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曾国藩:中兴第一名臣成就大事的42种手段
26008100000016

第16章 处世之智(4)

4 人需四忌,方能立足

纵观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之法,有许多值得后人深思的地方。其处世的四个禁忌,也是令人深省的。

人生在世免不了许多人情世故,而处世之道又常有许多禁忌,稍有不慎,便会招来临头大祸。纵观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之法,有许多值得后人深思的地方。其处世的四个禁忌,也是令人深省的。

第一忌说话天马行空,不着边际。曾国藩少时身上便有此毛病。

一次,曾国藩拜访好友陈岱云,与岱云兴致勃勃谈论诗歌。曾国藩惟恐好友不知自己见识甚多,一时间喧宾夺主,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他把自己平日所思、所想、所见毫无遮拦,不加掩饰地倾囊而出,一直在岱云家呆了好久才出来。谈论之时如此无所顾忌、旁若无人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虽有可取之面,却往往容易滋长一个人的虚荣心理,且朋友面前如此自大更是不可取的。但是一回到家,曾国藩马上开始后悔,反问责备自己,像自己这样整日胸无大志,无所事事,迷醉于诗文,自己没有意识其危害的一面,不加考虑侃侃而谈也就算了,为什么还要把自己的思想强加于人呢?自己不思进取,对前程没有长远打算,独独在此方面用功,不只已经是耽误了自己,难道还有理由把自己这番理由施加于他人而误了好友吗?一时之间,心里难以平静,夜不能寐,反复提醒自己一定要改。

到了第二天,好友冯树堂约同陈岱云来访。三人相聚,兴奋不已,于是备上酒菜,乘兴侃侃而谈。席间两位好友异常节制极少发言,惟有曾国藩海阔天空,滔滔不绝。席间所谈内容只是昨日话题,曾国藩把昨日自己的自责懊恼抛诸脑后,不停重述昨日内容,如此反反复复,无休无止,弄得两位朋友不知如何是好,酒席中常有尴尬发生,冯树堂、陈岱云也不便说破,而曾国藩不明就里,自以为是,仍在那里畅抒己见。散席中,曾国藩个人独处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又是一番深入反省,责备自己忘了韩愈《知名箴》中的训告,只注重事物的外表而忽视了其内在的修为,天马行空,不着边际夸夸其谈,简直成了每天的习惯啊!

曾国藩的过人之处就在于他能每日不断反省自己,虽有再犯,但内心中不停的反思终使他做人达到旁人难以到达的高度。《诗经》有曰:“匪言勿言,匪由(法、道理、合理)勿语。”

第二勿好为人师。孟子曾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曾国藩的心述手记,洋洋千万言,为世人留下了许多警示良言,这其中有着曾国藩一生为官为人之道,更多是从中悟出的道理、真知,现在读来令人感慨万千。曾国藩几乎将他一生累积的才识和智慧记了下来,其中有真性处、深刻处、警示处,更多的仍是对子侄、兄弟、部属、同僚的教训。曾国藩日记曾有记载:皇上御批,要我戒除喜欢在人前为师的思想。道光十九年(1839年)我进京,道别时祖父谆谆教导,做人切不可有傲气,今日皇上又以不要在人前妄自为师劝诫我。我应当将这些话刻在图章的两端,志当永远铭记于心。

所幸皇上龙体欠安,加上国家内忧外患,否则我必因此招致弥天大祸,重则人头落地,轻则发配边疆。曾国藩少时得志,为人志存高远,锋芒毕露,又自恃才情旷达,得到皇上如此御批,也决非偶然冒犯,从他当时的处世方式来看,受此警诫,实是意料中事。

曾国藩对其子侄,从来只有教训,没有商量的余地;对兄弟,商量极少,教训占先;对同僚,商量和教训处于中立。对于曾氏家族来说,曾国藩是他们的门面,常常是言出必行;在军营,他是统帅三军、位高权重的一军之主,常是军令如山;在省府,他是总督,独居一方。可说是四处逢源,威风八面。再加上他少年时脾性倔强耿直,常能言人所不能言,做人所不能做,曾国藩的祖父训诫男儿不能懦弱无能没有阳刚之气,这样一来更在他的性格里注入了一剂倔强和刚强。由此使他养成了喜爱在人前为师,教训人、指导人的习惯,乃至于他敢冒犯龙颜,不怕掉头以“师心”上奏,也是情理之中。

第三勿轻言人短。伏波将军马援,也是一位绝世英雄,他在写给其兄长之子的书信中告诫说:“我要你们听到人家的过失,就像听到父母的名字,耳朵可以听,但嘴上不能说。人喜欢去议论人家的长短,妄自评论政事法令的是非,这也是我所厌弃的,就算死也不愿意子孙有这样的行为!龙伯高敦厚、周密而谨慎,口中没有挑剔为难别人的语言,谦虚自控而节俭,公正廉明而有威望,我因而爱他看重他,并且希望你们学习他。杜季良豪气干云,以别人的忧虑为自己的忧虑,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他父亲死后,丧事上有许州郡的人赶来致意,我爱他看重他!但不希望你们学习他,效仿他。学习伯高而达不到他的水平,也还是个谨慎而整饬的文士,就是和平常所说的‘刻鹊不成尚类莺’一样。倘效季良不成,沦为天下闻名的轻薄儿,就和平常所说的‘画虎不成反类犬’一样。”这也是个谦逊谨慎自我调养,收敛自己高远的胸怀,接触卑下近旁的道理,如不这样,就不能保持自己的久长和远大,含藏得不够严密,就施展得不准确。苏轼的诗句“始知真放本精微”,就是这个意思。而曾国藩有云:“凡事后悔己之隙(过失),与事后而议人之隙,皆阅历浅耳。”

也就是告诉我们,但凡在事情过后议论别人的过失,或者在别人背后说人长短,都是因为入世未深。

何谓“世”?实则就是指人,人的耳朵、眼睛和嘴巴,是人的戒备、警惕、争执。世中人内心看似平静实际都是暗潮汹涌难以平息,外表看似大家一团和气,一派阳光灿烂的样子,可暗地里心门紧锁,一团漆黑。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知人知面不知心,人心隔肚皮。世间人情如此,才会有人与人之间为了各自利益费尽心思,骨肉相残,分毫必争,巧取豪夺,稍有动静,便会平地起风波。所以荀子曰:“人性本恶。”

第四勿斤斤计较,贪图钱财。曾国藩一生不爱钱是尽人皆知的事实,在位之时并不依靠权势聚敛财富,他曾说:一个人要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完美的人,首先不要贪图钱财,滋长自己的虚荣心理。如果能做到不贪不吝,那么就能做到鬼神共敬,坦坦荡荡,见识日多,一身正气。不然的话,便会不知不觉坠入卑污一流,总有一天被人看不起,因此必须做到为人谨慎行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