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在大多数人的思想里,会觉得男人比女人坚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仿佛上帝造人伊始,就把坚强的性格赋予了男人。有一句话,叫“男儿有泪不轻弹”,其实,流不流泪并不能代表是否坚强,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个真正坚强的男人,他的内心必是强大的,他需有百折不挠的精神,他需有“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的气势,还有孤寂中锲而不舍的忍耐。
有多少英雄先烈面对敌人的严刑,宁死不屈,表现了大无畏的革命气概,每每看到这些故事,我们会为之流泪,为之扼腕,他们的坚强给孩子们树立了楷模,尽管英雄的时代已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是不死的。先烈们的血给我们换来了和平,远离了战争,但是我们迎来了没有硝烟的战场。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孩子们的生活条件更加优越了。这些“蜜罐罐”里长大的“小少爷”,在享受优越生活条件的同时,变得更加软弱、柔弱、脆弱,家长如果不及时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他们就很容易遇到打击,就会垂头丧气。
许多家庭,对孩子过分保护,唯恐孩子受到挫折。他们只要求孩子学习成绩好,一切事情都替孩子做出选择,尽一切力量为孩子创设一个舒适的生活环境,提供种种优越条件,让他们免受一切挫折,以致使孩子缺乏生活的锻炼,养成依赖心理和养尊处优的不良品格,交往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差,一旦遇到挫折,就会惊恐万状,茫然无措,甚至因绝望而产生轻生念头……
案例——
堂堂是一名小学四年级的男生,学习成绩很好,口才也不错,见到大人总是有礼貌的问好。从上小学开始,就是班长,堂堂的爸爸妈妈,常常以此为荣。
可是这天早上,妈妈照常去叫堂堂起床,好准备上学,孩子却死活也不起来。妈妈强行把他的被子掀了起来,却发现缩成一团的堂堂,眼睛又红又肿,说不想去上学,经过妈妈再三询问之后,堂堂终于说出了自己不想去上学的原因。
原来,堂堂原来的班主任退休了,昨天新来了一位班主任,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因为她年轻又是刚来,同学们都以为她好欺负,便乱作一团,完全不理会老师已经铁青的脸色。老师终于发怒了,把作为班长的堂堂叫起来,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说他没有尽到班长的责任,根本不配当班长。
听了堂堂的讲述,妈妈回想起,昨天吃晚饭的时候,这孩子就有些不对劲,一句话都没说,当时还只当是孩子在学校累了,所以才不说话,没想到原来是遭到了老师的批评。
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哪能就这么算了?
堂堂的妈妈,不再劝堂堂去上课,反倒向公司请了假,准备带孩子去游乐园,作为堂堂受委屈的补偿。老师打电话给堂堂的家里。妈妈大方的承认孩子没去上学,因为老师昨天的话,还强调了堂堂难过的情绪无法控制,话里话外都在责怪老师。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没有挫折,就没有成长
没有一种成长,是不经历挫折的。一颗种子,首先要破土而出,经历风吹雨打,才能长成参天大树,这漫长的时间里,不知道要经历多少未知打击与挫折。一颗植物尚如此,何况是一个生活在社会里面的人呢?人的成长,比自然界任何物种的成长,都要困难、复杂的多。
所以,一个男孩儿成长成一个男人的过程,是相当艰辛的。就向行走在黑暗中的船,方向可能是错的,一切也许都是徒劳的……可是我们仍要前进,因为只有前进,我们才能找到启明灯,只有前进,我们才有希望到达终点。
每一次挫折,就向一滴催化剂一样,仿佛只有经历了这一个个挫折,男孩儿才能变成男人。而那些没经历过挫折的人,就像是永远长不大的样子,即便容貌已经是男人的摸样,可是却不算是个真正的男人,因为只有经历挫折,敢于面对人生的男孩儿,才能变成一位真正的男人。
从某种角度上来看,挫折并不是什么坏事,它仿佛是一块试金石,一张考卷,只有通过了这个测试,才能真正的走向自己的人生之路。既然挫折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我们大可以坦然的面对挫折的到来,因为挫折总是与强者相伴。
2.给孩子提供挫折体验的机会
法国思想家卢梭曾说道:“人们只想到怎样保护他们的孩子,这是不够的。应该教会孩子怎样保护自己,教他经受得住命运的打击,教他不要把奢华和贫困放在眼里,教他在困境中也能生存。”
不同的教育理念,有不同的结果。我一直倡导要让孩子动手,吃点苦受点累,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在成长的道路上,孩子总是难免要遇到苦难、阻碍的。如果孩子平时走惯平坦路、听惯顺耳话、做惯顺心事,那么一旦他们遇到困难,就会不习惯,从而束手无策,情绪紧张,容易导致失败。
所以,家长在平时学习和生活中有意的给孩子设置些障碍,是为了培养孩子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置障碍时,要注意挫折教育具有预防性和针对性,有目的的组织障碍性活动。同时,家长还要注意孩子的年龄特点,设置障碍的困难程度须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克服的。
例如,幼儿拿不到他想要的物品,家长不要马上拿给他,而要让孩子动脑筋,怎样才能拿到物品。家长在日常生活和孩子的游戏中,有意地设置困难障碍,不能光是挖空心思地满足他们的要求,而应学习日本、朝鲜、法国家长们千方百计的,对孩子进行“吃苦教育”的精神:带孩子登山、野营、让孩子自己动手捡柴火、定期让孩子到艰苦的地方生活,锻炼生活自理独立的本领,培养挑战困难与挫折的坚强意志和抗挫能力。
我们应该明白,“帮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教会孩子,怎样应对挫折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孩子不再需要父母的帮助,自己也能解决的很好了。家长要做的,不是想方设法不让孩子受一点委屈,而是让孩子面对挫折,正视挫折。因为只有正视挫折,才能找到走出困难、打倒挫折的方法。
“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生活是复杂的,只有人去适应生活,而没有生活来适应人,否则就会被生活所淘汰。
3.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经常夸孩子似乎是对孩子的一种鼓励,表扬与指评是并存的,一味的表扬与批评都会导致一边倒,表扬过多会让孩子自以为是,批评过多会让孩子以为自己啥也不是,家长要根据孩子实际情况来掌握这个度,不要为了怕伤孩子的自尊心,既使孩子做的不对也不给予批评与指正。我们常常会听到“这孩子真聪明”之类的话,因为家长对孩子的爱,孩子很少受到伤害,就像堂堂的情况。可是当别人稍稍对他加以批评的时候,孩子听惯了我“赞歌”,一有“反调”就受不了了。
遇到这种情况,堂堂妈妈这样的处理方式,也许能缓解堂堂当下的心情,但是对堂堂来说,并不一定会从难过的情绪里走出来。所以,妈妈的处理办法,是不恰当的。其实,老师的批评,不会有什么恶意,之所以指出你的不足是为了你更好,尽管老师的工作方法可能有些生硬,但出发点还是好的,我们要本着“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心态面对他人的批评。作为家长,遇到这样的事情,应该借这个机会,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而不是一味的实行“保护措施”。
我们知道,人在一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每年高考过我们都会发现有人因为失利而离家出走、精神失常或是自杀的现象,家长十几年的心血付之东流,给家庭带来灭顶之灾,给和谐社会带来了不和谐的音符。因此,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使其经历一些挫折,受到一些磨练,以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行,必然有利于其更好地适应社会。不过,孩子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需要一个漫长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作为父母,我认为应当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结合孩子日常生活,循循善诱,持之以恒,以期最终达到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的目的。
心理学研究证明,决定抗挫折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是一个人的生活经历。从小娇生惯养,生活、学习、欲望等总是顺利地得到满足,没有体验过困难与失败,他就不可能获得失败和挫折的经验,稍遇一点挫折就难以承受。相反,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如能得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大小环境创造的各方面的锻炼机会,经历到挫折教育。那么将来,等他的生命之舟驶入广阔的社会海洋,就不会惧怕汹涌的巨浪,不会被人生的逆流所颠覆。
百炼成钢,不经过千锤百炼,铁永远只能是一块铁。挫折不可怕,每一次失败与挫折都会给男孩子上了最生动的一课,这是男孩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课,他会从挫折中汲取经验与能量,他会在挫折中走向坚强。
告诉孩子“你能行”
孩子从出生起就要逐步受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以,一个人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学习的过程。学习的过程是曲折的,方法也是千差万别,有的学习需要亲身体会,有的需要他人传授,有的学习需从书本及其他各种媒介获得。学习的内容会越来越复杂,各种障碍也会随之出现。家长是第一个引领孩子跨越这些障碍的人。要不断地给孩子以鼓励,告诉孩子“你能行”。
孩子从出生到入园前基本都是在家里,离开家长刚送幼儿园时,大部分孩子就会或多或少有些哭闹,严重的孩子入园比较困难,送进去就哭泣不停,好像让他受刑一样,明智的家长也许挣脱孩子转身离开,也有的不忍心干脆又领回家。这也许是小家伙人生第一次受到较大的情感挫折,家长要事先给孩子做一些思想准备,给孩子积极的鼓励,他们会很快适应集体生活,迈开他们接触社会的第一小步。
根据不同年龄段与他玩各种比赛游戏,培养他即有竞争意识又有输赢概念。小的时候玩穿衣服比赛,看谁穿的快。大人可按孩子的穿衣进度掌握输赢,让他看到赢的希望,也要让他感受输的滋味。稍大一些可与孩子玩各种益智游戏,输赢一定要有记录,不能糊里糊涂的,这也是挫折训练的一种形式。在孩子的学习当中,可让他在暗地里把班级里的某一孩子做为竟争对手,就像车行驶要有参照物才知道快慢一样,孩子也要为自己树立一个标杆。
让男孩从小就感觉到,人生就是有输有赢,每一次输赢都会面临一个新起点,无论输与赢都能坦然面对,练就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心态。
人的一生,几乎每时每刻都在学习,就连耄耋老翁,也要学习一些新事物。但学习和学习是有区别的,有些事物几乎是一学就会,甚至我们自己都感觉不到这是在学习;有些只要稍加努力也学会了,比如拿筷子、说话;还有的要很努力,比如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习一些技术;也有的东西我们可能一辈子也学不会,因为客观条件和主观原因的限制。
最后一种,孩子可能不一定会接触到。但有的时候,孩子会把很努力才能习得的一些东西,误认为是自己太笨,才没有学会。于是便灰心了,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认为自己的努力都是白费,这根本就是达不到的目标,再努力下去,也只是做无用功。这时孩子就会在心里自问:“我很笨吗?”“我就是不如别人吗?”
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家长责骂孩子说:“你真笨!”“你啥也不如别人!”孩子就会形成一种消极地心理暗示:“我不行!”而如果家长对儿子说:“你能行!”情况则完全相反,孩子就会鼓起信心,认为自己并不笨,自己别不比别人差,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地心理暗示:“我能行!”,就是这简单的三个字,可以让孩子坚持下去,达到目标。
案例——
8岁的男孩小迪是个可爱的孩子,圆圆的脑袋,圆圆的肚子,虎头虎脑的甚是讨人喜欢。
可是最近这几天,家里的开心果蔫了,整个人像没充电似的,垂头丧气的。爸爸妈妈看见自己的宝贝儿子,跟霜打的茄子似的,都非常的心疼。于是就把儿子叫过来,询问究竟。
小迪唉声叹气的说:“我简直是笨蛋,什么都做不好。”“怎么会呢?爸爸妈妈觉得你很聪明呀,谁说你笨了?”
“立定、跳远,都达不了标,同学们都笑话我。”小迪低着头说。闻听此言,爸爸妈妈知道他们的“开心果”到底怎么了。其实小迪体育不好是爸爸妈妈预料中的事情,因为他的身材和习惯,非常的像爸爸,小迪的爸爸小时候体育就非常的差,当时不仅仅是同学,连老师也嫌弃他体育不好。
为了不让小迪重蹈爸爸的覆辙,爸爸决定要帮助小迪,摆脱体育差的帽子。于是爸爸很坚定的对小迪说:“儿子,爸爸相信:你能行!明天开始,我们就一起去锻炼。”小迪看着爸爸的眼睛,良久才重重的点点头。
刚开始是爸爸当儿子的陪练,后来儿子自己开始了锻炼,在爸爸和妈妈的鼓励下,小迪每天放学回来,都要在楼下练习一会儿,才回家。后来,他的体育终于达标了。
东子给家长的建议——
1.家长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
像案例中小迪这样的家长虽然有,但是想对来讲还是少数,但多数的家长遇到类似的事情,常常把“你根本不行”“你懂什么”“你别瞎胡闹”挂在嘴边,殊不知,这是伤害孩子自尊心、自信心的最恶毒语言。每当孩子听到它,自然会泛起难言的苦涩:父母都不信任我,我还有什么前途?甚至会因此而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所以说,信任是孩子成长的最佳“滋补品”。
有时候,简单的一句话,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就如案例中的“你能行”。“你能行”这不仅仅代表三个字符,还代表了家长对孩子的一种态度,一种信任,一种期许。这简单的三个音节,传达到孩子那里,却是意义丰富的。
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他们的肯定及鼓励,比任何人都有分量,都能说服这个孩子。孩子遇到挫折,或是努力达不到的事情,会产生消极的心态,灰心或是想要放弃,会否定自己,拒绝继续努力。这个时候,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你能行”充分的传达出家长对孩子的鼓励、信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有了一个后盾,有了让自己强大起来的理由。就像案例中的小迪一样,他有了动力,他知道,在他身后,爸爸妈妈是在支持着他。
不要以为儿子还是小,并不懂得这些。也许在理论上,他并不明白,但是孩子天生就会感受到来自大人的态度,这种态度如果是正面的就是一种力量。有了这个力量,孩子不再灰心,变得坚强,再怎么难以达到的目标,也有了努力向前的动力。
2.家长让孩子坚信“他能行”
孩子是很容易相信人的,尤其自己的爸爸妈妈。爸爸说自己能行,孩子便相信,这件事他可以成功的做出来,这是代表坚强意志。可是孩子慢慢长大之后,不是说有的事情都会告诉家长,随着青春期的到来,孩子会想要自己解决,而不是求助家长。考虑到这一点,家长应该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打下一种“你能行”的基础。
让孩子了解并深信——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