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41

第41章 袖手何妨闲处看(2)

无德禅师放下锄头,安详地看着他们说:“想快乐并不难,首先要弄明白为什么活着。”

三位信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料到无德禅师会向他们提出问题。

过了片刻,甲说:“人总不能死吧!死亡太可怕了,所以人要活着。”

乙说:“我现在拼命地劳动,就是为了老的时候能够享受到粮食满仓、子孙满堂的生活。”

丙说:“我可没你那么高的奢望。我必须活着,否则一家老小靠谁养活呢?”

无德禅师笑着说:“怪不得你们得不到快乐,你们想到的只是死亡、年老、被迫劳动,不是理想、信念和责任。没有理想、信念和责任的生活当然是很疲劳、很累的了。”

信徒们不以为然地说:“理想、信念和责任,说说倒是很容易,但总不能当饭吃吧!”

无德禅师说:“那你们说有了什么才能快乐呢?”

甲说:“有了名誉,就有一切,就能快乐。”

乙说:“有了爱情,才有快乐。”

丙说:“有了金钱,就能快乐。”

无德禅师说:“那我提个问题:为什么有人有了名誉却很烦恼,有了爱情却很痛苦,有了金钱却很忧虑呢?”

信徒们无言以对。

无德禅师说:“理想、信念和责任并不是空洞的,而是体现在人们每时每刻的生活中。必须改变生活的观念、态度,生活本身才能有所变化。名誉要服务于大众,才有快乐;爱情要奉献于他人,才有意义;金钱要布施于穷人,才有价值,这种生活才是真正快乐的生活。”

苏东坡说完故事后,对儿子说:“你明白了吗?景由心造,境由得创。快乐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感受,它与个人占有的财富多少没有内在联系。心态才是我们真正的主人,它能使我们成功,也能使我们失败。一个人能否快乐做事,就看他的心态能否快乐了。”

苏过回答:“我明白了。爸,你不是说今天去看海吗?咱们现在就去吧。”

苏东坡笑了笑,扔下手上的镐头,就和儿子观海去了。

海上浪涛很大,父子俩奔跑着,欢叫着。他们的心情非常好。

一会儿,他们在岸边的礁石上坐下,听涛声,看渔船。苏东坡想起了《庄子》上的一段对话:

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濠水的桥上游玩。庄子突然说:“白儵鱼游得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惠子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笑道:“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惠子反驳道:“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也是完全可以肯定的。”庄子说:“还是让我们顺着先前的话来说。你刚才所说的‘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的话,就是已经知道了我知道鱼儿的快乐而问我,而我则是在濠水的桥上知道鱼儿快乐的。”

这段经典的对话,很有意思,一旦有知,便有不知;一旦有我,便会有你;一旦有认识的过程,便会有认识的对象。最潇洒的境界,应该是无人无我,无认识的主体,也没有认识的对象,管他鱼儿乐与不乐,但自己一定要快乐,要单纯一些,懂得风趣,善于玩。

苏东坡说:“苏过,海水是苦的,但海既能纳百川;人生是苦的,但人能跨过大海。”

这句话让苏过信心倍增。他说:“爸,前天我在椰林中听阿伯讲了个渔民的故事。”

苏东坡说:“你讲给我听听。”

苏过讲了起来:

渔民们非常辛苦,有时还得冒着生命危险到深海去捕鱼。当他们到远海去开辟新的渔场时,一些船不免会触礁沉没,船上的人也会因此送命;有时海上掀起狂风恶浪,也会使一些渔船葬身海底。每当传来渔民遇难的消息时,那些小茅屋里就会传来撕裂人心的哭声,十分悲惨。浩瀚的大海虽然常常使他们失掉生命,但是,对渔民来说,大海仍然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不管有多大的风险,他们总是照常下海捕鱼。

有一天,一个年轻渔民的父亲淹死在海里。出海归来的渔民来到年轻渔民的家里,对他母亲说,他父亲的船被海浪吞没,他遇难了。然而,他们想尽办法,把他的船弄了回来。

听说父亲死了,年轻渔民和母亲悲痛欲绝,痛哭了很长时间。但第二天,年轻渔民就把船交给修船人,不到一个星期,修船人就把船修好了,他决定尽快出海捕鱼。

晚上,年轻渔民到市场去买网,碰到了地主的儿子。年轻渔民同他关系很不错,只要碰到他,总要攀谈一会儿。地主的儿子问道:“怎么,你又买网了?”

“是的,明天我将驾着已经修好的船去捕鱼,你去吗?”

“什么?出海?不去,我害怕,太危险了。”

“害怕?有什么害怕的?”

“当然是怕大海,我听说,你父亲上星期淹死了。”

“是这样,那又怎样?”

“你不害怕吗?”

“有什么好怕的呢?我是渔民的儿子,渔民是不怕大海的。”

“现在请你告诉我,你祖父是干什么工作的?”

“他也是渔民。”

“他是怎么死的?”

“他出海捕鱼,遇上了狂风恶浪,再也没有回来。”

“你曾祖父呢?”地主的儿子惊奇地问道。

“也死在海里了。他更加敢于冒险,他驾着船,绕过科伦坡,到印度东海岸去采珍珠,他潜入水里,再也没有上来。”

“奇怪,你们是怎么回事?一个个都死在海里,却还要下海捕鱼。”地主的儿子惊叹不已地说。

现在该年轻渔民问地主的儿子了。他挠挠头,问道:“我听说你父亲最近去世了,他死在哪里?”

“他是在家里睡觉时死去的,他已经年纪很大了,当仆人去叫他起床时,发现他已经断气了。”

“你祖父呢?”

“他也活了很大年纪,最后病死在家里。”

“你的曾祖父?”

“我听说,他卧病很久,也是死在家里的。”

“我的老天爷!他们都是在家里死的,可你现在还住在那个家里,难道你不害怕吗?”

地主的儿子被问得张口结舌,无言以对。

苏东坡听罢,沉默了一会,然后说:“好故事,好故事!你应该多到当地贫苦百姓中听听他们的故事,很有裨益。他们一代代繁衍生息,苦难中生存,如果没有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是不可能的。艰难、困苦和牺牲虽不可避免,甚至是很平常的,但不能被它吓倒。与其悲观慵懒地躺在床上等死,不如积极地面对生活,面对一切不可知的艰难困苦。”

正说着,一群海鸥从他们眼前盘旋,飞翔,间或发出嘹亮的叫声。

【东坡名词】

小莲初上琵琶弦,弹破碧云天。分别绣阁幽恨,都向曲中传。

肤莹玉,鬓梳蝉,绮窗前。素娥今夜,故故随人,似斗婵娟。

——《诉衷情?琵琶妇》

4.埋头于有意思的事情

苏东坡被贬黄州和惠州时,有一种方法对他从孤独中突围有一定帮助。那就是埋头研究一种深奥的“炼丹术”。不求结果,但求过程。当然,有好的结果会更好。

先说在黄州那一段日子,苏东坡开始潜心钻研道教。一般人只是止于“理论”,而苏东坡决定“实践”一下,通过亲自试验来证明道教所说的“方士丹”能否炼成。

所谓“方士丹”,也就是“仙丹”。中国道士求“方士丹”,一为变低级金属为纯金,一为返老还童,恢复青春。主要用汞的化合物来制炼。由于汞的特殊品质,有如金属的光泽,重量大,其比重近于黄金,比较易于流动,当它与金属物如金与铜接触而混合,会产生化学反应,变成气体、粉末、液体等等。

苏东坡的炼制方法,自然是来源于书本,因为在汉代就有炼丹成功的记载,晋朝道士葛洪,曾用金与水银炼制成药,可延缓衰老或死亡。苏东坡很相信葛洪所言:“凡草木烧之即烬,而丹砂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转成丹砂,其去几草木亦远矣,故能令人长生。”葛洪还将丹分为九品,按炼制程序而效力不同。最精者人服后三日成仙,最次者则需时三年。炼丹之原料为朱砂、白矾、雄黄(三硫化砷)、磁石,以及曾青。

现在,我们在一本叫《苏沈良方》的书(传为苏东坡与沈括合编)上,可以发现苏东坡炼丹的方法和心得,他有一座炼丹炉,用水银、硫磺、铜、银、砷、合金、硝酸盐(或是硝石),一起炼制。另外,硫化汞(辰砂)和硫化金,也可以用做红颜料。各类汞合金还当药物服用。朋友告诉苏东坡,说某某道士掌握了化钢成金的秘方,造出紫红色的金化合物,铸成各式器皿,大发其财。苏东坡说:“炼丹为了发财,就失去了意义。”他认为在铜器上涂水银,当做银子卖与无知乡民,这种人是犯罪!

苏东坡对于各种硫化汞药剂,特别感兴趣,但没有利益驱动。关于炼制外丹,苏东坡写了两篇札记,一篇叫《阳丹》,一篇叫《阴丹》。阴丹是从生第一胎男婴的母乳中提炼出来的。把乳在文火上加热,用的锅是银汞合金制成的,一边加热,一边用同一金属制的调羹缓缓扰动,直到奶凝结,最后制成药丸状。阳丹是用尿蛋白中的尿素制成。此一蛋白沉淀物经过多次净化,最后变成白色无味的粉状物,再加枣泥做成药丸,空腹用酒送服。

在试验过程,苏东坡产生了质疑,他说:“自省事以来,闻世所谓道人有延年之术者,如赵抱一、徐登、张元梦皆近百岁,然竟死与常人无异,及来黄州,闻浮光有朱元经尤异,公卿尊师之者甚众。然卒亦死。死时中风搐溺,但实能黄白,有余药,金皆入官。不知世果无异人耶?抑有而人不见?此等举非耶?不知古所记为虚实,无乃与此等不大相远,而好事者缘饰之耶?”

可见,苏东坡炼丹,一是好玩,一是了解“炼丹术”的真假。

若干年后,苏东被贬惠州,他炼制起“思无邪丹”——这是他自己起的名字。他在一段杂记中说,他最敬佩的古人白居易也曾试过炼制仙丹,但未成功。白居易曾在庐山建一草堂,其中有一丹炉,但是那座丹炉及丹锅在他接到朝廷任命为官之前一日坏掉。这就表示长生不死与享荣华富贵,是不可同时兼顾的。所以人必须决定还是在热闹场中过此一生,还是逃离此红尘世界而求长生。现在苏东坡相信自己已经向过眼云烟般的繁华梦告别,希望能求得长生不老之术。

苏东坡虽然也玩玩丹汞的道家神秘法术,他已然看出来,健康之道在于遵从合乎常识的几条简单规则。在他给患有肺痨病的陆道士的一封短信里,他说:“科中散云,守之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表示注意卫生环境与运动锻炼非常重要。

苏东坡写诗论到《山海经》时,他说:“金丹不可成,安期追云汉。”即便炼成长生不死之药,又有何用?只要练习深呼吸以控制元液足矣,而他已开始练习了。

有一个人向苏东坡请求长寿良方,苏东坡写出下列的四句话:“无事以当贵,早寝以当富,安步以当车,晚食以当向。”他还说:“夫已饥而食,蔬食有过于八珍。而既饱之余,虽刍豢满前,惟恐其不持弃也。若此可谓善处穷矣,然而与道则未也。安步自佚,晚食为美;安以当车与肉哉。车与肉犹存于胸中,是以有此言也。”

他在给李尚的一封信中写道:“仆行年五十,始知作活。大要是。陛尔,而文以美名,谓之‘俭素’。然吾侪为之则不类俗人,真可谓淡而有味者。不能不难,受福不那,何穷之有,每加节俭,亦是惜福延寿之道。此似鄙吝,且出之左右,住京师尤宜用此策。一笑。”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发现,苏东坡虽然对炼丹和医药都有浓厚的兴趣,但他没有沉迷,更不迷信。玩在其中,乐在其中,从孤独中突围,其本身就是一种“良药”。

在现实生活中,不少人感到精神空虚,活着无意义,陷入这种沼泽而无法摆脱。这种生活意义的迷失和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便会使人感到生存受到挫折,觉得活着没意思;心灵空虚,精神苦闷,这便是“生命意义缺乏症”,心理治疗学上称为“精神神经症”。其病因不是情绪方面,而是精神方面出了偏差,这时候应该培养一种兴趣爱好,一头扎进去,必定会使自己充实起来,但是不要走火入魔。

【东坡名诗】

何处访吴画,普门与开元。开元有东塔,摩诘留手痕。吾观画品中,莫如二子尊。道子实雄放,浩如海波翻。当其下手风雨快,笔所未到气已吞。亭亭双林间,彩晕扶桑暾。中有至人谈寂灭,悟者悲涕迷者手自扪。蛮君鬼伯千万万,相排竞进头如鼋。摩诘本诗老,佩芷袭芳荪。今观此壁画,亦若其诗清且敦。祗园弟子尽鹤骨,心如死灰不复温。门前两丛竹,雪节贯霜根。交柯乱叶动无数,一一皆可寻其源。吴生虽妙绝,犹以画工论。摩诘得之于象外,有如仙翮谢笼樊。吾观二子皆神俊,又于维也敛衽无间言。

——《王维吴道子画》

5.用喜乐的心看世界

苏东坡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我们如果用喜乐的心看世界,那世界也会回报给我们妩媚的微笑。

苏东坡1057年中进士的时候,著名词人晏殊刚去世两年。苏东坡在乡下的时候,就曾读过晏殊不少作品,尤其喜欢那首《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有种凄美,有种忧郁,有种追回时光的企求。后来,苏东坡也写了首《浣溪沙》,彩色明亮,充满自信:“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东坡对父亲苏洵说:“要是早几年进京,就可以去拜访晏殊。”

苏洵说:“晏殊参加殿试时年纪很小,他一拿到试题,说:‘我十天前已做过这个题目了,而且文章草稿还保存着,请皇上换别的题目吧。’结果皇上真的同意换了试题。晏殊非常诚实,在他眼里世界总是光明的。宋真宗特别喜欢他。”

苏东坡听说过的不少关于晏殊的事情。他说:“有一年,宋真宗允许臣僚们挑选旅游胜地举行宴会。各级官员都踊跃参加。晏殊这时手头拮据,没钱参加这项活动,便留在家里读书。这天,宋真宗在大臣中挑选谁来辅佐太子,大家没料到皇上竟在百官中看中了晏殊。有人直接问皇上是什么用意。真宗解释说:‘我听说各级官员,无不游山玩水,大吃大喝,通宵达旦,歌舞不绝,惟有晏殊闭门与兄弟读书,如此谦厚,正可担当辅佐太子的重任。’晏殊听说后,便老老实实向真宗说:‘我并不是不喜欢游乐吃喝,只是因为我实在没钱。如果有钱,这些旅游宴会我也会参加的。’宋真宗一愣,继而一笑,越发宠爱晏殊。”

弟弟苏辙说:“我们都无法做到晏殊那样。”

苏东坡说:“我是我,何必要做晏珠?晏殊诚实,我很欣赏。”

“我们该怎么看世界?”苏辙问。

苏东坡说:“有两支火把,奉火神之命到世界各地去考察。两支火把中有一支没有点燃,另一支是点燃的,发出很亮的光芒。过了不久,两支火把回来向火神提出考察报告。第一支火把说,整个世界都陷在浓郁的黑暗中,它觉得眼前的世界情况很坏,甚至已到了极点。可是第二支火把的报告却刚好相反,它说它无论到哪里,总可以找到一点光明,所以它认为这个世界是十分有希望的。听了这不同的报告,那个派它们出去考察的火神就对第一支火把说:‘也许该好好地问一问自己,有多少黑暗是自己造成的?’如果环境黑暗,就做一支火把,你就是光明的使者,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把自己举起来,贡献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就能使世界多一线亮光,人间多一份希望。”

苏洵很为儿子的才华折服,问:“这个典故是书上的,还是即兴编的?”

苏东坡笑了笑,说:“根据别人故事演绎的。”

20多年后,苏东坡贬到黄州,他曾在寺院里“闭关”49天,以此净化灵魂,而非封闭自己。“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眼前的“黑暗”境算得了什么,自己这支火把完全可以驱逐它。

在黄州,苏东坡接触了一些道士。一天,一位道士来与苏东坡切磋炼丹的事情,见苏东坡乐观自在,无忧无虑的样子,又见他的案头既有《论语》,还有《道德经》,不由得夸他是“外儒内道”。苏东坡笑着,拂了拂胡须,然后讲了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