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02

第2章 春江水暖鸭先知(2)

可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惑。读书获得知识取得高学历,当然是积极的生活态度,也是获得自信的必要条件。但它却不能等同于独特的人生优势,不能等同于这样就肯定能获得自信。社会上有很多人都在为获得文凭而死读书,所以,从这个角度讲就谈不上什么“独特优势”。知识的占有量也许并不少,但不能转化成为可以运用的工具、转变成自身的能力,同样无济于事。唯一的方法就是倾注所有的工作热情,在工作中收获自信和欢乐,因为工作是培养、表现能力和自信的重要途径。

人们往往因为自卑、不求上进、自甘堕落而在不经意间为自己设置了发展障碍,如果不能突破障碍,他们的成就绝不会超出他们自信所能达到的程度,也就不可能期望自己能在事业上有所成就。

【东坡名诗】

南溪得雪真无价,走马来看及未消。

独自披榛寻履迹,最先犯晓过朱桥。

谁怜屋破眠无处?坐觉村饥语不嚣。

惟有暮鸦知客意,惊飞千片落寒条。

——《十二月十四夜微雪,明日早往南溪小酌至晚》

4.投入精力做好自己的事

罗素说:“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全力以赴。成功没有任何秘诀,只要是凡事都自我要求达到极致的表现就可以了。”苏东坡写过一首诗《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

苏东坡的一生活得很有充实,他精通多种学问,如果他不将精力进行有效的分配,那是不可想象的。善于管理时间的人,不会做时间的奴隶,而是将时间最大化地利用,做任何事都非常投入。

苏东坡11岁时,就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在课堂上背诵时,学生必须背向老师而立,以免偷看敞开在老师桌子上的文章。肯发愤努力的学生则把历史书上的文字整篇背过。背书时不仅仅注重文章的内容、知识,连文字措词也不可忽略,因为做文章用的词汇就是从此学来的。用著名的词语与典故而不明言其来源出处,饱学之士读来,便有高雅不凡之乐。

这种背诵记忆实在是艰难而费力的苦差事。传统的老方法则是要学生背一整本书,书未加标点,要学生予以标点,用以测验学生是否彻底理解。最努力苦读的学生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事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样的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因为每当他向皇帝进谏或替皇帝草拟圣旨之际,或在引用历史往例之时,他决不会茫无头绪,就如同现代律师之引用判例一般。再者,在抄书之时,他正好可以练习书法。

苏东坡少年时读了一些书,因为聪慧,常得到师长赞扬。颇为自负地在自己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人们不禁质疑:天下的字知多少?人间的书有几何?中国上下数千年,多少个朝多少个代,有多少种古文字?纵横数百万平方公里,50多个民族,又有多少种语言,多少种文字?试问“识遍天下字”的人,还敢以“识遍天下字”自居吗?苏东坡的母亲程氏发现对联后,批评了他,于是苏东坡把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用以自勉。

苏东坡21岁就考中了进士,在388人之中名列第二,是非常了不起的。少年才俊,壮志凌云,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一时骅骝长嘶,奋蹄激地,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从此苏东坡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看到苏东坡的成功,那些落榜的书生除了羡慕人家运气好,或者佩服人家聪明之外,还会想到苏东坡的付出了多少努力吗?想到他平日对时间的充分把握,对精力的有效分配吗?

实际上有很多人虽然渴望“金榜题名”,做梦也想谋得高官大员之职,可平日里生活了多年还没弄清时间的价值,还不知道如何使自己充满精力地做事。掌握对时间的需求,并更有效地投入精力,利用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这是苏东坡对时间的突围,他的精力从来没有白白浪费。

有些人放着今天的事情不做,非得留到以后去做,其实他们在这个拖延中所耗去的时间和精力,就足以把今日的工作做好。所以,把今日的事情拖延到明日去做,实际上是很不合算的。有些事情在当初来做会感到快乐、有趣,如果拖延了几个星期再去做,便感到痛苦、艰辛了。

决断好了的事情拖延着不去做,还往往会对我们产生不良的影响。唯有按照既定计划去执行的人,才能提升自己的品格,才能使他人景仰他的人格。其实,人人都能下决心做大事,但只有少数人能够一以贯之地去执行他的决心,而也只有这少数人是最后的成功者。

【东坡名词】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尊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5.敢于突破框框条条

仁宗嘉祐二年(1507年)的大考,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后来欧阳修传给同辈观看苏东坡的文章,激赏数日。那篇文章论的是为政的宽与简,这正是苏东坡基本的政治哲学。不过,不幸有一个误会。欧阳修对此文章的内容与风格之美十分激赏,以为必然是他的朋友曾巩写的。为了避免招人批评,他把本来列为首卷的这篇文章,改为二卷,结果苏东坡那次考试是名列第二。

苏东坡头脑非常灵活,他在考试时引用历史事例,在试卷上杜撰了几句对话,而没将自己拘泥死。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他发挥文意,认为在赏忠之时,宁失之宽厚,在罚罪之时,当恻然有哀怜之心,以免无辜而受戮。他写道:“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法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四岳曰‘鲧可用’,尧曰‘不可,鲧方命圮族’,既而曰‘试之’。何尧之不听皋陶之杀人,而从四岳之用鲧也?然则圣人之意,盖亦可见矣……”

这几句对白让考官梅圣俞老师读了感觉很好,它显示贤君亦肯用不肖,使之有一展长才之日,这种史实颇可证实明主贤君用人之道。梅圣俞对尧与皋陶有关此事之对白,不敢公然提出查问,因为一经提出,即表示自己对年久湮没的古籍未曾读过。考试过去之后,梅圣俞一天问苏东坡:“尧和皋陶的那段话见于何书?我一时想不起在何处读过。”

苏东坡紧张了一下,然后说:“先生,那是我根据文义临时杜撰的。”

梅圣俞听罢大惊道:“你杜撰的!”

东坡回答道:“帝尧之圣德,此言亦意料中事耳。”

梅圣俞不由得点了点头。

苏东坡杜撰对白,当然存在风险,但也说明了他的灵活,不死板。他后来能有种种重要建树,又何尝不与他的敢于突破框框条条有关。他的思维是创新型的。

人的命运,常常取决于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果你想的都是伤感的事情,你就会悲伤;如果你想到一些可怕的情况,你就会害怕;如果你想的都是失败,你就会失败;如果你沉浸在自怜里,大家都会有意躲开你……为了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增加内在的动力,就要以一种开放的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去看待问题,去实践。一味地因循守旧,最后只能是死路一条。

思维枷锁其实就是一种思维模式,它的最大特点是形式化结构和强大的惯性。当我们面临新情况新问题而需要开拓创新的时候,它就是一只“拦路虎”。正如法国生物学家贝尔纳所说:“妨碍人们学习的最大障碍,不是未知的东西,而是已知的东西。”

要想有创新思维,就要打破思维枷锁。既然要打破,就要知道它们的样子。

头脑中的思维枷锁有许多种,其中与创新思维有关且影响普遍的主要有下面几种:

第一,从众枷锁。例如,当你把一个经过深思熟虑的想法告诉一个朋友时,他说:“你错了!”再告诉第二个朋友,他也说:“你错了!”于是,你就会对自己产生怀疑:“看来我确实是错了!”

第二,权威枷锁。专家说:“吃鱼有助于长寿。”我们就多吃鱼。专家说:“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我们相信了。我们对权威的话全盘接受,并不去考虑得出结论的理由。久而久之,权威枷锁形成了。

第三,经验型枷锁。一位心理学家同时问了1名高中生和1名幼儿园小朋友同一道题:某位举重运动员有了弟弟,但是这位弟弟却没有哥哥,这是怎么回事?测试结果令人吃惊,高中学生考虑时间和错误率都高于幼儿园小朋友。“经验”让高中生认为举重运动员是男性,而小朋友们没有这种“经验”,因此不受它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