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43

第43章 袖手何妨闲处看(4)

元丰六年(1083年),苏东坡写了一篇著名的游记,全篇只有85个字,以极其精炼的传神之笔,描绘了清寂空明的月夜景色,表现了他恬淡悠闲的坦荡情怀。这篇游记叫《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拍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降职被贬的日子,竟然有如此闲情逸致,不能不说苏东坡是一个高人。他喜爱山水,一生写了旅游诗数百首,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有山水、风光、名刹古寺胜迹等,如《骊山绝句》、《游惠山》、《游恒山》、《望湖亭》、《虎丘寺》、《洞庭春色》、《沼易洞》、《南华寺》等。对于工作地与贬所附近的山水,他多次游览,反复吟咏,从各个角度尽力赞美大自然的秀丽景色。

苏东坡先后于宋神宗熙宁四年至七年(1071~1074年)和宋哲宗元祐四年至六年(1089~1091年)两次到杭州做官,两次共达7年之久,他赞美杭州和西湖的诗达38首之多,其中有西湖春景、夏景、秋景、冬景、夜景、雨景等。“欲把西湖比西子,浓装淡抹总相宜。”“云山已作歌眉浅,山下碧流清似眼。”“天欲雪,云满湖,楼台明天山有天。”“一朵妖红翠欲流,春光回照雪霜羞。”等等这些歌咏西湖的名句,脍炙人口,精华绝伦,至今仍广为传诵,历久不衰。

在苏东坡的记叙文中,一些记叙亭台山水的作品尤有特色,它们把叙述、描写与议论错杂并用,在结构布局上又随内容、主题的不同而各有变化,如《超然台记》,《凌虚台记》、《喜雨亭记》、《放鹤亭记》、《石钟山记》等等。

苏东坡在徐州当官时,因与山人张天骥交好,常带宾朋僚吏往见山人,饮酒赋诗作画,在云龙山除了留下几十首讴歌云龙山水的佳作传世外,还写了一篇《放鹤亭记》。云龙山下的云龙湖,原为洼地,其形如簸,故名簸箕洼,夏盈秋枯,冬季沦为一片沼泽。苏东坡面对此洼突发奇想,以为“若引上游丁塘之水以注,则此湖俨若西湖,徐州也俨若杭州”。于是,清底疏源,筑堤建闸,拓宽湖面,使云龙湖既可供人们观赏游游览,又可以浇灌。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六月丁丑日,苏东坡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大儿子苏迈将要去就任饶州德兴县(现在江西德兴)的县尉,苏东坡送他到湖口,因而能够观察一座称之为“石钟”的山。传说用斧头在乱石中间选一两处敲打,会发出像钟一样的响声,苏东坡觉得可笑,并不相信。

到了晚上,月光明亮,苏东坡和苏迈坐着小船来到绝壁下面。巨大的山石在旁边耸立着,高达千尺,好像凶猛的野兽和奇异的鬼怪,阴森森地要向人扑过来;山上宿巢的老鹰听到人声,也受惊飞起来,在云霄中发出磔磔地鸣叫声;又有一种像老人在山谷中边咳边笑的声音,有人说这是鹳鹤。

苏东坡正心惊想要回去,忽然巨大的声音从水上发出,像钟鼓的声音连续不断地响着。船夫非常害怕。苏东坡慢慢地观察,原来山脚下都是石头的洞穴和裂缝,不知它们的深度,微微的水波涌进洞穴和裂缝,水波激荡便产生这样的声音。船绕到两山之间,将要进入港口,有块大石头挡在水流的中央,上面可坐百来个人,中间是空的,而且有许多窟窿,把风浪吞进去又吐出来,发出窾坎镗鞳的声音,同先前噌的声音相互应和,好像音乐演奏。

苏东坡笑着对苏迈说:“你知道那些典故吗?那噌的响声,是周景王象射钟的声音;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或正不正确,可以吗?郦道元见到和听到的,大概和我一样,但是说得不详细;士大夫终究不愿夜晚乘着小船停靠在悬崖绝壁下面,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渔夫和船工,虽然知道却又不能用文字表达。这就是石钟山得名的由来在世上没有流传下来的缘故啊。而浅陋的人用斧头敲打山石的办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原因,自以为得到了事情的真相。我因此记下这件事,叹惜郦道元记叙的简略,笑话李渤的浅陋。”

《石钟山记》结合探求石钟山得名的由来,生动地说明了只有实地调查研究才能弄清事情的原委真相的道理,而叙写夜探石钟山的过程,又极善于描绘幽冷的景色,渲染阴森的气氛。

苏东坡喜爱山水,山水给了他好的心情,有了好的心情,便可以应付人生的坎坷际遇。宋仁宗嘉六年(1061)11月,苏东坡被任命为大理评事签凤翔府判官。这是他步入政治生涯的开端,也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起点。其时,周至县属凤翔府辖。从此,他与周至山水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一首长诗之前题云:“壬寅(即嘉七年,1062)二月,有诏令郡吏分往属县减决囚禁。自十三日受命出府,至宝鸡、虢、郿、周至四县。既毕事,因朝谒太平宫,而宿于南溪草堂,遂并南山而西,至楼观、大秦寺、延生观、仙游潭……”

《题记》中的“南溪”,即南溪亭。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的《周至县志》载:“南溪,在楼观东南,即东坡与张、李二君醉游濯足处。”苏东坡也在《南溪》诗前题记:“二月十六日,与张、李二君游南溪,醉后,相与解衣濯足……”诗云:“终南太白横翠微,自我不见心南飞。行穿古县并山麓,野水清清溪鱼肥……君看麋鹿隐丰草,岂羡玉勒黄金革几。人生何以易此乐,天下谁肯从我归。”古县名山,翠谷流韵的周至,竟让苏东坡如此的乐而忘形,醉不欲归!

苏东坡与前商洛令章子厚交情甚厚,二人相携,遍游周至名山胜水,且留下了不少佳咏名篇。他在一则《游记》中写道:“章子厚自长安来终南会轼,而西还岐下,因同游南山。轼三年连三至此,然与子厚游,其乐如始至也!”可见,其时苏东坡正在楼观酣游,才让章子厚觅踪访至的。神奇的古楼观,招惹得苏东坡连续三年三到斯地,且再游时,又“其乐如始至也!”须知,苏东坡自宋仁宗嘉六年赴任凤翔府,至宋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还朝转官,其间总共仅有三年!

游西楼观时,苏东坡兴致勃勃,终日未竟,夜宿大陵山,写了《溪阴堂》一诗:“白水满时双鹭下,绿树高处一蝉吟。酒醒门外三竿日,卧看溪南十亩阴。”这里,山上是吾老洞、尹喜墓,山下是就谷水和老子墓,对面便是延生观和玉皇殿,古洞幽境,仙山秀水,名人逸事,让他又一次醉卧周至。现在,历经千年风雨的“绿槐”仍然高高耸立在大陵山之巅,有风吹来,蝉鸣枝摇,似在吟唱苏学士丽句华章!

有一回,仙游寺的觉岸和尚正在佛堂吃鱼。他自知这是有违佛规之事,所以选择在午后时节偷吃。不料,苏东坡这一天猛不丁出现在他的面前。他一时大窘,慌忙藏鱼于磬中,并自我解嘲地用一副对联之上句“向阳门第春常在”为话头,索求下句。苏东坡早对此事心知肚明,如何应对,自然胸有成竹。只见他微微一笑,侃侃对来:“积善之家庆(磬)有余(鱼)!”聪慧博学的觉岸,自然听出了此话一语双关,趣含讥讽。他又一时耳赤语塞。

苏东坡与钟情于山水,放荡于山水,使之心灵超凡脱俗,静净恬淡。封建官场尔虞我诈、钩心斗角,率真耿直的苏东坡,环视四周,无不感到孤独。而山水让他充实快乐起来。惟有大自然的纯洁宁静的氛围,才能替他洗垢疗伤,恢复他的心理平衡,也有助于他重新振奋精神,投入到拯世济民的工作中去。“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尽天真。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东坡名词】

三十三年,今谁存者,算只君与长江。凛然苍桧,霜干苦难双。闻道司州古县,云溪上、竹坞松窗。江南岸,不因送子,宁肯过吾邦。摐摐。疏雨过,风林舞破,烟盖云幢。愿持此邀君,一饮空缸。居士先生老矣,真梦里、相对残釭。歌舞断,行人未起,船鼓已逄逄。

——《满庭芳》

苏东坡在追求快乐生活的过程中,最终回报给他的,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真正发自内心的愉悦。一切享乐都具有转瞬即逝的特点,美食之娱、性爱之欢,都能使人暂时感到快乐;而内心的愉悦,却和这种享乐有根本的不同。为了一种健康有意义的爱好,完成一个研究项目、和孩子们共享天伦之乐、下棋击败对手,等等这一切,都会让苏东坡感到愉悦,给他带来充实感。

现实中,当我们所得到的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多的时候,我们也会感到愉悦。如果我们要最终实现对自己生活的控制,那么,我们应该想办法,尽可能在日常活动中也能让自己感到愉悦。

人在注意力集中的时候,更容易体验到愉悦感,至于是体力活动还是智力活动,这并没有关系。事实上,比较看重结果、需要注意力集中的活动,最容易让人们产生愉悦的感觉。

苏东坡的幸福观,是指一种身心投入的快乐境界,他往往对外部环境毫无觉察,几乎忘记了身外的事情,整个人投入到自己正在进行的活动中。这种能力不单是他们具有,我们每个人身上都会有,只是需要让它得到滋养、让它生长而已。

幸福并不是得到什么,它是心灵在感受到自我实现时所处的状态。—个每天带着期望去生活的人,那些在生活中感到快乐满意的人,可以说,都是幸福的宠儿。幸福是自然的,不幸福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恐惧、焦虑、紧张,由于我们不能支配自己的思想。多数的人们只是在短暂爆发的时刻才感觉到片刻的幸福,然而,事情过去之后,又重新回到日常的状态。

希望自己幸福吗?我们完全可以自己选择,当然,你可以让外界事物来决定你的幸福,但你也可以因为自己所做的一切而感到幸福。这时候,即使生活中发生了各种不幸,也并不会妨碍你去选择幸福。你的生命还在,你的呼吸未停,生活中会有很多让你幸福的事。即使其他的暂时你还无法做到,至少,你还拥有把握幸福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