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斯认为,尊重别人,最关键的就是尊重差异,这无疑抓住了问题的要害。从逻辑上说,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也不例外。而正是这种差异让世界更加丰富精彩,试想,如果所有人都同一个模子,同一个腔调,那还有什么意思?既然如此,你如果能尊重某一个人(这是肯定的),那就能尊重任何一个人。如果因为身份地位高低,贫穷或富裕与否而选择另眼相看,那就更没道理了。《朱子家训》中有一句话:看到富贵的人,便做出谄媚的样子,是最可耻的;遇着贫穷的人,便装起骄傲的态度,是鄙贱不过的。这类人被称为“势利眼”,从来都被人看不起。
或许有人会说,某些人我看着总不顺眼,你叫我如何去尊重呢?尊重他能带给我什么好处?有好处!尊重就像回力镖,你投出去,它总会飞回来。所以尊重别人,不是对别人的恩赐,而是为自己赢得尊重,同时也赢得快乐。这个道理,对于很多来自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来说尤其重要。切记,唯我独尊只会让你更加孤立,最后连可怜的自尊也会受到伤害,而尊重他人则可能为你赢得一切。
4.弗雷泽:俯瞰人类的剑桥大师
先生简介:詹姆斯·乔治·弗雷泽(James George Frazer,1854-1941)英国着名人类学家、宗教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出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父亲是一名药剂师,共养育了四个孩子,弗雷泽是长子,而且天资聪颖,不过他没有完全遵从父亲的愿望,虽然学习了法律,并取得了英国高级律师资格,却没做过一天律师,他的兴趣在人类学上。从赫赫有名的剑桥大学三一学院毕业后,他曾在其他大学任教,但最终回归母校,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这所世界名校中度过。
弗雷泽极为勤奋。他很少外出,整天在浩如烟海的史料文献和调查表中研究。由于长期劳作,晚年的他视力大为下降,至1931年不幸失明,但即使如此,他依然在秘书的帮助下坚持工作。1941年5月7日,弗雷泽在剑桥与世长辞,享年87岁。他死后,人们这样评价他:“将来后代评价我们这一代人的工作时,只要开出詹姆斯·弗雷泽的着作目录来,就足以驳回关于我们无能的指责。”意思很明确:他的成就足以代表一个时代在这个领域的最高水平。
直至今日,弗雷泽的着作仍然被认为是一座人类学资料的宝库。
宽容是人生的美德,处世需要大度
给儿子的信
亲爱的儿子:
在这封信里我想就你谈到的宽容问题和你交流一下看法,我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豁达大度的宽容心并非小事。它不但关系到自己的工作、学习乃至自己的生命和健康,而且关系到事业的兴衰与成败。
宽容是对那些在意见、习惯和信仰方面与自己不同的人,表现出耐心和光明正大态度的一种气质。
敞开心胸接受新观念和新资讯,并非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个性更有魅力。虽然宽容和机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宽容比机智更难辨认,并且抓住对自己有利的事物,你或许无法学到所接触到的所有新观念,但是你可以研究并尝试去了解它。
无宽容之心,会为人带来下列不利的情况:使原来愿意和你做朋友的人变成敌人,由于不愿求取新知而阻碍了心智的发展,阻碍想象力的发展,不利于自律功夫的培养,妨碍正确的思考和推理。
一个人愈缺乏宽容之心,就会愈封闭自己,因而无法接触到多样的社会现象,以及思想的精神层面。反之只有乐于接受新的观念,才能使思想的精神面不断茁壮发展。
做有包容心的人,需要胸襟开阔。胸襟是否开阔也是衡量一个人能否成大事的重要标准。胸襟狭小的人,只能看到蝇头小利和眼前得益;胸襟开阔的人,往往眼光高远,不计小利,以大局为重。
一个人的胸襟如果足够开阔,那么他所做的事情和他的做人原则,一定是很有特点的。做人,就应该养成这种良好品德。
有积极心态的人不会把时间花在一些小事情上,小事情会使人偏离自己本来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事项。如果一个人对一件无足轻重的小事情做出反应——小题大做的反应——这种偏离就产生了。
一个能够开创一番事业的人,一定是一个心胸开阔的人。人要成大事,就一定要有开阔的胸怀。只有养成了坦然面对,包容一些人和事的习惯,才会在将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与辉煌。
有很多人因为性格孤僻或者没有吸引他人的能力,而导致无缘享受友谊之乐,以致丧失了许多单纯的生命之欢愉,成为孤独、不合群的人,他们曾经发出强烈的呼声:“唉!我真希望我能吸引一些朋友;我真希望我能成为一个受人欢迎、为人所乐于接受的人啊!”但是他们不知道要实现这种愿望——结交朋友——其道非难;不过实现之道,唯在于自己的包容心,而单纯地求助于他人是行不通的。
一个只肯为自己打算盘的人,到处受人鄙弃。其实,他完全可以将自己化作一块磁石,来吸引愿意吸引的任何人物到他的身旁。只要他能在日常生活中,处处表现出博爱与善意的精神,以及乐于助人、愿意帮忙的态度。
大家都喜欢胸怀宽大的人。假使一个人打算多交些朋友,首先要宽宏大量。应该常去说别人的好话,常去注意别人的好处,不要把别人的坏处放在心上。
如果常常对别人吹毛求疵:对于别人行为上的失误,常常冷嘲热讽——你该留意,这样的人大多是危险的人物,这样的人往往不太可靠。
具有宽大心胸的人,看出他人的好处比看出他人的坏处更快。反之,心胸狭隘的人目光所及都是过失、缺陷甚至罪恶。轻视与嫉妒他人的人,心胸是狭隘的、不健全的,这种人从来不会看到或承认别人的好处,而胸襟开阔的人,即使憎恨他人时也会竭力发现对方的长处,并由此来包容对方。
有的人遇事想不开,甚至为芝麻粒那么大点事,也吃不好饭、睡不好觉,自己折磨自己。也有的人觉得谦让“吃亏”“窝囊”,因而在非原则矛盾面前,总以强硬的态度出现,甚至大动干戈,结果非但使矛盾不能缓解,而且丢了自己的人格。因而,每个人都应培养自己“豁达大度”的美德。
多一分宽容,就多一分快乐;多一分宽容,也就多一分真诚。
儿子,在人际交往中,保持宽大的胸怀,全面展现自身的交友素质,这样你就会获得朋友,在人生事业上助你一臂之力。
交友并非一相情愿,而是相互理解、相互宽容。对方让一分,自己让十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然这一点在实际中做起来非常不易,它对人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不具备这种素质,或是不能展现自身素质的人,都做不到这一点。对方给予,自己却不能付出,这样当然不会结成好朋友。法国大作家雨果说得好:“世界上最宽阔的东西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让我们都来做一个具有大度能容、和以处众的人吧!
解读 这封充满处世智慧的书信出现在弗雷泽的笔下,毫不奇怪,甚至可以说是理所应当。弗雷泽一生都在研究人类学,由他来阐述人与人之间应该如何相处是再恰当不过的了。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宽容”,针对的不仅是人,而且还有事和物。也就是说,我们既要容得下人,还需容得了事。所以作者在信的开头说:敞开心胸接受新观念和新资讯,并非只是为了使自己的个性更有魅力,而是关系到自己能否成就一番事业的根本性问题。
不能宽容,害处多多,弗雷泽为我们一一进行了列举,请看:
1.使原来愿意和你做朋友的人变成敌人。
2.一个人愈缺乏宽容之心,就会愈封闭自己。
3.胸襟狭小的人,只能看到蝇头小利和眼前得益,难成大事。
4.把时间花在一些小事情上,会使人偏离自己本来的主要目标和重要事项。
5.易导致性格孤僻、不合群,无缘享受友谊之乐,以致丧失了许多单纯的生命之欢愉。
6.一个只肯为自己打算盘的人,到处受人鄙弃。
7.不但使所遇到的矛盾不能缓解,而且会丢了自己的人格。
其实,关于容人和容事,在中国的历史上也有许多精彩的故事。三国时候的曹操,在打赢官渡之战后,缴获了一批书信,其中还有手下官员与敌人的通信,有人建议他找出来彻底追查,他却一把火烧了。他说,之前形势险恶,连自己都没有把握(打胜仗),别人害怕,是正常的。他的大度为他赢得了一大批忠心耿耿的文臣武将。
还有宋代宰相吕蒙正,做参知政事(副宰相,相当于今天的副总理)时,有一天上朝的时候别人骂了他,他也不去追究,并对替自己鸣不平的人解释说:如果我追究了,难免会恨这个人;不追究,就不知道是谁,慢慢也就淡忘了。这是何等宽容!吕蒙正由此名声大振,成为一代名臣。古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
不过,有的人确实比较敏感,对于别人的无礼和错误之处,总是能一眼看穿,这倒未必都是坏事,相反倒表明了一个人的聪慧和敏锐。但话又说回来,你即使意识到了,也不必反应过度,在处理的方式上柔和一点,大度一点,会显得你更加聪明。
另外,还必须指出:宽容不等于做好好先生。无原则地宽容,只会助长坏人的嚣张气焰,例如那些凶残的侵略者,以及穷凶极恶的歹徒,他们就不配得到宽容。所以,宽容应该区分对象。就像咱们常说的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可如果来的都是沙,海不仅不会变大,还会变小。
5.林则徐:处变不惊,激流勇进
先生简介:林则徐(1785-1850),福建省侯官(今福州市区)人,字元抚,又字少穆、石麟,清后期着名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出任钦差大臣,在广东主持查禁鸦片的运动。1839年,他领导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揭开了近代中国反击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成为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
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林则徐被革职,并最终流放新疆伊犁。但即使如此,他也矢志不渝,屯垦荒地,绘制新疆边防地图——为后来左宗棠镇压阿古柏叛乱,从沙俄手中收复新疆打下了重要基础。
历史的硝烟虽然已经散尽,但林则徐的丰功伟绩却没有被爱好和平的人们遗忘。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曾把虎门销烟开始的6月3日定为“国际禁烟日”;1987年12月,第42届联合国大会又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翌日(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International Day Against Drug Abuse and Illicit Trafficking)。中华民族当然更不会忘记自己的优秀儿女,北京天文台将1996年6月7日发现的一颗国际编号为7145的小行星,命名为“林则徐星”,并获得国际天文学联合会批准。如今,在我们头顶的天空中,这颗名叫“林则徐星”的星辰正带着英雄的名字运行在浩瀚的宇宙中。
息息谨慎,步步为营
书信一 致儿子林汝舟的信
大儿知悉:
父自正月十一日动身赴广东,沿途经五十余日,今始安抵羊城。风涛险恶,不可言喻,惟静心平气,或默背五经,或返躬思过,故虽颠簸不堪,而精神尚好,因思世途险,不亚风涛,入世者苟非先胸有成竹,立定脚根,必不免为所席卷以去。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此择友之道应尔也。若于世事,则应息息谨慎,步步为营,若才不逮而思徼幸,或力不及而谋痨等,又或胸无主宰,盲人瞎马,则祸患之来,不旋踵矣。此为父五十年阅历有得之谈,用以切嘱吾儿者也。汝母汝弟,身体闻均安好。汝二弟且极用功好学,父闻之,心为一快。客居在外,饥饱寒暖,须时加调护;友朋应酬,虽不可少,而亦要有限制;批阅公牍,更宜仔细,切不可假手他人。对于长官,尤应恭顺小心,即同僚之间,亦应虚心和气。为父做官三十年,未尝以疾言遽色加人,儿随父久,当亦目睹之也。闲是闲非,不特少管,更应少听,一有差池,不但殃及汝身,即为父亦有不测也。慎之慎之!
元抚手示
译文
大儿知悉:
我在正月十一日动身到广东,沿途经过五十几天,今天才到达广州。一路上风涛险恶,无法用言语来形容。我只有平心静气,或是背诵圣人的经典,或是反省自己一生的过失。所以途中虽然颠簸不堪,而精神倒还好。因而想到人生的道路十分险峻,不亚于江海上的风波,所以入世者如果不能胸有成竹,立定脚跟,一定不免被这些风波席卷而去。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是选择朋友时一定要注意的道理。对于世上的事情,则应当时刻小心谨慎,稳健地步步为营。假若才华不够而想依靠侥幸,或者力量不足偏想超越自己的能力往上升,又或者自己心中毫无主见,如盲人骑瞎马,那么灾祸就会接踵而来。这些都是我五十年来亲身经历的心得,用来嘱咐你的。
你的母亲和弟弟,听说身体都很好,你的二弟极其用功好学,我听到之后,心中为之一快。你客居在外,饥饱和冷暖之事要好好注意。朋友之间的应酬,虽然是不可少之事,但也要有个限制。批阅公文,更要十分仔细,千万不要让别人代劳。对于上级长官,则尤其应当恭顺小心;就是同事之间,也要虚心和气。我做官三十年来,从来没有疾声厉色对人,你跟我一起很久了,应是亲眼看见这些事的。对于别人的闲是闲非,不但要少管,连听也不必听,因为一旦发生什么差错,不但祸事要殃及你的身上,就是我也会受到意想不到的牵连。希望你特别要谨慎!
解读 林则徐虽然位极人臣,官居一品,但他求学、考试、做官的经历并不平顺,加上身处晚清乱世,所遇到的艰难险阻,非常人能够想象。对此,局外人大多只看到了他官威赫赫的风光,而他自己却深知一路走来的凶险和冷暖。这封写于他晚年的书信正好道出了他的心声。
信的开头就用前往广东的艰辛旅途,来比喻人生的风波,并道出了自己的应对之策:首先是平心静气——由此也可以看出林则徐确实有大将风度,即使面对险滩激流,也能沉得住气;其次是背诵圣人经典——这个办法倒是比较独特,大概算是林则徐的独门秘籍。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就因为他们有着过人的见识、看待事务的睿智,处理事情的巧妙,这些东西都融进了他们所着的经典当中,所以暗中背诵经典,无形当中就是与圣人对话,从这些先哲、能人那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即使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套用,也能学到他们待人接物的态度。最后一个办法是反省,就是一个人静下心来,梳理自己的所作所为,思考自己的所得所失,评估孰是孰非,孰好孰坏。
有了以上三点,才能做到遇事不慌,胸有成竹。但即使如此,林则徐还是告诫儿子:息息谨慎,步步为营!也就是时时刻刻都要小心,一步一步都要脚踏实地的意思。如果不考虑自己的实际能力,企图投机取巧,都是很危险的——好像一个盲人,骑着一匹瞎了眼的马,不摔跤才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