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大先生的家书
26043400000008

第8章 处世篇(2)

也就是说,一个人成大事的工作方法在于:该花的心血一定要投入,该有的过程一定要经过。人生充满变数,一个人的成败与否,不单看他的资质,更重要的是看他的毅力。人应该有梦想,否则就失去了奋斗的目标与方向,但成大事者的条件必须日积月累地做好准备。你可以立志做大老板,做大文学家,但绝对不要躺在那里等待。发挥自己的特长,做自己最擅长的事吧,只有这样,才容易成功。

努力吧!儿子,爸爸真心祝福你!

永远爱你的父亲

解读 你读过“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这几句古诗吗?没错,这是杜甫《前出塞》当中的名句。一直以来,它都被视为一种优秀的战略思想,受到人们的推崇和奉行。但当我们读过了舒尔茨的信之后,或许应该意识到,它还是一种重要的经济学思想。

何以见得呢?因为,它符合舒尔茨在信中提出的三条经济学原则:1.比较利益;2.机会成本;3.效率原则。也就是说,当我们选择自己最拿手的去做,既做得快,又容易做好,而且这个过程中还心情愉快,因此能获得最大的成效。

一直以来,我们都在信奉一种“短板理论”(或者叫作“木桶理论”),简单地说就是:一只木桶的容量,并不取决于制造桶壁的板材当中最长的那些,而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这种思维当然没错,很多人受制于与自己的“短板”,难以成事,这是事实。因此,改善短板也就成了当务之急,重中之重。

但不要忘记了“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总有自己的短板,能弥补,固然是好,如果不能弥补,或者一时来不及弥补,怎么办?那就要发挥自己的长处,而且是最长的长处。例如在俊男美女称霸的荧屏上,其貌不扬的王宝强以自己“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扮傻绝技一炮而红;类似的例子,还有风靡世界的“憨豆先生”。如果说这些明星的例子还不足为据,那么请看以下的实例:钱钟书先生当年考清华,数学仅得15分,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首屈一指的国学大师。近一些的,则有青年作家韩寒,高中时,理科经常不及格——他没有失去信心,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写作天赋,一举成名天下知。数学家陈景润大学毕业后,曾从事中学教育,但他不是教书的料,转而做研究却硕果累累!

实际上,很多优秀的企业家,领导人物都懂得“用人当用长”的原则:一个人可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可能在某一方面特别突出,这样的人才常常在关键的时刻发挥特殊的作用。所以,我们面对那些综合能力超群的人时,不要自卑,不要失落,你需要做的是找到自己的强项,将其充分发挥出来。这就是舒尔茨在信的末尾为儿子总结的两大法宝:1.你不必看轻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独一无二的;2.做自己擅长的事,脚踏实地。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大文豪但丁有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套用过来,咱们不妨这样勉励自己:做自己擅长的事,让别人羡慕去吧。

实践出真知

书信二 舒尔茨致儿子的信

我的艾伦:

你好。

知识的重要,每个人都知道,然而仅有知识是不够的。书中的东西,往往会瑜瑕参差,我们在学习中如果不辨真伪,并且在学习中不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那么再好的知识也会成为一堆废物。

我们常说“知识就是力量”,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有了知识就有了力量,而是要把书本知识通过实践,变成能力和素质才行,这种知识才是力量,也才能在生活工作中发挥作用,否则就是纸上谈兵,毫无真实的结果。

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得者,加州理工学院教授费曼在科学上取得的成就,无不得益于他的动手实验能力和强烈的探究兴趣。

童年时代,费曼就对各种实验特别感兴趣。11岁时他就在自己家的地下室里开设了一个“实验室”。在这个实验室里,他自己动手学会了电灯的并联和串联,学会了把酒变成水,并用这些学会的东西为小朋友们变魔术。

费曼为了搞清楚为什么狗的鼻子特别灵,便亲身实验,自己像警犬一样在地上爬来爬去。结果他用自己的实验证明,狗的嗅觉能力的确强于人,但是人的嗅觉能力也被低估了。他认为由于人的直立行走,使得人的鼻子离地面太远,很难闻到地面上的气味。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经常向别人演示:他自己先走出书房,让书房里的其他人各自从书架上抽取一本书堆放在一起。在这之后,当费曼走进来时,他能够准确无误地指出哪本书是哪个人碰过的。大家都以为他又在变什么魔术,其实这就是费曼亲身实验的结果,因为人手的气味差异很大,人的嗅觉是可以辨别这些差异的。一天,当费曼坐在研究所的餐厅里时,他发现有人在拿餐厅的碟子玩耍,把一个碟子抛向空中。费曼发现,碟子飞出去的时候,边飞边摆动,碟子上的红色花边也随之转来转去。他被碟子转动的方式吸引住了。他发现当角度很小的时候,碟子上图案转动的速度是碟子摆动速度的两倍。由此,他进一步思考电子轨道在相对状态下的任何运动,研究量子动力学,为以后取得的成就——发现“费曼图”奠定了基础。

在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费曼感叹道:“我获得诺贝尔奖的原因,全来自于那天我把注意力放在了一个转动的碟子上。”

儿子,当你能亲身感知学习得来的知识,最容易引起心灵的震撼,也最容易把知识内化于心,长久地发挥巨大的作用。

达尔文说过:“一项发现如果能使人感到激动,真理就能成为他终生珍惜的个人信念。”而实践所学的知识,就能引发这种激动。

着名的生物学家威哥里伏斯深情地回忆他幼年的一件事:“我5岁时,获得了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我把一只毛虫关在瓶子里,它吐丝作茧,几天后,在我仔细惊奇的观察下竟出现了一只蝴蝶。”

他把这项发现作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科学发现!”其实这个发现极其平常,但由于是亲眼观察、亲身体验,由此照亮了这位科学家的心灵,使他真切地感受到了科学实践的诱人,对他整个成长乃至整个人生来说价值非同寻常!

要想学得更好,学得更有用,你就得亲身实践,因为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亲口尝一尝。

着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反传统教育的旗手杜威博士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因开创了实验教学的先河而蜚声世界哲学界和教育界。杜威强调他的哲学是行动、实践、生活的哲学,他曾说,在他的教育着作的背后,存在着一个思想,这就是颇为抽象的“知”和“行”的关系的学说。杜威特别强调行动、操作,认为观念、知识都是从行动中获得的。由此,杜威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等一系列“知行合一”的教育纲领。他认为,教育过程和生活过程并不是两个过程,而是一个过程。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不断在生活过程中学得经验和改组经验;他要求学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生活,成为一个小型的社会,一个雏形的社会,把社会生活中的必要内容组织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去。

“从做中学”的主张,要求学生要从自身的社会活动中学习,按照这一思想,教学就是把东西交给学生去“做”,而不是把东西交给学生去“学”。知识总是与“做”相联系的,只有通过“做”而得来的知识,才是“真知”。

在行动中学习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用这句话来赞誉一代大师杜威的思想,是再合适不过了。

儿子,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最重要的学习,因为读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不能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行动中去,知识既成不了力量,也成不了财富,知识只能是知识本身。所以你要加强把知识变成行为能力素质的培养与锻炼。

祝你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

爱你的父亲

解读 “知行合一”,无论是概念还是思想,都不是舒尔茨发明的。1000余年前我国南宋的诗人陆游就曾经写下过“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诗句。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则直接提出了“知行合一”的学说,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干脆以此来为自己命名(陶行知原名陶文濬)。

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却有不小的难度。原因之一就在于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是两个不同的思维过程,而知识本身并不会告诉你如何去运用。况且知识的运用,不像街头炒板栗——现炒现卖,往往是今天学的知识,明天,或者后天才用得到,如何在这之间架起一座思维的桥,很能考验一个人的能力。

所以,我们大多数时候看到的结果就是:很多人只知道学习,不知道怎么用。在他们看来,学习知识就是用来应对考试的,就是用来博取那一张张烫金的文凭的——再用这样一纸文凭去谋求一份好工作。而许多家长的做法也纵容了这种不良现象,他们总是对孩子们说,你只要把书读好就行了,其他的事情不用做。也因此造就过一些极端的案例:有的人读到大学了,还不知道“无缝”的鸡蛋怎么剥开来!这可不是笑话。

关于知行合一,舒尔茨在信中已经举出了很多例子,咱们还来看看舒尔茨本人做得怎样呢?别光说不练,那是假把式。

舒尔茨出生于美国南达科他州阿灵顿郡一个德国移民家庭,父亲是小农场主。青少年时期,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农民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曾经在自己的自传中这样描述:“农产品价格跌幅超过一半,银行破产,农户难以为继”。正是这次经济衰退使他对经济活动产生兴趣,并引导他进入经济学的殿堂。可见,他从一开始就把自己的学习建立在了观察现实的基础上。成年后,作为一名学者,他在研究中也始终保持与现实接近的作风。只要有机会,他就会走到田间,与人们交谈,观察人们怎么解决问题。所以他的经济学,不是学院经济学、案头经济学,而是实践经济学,不仅对许多发展中的问题提供很好的解决方案,而且开拓出了新的研究领域。获得诺贝尔奖,自然是实至名归。

在当前的社会条件,来读舒尔茨的这封信,似乎有特别的意义,那就是:死读书已经越来越无法适应日趋激烈的竞争了。捧着文凭找工作的大学生比比皆是,你的能力体现在哪里?是驴子是马,总得拉出来遛遛。

3.玛格丽特·杜拉斯:“永葆青春”的女神

先生简介:玛格丽特·杜拉斯(1914-1996),原名玛格丽特·陶拉迪欧,法国着名作家、剧作家、电影编导,曾获龚古尔文学奖、法兰西学院戏剧大奖等重要奖项。她写作风格别具一格,受到全世界读者(尤其是女性读者)的喜爱,并成为许多女作家学习和效仿的对象。

杜拉斯1914年生于印度支那嘉定市(即今天的越南西贡胡志明市),父亲是法国人,在当地一所学校教数学,母亲是柬埔寨人,是一名小学教师。当时的印度支那是法国殖民地,这里洋溢着迷人的南亚风情和西方文明带来的新鲜气息,独特的人文环境,给小杜拉斯留下了深刻印象,成为她毕生的美好回忆。

18岁时她回到法国,就读于巴黎大学,逐步走上了文学道路。成年后的杜拉斯感情生活丰富,不受世俗约束,曾引起一些争议。但她才华横溢,发表了大量作品,赢得了无数读者的欣赏。实际上,杜拉斯对人生、对文学艺术有着别人难以企及的热情,持久而且热烈。1984年,她出版了代表作之一的《情人》,时年70岁,以如此高龄写出这样青春洋溢的作品,在古往今来的所有作家当中都十分罕见。这部作品描写了她早年在越南时期的初恋故事,极为生动感人,一发表就荣获了当年的龚古尔文学奖,至今已被译成40多种文字,销售数百万册,使她成为当代最负盛名的法语作家。

要懂得尊重别人,千万不可伤及他人自尊

玛格丽特·杜拉斯给儿子的信

亲爱的迈克:

在生活和学习中,有一点你不应忽视,那就是尊重。尊重每一个人,是交际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原则。没有尊重的交往是不可能持续下去的,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相互认可,体验对方的心情让对方乐于接受。

一些唯我独尊的人往往认为“唯我独尊”是伟人或领袖们所独有的,它是充满自信的表现。然而,事实是那些伟人之所以会赢得别人的尊敬,并不是因为“唯我独尊”,而是因为他们能够尊重每一个人。

自尊心是每一个人都拥有的,无论他是高高在上的国王,还是沿街乞讨的流浪汉。然而,在与人交往时,人们往往是过分强调自己的自尊心,而忽略了别人的自尊心。

没有人愿意被别人伤及自尊,人们总是希望得到肯定和赞美。许多人自己看着不顺眼就想指责别人,别人一有失误就抓住“把柄”加以“发挥”。殊不知,这样往往伤害了别人的自尊心。

要做到尊重每一个人,最关键的就是尊重差异。要重视不同个体的不同心理、情绪与智能。

正如世界上不可能存在两片相同的树叶一样,世界上不可能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既然你能尊重某些人,为什么不能尊重每一个人呢?每一个人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值得去发掘、去学习,更值得去尊重。

你对别人感兴趣,就是在别人对你感兴趣的时候。要想处处受欢迎,就应该记住下面这条黄金法则:真心诚意地关心别人,尊重每一个人。

希望你能从尊重别人中得到快乐。

解读 作为艺术家的杜拉斯是一个敏感,而且立场鲜明的人,很多人觉得她难于相处,当年,将《情人》搬上银幕的导演就因为艺术分歧与她化友为敌。但生活中的杜拉斯却很懂得照顾别人的感受,所以她虽然受到一些非议,却从来不缺乏朋友。

这封简短的信,围绕尊重回答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要尊重别人?怎么尊重?尊重他人能带给我们什么好处?可谓言简意赅。

为什么要尊重别人?首先是因为我们很多人存在严重的误区,认为“唯我独尊”是一种充满自信的表现,是伟人和领袖的风范——杜拉斯的观察是准确的,持这种观点的人一向都不少,但他们忽略了,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跟他们尊重别人是分不开的。

其次,每个人都拥有自尊心,无论他是高高在上的国王,还是沿街乞讨的流浪汉。这个观点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中国古代的一个故事:《礼记·檀弓》里记载,有一年齐国闹起了大饥荒,一个叫黔敖的富人,就在路边设了一个救济的棚子,准备好粥饭施舍给过路的饥民。一天,他看见一个饿得站都站不稳的人走过来,远远就喊:“喂,过来吃。”那个人很愤怒,说:“我就是因为不肯吃这种吆喝着递过来的食物才饿成这样的。”黔敖连忙道歉,但这个人坚决不吃,最后饿死了。这就是着名的“不吃嗟来之食”的故事。

再次,生活中我们常常有意无意地伤害别人的自尊心。这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在我们生活的城市里,常常云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操着南腔北调,举止或粗俗,或文雅,衣着或朴素,或光鲜。肯定有的人让你看起来亲切,充满好感,而一些人则有可能会让你看不顺眼,这种时候就需要你拿出足够的尊重来。如若不然,轻则心不欢,气不顺;重则引发冲突,自取其辱。

理解了尊重的必要性,如何尊重就不再是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