中的唱段:“巧儿我自幼儿许配赵家,我和柱儿不认识怎能嫁他呀……”还有“巧儿我采桑叶来养蚕,蚕做茧儿能卖钱……”更有不少男孩子戴个小帽头儿,拄着一根棍儿学剧中的地主王寿昌的动作,经常惹得大人们发笑。

评剧使胡同里、院子里充满了生气,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出出新剧目不断推出,一段段优美的唱腔迅速传唱,评剧唱火了京城的各个角落,赢得了广大观众的喜爱。

九、李忆兰:“坚决服从党的需要”

李忆兰1925年出生在北京一个梨园世家。母亲大李桂云是着名河北梆子演员,父亲傅崇阳是京剧花脸演员。李忆兰自幼受家庭熏陶,酷爱戏曲,从几岁开始就随母亲学唱梆子。15岁那年拜京剧演员王宝坤为师,正式学京剧,攻青衣、花旦、刀马旦。

李忆兰天资聪慧,气质深沉,加上她刻苦用功,不久就登台演出了。1945年,她参加了晋冀鲁豫第八军分区剧团演京剧,1948年调至华北京剧院即中国京剧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与其丈夫、着名京剧演员李和曾随团到上海同台演出了《春秋配》《三打祝家庄》等戏,受到了上海观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