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有中等生
26045300000015

第15章 中等生如何找到学习的门道(3)

把孩子们关在屋子里写春天,无法写出春天的生机盎然;坐在教室里写秋天,无法体会秋天的丰收之喜。不走出教室,不走进大自然,他们无法感受生活,笔尖下流淌的语言很难看出飞扬的童心。我们要多创造机会让孩子们体验生活,全身心地投入大自然之中。春天来了,我们可以带孩子们去寻找春天的足迹,让他们知道,小草泛绿是春天,百花盛开是春天,农民伯伯忙着播种也是春天。到大自然中去寻找春天,孩子们笔下的春天便有了生命,有了活力,也有了可贵的童真。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它的内容比我们的书本教材要丰富得多,生动得多。

大自然的天然养分,既可以直接增长孩子的知识,还可以间接促进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情

在一次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会上,南京市夫子庙小学学生代表现场向大家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该校对120名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学习快乐吗?”有73%的同学回答是不快乐;“你怎样安排自己的双休日时间?”有64%的同学回答是“上培训班、补习班”,有32%的同学回答是“做作业”,表示能自由支配自己时间的学生只有4%。参加调查的学生普遍表示面对家长和学校感到有压力。

是我们的育人者,给孩子们绑上了“学习”这副沉重的十字架,只知道逼孩子累孩子苦学死学,却无视孩子对快乐的渴求,漠视孩子向往快乐的天性。这种剥夺孩子快乐权利的做法,出发点是为了让孩子们有一个好的学习状态,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绩。可是,忽略孩子们的快乐情绪,对学习乃至对人生,只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

机械的、毫无快乐的体验学习,学习效率不会高。我们都有这样的感受,如果我们开心,那么做什么事情,都觉得轻松;相反,则效率低下,感受也是痛苦的。学习更是很容易受到情绪影响的一件事。处于愉悦的情绪状态时,孩子学习起来注意力会更集中,思维会变得敏捷、清晰,记忆力也会增强,敢于提问,勤于思索,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而且,良好的学习情绪还有助于孩子适应学习环境,创造一个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促进他的学习。可是,如果情绪压抑,自然注意力难以集中,记忆力也会明显衰退,从而影响整体的学习效果。长期如此,甚至会产生厌学心理。当孩子把学习和痛苦的体验联系到一起,不仅不能看到孩子获得好的学习成绩,而且也不能看到孩子有一个好的发展前途。

所以,学习需要有快乐的感觉。

孩子幼儿成长阶段主要任务是玩,开心地玩、尽情地玩,以此启迪孩子的心智。上学后就要玩中学、学中玩。我所说的“玩中学”不是一边玩一边学,而是玩的时候不要想学习的事情,要玩得尽兴,而学的时候也不要再想着玩,要学得用心;“学中玩”是指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把学习当作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我的女儿依依就这样“玩过小学、乐过中学”的,正是在这快乐的学习与玩耍中孩子从中等生到优等生,从高分数再到高能力、高品行。

东子给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1、要孩子快乐的“玩过小学”。

为什么小学阶段要强调一个“玩”字呢?

第一,玩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天性和权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渴望玩,渴望从玩中得到快乐。吃饭穿衣是他们的需求,玩同样也是他们的需求。所以,我们不该剥夺孩子玩的权利,要让他们有玩的时间和空间。如果为了考试成绩,一味逼迫孩子学习,而让孩子远离玩耍,不仅扼杀了孩子的天性,而且剥夺了孩子的快乐心境。没有快乐而言,孩子怎会有学习的兴趣?又怎会有生活的乐趣?

从依依懂得玩那一天起,我就把玩耍作为孩子每天必做的“功课”。只要孩子开心,我在这一方面一点也不吝啬时间。孩子上学后,我依旧想办法保证孩子玩耍的时间多,甚至为了保证孩子玩的时间不受侵犯,我去找老师和学校谈判,要求孩子作业“缩水”,以节省出时间来玩耍,总之我始终在坚持让孩子“玩过小学”。

第二,玩是小学阶段孩子的学习方式。玩不但是孩子生活的一部分,也是其学习的一部分。我认为,玩中学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也是一种快乐的学习方式。不要认为孩子上学了,就该与“玩耍”绝缘了,就该整日埋头书本中。依依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时间是边玩边学,或者以玩的方式学习,事实证明,孩子的学习没有耽误,反而快乐、轻松地度过了小学阶段。

小学阶段强调一个“玩”字,并不是对孩子无原则地放任,任凭孩子像脱缰的野马一般,而是要把握一个“度”。更要注意因势利导,使孩子在开心之余更获得知识和能力。

2、要孩子愉悦的“乐过中学”。

刚说过了“玩过小学”,现在又讲“乐过中学”,可能有的家长要问:“玩”和“乐”有什么区别吗?当然有,就字面意而言,“玩”多指玩耍,“乐”一般理解为快乐。孩子通过玩耍可以得到快乐满足,但是快乐并不只是通过玩耍获得,通过劳动或是学习都可以收获快乐。所以,我这里所说的“乐”自然是快乐的“乐”,而这个快乐不是单一从玩耍而得,更多的是因学习而来,也就是学习之乐。

我们都知道通过玩耍能给孩子带来快乐,但是很多人却忽略了学习给人带来的快乐,此“乐”应是更高一级的“乐”。通俗的解释就是把学习当作一件快乐的事情,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技能,从而收获成功之乐。

多年来,我一直在痛斥“苦学”,倡导我的“快乐教育”理念。我在这里提出“乐过中学”,就是要我的女儿有别于那些接受常规应试教育“锻造”的孩子,不是每天陷在题海中苦学、死学,而是在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学会灵活学习,快乐学习,从而轻松获得一个人成长、发展过程中所必须掌握的文化知识。

为什么将中学阶段定位为一个“乐”字呢?这还是跟据孩子的成长,以及中学读书阶段的学习特点做出的规划。

中学的学科比小学增多了很多,知识量大,覆盖面广,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难度,对能力的考核也比小学明显得多。这就要求孩子要拿出比小学时多一些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以切实掌握中学阶段需要掌握的知识。而且孩子成长至10岁后,“玩”已经不足以吸引他们全部的兴趣,他们的注意力从玩耍逐渐转移到更广阔的领域,包括从书本中探究世界,从学习中获得知识等学习的快乐,求知的快乐。

针对这两方面的特点,我为依依确定了“乐过中学”的成长规划。当然,要孩子以学习为乐的“乐过中学”,并不等于不给孩子玩耍的时间。我对依依说,即便上了中学,虽然和小学比玩耍的时间少了,但你依然是中国中学生玩耍时间最长的一个。对此我有实足的把握,因为依依已经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并且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都很强,所以在中学学习任务骤然加重的情况下,孩子的学习压力也不会太大。快乐学习不仅给孩子带来了好心境,还为孩子取得了好成绩。

3、教孩子把学习当成快乐的事情。

要想中等生把学习变成快乐的事情,就必须让他们明确学习的意义。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有了知识,将来才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我们应该使孩子懂得,他们有义务和责任努力去完成自己的学习任务。同时,要把当前的学习与未来理想及实际应用联系起来,以激发自己的求知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是,孩子在重复而单调的学习,往往很容易就陷入倦怠状态。另外,孩子在学习过程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难免使他们灰心丧气,头昏脑涨,学习效率降低。所以,家长和老师要关注孩子学习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那就是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兴趣才有快乐,兴趣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兴趣犹如一株植物,在适合它的环境中发育成长。在坚持不懈的学习后,学习的结果所带给他们成就感的,会让他们的兴趣更加茁壮。完成每一项学习任务,孩子们都会有发自内心的高兴。成就所带来的愉悦感是一种强大的动力,这种动力带给孩子“我能行”的积极的心理暗示,自我肯定意识也会愈来愈强,兴趣自然也会愈来愈浓。

培养孩子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就要让孩子保持快乐的心态。快乐的学习才会更加有效,让孩子以快乐的心情加入学习的全过程,让快乐陪伴孩子跨过困难的一个又一个门槛。找到这样一个心灵的落脚点,学习就会让孩子们神采飞扬起来。

预习里的大奥秘

孩子的学习要提倡走在老师的前面,掌握学习的主动性,不要仅仅以完成作业为任务和目的,这样才会学得活,学得有成效。所以说,预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一大法宝。况且,社会发展要求教育越来越侧重培养青少年的创造性思维,提高他们的思考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教育目标通过预习都可以实现。

“凡是预则立,不预则废。”学习和其它所有有计划的活动一样,如果能事先有所预习,那就会提高它的效率和成功几率。而我们很多的中等生没有预习的习惯,有的即使有预习习惯,但是由于不懂得要领,成效也不是很大。预习不是单一独立的,而是与听讲与复习一脉相承的,课前细心预习、课间专心听讲、课后认真复习,是提高学习成绩的三个重要环节,这个三环节缺一不可。

人的大脑对新知识的接受是需要一个过程的,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对新事物的认识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完善和提高,新知识只有归到原有知识的体系中,对原有的体系加以更新才会牢固。在学习前如果进行了预习,则正式学习中就比其他的同学先一步找到知识归类体系,在心理上准备也早一步到位。所以很明显,预习过的孩子在上课之初,比一般的孩子显得更有信心,接受新知识的反应也显得更快。

实际上一个小学生对一样事物的注意力持续时间只有40分钟左右,又因为其他课程和事情的影响,大部分同学在课堂上会或多或少地出现“走神”的现象,如果在“走神”的一刹间,老师刚好讲了一个关键的问题,那这些同学就吃大亏了。但如果孩子预习过了就不容易出现这种事情。因为,在预习中孩子就会预知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在哪里,上课时遇到这些环节就会倍加关注,不会错过关键时机。

预习把学习推到了一个全新的求知领域,孩子通过预习已有所悟、有所知、有所得,上课时他们便会拿自己的理解与教师的“讲”相印证,这便会使孩子经历一连串的心理感受。当他们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快感;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甚相合,就作比量短长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决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快感、思索和注意力,足以鼓动预习的兴趣,增进预习的效果。

所以说,预习有效地启动了孩子进一步求知的内因,从而使孩子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得更积极、更主动、更有效,真正发挥了孩子的主体作用,这对培养孩子的自学能力无疑有着决定性的意义。

那么,怎样进行有效的预习呢?

东子给老师和家长的建议——

1、要孩子明确预习的目的。

在预习的目的上,很多中等生及其家长认为,预习就是要提前学会。但是,因为预习阶段都是学习新知识,所以,有很多地方会让孩子们感到不好理解和困惑,于是,他们往往费了很大的力气要学会读懂,结果预习的工作变得很辛苦,而且对自己的能力提升帮助不大。

其实,这种做法是有一些偏差的,我们应该明确预习的目的,是提前对于要学习的课程有一个初步认识,而不是提前全部学会,那样的话,在课堂上的时间就变得效率不高了,而且也很不利于孩子们在课堂学习时的兴趣度培养。真正的预习目的,是要找出知识困惑,以便将来课堂学习时有的放矢。因此,也就无需彻底搞懂,更重要的是要把问题找出来,写在笔记本或者书上,等到上课时,与老师所讲内容进行对照,从而提高印象水平和学习效率。

当然,除此之外,关于预习还有很多要注意的地方,比如,预习的时间不要过长。最好将一节课内容的预习时间限制在10分钟之内,这样可以提高孩子们的阅读和学习速度,而且对于概括能力和分析能力有一定的锻炼意义。

2、要激发孩子的预习兴趣。

预习可以降低新授知识的难度,孩子在预习后就能在课堂上,有目的的听在预习中,所不能理解的地方。了解了重点、难点,就可以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有重点的听老师讲课,有更多的空间来攻克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从而有效降低学习的难度。预习可以满足孩子的成就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中小学生是非常渴望成功的,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因此在新授课中,老师若问一些与预习有关的问题,学生是很乐意回答的。让孩子在课堂中充分表现自己,浅尝预习成功的喜悦。这样也可以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

女儿依依在这方面的体验很深。这些年,孩子养成了每天晚上觉前,对第二天所学课程的预习习惯。当第二天老师课堂提问时,她就能准确的回答自己知道的部分,而不明白的部分恰好会得到老师的讲解,这样孩子的学习效率就比一般的孩子高,成绩也越来越好。

3、要掌握合适的预习方法。

在预习的方法上,很多孩子采取了死读和苦读的方法。其实,这些做法都是对于预习的方法缺乏正确的认识。简单地说,在预习过程中,有两个关键技术要教给孩子们,一个是知识回顾,一个是假设联想。我们都知道“温故而知新”,说得就是这个道理。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很强,往往以前学习的知识就是新知识的基础,所以,在预习的时候,不要一下子就开始看新知识的具体内容,而要先看看新内容的题目,然后,就自己所能去回顾一下以前的相关知识。

预习的方法是以阅读为主。要先将新课内容中速阅读一遍,然后回过去将一些重要的公式、定律、概念、语句、结论等做上记号或圈划出来,对看了不太懂的地方可用铅笔打上一个问号,这些就是下一节课要特别关注的问题。最后,最好看一些基础性的练习题,检验一下有何效果。一般情况每课预习10分钟就差不多了,内容较难、较多、较新的可适当延长。

4、预习活动一般是以自学的方式进行的。

自学是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就学习过程而言,家长和老师只是引路人,孩子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学习中的大量问题,主要靠孩子自己去解决。而预习可以帮助孩子提高自学能力,而且习惯课前预习的孩子,总能在学习中处于主动地位,从而从学习中感受到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