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大先生的家书
26043400000006

第6章 生活篇(6)

近年风气尤其奢侈浪费,当差的大都穿士人的衣服,农夫穿丝织品做的鞋。我记得天圣年间我的父亲做郡牧司判官时,客人来了没有不摆设酒席的,但有时斟酒三次,有时斟五次,超过七次就不斟了。酒是向市上买的,水果限于梨、栗子、枣、柿子之类,下酒菜限于干肉、肉酱、菜汤,食具用瓷器和漆器。当时士大夫人家都这样,人家并不讥笑非议。那时聚会次数多而礼意殷勤,食物少而感情深厚。近来士大夫家庭,酒如果不是照宫内酿酒的方法酿造的,水果、下酒菜如果不是远方的珍贵奇异之品,食物如果不是很多品种,食具如果不是摆满桌子,就不敢约会招待客人朋友。为了约会招待往往先要用几个月的时间准备,然后才敢发请柬。如果有人不这样做,人们都争着非议他,认为他没有见过世面、舍不得花钱。因此不跟着习俗顺风倒的人,就少了。唉,风气败坏得像这样,居高位有权势的人虽然不能禁止,难道能忍心助长这种恶劣风气吗?

又听说从前李文靖公做宰相时,在封丘门内修筑住宅,厅堂前面仅仅能够让一匹马转个身。有人说它太狭窄,李文靖公笑笑说:“住宅是要传给子孙的,这里作为我当宰相的厅堂,确实是狭窄,但是将来用作子孙们当太祝、奉礼这类官职的厅堂却已经很宽敞了。”参政鲁公当谏官时,真宗派人紧急召见他,后来在酒馆里找到他,鲁公入宫以后,真宗问他从哪里来,他如实地回答。皇上说:“你担任的官职属于有名望的官,为什么在酒馆里喝酒?”他回答说:“小臣家里贫寒,客人来了没有食具、下酒菜、水果,所以就到酒馆请客人喝酒。”皇上因为鲁公没有隐瞒,越发尊重他。张文节当宰相时,自己生活享受如同以前当河阳节度判官时一样,亲近的人有的劝他说:“您现在领取的俸禄不少,可是自己生活享受却像这样节俭,您虽然自己知道自己确实是清廉节俭,但是外人对您很有讥评,说您如同公孙弘盖布被子那样矫情作伪,您应该稍稍随从众人的习惯做法才好。”张文节公叹息说:“我今天的俸禄这样多,即使全家穿绸缎的衣服,吃珍贵的饮食,还怕不能做到吗?但是人们的常情,由节俭进入奢侈是容易的,由奢侈进入节俭却困难了。我今天的高俸禄哪能长期享有呢?我自己的健康哪能长期保持呢?如果有一天我罢官或病死了,家庭情况与现在不一样,家里的人习惯于奢侈生活已经很久,不能立刻节俭,那时候一定会因为挥霍净尽而弄到饥寒无依。怎么比得上不论我做大官或不做大官,活着或死亡,家中的生活标准都固定像同一天一样呢?”唉,有德有才之人的深谋远虑,哪里是凡庸的人所能比得上的呢!

御孙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共”就是“同”,是说有好品德的人都是由节俭而来的,因为如果节俭就少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不为外物所役使,不受外物的牵制,可以走正直的道路。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少贪欲,就能约束自己,节约用度,避免犯罪,丰裕家室。所以说:“节俭是各种好品德的共有特点。”如果奢侈就会多贪欲。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贪图富贵,不走正路,最后招致祸患;没有地位的人如果多贪欲,就会多方营求,随意浪费,最后败家丧身。因此,做官的如果奢侈,就必然贪赃受贿,在乡间当老百姓的,如果奢侈就必然盗窃他人财物。所以说:“奢侈是各种罪恶中的大罪。”

古时候,正考父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因而推知他的后代必定有显达的人。季文子前后辅佐过三位国君,他的小妻不穿丝绸,马不喂小米,有名望的人认为他忠于公室。管仲使用刻有花纹的食具、红色的帽带,住宅有上边刻着山岳的斗栱,连房梁的短柱上边都画着水藻,生活奢华,孔子看不起他,批评他见识不高。公叔文子在家里宴请卫灵公,史鰌因此推知他一定将要遭到灾祸,果然到了文子去世,文子的儿子公孙戌时,因为富裕招罪,出国逃亡。何曾一天吃喝要花一万个铜钱,到了孙子这一代,就因为傲慢奢侈而家人死光。石崇因为奢侈浪费,处处向人夸耀,终于因此而死在刑场上。近年寇莱公的豪华奢侈,在当代人中堪称第一,但是因为他的功业大,所以人们不批评他。可是他的子孙习染他的家风也豪华奢侈,现在多数穷困。其他因为节俭而立下好名声,因为奢侈而自招失败的事例还很多,不能统统列举。上面姑且举几个人用来教诲你。你不但本身应当履行节俭,还应当以节俭教诲你的子孙,使他们了解前辈的生活作风。

解读 《训俭示康》是司马光写给儿子的训诫文,是一篇非常着名的家训,曾被选入高中语文课本。文章提倡的节俭之道,历来被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所以算不上什么新鲜的观点,但即使如此,本文的看点依然很多:

第一,司马光现身说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孩子。我们从中可以窥见这位大先生的修养和作风,了解他成功背后的故事,进而受到启发。当然,要了解一个人,光听他自己怎么说,不一定靠得住,因为免不了“王婆卖瓜,自卖自夸”的嫌疑。但司马光可以例外,原因有两点:一是他本人的诚信在历史上是有名的,不管是同时代人的评价,还是历史学家研究的结果都证明了这一点;二是本文讲述的是节俭这一主题,不值得,也没有必要自夸。

第二,文中还有大量历史典故,提到很多名人的生活逸事,有趣而且有益。别忘了,司马光是着名的史学家,而且毕生视诚实为第一生命,所以他笔下的历史人物及其故事都真实可信。就像信中最后一段提到的石崇,是西晋时候有名的富豪,历史上关于他炫富、斗富的故事很多。他获罪之后面临死刑,很不服气地对人说,你们害我,只不过是想图谋我的钱财而已。而对方也很干脆,直接回答道:既然你知道钱财会给你招来祸害,为什么不及早散去呢?石崇哑口无言,只好伸长脖子等着挨刀。

第三,文中所描绘的世态、人情和今天的现实有很多相似之处,因而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当前,奢靡之风盛行,自从前些年郭某某通过网络炫富以来,这种风气愈演愈烈。不仅在网络上,生活中也有过之无不及。如果说,有富可炫的人炫一炫,无非是浅薄无知的话,那么无富可炫的人受到诱导,心灵扭曲,走向堕落乃至犯罪,就太可悲了。想一想,在我们身边的青少年群体中,攀比之风是不是颇为盛行,追求奢侈品的热情是不是一再升级?

第四,节俭已经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如何将这类传统美德与当下的现实结合,值得思考。毕竟时代不同了,物质产品大大丰富,思想观念也逐步多元化,消费本身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一味强调节俭,难免会引来这样的疑问:司马光那么节俭,试问几人能做到?再说,如果大家都向他学习,咱们还发展经济干什么?不如直接回到原始社会。

有疑问是正常的,但如果真这样理解,显然是错误的。首先,提倡节俭,不是要求人人都像司马光一样,他被尊为“儒家三圣”之一,咱们不做圣人,但可以向圣人靠近,感受一下他们的光芒,至少不做“小人”。再者,节俭也是一个相对概念,量力而行也就可以了,不是非得刻薄地对待自己——适当地享受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便利是允许的。当然,前提是勤劳致富、合法致富。

第五,节俭对一个人,乃至他的家庭,究竟有多大意义。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出,首先是关系到自己的事业成败,名誉和声望。即使像管仲那样的杰出人物,因为作风奢侈,也会受到世人的指责——即使不受指责,但在子孙当中养成了坏风气,也容易败家——中国历来有“富不过三代”的说法,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个原因。

反过来,一些人保持节俭品质,带给了一个家庭(乃至家族)好的风气,后人多半能成就大事。信末提到的正考父,其实就是孔子的“八辈祖宗”(第八代先祖),他家世代是宋国的上卿(相当于今天部长级别的高官),因此一点也不穷,却用稀粥维持生活,孟僖子就是凭这一点判断他的后人当中将出现杰出人物——孔子不但是伟人,而且是伟人中的伟人。

第六,文中有许多句子,极为经典,可以作为座右铭。例如:“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俭则寡欲,侈则多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小人寡欲,则能谨身节用,远罪丰家”“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而最有名的一句则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一语道破世间常态,发人深省。

再联系到唐代诗人李商隐那两句着名的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我们对于自己的消费习惯,不妨多反思反思。

附:司马光的后人情况

司马康(1050-1090):即本文的受训人,本是司马光大哥司马旦的儿子,过继给司马光为子。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考中进士,两年后,做了西京粮料院的督查官。司马光编撰史学巨着《资治通鉴》的时候,他做其中的文字检阅工作,是司马光的重要助手。后来,被授予山南东道节度判官公事,1085年,升任秘书省正字,次年升校书郎,之后,还做过宋神宗的实录检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