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2年隐居读书的左宗棠,在别人的推荐之下,协助湖南巡抚张亮基治理军政要务。当时正是太平军围攻长沙,左宗棠硬是凭自己的力量苦撑了3月余,解除了这次危机。两年后,他又应骆秉章之邀,再入巡抚幕府,做了新任“省委书记”的私人秘书。因为能力出众,这位“骆书记”对他言听计从,左宗棠也因此大展手脚,为自己一举赢得了“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的美誉。俗话说,“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是金子总会发光”,这些道理在他身上体现得再鲜明不过了。咱们不妨想一想,当年那些跟他一起参加会试,后来高中进士,乃至状元的人,有谁比他更牛的?仅从考试的意义上说,他们的书都比左宗棠读得好,然而这些人不过是为科名而生的书生,而左氏才是真正会读书之人。其实,我们如果能看轻那些光环耀眼的荣誉、学位、头衔,像左宗棠那样真正以提高能力为目的去读书,终有一天,我们会收获属于自己的梦想。
自我反思是学习的好方法
书信三 与孝威
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但须时时返躬自问:我口边是如此说话,我胸中究有这般道理否?我说人家作得不是,我自己作事时又何如?即如看人家好文章,亦要仔细去寻他思路,摩他笔路,仿他腔调。看时就要着想:要是我做者篇文字必会是如何,他却不然,所以比我强。先看通篇,次则分起,节节看下去,一字一句都要细心体会,方晓得他的好处,方学得他的好处,亦是不容易的。心思能如此用惯,则以后遇大小事到手,便不至粗浮苟且。我看尔喜看书,却不肯用心。我小来亦有此病,且曾自夸目力之捷,究竟未曾子细,了无所得,尔当戒之。
子弟之资分各有不同,总是书气不可少。好读书之人自有书气,外面一切嗜好不能诱之。世之所贵读书寒士者,以其用心苦读书,境遇苦寒士,可望成材也。若读书不耐苦,则无所用心之人;境遇不耐苦,则无所成就之人。
(如朱表兄、黎姊丈即前鉴也弥当远之。)
我在军中,作一日是一日,作一事是一事,日日检点,总觉得自己多少不是,多少欠缺,方知陆清献公诗“老大始知气质驳”一句,真是阅历后语。少年志高言大,我最欢喜。却愁心思一放,便难收束,以后恃才傲物、是己非人种种毛病都从此出。如学生荒疏之后,看人好文章总觉得不如我,渐成目高手低之病。人家背后讪笑,自己反得意也,尔当识之。
正月六日龙游城外大营。
解读 自省,一直是中国古代明智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最着名的言论莫过于《论语》当中曾子说的那句话:吾日三省吾身——我每天多次反省我自己。左宗棠显然深得其中奥妙,并由此做了进一步阐发:小时志趣要远大,高谈阔论固自不妨,但须时时返躬自问:“我口边是如此说话,我胸中究有这般道理否?”
按照左宗棠的说法:人前说完了大话,人后要摸着胸口自我反思,这样大话才有足够的支撑,否则就是一堆绚丽的泡沫,风一吹,很快就破灭了。这倒是很符合左氏本人的性格,他才华横溢自不必说,却也十分自负,常自比诸葛亮。据说有一次,曾国藩准备推荐他做一个知府,左宗棠居然一口拒绝了,理由是这个官职太小,对不起诸葛亮(诸葛亮一出山就做了刘备的专用军师,权力地位堪比宰相),真是狂得可以。如果他没有后来的辉煌成就,这种事就只能当笑话来看,而事实证明那不是笑话,是超强的自信和胆识。实际上左宗棠飞黄腾达之后,仍然不忘时时自我反省,信中原话如下:“我在军中,作一日是一日,作一事是一事,日日检点,总觉得自己多少不是,多少欠缺……”作为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能说出这种话来,实在不简单。
关于志向和自省,左宗棠的一副名联颇能说明问题: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择高处立,寻平处住,向宽处行。这副对子发人深省,流传很广,至今还被华人首富李嘉诚挂在办公室里自勉呢,但愿我们也能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和教益。
附:左宗棠的后人情况
长子左孝威,曾随父平新疆,因病死。
次子左孝宽,一生行医。
三子左孝勋,曾任兵部主事。
四子左孝同,曾任江苏提法使,甲午战争时,曾协助辽宁边关统帅吴大澂总办营务(主管军队的后勤保障工作)。
第三代中孙子左念恒是个诗人,曾任余杭太守,第四代以后,多学者、名医。曾孙左景鉴是着名外科专家,与同时代的吴阶平、黄家驷、裘法祖并称为中国外科的“四把刀”。左景鉴的儿子左焕琮也是外科专家;女儿左焕琛也是学医的,是影像医学及心血管病专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并曾任上海市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中国古代一直有“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说法。左宗棠的后人,在价值观和职业选择上显然继承了他的人生哲学:经世致用,决不为做官而读书。
5.梁启超:以天下为己任的改革者
先生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广东新会人,中国近代维新派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师康有为一起倡导变法维新,并称“康梁”。1895年春,赴京参加会试,协助康有为联合在京应试的各地举人发起着名的“公车上书”运动。1898年,受光绪皇帝召见,进献倡导变法的着作《变法通议》,受到高度赞赏,封六品官衔,成为“戊戌变法”的得力干将和领袖之一。
梁启超一生几度沉浮,但爱国精神始终不变,他自号“任公”,也就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意思。变法失败后,他成为首要的通缉犯,在朋友帮助下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和《新民丛报》,继续鼓吹改良。为此,不惜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革命党翻脸,袁世凯想要称帝,派人以重金收买,他严词拒绝,并发表文章揭露其丑行。他一生在政治的旋涡中挣扎,却告诫自己的子女:做官实易损人格,易习于懒惰与巧滑,终非安身立命之所!”所以,他的9个子女,个个都成为学有所长的学者专家,造就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之家”。
一起来看看“学霸”是怎样练成的吧。
感性人生,理性待之
梁启超致梁思成家书
思成:
今天报纸上传出可怕的消息,我不忍告诉你,又不能不告诉你,你要十二分镇定着,看这封信和报纸。
我们总还希望这消息是不正确的,我见报后,立刻叫王姨入京,到林家探听,且切实安慰徽因的娘,过一两点他回来,或者有别的较好消息也不定。
林叔叔(注:即林长民,林徽因的父亲)这一年来的行动,实亦有些反常,向来很信我的话,不知何故,一年来我屡次忠告,他都不采纳。我真是一年到头替他捏着一把汗,最后这一着真是更出我意外。他事前若和我商量,我定要尽我的力量扣马而谏,无论如何决不让他往这条路上走。他一声不响,直到走了过后第二日,我才在报纸上知道,第三日才有人传一句口信给我,说他此行是以进为退,请我放心。其实我听见这消息,真是十倍百倍的替他提心吊胆,如何放心得下。当时我写信给你和徽因,报告他平安出京,一面我盼望在报纸上得着他脱离虎口的消息,但此虎口之下不易脱离,是看得见的。
前事不必提了,我现在总还存在万一的希冀,他能在乱军中逃命出来。万一这种希望得不着,我有些话切实嘱咐你。
第一,你要自己十分镇静,不可因刺激太剧,致伤自己的身体。因为一年以来,我对于你的身体,始终没有放心,直到你到阿图利后,姊姊来信,我才算没有什么挂虑。现在又要挂虑起来了,你不要令万里外的老父为着你寝食不宁,这是第一层。徽因遭此惨痛,惟一的伴侣,惟一的安慰,就只靠你。你要自己镇静着,才能安慰他,这是第二层。
第二,这种消息,谅来瞒不过徽因。万一不幸,消息若确,我也无法用别的话解劝他,但你可以传我的话告诉他:我和林叔叔的关系,他是知道的,林叔的女儿,就是我的女儿,何况更加以你们两个的关系。我从今以后,把他和思庄一样的看待他,在无可慰藉之中,我愿意他领受我这种十二分的同情,渡过他目前的苦境。他要鼓起勇气,发挥他的天才,完成他的学问,将来和你共同努力,替中国艺术界有点贡献,才不愧为林叔叔的好孩子。这些话你要尽你的力量来开解他。
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这一点你们虽然不容易学到,但不可不努力学学。
徽因留学总要以和你同时归国为度。学费不成问题,只算我多一个女儿在外留学便了,你们更不必因此着急。
爹爹 十二月廿七日
解读 梁思成是梁启超的长子,也是名气最大的一位。他是着名建筑学家,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1947年被推荐为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团的中国代表,新中国成立后还参加并领导了国徽图案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指导整修了中南海怀仁堂,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有趣的是,为梁思成带来显赫声名的,除了他超高的学术成就,还有他与林徽因充满传奇色彩的爱情。林徽因是现代史上有名的才女、奇女,俩人夫唱妇随,不仅是生活中的如意伴侣,而且是事业上的好搭档。
这封写于1925年的书信就跟林徽因有关。当时,梁思成和林徽因正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但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犹如晴天霹雳,冲击着这两个身在异国他乡的年轻人。变故的起因来自林家。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早年进入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后任段祺瑞内阁司法总长,也是一位位高权重的名流贤达,但1925年11月他参与讨伐奉系军阀张作霖,兵败身亡。对林家而言,这无异于塌了半边天,而对于梁启超来说,不仅损失了一个挚友,也意味着自己要多担起一份责任。
信中最让人感动的是,在遭遇重大变故的时候,梁启超所表现出来的那份冷静、坚强,以及义不容辞的担当。而这也是他想要传达给儿子的。其中的第一点和第二点,属于就事论事,而第三点则上升到了对整个人生的感悟:“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这句话的意思很明白,人生本来就充满忧患、困苦,只要明白这种事情是人力无法改变的,那就安心地接受,勇敢地面对。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教育儿子:你们都知道我是感情最强烈的人,但经过若干时候之后,总能拿出理性来镇住他,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牵动,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业。也就是说,感情丰富,强烈,是人之常情,遇到坏事,痛苦一阵也就算了,不能让悲伤的感情肆意泛滥,糟蹋了自己的身体,弄得一事无成。
最后需要说明一点:这封信不是直接讲学习方法的,但它写在梁思成留学期间,从两方面来看,都与学习有着紧密的联系:第一,不仅要从书本上学习知识,还应该从生活中学习如何对待情感的创伤;第二,在求学期间,学习就是我们的第一任务,无论遭遇多大的打击,都应该坚持,化悲痛为力量,以成就自己的方式,来告慰亲人。想想今天的现实,每年高考期间,常能听到这样的新闻:某考生寄宿在学校,潜心备考,家中至亲罹患重病,乃至死亡,家人合力隐瞒,避免其分心,等到发现时如遭晴天霹雳,悲痛欲绝。这样的故事,每每让人心酸不已。而同样的情景下,梁启超没有选择隐瞒,他提倡的是面对。哪一种方式更好一些呢,不妨自己去掂量。
兴趣要广泛,人生才精彩
书信二 给思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