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得好人缘的说话习惯
交谈是社交活动必不可少的内容,更是一门艺术。我们平时说话,既要注意谈话时的态度、措辞,顾及周围的环境、场合,更要讲究所谈的内容。不要小看说话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有时候一句美言足以为你招来好人缘。哪些说话习惯可以使你赢得好人缘呢?
赞美的习惯
你可以在自己的能力之内,轻易地增加这个世界的快乐。那到底怎么做呢?很简单,就是对寂寞失意的人说几句真诚赞美的话。或许,你明天就忘了今天所说的好话,但是听者却可能会一生都铭记着。
赞美应该说出来,让对方知道,如果你以为只放在心里就行了,那就错了。
没有表达出来的赞美,是没有人知道的。珍惜别人是一回事,赞美他们是另一回事。我们都需要别人的承认与鼓励,没有一件事比别人所给的赞美更重要。
真诚的赞美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批评和耻笑却会把事情弄糟。
这一点在孩子身上表现得最明显。当孩子做错事时,父母如果一味地批评指责,就会使孩子承受长期的心理压力,会使孩子产生压制、苦恼、反抗的情绪,不利于他们的行为向好的方面转变。对于个别孩子来说,甚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用赞扬来代替批评,是著名的心理学家史京勒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史京勒通过动物实验证明:由于表现好而受到奖赏的动物,它在被训练时进步更快,耐力也更持久;由于表现不好而受处罚的动物,那么它们的速度或持久力都比较差。研究结果表明,这个原则同样适用于人。我们用批评的方式并不能改变他人,而且常会适得其反。
赞美就像浇在玫瑰上的水。赞美别人并不费力,只要几秒钟,便能满足人们内心的强烈需求。看看我们所遇到的每个人,寻觅他们值得赞美的地方,然后加以赞美,并把赞美他人变成一种习惯吧!
我们不应当怀着自己的私心或对事物不感兴趣,就对他人的行为采取贬低或批评的态度。没有爱迪生母亲对儿子孵鸡蛋行为的肯定与赞许,也许爱迪生就没有今日的辉煌成就;英国作家韦斯特若没得到老校长的称许,他可能就没有今日创作出版多本畅销书的成就,英国文学史上就缺少了不朽的一页。也许就是那一句微不足道的赞美,给了那些需要动力的人无穷的力量,给了那些身处逆境的人奋斗的信心。赞美的魔力如此巨大,谁又能小视它呢?
许多人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总是爱找别人的缺点,爱挑别人的毛病,这样的人所得到的回报自然也是一身缺点和毛病。所以聪明人总是从正反两方面观察生活,并更多地从正面评价生活,赞美生活。这样做的时间长了,就会养成积极思考和积极处世的习惯,这种习惯于人有益,因而也于己有利。
用“我们”代替“我”
“我们”这个词可以缩短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双方的距离,用“我们”代替“我”,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人心是很微妙的,同样是与人交谈,有的说话方式会令对方反感,而有的说话方式却会令对方不由自主地产生妥协之心。
事实上,我们在听别人说话时,对方说“我”、“我认为……”带给我们的感受,将远不如他采用“我们……”的说法,因为这种说法可以让人产生亲切的感觉。
在开口说话时,我们要多用“我们”作主语,以此来制造彼此间的共同意识,对促进我们的人际关系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我”在英文里是最小的字母,千万别把它变成你语汇中最大的字。一次聚会,有位先生在讲话的前三分钟内,一共用了36个“我”。他不是说“我”,就是说“我的”,如“我的公司”、“我的花园”,等等。随后一位熟人走上前去对他说:“真遗憾,你失去了你的所有员工。”
那个人怔了怔说:“我失去了所有员工?没有呀,他们都好好地在公司上班呢!”
“哦,难道你的这些员工与公司没有任何关系吗?”
亨利·福特二世描述令人厌烦的行为时说:“一个满嘴‘我’的人,一个独占‘我’字、随时随地说‘我’的人,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
在人际交往中,“我”字讲得太多并过分强调,会给人突出自我、标榜自我的印象,这会在你与他人之间筑起一条防线,形成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因此,会说话的人,在语言传播中,总会避开“我”字,而用“我们”开头。
很多情况下,你可以用“我们”一词代替“我”,这可以缩短你与大家的心理距离,促进彼此之间的感情交流。
不可避免地要讲到“我”时,你要做到语气平淡,既不把“我”读成重音,也不把语音拖长。同时,目光不要逼人,表情不要眉飞色舞,神态不要得意洋洋,你要把表述的重点放在事件的客观叙述上,不要突出做事的“我”,以免使听的人觉得你自认为高人一等,觉得你在吹嘘自己。
说话也要重礼仪
人与人相处中,说话实在是一门艺术。当你要向人表达意思时,除了文字、肢体动作外,说话也是一种重要的传达工具。但是说话不当、不得体,容易在语言上伤害别人,造成人与人相处的不和谐。在交际场合中说起话来彬彬有礼、温文尔雅,是讲文明、懂礼貌的表现,也是一个人有良好的品德修养、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的体现。因此,要注重说话的礼仪。
初次见面的问候
人与人的谈话一般是由礼貌性的问候开始的。如果你认为打招呼只是一种形式,进而忽略了它,那么我们就无法进入主题。因此,我们和别人初次见面时,还是应当礼貌地与对方交谈,再逐步深入主题,以便让沟通过程更顺畅。
此外,有些人因为天生害羞内向,在聚会或公开场合中不大与他人交谈,这时候你应主动和他们说话。也许你认为和他们说话是件很累人的事,往往得你说一句,他们才会答一句,所以建议你不妨以对方为谈话中心。比如:“听说你从小就学钢琴,相信你一定弹得很棒。”或者是“你在学琴过程中,有没有什么印象深刻的趣事?”等类似的话题。这样做,能使对方觉得亲切,比较容易响应,然后等对方完全放松了,自然就能愉快地谈论其他话题了。
与人说话时的姿势
在与人交谈的时候尽量不要背对他人。别人在桌上读书写字的时候,不要晃动人家的桌子,也不要靠在别人身上。
在一些高雅的社交场合,你的举手投足都是你自身修养的体现。手不要弄出声响,手上不要玩纸笔,也不要摆弄任何东西,因为这样会显得很不严肃。虽然在场的不同人面谈时采取的礼仪不同,但一个有良好修养的人无论在和什么身份、什么地位的人谈话时,都会表现出一种让人赏心悦目的气质和风度来。
除非是和自己最亲密且对方也不拘小节的人谈话,否则一般情况下,都应该正面对着你的谈话人说话。背对他人说话会给不熟悉的人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就其谈论的话题来说,背对他人说话往往会导致自己心不在焉,如果再加上自己的心绪不佳,对于对方提出的问题牛头不对马嘴地回答,那就不好了。
有些人和人说话时不是把手搭在别人肩膀上,就是靠在别人身上。这样的仪态确实很糟糕,即使是穿上再高贵华丽的衣服,也会因为歪歪扭扭的姿态而让服饰变了形。而且这样做也很让别人难为情,不仅觉得身上像多了个累赘似的难受,而且在心理上也会觉得别扭。
所以,如果在和大多数人谈话时,都能保持优美的站姿或端庄的坐姿,不仅会赢得别人的尊敬,而且也有利于愉快的谈话氛围。当然,在别人侃侃而谈时,要做一个积极的聆听者是最重要的。听对方说话时,要时不时点头,表示自己听明白了,或正在注意听。同时也要不时面带微笑,当然也不宜笑得过度而导致面部肌肉僵死,一切顺其自然是最好的了。
尽量不要躺在床上,甚至用被子蒙着脸与重要的客人谈话,这样做是极不礼貌的,即使与身份卑微的人讲话也不能这样。
在社交场合与人交谈时,请不要将手背在身后,那样会使你的身体向前弓,看起来毫无英姿。也不要把双臂紧紧交叉于胸前,身体向前倾,除非你这么做是要对某人表示防备、疑窦和敌意。你会发现有的人喜欢把两手置于脑后,十指交叉,搂住后脑,身体稍后仰,但你将发现这种人往往都有着崇高的地位,要么就是受人尊敬的长者。除非在认真地思考某个问题,否则不要把十指交叉放在眼前,因为这样别人会以为你很紧张或很沮丧。
人们都知道搓手常用来表示对某一事件的急切期待,所以如果你不停地搓手,别人会以为你心事重重。不断玩弄手指也不是好的行为,因为只有年幼无知或没有自信的人才会这么做。在社交场合中,正确的举止是让胳膊自然下垂,或在身前相互交叉,一定要让别人看见你的手,这样才能显得自己坦然稳重。
包括手在内的肢体语言最能表现人的雅俗了,人们身体的每一个姿势变化通常都反映了人的修养。步伐矫健,轻松敏捷,能让人感到年轻、健康和精神焕发;步履蹒跚,弯腰弓背,垂首无神,摇头晃脑,往往给人以丑陋庸俗、无知浅薄或是精神压抑的印象。
另外,交谈时高跷二郎腿也是很不雅的,无论男女都不应该这样做。其他更坏的习惯,比如旁若无人地挠痒,习惯性地抖腿;或是撒开两腿伸得直直的,就更应该避免。特别是有女性在场时,半躺半坐、歪歪斜斜地瘫坐在座椅上,无疑是向她暗示自己是多么缺乏教养、低俗轻浮、散漫不羁。
说话的态度
一个人说话时,态度是无声的言语,话说得有没有诚意,通常可以用态度来判断。
大家或许怀疑:良好的说话态度,能表现精彩的说话内容?
请你不妨先自己试着用恶劣的态度来说几句话,这种话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不对劲?有句俗谚:“百闻不如一见”,我们也可以用它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相交,意思就是听其人之声音一百次,不如亲自见其人一次。比起耳朵来,眼睛竟有如此明睿的洞察力?有时候即使一言不发,也能互传情愫,聋哑之人互相比划手势而沟通,因此,与其说是眼睛之效,不如说是发乎心、动乎情的外在表情使然。
尽管语言是思想的衣裳,但有时不用语言也能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美国前总统林肯当律师时,一次作为被告的辩护律师出庭。
原告律师在法庭上把一个简单的论据翻来覆去地陈述了两个多小时,讲得听众都不耐烦了。
好不容易才轮到林肯上台替被告辩护。他走上讲台,先把外衣脱下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玻璃杯喝了两口水;接着重新穿上外衣,然后又喝水,再脱外衣。这样反反复复了五六次。逗得法庭上的听众笑得前俯后仰。
林肯一言不发,在笑声过后才开始他的辩护演说。他只用动作,就达到了比语言更有力的讽刺效果。
因此,更使我们感觉到:态度与语言是唇齿相依无法分割的整体。
养成三思而后言的习惯
在很多场合中,避免忌讳是形成和谐融洽氛围的一大因素。不拘忌讳、扬人所短或触人所痛,就会引人不快,甚至引发矛盾,激发对方的敌意。
语言的“巧”,首先在于用得“恰到好处”。也就是说一定要摸准对方的心理,一言击准对方神经线最敏感的地方,使对方迅速做出有利于你自己的反映。所以说话之前应先想一想所要说的话,在肚子里打个腹稿,想好之后再慢慢地说出来,如果你不懂得尊重场合中的忌讳,最终你会成为别人忌讳的对象。
看清脸色巧说话
古代一位财主中年得子,非常高兴,摆了酒席宴请亲朋好友。亲戚朋友见了小孩都拣好听的话说,有的说这孩子大富大贵,将来一定会做官,有的说这小孩一脸福相,将来一定家业兴旺。财主听了心里喜滋滋的。偏偏这时一个人说:“这孩子将来一定会死。”此话一出,财主的好心情没有了,酒席草草结束。
此人所讲的确是真话,因为生老病死,谁也逃脱不了,但他不能了解财主的心理需求,冒冒失失地讲出这句话,让人又气又恼。
这个人乱讲话,只不过得罪了财主,顶多财主以后不再宴请他,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可有的时候,如果你说话不注意投其所好,不会看人脸色,你可能就会前程尽毁。
人难免会遇到一些让自己懊恼、烦闷的事,这时如果旁人能投其所好,说上几句宽解的话,他的不快自然就没了。
一次,解缙与朱元璋在金水河钓鱼,整整一个上午一无所获。朱元璋十分懊丧,便命解缙写诗记之。没钓到鱼已是够扫兴了,这诗怎么写?解缙不愧为才子,稍加思索,立刻信口念道:“数尽纶丝入水中,金钩抛去永无踪,凡鱼不敢朝天子,万岁君王只钩龙。”朱元璋一听,龙颜大悦。
说话前一定要看清人家脸色,把握住对方所思所想、所喜所忌。这样一来,无论发生什么事,你都可以从容应对。说话不能迎合别人心理的人,无论做什么都会遇到阻力。
说话要注意照顾别人的心情,如果忽略了这一点,说话就容易犯忌。迎合对方的心理说话,并不是要你讲假话,讲违心的话,只是让你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尽量少得罪人,一个人如果能养成这样的说话习惯,那么在社会上也就会更“吃得开”了。
开玩笑要适度
开玩笑时要有分寸、要有节制,如果你有乱开玩笑的习惯,那就要小心了,因为说不定哪句玩笑就会给你招来是非,甚至是无法弥补的恶果。
乱开玩笑的危害有很多,大可以亡国,小可以得罪人,古往今来,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最有名的就是褒姒一笑亡国的故事:
周幽王是一位昏君,不思国家大事,只讲究吃喝玩乐,荒淫无度,宠爱美女褒姒。为使褒姒开口一笑,周幽王使用了许多方法都不能奏效。后来,周幽王的一个宠臣,名叫虢石父,说:“陛下可以突然击鼓,把烽火点燃起来,说是有西方的戎族前来入侵,哄骗各路诸侯率兵策马前来援救,这样就可以逗得褒姒一笑。”只知寻欢作乐的周幽王不听大臣们的劝阻而采纳了虢石父的建议,命令手下在夜间擂起大鼓,在京城周围点燃烽火。
诸侯们闻讯后,都以为异族要入侵,周朝面临大难,便立即带着兵马,急急忙忙地奔向镐京。急忙赶赴京都城之下的诸侯们哪里能看见周幽王和褒姒及一群舞女以外的任何一个敌人的影子呀!周幽王用手指着下面那些受骗的人对褒姒说:“看,这群傻瓜!”褒姒听幽王一说,禁不住放声大笑起来,笑得前仰后合。这时,城下的诸侯们方才明白自己是上当受骗了,大家愤怨地盯着城头上正在玩乐的周幽王和褒姒,率兵马回去了。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为自取灭亡埋下了无穷的后患。之后申侯被逼谋反,勾结西方的戎族一起进攻镐京。这一次,周幽王听说是戎族打来了,赶紧叫人去点燃烽火。但是,这次却没有一个诸侯率兵前来救援,大家谁也不愿意再受骗了。结果,戎族军队很快攻破了镐京,杀死了周幽王,俘获了褒姒,并把宫中财宝洗劫一空,还放火烧了镐京。周朝就这样灭亡了。
周朝的灭亡固然有很多原因,但直接原因就是乱开玩笑引起的。周幽王采纳了虢石父的馊主意,跟各诸侯开了个玩笑,结果落得个国破身亡的下场。如果说周幽王的一个玩笑亡了一个国家的话,一点都不过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