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把男孩培养成男人
26045800000020

第20章 把男孩培养成勇敢的男人(3)

家长们辛勤工作,就是为了让孩子和家人过幸福的生活,为何让孩子吃苦呢?因为吃苦才能让孩子学会珍惜,吃苦才能让孩子磨练意志,吃苦才能让孩子知道感恩。时下的中国,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一致认为,现在的孩子越来越不能吃苦,所以在每年的假期,各种军事训练营应运而生,由家长花钱送孩子去吃苦,这是一种教育偏差,回到家里,生活又恢复常态,这种短期效应并不能让孩子变得能吃苦,只是对吃苦有了一点体会。吃苦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但如何让孩子吃苦,才能有助于孩子的成长,这才是家长应考虑的问题,应该把吃苦教育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当中。

过去的人们把挨饿受冻,吃糠咽菜,超负荷的体力运动称为吃苦,现在生活水准普通提高,家长可以寻找机会让男孩体会吃苦,如让孩子生活自理,多帮父母做些家务,与贫困学生交朋友,去帮助和体会他的生活,去孤独院或敬老院做义工,参加各种体育锻练等,吃苦的方式有很多,有条件可让孩子多体会,培养他们吃苦精神。

一些家长或者自己曾吃过苦,抱着一种补偿心理,对孩子的物质要求任意满足;或者生活很富有,对孩子百般溺爱,尤其在金钱方面出手大方,任意娇纵孩子讲究物质享受。

溺爱孩子的家长,往往是不自知的,不论是爷爷奶奶,还是爸爸妈妈,谈到溺爱这个词,大家都知道是贬义,但是有些家长却察觉不到自己正在溺爱孩子。在他们眼里,孩子永远是长不大的,所以孩子理所应当的受到保护。

中国有句老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东子不敢断言吃过苦的人,就能成为“人上人”,也不认同这种功利的价值观,但是没有吃过苦的男孩,确实很难成就一番事业。

案例——

十三岁的小风,是个高高大大的男孩,1.78米的个头和150多斤的体重像个大小伙子。今年刚小学毕业那阵子,孩子和家长郁闷了很久,孩子要上中学了,不知道该怎么去,因为和小学相比,中学离家有些远。

小学时的学校就在家门口,从家里都能看到学校的操场,上学步行也只有几分钟,小学低年级时都是爸爸或妈妈接送上学,上五年级后小风就自己独自去上学了。现在要上的中学离家有四站地的路程,以小风的想法,可以骑自行车上学,可是他不会骑自行车,妈妈也认为不安全,所以这个方案被否掉了。

最后,大家一致通过乘公交车上学。可不到一个周,小风不干了,因为上学和放学正赶上上下班的高峰期,公交车里不仅没有座位还很拥挤,从家里到公交车站点及下车到学校还要走一段路,孩子感到又苦又累,自己受不了这份罪。于是,拒绝乘公交车上学。

不坐公交车就只好骑自行车,于是心疼儿子的爸爸妈妈,随即给小风买了自行车,不到两天的功夫,孩子便学会了骑自行车。可是刚骑自行车上了两天学,这孩子又不干了,原因如出一辙:受不了那份罪。

别看小风长得很高大,可是由于平时缺乏锻炼,他的身体却很虚弱,骑自行车到学校时累得浑身是汗,妈妈一看这个心疼啊,不能再让儿子受这个苦了,可是学还得上啊,怎么办呢?全家人为此一筹莫展。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吃苦”是孩子成长的良药

古语说“富门寒教育”。与我们邻邦的日本经济发达、生活富裕,但其经常对青少年进行饥饿教育、耐寒教育等,通过这些活动来培养孩子刚强无畏的品格,磨砺他们的意志,使他们富有锐意进取的精神。这些都将是孩子一生受用无穷的财富。相反,我们却将孩子放进金钱堆砌成的“蜜罐”中,将孩子溺爱成一个只知享受、不懂奋斗的富贵浪荡子。

这让我想起10多年前,我带领20多名西安、上海、香港三地大学生到中国西部考察采访的事。考察中,通过10多天的接触,让我明显感觉到,香港大学生比内地大学生吃苦能力强。内地孩子虽然大多家境不如香港孩子,但是却比香港孩子娇弱,怕苦怕累。我们在青藏高原,还遇到一个叫松子的17岁日本女中学生,背着一个大大的背包艰难的跋涉着,而且她还是独自一人来中国的。相比之下,我们队伍中,很大20多岁的中国男大学生,都比不上这个赢弱的东洋小姑娘能吃苦。

家长对孩子过度的保护,会让孩子不能吃苦,由此失去忧患意识,安于享乐。所以,东子一直强调,对孩子过多的保护,只会害了孩子。从案例中可以看出,小风的父母因为上学犯了难,这件事本不该发生,不能因为孩子不愿意,或见孩子吃苦就迁就他,那样只能把他留在家里不用上学就不为难了,但没有解决实质问题。家长应该“狠”下心来,可以让孩子走路去上学,既可以锻炼身体,又让他学会吃苦。那样的话再让他骑车或乘公交车就不会觉得更苦了。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不断的磨练,因为只有经历的多,应对的多,孩子才会更加勇敢坚强,他的心智才会慢慢成熟起来。让孩子健健康康的长大,叫做“养”,让孩子拥有完全的心智才能称为“培养”。想要培养出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不仅仅要照顾好孩子现在的生活,还要懂得未雨绸缪,为孩子的将来做好打算。

就像等台风来袭才开始修房子一样,如果等孩子长大后才开始培育,已无济于事。一个的良好心智不是天生的,也不是他们自己决定的,而是通过他们来到这个世界上,对一些事务的认知,逐步培养出来的。

适当的让男孩吃些苦头,让他经历些困难,是成长的必须。孩子面对困难,要付出自己的努力,不管他能否克服眼前的困难,对他来说都是可贵的经验。我国古代儿童启蒙读物《增广贤文》有一句话“良药苦口利于病”,而我这里谈到的“吃苦”,相对男孩成长而言,也可为一剂良药,一剂受益终身的良药。

2.“吃苦”是为了不吃苦

尽管如此,人总还是避苦趋乐的,没有哪个人愿意吃苦的,我所倡导的吃苦,是幼时的一种人生体验,一种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将来的少吃苦或不吃苦。

在这里,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说“跳楼”,大家最直接的反应可能是自杀,可是这跳楼也分从几楼跳下去。从十楼跳下去,那是必死无疑;从五楼跳下去,不死也会重残;如果从一楼跳下去,那就不会有危险存在。

我们可以把这个结论,放在孩子的受挫折程度上,一个孩子从没经受过挫折,突然遭受打击,他会由此一蹶不振,很难从失败中走出来;如果孩子从小就接受必要的挫折教育,吃过苦体验过失败,他就不会气馁,也很容易从失败中走出来。前者就如站在十楼向下跳,而后者便是站在一楼向下跳。

那么,是谁把孩子送到“十楼”上面去的呢?当然是口口声声说爱孩子的家长了。

对于家长来说,对孩子的爱是本能之始,关注他的成长,给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是必须的,但是不让孩子受到一点点的“苦”,他的身体与心理的承受能力会很差,养成好逸恶劳,拈轻怕重的坏习惯。所以,不妨让给孩子“吃苦”的机会,让他在高高的“十楼”上慢慢的向下走,而不是纵身一跃。

吃苦也是一种能力,一种重要的生存能力,吃苦能力越强,它的生存空间就越大,所以从小就得让孩子尝些“苦头”。可很多家长忽略了这种能力,案例中的大男孩小风陷入的困境,就是家长没有从小培养孩子吃苦能力所造成的,如果孩子从小就不怕吃苦,到现在无论是挤公交车还是骑自行车,他都不会感到又苦又累。正是小时候父母对其的娇惯和溺爱,才导致今天孩子的脆弱。

在生物学上有个着名的“温水煮青蛙效应”:如果把青蛙突然扔进开水里,沸水令青蛙的神经系统受到强烈刺激,青蛙在条件反射的作用下可以迅速跳出去。但是若把青蛙放在凉水里,让水温慢慢上升,青蛙便浑然不觉危险存在,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等到它感到热的时候,已经无力动弹,唯有坐以待毙。这个实验也启示我们,人是有惰性的,会被环境慢慢地同化,而忽视周围环境的变化,最终将不能适应社会,而被社会淘汰。人总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人的内心都是经过磨练才能变得越来越强大,孩子正是需要磨练的时期,适当的“吃苦”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益处,在磨练中成长的男孩,才有韧性,轻易不会被折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