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新农村十万个怎么办·新技术·如何办好龟鳖养殖场
26037200000011

第11章

58.温室养鳖过程中如何调节水质?

在温室养鳖过程中,高温度、大放养密度的条件下,单位面积内鳖的排污量相当高,加上投放大量的高蛋白饲料,水体中含氢有机废物及其他有毒气体大量积累,水呈黑色,并发出恶臭气味。鳖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轻则影响摄食和生长,重则导致暴发性鳖病。因此,改善和控制温室的水质成为温室饲养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水质调节有如下措施:

(1)每日定时排除池内脏物,包括残饵、排泄物、油膜等,并洗刷食台,减少池水中有机废物含量。

(2)定期更换池水。通常每周一次,每次更换池水一半量。

(3)大量繁殖水生藻类,培育水体。

(4)安装充气泵,通过直接向池水充入空气增加溶氧。

(5)每隔15天施用10毫克/升生石灰,作水质改良;或每周施用一次光合细菌,每次0.5毫克/升。

(6)放养水浮莲、浮萍等水生植物。

59.温室养鳖如何调节空气湿度?

温棚内空气湿度过大,棚内雾汽蒙蒙,棚顶挂满水珠,阳光透过率会下降,直接影响鳖晒背的需要,对鳖的生长发育造成不利影响。

在密闭的温棚内,水中大量的二氧化碳、氨氮等经充气而逸出水面,因不通气,致使这些有毒气体在温室空气中的含量逐渐升高。鳖在此小气候中呼吸,会影响摄食与生长状态.严重时会发生氨或二氧化碳中毒现象。

因此需要适时调节温室内空气湿度和加强空气流通:第一,要适当打开棚门;第二,开启排气扇。生产中,通风排气的时间多在早晨和中午,既调节了相对空气湿度,有利于阳光透射,又消除了空气中的有害气体,但每次排气时间不宜过长,以免造成水温、气温大幅度降低。

60.温室养鳖的日常管理包括哪些要点?

“三分养,七分管”,加强温室的日常管理是提高苗种成活率、促进温室养鳖成功的根本保证。其工作可概括为“五查、五勤”。

(1)五查。(1)查水温、气温。水温控制在30℃左右,气温在33℃左右.尽力维持温度的稳定,避免温度的大幅度变化。(2)查水质、空气湿度。要求池水酸碱度在7.5~8.5间,水色最好呈深绿或茶褐色,无腥臭异味,透明度在25~30厘米之间,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下。(3)查吃食情况。要求投饵后2小时内基本吃完。(4)查病害。及时检查鳖的活动状况,尤其查伤、残、死鳖,了解池内病害情况。(5)查生长规格。定期抽样检查各池生长规格,同池个体规格差异情况。

(2)五勤。(1)勤排污。每天排放部分池水,同时清扫食台下池底。(2)勤消毒。定期对池水及周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工具使用后须放入专门的处理池消毒,消毒池药物勤换、勤加。(3)勤清扫。保持环境及工具卫生,及时清除食台上残饵及污物。(4)勤预防。认真预防疾病,根据鳖病的主要流行季节,定期投喂药饵。(5)勤记录。做好工作记录,建好池号档案。

61.哪些不利的水环境会影响鳖的生长?

水体环境的不利能够引起鳖体正常新陈代谢失控,从而扰乱了鳖的生命活动,这时就会引起鳖病的发生。

(1)水温。鳖是变温动物,其体温与生活环境温度接近。鳖的一切生命活动都与水温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水温25℃~35℃能正常生长发育;15℃时鳖停止摄食;12℃以下时则潜伏泥沙中冬眠。当水温变化幅度过大,超过鳖对自身体温变化承受调节范围±5℃时,则引起生理紊乱,致病而死亡。

(2)水质。(1)溶氧量。水中溶氧主要由水体中藻类光合作用产生,溶氧含量是鉴別水质好坏的重要标准。溶氧多,则浮游藻类生长茂盛,能吸收养殖池水中过多的氮、磷等成分,还能促进鳖池中有机物的分解,净化水体;溶氧少,则养殖池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氮、有机磷等有害化合物,能抑制鳖体正常生长发育,甚而导致鳖中毒死亡。(2)有害物质。水体中有害物质主要是氨氮、硫化氢等,由鳖的排泄物、残饵分解而来,对鳖有直接毒害作用。在饲养过程中,如不加强水质调节管理,由于大量投饵,残饵、粪便全部存积池内,加上水温较高、光照差,水中有害物质含量明显上升,水呈黑褐色,具腥臭味,池底呈乌黑色,致使有害细菌及病原体大量繁殖,最终导致传染性疾病发生。(3)酸碱度。养鳖水体以微碱性(pH7.5~8.5)为好。过酸或过碱的水体中,鳖的摄食强度会减弱,生长与发育一定程度地受到抑制,且水体中某些致病菌活力会相反地有所增强,生长繁殖加速,菌群数量急速膨胀,直接威胁抗病能力已明显降低的鳖体,久而久之,造成疾病蔓延。

62.导致鳖体病变有哪几方面的因素?

饲养管理不当也是致使鳖体生病的因素之一,管理不当主要有几个方面。我们要在饲养管理上预防这几个方面以减少鳖体病变的发生。

(1)饵料变质或营养不全,又没有做到科学投饵。在饲养过程中,由于投喂数量不足,质量差,投饵方法不合理、不科学,引起鳖相互撕咬争斗或拒食,鳖经常时饥时饱,营养不良,不仅影响了鳖体生长发育,也降低了鳖体对病害侵袭的抵抗能力,很容易感染疾病。

(2)放养密度过大或同池鳖规格差异大。放养度如超过允许范围,池内鳖的生活空间缩小,就会使鳖相互争咬加剧,而同池放养鳖个体规格不一,也会造成弱肉强食的局面,伤残病患现象增多,最终鳖病散布全池。

(3)操作粗糙。在鳖的捕捉、消毒、运输、分级的操作过程中,由于方法简单,造成鳖体受伤情况,再加上入池放养前未经严格筛选和有效消毒,从而引起病原的感染,并相互传播,使鳖病普遍发生。

(4)冻害和暑害。鳖在露天池塘越冬,池水位过浅而又结冰,很容易造成鳖体受冻害而致病死亡。盛夏酷暑季节,池小水浅,又没采取必要的降温措施,因池水温度过高,鳖食欲减退,体质降弱,抗病能力下降,很容易感染疾病。

(5)从病疫区引进苗种。很多从业者很奇怪,原来从未有过的一种疾病发生了。经了解过后才发现,曾从发生过此传染病的地方引入过苗种。从病疫区引入苗种,是危险的行为,引进苗种的同时,也引进了某种新的病原体。

(6)消毒工作的不完全,预防措施不到位。

63.鳖病有哪几种类型?它们共有的特点是什么?

(1)鳖的疾病可分为三大类型。(1)传染性疾病。这种病是由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生物引起的疾病。(2)侵袭性疾病。它是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3)其他原因引起的疾病。除了上述两大类型外,由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引起的疾病。

(2)鳖病共有特点。(1)疾病的潜伏期短,感染快。鳖体经病原生物感染,经很短时间,能迅速呈现病期反应,而且由于鳖养殖密度较大,水体相对较小,水体温度较适宜,鳖很容易交叉感染,使疾病迅速蔓延。(2)对病程反应前期,肉眼观察难以提前。鳖生性胆小,平时在水底栖息,肉眼观察,预先发现实属不易。在生产实践上,当发现行动迟缓、受惊反应迟钝的代表性病鳖时,往往池中鳖体疾病感染已具一定程度,此时救治,也无法避免未感染病害的个体再行感染。(3)治疗有一定难度。目前对一些危害性严重的暴发性鳖病还没有一致公认的特效药物,其次是对鳖病的检测手段滞后,用肉眼难以提前发现疾病的反应过程,就是发现病鳖时,也已为时太晚,必然造成损失。此时用药,因病重个体难以摄食,技术措施难以到位而不治,唯使那些还未感染个体或发病初期的病鳖得以痊愈。同时,使用药物对标进行了治理,条件恶化时,病况会再度复发。疾病的防治是一个综合治理过程。

64.怎样杀灭病原体以预防鳖病的发生?

鳖病的防治应以防为主,防治结合,无病先防,有病早治。鳖病的预防要求步步设卡,尽力减少病害对养鳖业的制约。

杀灭病原体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进行鳖的检疫和消毒。从外地运进鳖,首先要了解当地鳖病流行情况及治疗用药资料,对于危害性严重的暴发性鳖病要时刻警惕,由此来估计从当地运进鳖苗种的安全性及成功性;其次进行严格的质量鉴别,筛选出不合格苗种;再充分消毒,有选择地采用药物及浓度,经一定时间,有效杀灭病原生物。使用药浴进行鳖体消毒,注意药物浓度高时,浸浴时间减少;药物浓度低时,浸浴时间增加。

(2)水体消毒。对于水体中病原生物的杀灭多采用生石灰和菌毒净。一般每半个月按每立方米水体50克用量遍洒生石灰或每半月按0.3毫克/升浓度菌毒净消毒水体;也可每半个月全池泼洒呋喃唑酮,使用浓度为10毫克/升。有条件的场所,可用生石灰对蓄水池的水预先处理,一来消毒,二是调整好水体酸碱度。

(3)池消毒。养殖池使用前,应严格消毒处理,认真做好池塘清理工作。如使用土池放养,先清除过多淤泥,再消毒处理,彻底杀灭病原生物和敌害。药物常采用生石灰和茶籽饼。如使用水泥池饲养,首先应清除泥沙,冲洗池塘,再行药物消毒,常采用生石灰全池泼洒和福尔马林薰蒸消毒。

(4)环境消毒。养殖场所除对以上消毒处理外,在饲养过程中,还应定期对周边环境消毒,为饲养建立一个隔离缓冲带。药液常选用来苏尔、菌毒净、生石灰等。有条件的场所,在进出操作场所主要关口上,建立消毒处理池,对来访者、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消毒处理,常用药液为10微升/升的来苏尔液,注意定时更换药液。

(5)工具消毒。饲养工具一般专池专用,绝不混淆,而且使用后须放入专门的消毒处理池消毒,药物常选用2毫克/升的菌毒净,注意每天更换处理液。大型饲养工具,如饲料搅拌机,除了注意清洁卫生,也应定期使用1毫克/升的菌毒净消毒处理;不便于药物浸洗的大型工具,宜经常在太阳光下暴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