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个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的心理试验:在一所学校里,一个班的8个学生被老师带到了一间很大的空房里。随后,一个陌生的中年男子走了进来。他一脸和蔼地来到孩子们中间,给每个人都发了一粒包装十分精美的糖果,并告诉他们:这糖果属于你,你可以随时吃掉,但如果谁能坚持等我回来以后再吃,那就会得到两粒同样的糖果作为奖励。说完,他和老师一起转身离开了这里。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这颗糖果对孩子们的诱惑也越来越大,几乎不可抗拒。有一个孩子剥掉了精美的糖纸,把糖放进嘴里并发出“啧啧”的声音。受他的影响,有几个孩子忍不住了,纷纷剥开了精美的糖纸。但仍有一半以上的孩子在千方百计地控制着自己,一直等到40分钟后那个陌生人回来。当然,那些付出等待的孩子得到了应有的奖励。
后来,陌生人跟踪这些孩子整整20年。他发现,能够克制欲望的学生,数学、语文的成绩要比那些熬不住的学生平均高出20-30分。参加工作后,他们从来不在困难面前低头,总是能走出困境获得成功。
人没有耐性不仅事业上难以成功,就是平时处理日常生活也会出现许多问题。由此可见,具备忍耐力,能够克制自己的欲望,可以帮助人们追求更大的目标,获得更大的成功。而如何培养孩子的忍耐力和克制力,一个最好的办法就是对孩子的需求采取“延迟满足”。
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用到“延迟满足”,比如孩子要吃饺子,你可以对他说,饺子现在很烫,等一会再拿给他,让孩子耐心等上几分钟后,再满足他要吃的需求;孩子要某一个玩具,你则说自己现在正忙着呢,一会再给他拿,让孩子学会等待……
习惯了在期待中获得满足的孩子,才能学会主动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会为自己的要求被拒绝或暂时被拒绝而“大动干戈”,将来也能抵挡得住眼前小利的诱惑,权衡怎样做能使自己获得更大的好处,并能有意识地调节和支配自己。
依依提出的好多物质需求,尽管当时可以满足她,但考虑到不急需,我常常拖延一段时间再满足她。当然,要跟她讲清楚为什么现在不能满足。比如她4岁多的时候要溜冰鞋,我会说:“等你再长大一些,爸爸再给你买好吧?”
不过,虽说是延迟满足,但只要是答应孩子的事情,我一定会在承诺的时间里做到,决不让孩子继续等待。那样的话,孩子就对父母失去了必要的信任了。
最后说说“不能满足。”
人做什么事都要讲究一个原则,孩子从小就应该教育他做事讲原则,不可无原则行事。
对于孩子不该满足的要求,绝对不能满足。即便她求之若渴,即便她为需求不得满足而伤心痛哭,也不能姑息迁就。一味的满足孩子不当的要求,看似爱孩子,实际上助长了孩子对不合理欲求的追求之心,是对孩子一种隐性的害。
对于孩子的需求,是采用即时满足,还是延迟满足,亦或不满足,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不可刻意照搬某种模式。
孩子物质方面的需求,因为看的见摸得着,所以很容易引起母亲的关注。而精神上的需求,因为孩子也常常忽视或者不懂得如何表达,母亲们因此难以察觉,从而常常忽略掉。不能及时满足孩子情感方面的需求,其实这样比不懂得如何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危害更大。
孩子情感方面都有哪些需求呢?比如被父母爱的需求,父母的爱是孩子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爱我”,孩子才会自信、快乐地度过每一天;还有被尊重的需求,孩子和成人一样,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
我们不能把自己的孩子仅仅看作一个小孩子,而要把他看成一个独立的个体,要给与孩子必要的尊重;信任的需求,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成人,尤其是父母的信任;还有集体归属的需求,人是群居动物,成年人都渴望拥有朋友,渴望与人交往,孩子亦是如此。他们喜欢和别的小朋友在一起玩,一起学习,在集体活动中得到快乐。
做母亲的不能剥夺孩子交友的权利,不能把孩子和别的孩子隔离开来。要创设条件让孩子和同伴一起玩耍和游戏;还有一点很重要,孩子有自主的需求。孩子想学什么,如何学;想玩什么,如何玩,都有自己的想法,做母亲的不该硬性规定和限制。如果母亲按照自己的想法规范孩子,孩子势必不快乐,自主需求得不到满足,孩子会感到烦躁和郁郁寡欢。如果能放手让孩子自己去想去做,孩子不仅获得了自主需求的满足,而且在独立行动中获得能力上的锻炼,何乐而不为呢?
什么样的环境造就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教育促成什么样的人,母亲的思想有多大孩子的思想就有多远,所以母亲们要牢记;不要无原则满足孩子的需求,应该让孩子在等待中、在酸甜苦辣中成长。谁都想自己的孩子生活舒适,可大都数的母亲在教育时往往忽略了给孩子提供吃苦的机会。要什么给什么,只能把孩子培养成寄生虫。
只经历过顺境、而没有经历过沧桑的人,在面对逆境时是无法克服困难的。只有在顺境和逆境交替中成长的人,才能勇敢地面对一切变化,并战胜一切。也就是说只有偿过酸甜苦辣的孩子,才会懂得在苦的味道里加点甜的东西,这样味道就好了。
人的一生充满坎坷,未来的日子到底是怎样的,大家无法预料。新的一天,新的一年,新的人生,是健康的?是成功的?是倒霉的?谁也不知道。所以呢,为了孩子的明天活得更好,今天就必须让孩子在酸、甜、苦、辣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这样经过多种环境造就的孩子,长大后肯定是出色的,一定会成为社会上最棒的人。
总之,只有科学的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孩子才会健康而快乐的成长。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老母鸡抚育小鸡,从小鸡出壳那天起,就努力地将小鸡仔护在自己的双翼下,小鸡跑到哪里,老母鸡就即刻跟到哪里,为它们遮风挡雨,为它们刨食衔虫,还为它们免受外界侵害英勇好斗……
看看我们身边的妈妈,有多少标准的“鸡妈妈”啊?
一位妈妈深爱自己的女儿,平时可以说在女儿身上耗尽了心血。可是有一天她生病了,躺在床上动不了。女儿放学回来,一个劲喊着饿了。她爬了几次没有起来,就对女儿说,拿点钱到外面买点吃的吧,妈妈做不了了。没想到女儿很生气地一甩手:“凭什么不给我做饭?不行!”妈妈伤心地泪流不止,孩子怎么能这样对爱她的妈妈呢?
还有,如此“抱养”,会使孩子对父母对家庭产生过于依恋的心理,缺乏闯世界的精神。现在出现的“啃老族”就是被“抱养”的结果,在父母母鸡式的的喂养下长大,生活上稍有不如意就缩回头,重新钻进爸爸妈妈支撑着的小窝里。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未来社会充满竞争与挑战,要让孩子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首先应该让孩子具备自理能力。“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将来如何适应充满挑战的社会生活,又何谈为社会、国家建功立业?
国外一些家长都很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比如:瑞士幼儿园阿姨只把饭盘放在孩子面前,让他们自己吃。孩子不会做的事,阿姨只是在必要时给予话语上的鼓励和暗示,不强逼他做,也不包揽。
中国的父母也要学会理智地爱孩子,从小培养孩子学会自理,这是培养孩子自立品质的第一步。
从依依听得懂成人的话那天起,我就对她说: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乃至于有时我有事情需要她妈妈或者她帮忙时,她也会用这句话来教育我:爸爸,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不要让别人帮你!
在依依刚刚学会走路的时候,难免要摔跤。每次一跌倒,孩子本能地大哭。孩子跌倒哭泣,几乎所有的父母都会作出相同的反应,那就是急速赶过去,抱起摔倒的孩子。我不,我告诉孩子:要自己爬起来。于是,孩子再摔倒哭泣的时候,我头也不回地在前面走,孩子哭几声之后,见我不理,自己就爬起来了。虽然起来后还会委屈地哭几声,但我及时给予她赞美:“宝宝真棒,自己起来了!”孩子很快就破涕为笑了。渐渐地,再摔倒时,只要不疼,孩子很少哭着喊人拉她,总是自己爬起来。
我想,也许就是从这件事开始吧,我坚定了培养孩子自理能力的决心,孩子也开始懂得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
记得两岁的时候,我带她去乡下奶奶家。农村的火炕大多搭得很高,成人上炕尚且费劲,对于依依来说,无异于攀登珠穆朗玛峰。她吭吃着攀着炕沿努力向上爬着,可是一次次攀到一半或者还不到一半的时候,就再次滑下来。奶奶进屋看到她的艰难,伸手把她抱上了炕。没想到依依老大不高兴,从炕上一骨碌又滑了下来,继续和自己较紧。奶奶笑,这孩子干吗呀?依依蹶着嘴:“我要自己上!”最终,她搬来一只小凳子放在炕沿下,借助凳子自己爬上了炕。站在炕上的依依张着两只胳膊蹦跳着,脸上写满了胜利的得意。
从两岁开始,依依自己穿衣服。每天晚上睡觉前,她在脱衣服的时候,每脱一件都要整齐地叠好,然后一件一件按第二天早晨起床要穿的顺序摆放成一摞。第二天起床后,就可以从上往下按顺序一件一件穿到身上了。刚开始,依依做起来很吃力,尤其是套头的毛衣之类的衣服,脱和穿都很麻烦,但是依依一旦下决心自己来做这些事情,就不愿意让家里人插手。
家里雇了保姆,勤快的保姆习惯为依依脱衣服、为她打洗脸水,在她下床的时候,帮她把拖鞋摆放好。依依最初坦然接受阿姨的这些照顾,我看到后先是和依依谈话,告诉她任何时候不能忘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原则。然后又和保姆谈,告诉她,这些事情不是她工作职责内的,她尽可以不管,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于是,保姆不再照顾孩子的日常起居,依依也就像个小大人似的,天天自己忙活自己的事情。
4岁开始,依依自己洗自己的袜子、短裤等小件衣服。刚开始,为了洗一双袜子,用了足足少半袋洗衣粉,把身上的干净衣服也弄得一片狼藉,害得她妈妈还要给她洗外套。但是我们没有就此阻止她,呵斥她,而是鼓励她。于是,孩子的干劲很大,袜子、短裤换下来了,不用提醒,自己就端着小盆子坐下来洗啊洗啊。渐渐地,孩子洗衣服的手法越来越熟练了,速度也越来越快。有时候,还会顺手把我的、她妈妈的袜子一块收了去洗了。
5岁开始,依依自己洗澡、洗头发。最初放手让她自己洗的时候,常常冲洗完了披着睡衣出来了,她妈妈一检查,头发上一抹一把滑溜溜的洗发液,身上也是沐浴液泡泡随处可见。只好把她拖回去重新冲洗。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每次都要“返工”,但大约到了6岁吧,“返工”的次数越来越少了,每次坚持基本上都合格了。
也是从5岁开始,依依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整理自己的玩具和其他生活用品。有一段时间,孩子没有收拾书桌的意识,常常是桌面上、抽屉里到处塞满了演草纸、蜡笔等零碎东西,看上去一点也不整洁。她妈妈于是每天都要提醒她:依依,把书桌收拾整齐!我支持妻子这样做。我就怕她不提醒依依,自己动手就给收拾了。孩子渐渐就养成了按时收拾书桌的习惯,也养成了按时整理房间的习惯。而每次家里大扫除,她的房间是从来不用我们费心的。
现在,不满12岁的依依,她不仅自己的事情能自己做,而且还能帮助别人做很多事情。若我生病了,她会端茶倒水照顾我;若我心情不好了,她会想办法安慰我,甚至是鼓励我。我们一起去早市买菜,一起做饭:我淘米,她洗菜……
洗衣、做饭、买菜、修鞋、打扫卫生样样惧行。
我可以自豪地说,依依现在的生活自理能力,比有些大学生还要强!
没有一个人天生就什么都会做的,作为父母不能出于疼爱孩子舍不得孩子的心里,包办代替一切;也不能认为孩子小,不用着急,长大了自然就会了,而不给孩子做的机会;也不要怕孩子做事太慢或者做不好,因为不耐烦而剥夺孩子做的机会……
在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认识。要知道,小孩子在1岁半以后,就有了自己做事的欲望。他们什么都想试试,有时候要做的事情超过了自己的能力,可是还是很有兴致。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机会,有意识地就此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忽略了这一点,错过了这个时期,孩子就会渐渐形成依赖心理了。我看到过很多孩子,摔倒了趴在地上哭,无论大人怎么劝也不起来,除非伸手拉他。孩子已经很大了,自己不是不能起来,就是因为被大人拉惯了,只等着有人来拉,没有自己起来的意识。所以,首先我们要有让孩子自己做事的意识,然后去重视对孩子自理能力的培养。
第二,要给孩子提供各种动手的机会。平时孩子要端饭,只要不能烫着,就让孩子端;孩子要刷碗,哪怕把碗打碎了,也要继续鼓励他;孩子要扫地,就把笤帚给他准备好……总值,要为孩子提供各种各样的实践机会,解放孩子的手脚,让他们大胆去做。没有机会,就无从谈锻炼和提高。
无论怎样,当孩子要求你帮他做一些事情的时候,如果确定孩子自己能做到,那就“冷漠”地告诉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过于勤快的妈妈不可取
“勤快的妈妈养懒惰的娃娃,而懒惰的妈妈却育勤劳的娃娃。”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出了名的懒的家庭主妇。家里脏的乱的一塌糊涂,邻居都不愿意去串门,她也不收拾。每天除了回家吃饭,就是在外面打麻将。可是想不到的是,两个女儿一点点长大,竟一个比一个勤快,从7、8岁开始就承担起做家务的重担,尤其是大女儿,简直把妈妈该做的工作都做了。人们都说,这两个孩子生活在这样的家庭可惜了。可我觉得,也许正是因为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两个孩子才这样勤快和能干。
同样,我也见过勤快无比的妈妈。女儿都读初三了,袜子还是妈妈给洗。因为要上早自习,孩子每天都要起很早,哪怕自己休班,妈妈也要起得更早给女儿做早餐。然后一大早骑自行车把女儿送到学校去。而孩子下晚自习的时候,常常是夜里9点多,妈妈无论白天多累,都要给孩子做夜宵,看着女儿吃下去了,把女儿换下来的衣服洗干净了,伺候着孩子睡着了,才肯上床休息。除了把女儿照顾的妥妥贴贴之外,平时,她从不用孩子动手做家务,即便孩子要刷碗,她都夺过来自己干。
结果,孩子读高中的时候住校,不到两天就哭着跑回了家,说什么也不去了。原来每天吃完饭孩子不会刷碗,同学们都笑话她。衣服脏了,更是不知道怎么洗。还想家,想妈妈……
所以说,能干的妈妈养大的孩子大多自理能力差。而那些懒妈妈,因为帮不上孩子什么,好多事情放手让孩子去做,孩子也就能够早早自立,早早照顾自己和家人。
我和妻子在训练依依自理能力的过程中,一直秉记这句话:让自己懒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