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自己努力成为杰出人士
1.自我期许将来大有作为
著名的政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书法家、画家,这一个个闪亮的称谓集中在他一个人身上,而历来人们觉得其实至名归,当之无愧。他就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苏东坡。东坡是号,但人们像他自己一样喜欢这个号,比原名苏轼二字更有亲和力,也更有文化内涵。
东坡这个号是自“东坡居士”而来,“东坡居士”是他谪居黄州时自己起的,从那以后,以至今日,他就以东坡为世人所知了。中国的史书上每以“东坡”称他而不冠以姓,或称东坡先生。
苏东坡童年的时候,母亲教他学习《后汉书》。
书上记载,东汉时朝政不修,政权落入宦党之手,贪婪、纳贿、勒索、滥捕无辜,搞得社会风气极其恶劣。当时书生儒士反抗心术不正的小人统治。由于地方官都是那些太监豢养的势利之徒,忠贞廉正之士和太学生不得不冒着生命危险,上书弹劾奸党。可是奸佞当道,学者与太学生或遭皮肉之苦,或遭迫害折磨,或遭谋杀丧命。在这群刚正的学者之中,有一个勇敢无畏的青年,名叫范滂。他自幼受母亲教育,深明大义,志向高远,疾恶如仇,节操品行为乡里所钦佩,被荐为孝廉,推举入朝为官。
那一年,冀州闹饥荒,当地官吏豪绅残酷压榨百姓,以致民不聊生,怨声载道,震动朝廷。朝廷命范滂为清诏使,赴冀州巡察。范母得知儿子即将赴任,心中亦喜亦忧:喜的是儿子德才兼备,能为国效劳,为民请命;忧的是朝廷黑暗,君主昏庸,宦官专权。她深知儿子品行端正,性情刚烈,疾恶如仇,如遭贪官污吏暗自诬陷,万一有个好歹,不仅前程受阻,弄不好,还会有性命之忧……想到这里,她不禁犹豫起来:仕途坎坷,凶多吉少,怎能叫人不忧心?可男儿为国为民,天经地义,岂能蜗居家室、饱食终日?范母思虑再三,下定决心,还是以大义为重,送儿赴任。
临行前,范母说:“听说冀州的地方官多为圣上宦官或亲朋宾客,他们倚仗权势,贪赃枉法,欺压善良,作威作福,许多清官廉吏都被他们诬陷下狱,乃至性命难保。儿去此地,当要为民请命,为民申冤,依照法令,严惩不法之徒!”
范滂说:“儿子有澄清天下之志,定会牢记母亲教诲,勇担道义,为民雪冤!”
范滂来到冀州,群守县令自知贪赃枉法之罪,一个个望风解印,逃之夭夭。范滂所到之处,明察暗访,百姓闻之,无不拍手称快,纷纷向范滂检举贪官污吏的不法行为,范滂一一调查核实,造册上报。范滂正气凛然,深得百姓爱戴,赢得赞誉。
后来灵帝登位,朝政日非,宦官肆虐。在小人的陷害下,朝廷命人捕拿范滂。范滂听到消息,决定自己去投案。母亲说:“大丈夫为人,光明磊落、顶天立地。只是我儿这一去……”范母哽咽难语,泪水潸然而下。
范滂安尉母亲:“如今宦官专权,不可一世,他们飞扬跋扈,残害忠良。今日之事,非我一人,母亲不必多虑。”说完就向县衙走去。
县令郭揖一见范滂,不禁大惊,拉着他的手说:“范兄,您来得正好。”边说边解下印缓并对他耳语:“走,我们一起逃走吧!”
范滂说:“不,我岂能连累你。”
郭县令急劝:“范兄,天下如此之大,您什么地方不可以躲一躲呢?”
范滂淡淡一笑,坦然地说:“我死则祸止,怎敢连累大家,又让老母流离失所呢?”
此时,范母带着孙子赶到,趁儿子尚未入狱,再见上一面。范滂一见母亲来到,急忙跪在地上,仰头望着母亲的白发,泪流满面,他说:“二弟仲博为人孝顺,足以供养母亲,我到黄泉去追随者随父亲,存亡各得其所。请母亲割慈忍爱,不要为我悲伤。”
母亲抚摸着范滂的头,久久地凝视着儿子的脸,忍住眼泪和悲伤,说:“一个人既要美名,又想长寿,如能兼而得之?人以气节为本,气节在,寿命长短何足惜!若性命与气节不可兼得,二者取一,理应舍命而取义。你今天为义而死,母亲为你高兴!”
范滂擦干眼泪,叮嘱儿子要听奶奶的话,要像自己一样,不行恶,只扬善。在场吏民目睹祖孙三代这悲壮的生离死别,无不动容落泪。
为了道义,范滂慷慨赴死,这年他才33岁。
苏东坡听了范滂故事,抬头望着母亲,问道:“妈,我长大之后若做范滂这样的人,您愿不愿意?”母亲回答道:“你若能做范滂,难道我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吗?”
母子俩笑了。
在苏东坡的童年,中国是在宋朝最贤明的君主之一赵祯的统治之下,政府极力奖励文学艺术事业。国内太平无事,北方的游牧民族,如金、辽、西夏,本来常为患中原,这时也与宋朝相安无事。在这样朝廷之下,贤良之臣在位,若干文才杰出的人士都受到恩宠,侍奉皇帝,点缀升平。正是在这个时候,童年的苏东坡听到了欧阳修、范仲淹、文彦博等人的大名,心里深受鼓舞,心想自己长大了也要像他们那样,有所作为,有所成就。
后来的历史证明,苏东坡的理想实现了,他数次上书,走到时代的前沿,他为老百姓的疾苦奔走呼号,为人民的利益大做善举。他身处逆境,不消极悲观,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名列“唐宋八大家”。他从一个小人物成长为影响宋朝政治的重要人物,从一介书生,成长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大文豪之一。
可见,有什么样的自我期许,自然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信念;有什么样的信念,就会选择什么样的态度;有什么样的态度,就会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苏东坡一生不断经受挫折,但是,没有谁能打败他。从苏东坡身上,我们可以发现:保持志向就如同争取高贵的名誉一样重要,志向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最有力的保障,生活中缺少什么都可以,但是,唯一不能缺的就是志向!人若无志,就像船无航向,茫茫大海,不知该驶向何方。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发展方向和努力的程度。
志向,是人的生命之光,是人的精神动力。远大的志向,是人们在实践过程逐步形成的人生奋斗目标。离开了追求和奋斗,就无所谓志向。远大志向,总是同未来相联系的,是对未来可能的构想、预想和追求。但这种构想、预想,并不是毫无根据的空想。
志向,作为一种价值目标,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意志和激情,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以积极、主动、顽强的精神投身于生活,对人生抱有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乐观态度。
【东坡名诗】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两两归鸿欲破群,依依还是北归人。
遥知朔漠多风雪,更待江南半月春。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2.踏出拒绝平庸的第一步
苏东坡踌躇满志,对自己的志向定得很高。当然,他首先得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博取功名,然后才可施展自己的人生抱负。20岁的时候,苏东坡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道到京师去科考。
他们从老家四川眉州出发,或陆路或水路,辗转进入巫峡。巫峡幽深奇秀,两岸峰峦挺秀,山色如黛;古树青藤,繁生于岩间;飞瀑泫泉,悬泻于峭壁。峡中九曲回肠,船行其间,颇有“曲水通幽”之感。
巫峡给了他人生的重大启迪。巫峡全长五十里,湍急的江水,让他热血澎湃。高山耸立,悬崖挺拔,令人不由得精神振奋。只见江面渐渐变窄,光线渐渐变暗,呈现出黎明时的昏黄颜色,仿佛一片苍茫。苏东坡自船面仰望,只见一条细蓝,望之如带,那正是天空。只有正值中午,才能看见太阳,但亦转瞬即逝。岸上巨石耸立,巨石顶端则时常隐没于云雾中。因为风高力强,云彩亦时时改变形状,山峰奇高可畏,亦因云影聚散而形状变动不居,撩动着苏东坡的遐思,他似乎感到自己在做“逍遥游”。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弟弟苏辙大声念起唐代元稹的诗。
苏东坡也高声背诵起来:“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巫峡最享盛名的是巫山十二峰。巫山十二峰中,神女峰状如裸女,自从宋玉作“神女赋”以来,独得盛名。此处,高在山巅,天与地互相接触,风与云交互鼓荡,阴阳雌雄之气,获得会合凝聚,是以“巫山云雨”一词,至今还留为男女交欢之称。峡内空气之中,似乎有神仙充盈,而云雾之内亦有精灵飞舞。苏东坡青年的理性忽然清醒。他觉得此等神话背乎伦理。他说:“成年之人也仍不失其童稚之心,喜爱说神道鬼。楚辞中的故事神话,全是无稽之谈。为神仙而沉溺于男女之欲者,未之有也。”
这时,有一个年老的船夫,开始给苏氏父子说故事。他自称年轻时,常攀登那些最高的山峰,在山顶池塘中洗浴,衣裳挂在树枝上晾干。山中有猿猴,但是他爬到那样高处,鸟鸣猿啼之声,已渺不可闻,只有一片沉寂与山风之声而已。虎狼也不到那样高处,所以只有他一人,但他并不害怕。神女祠附近有一种特别竹子,竹枝柔软低垂,竟直触地面,仿佛向神俯首膜拜一样。有风吹拂,竹枝摆动,使神坛随时保持清洁,犹如神女的仆人一般。苏东坡听了,颇为所动,心想:“人也许可以成仙。困难就在于难忘人欲耳。”东坡在一生之中,他也和当代其他人一样,很相信会遇到神仙,相信自己也许会成仙。
后来,苏东坡成为宋朝名臣,在文学上更是成为重量级人物,但他特别注意控制自己的欲望。他相信,只有这样自己才不会因得意而失态,因失意而急躁。否则终究还是一个平庸的人。
一个真正有志向的人,绝对不会以平庸的表现自满,在往后的人生征途上,苏东坡不管做什么事情,还是写诗作画,都全力以赴、追求完美。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人认为自己的地位卑微,别人的种种成就,都是自己不能享有的;把自己和那些所谓的“大人物”的界线分得很清,别人是做大事的,自己却永远只能做小事,成功的机会总是很渺茫。
这种自卑的心态,往往成为不求上进、自甘落后的主要原因。有了这种自卑的心理后,当然就不会有精益求精的想法了。
许多青年人,本来可以立大业、做大事,但实际上却只是做着小事,过着平庸的生活,原因就在于他们自暴自弃,没有远大的理想,不具有坚定的进取心,不愿意追求卓越。
一个人有了进取心,才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使生命时刻充满青春的激情和朝气。一个人只有不满足于平庸,才能追求最好,才能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物。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完美的,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事情做到完美无缺,但是,当你不断增强自己的力量、不断提升自己的时候,你对自己要求的标准会越来越高,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对待自己分内的事,像一个母亲对自己的孩子那样,投入全部的责任心和爱心,那么你的成果本身就是你的孩子,你的工作就是你在这个世界上存在的证明。
【东坡名词】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
——《浣溪沙》
3.突破自卑的心理障碍
人的自卑心理是完全可以消除的,苏东坡从一个小地方走出来,他将面临诸多的挑战,但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的心态问题,绝对不可自卑。
苏东坡受父亲的影响很大,他的父亲苏洵曾经自卑消极,直到27岁时,才发愤读书。父亲敢于走出大山,闯世界,自己这么年轻,有什么好自卑的?
父子现年47岁,但自上次科举名落孙山之后,一直苦读不懈。在那段期间,他已经写了一部重要的著作,论为政之道、战争与和平之理,显示出真知灼见,此一著作使京都文人对他刮目相看。当时只要有名公巨卿有力的推介,朝廷可以任命官职。苏洵把著作呈献给张方平,张方平对他十分器重,有意立刻任他为成都书院教席。但是老苏意犹未尽。张方平于是写向给文坛泰斗欧阳修推荐。另外有一位雷姓友人,也写了一封推荐信,力陈老苏有“王佐之才”。
苏氏父子到了京城后,有6个自负的举人看不起苏东坡,决定备下酒菜请苏东坡赴宴打算戏弄一下他。苏东坡接受邀请后欣然前往。入席尚未动筷子,一举人提议行酒令,酒令内容必须要引用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就能独吃一盘菜。其余五人应声叫好。“我先来。”年纪较长的说:“姜子牙渭水钓鱼!”说完捧走了一盘鱼。“秦叔宝长安卖马!”第二位神气地端走了马肉。“苏子卿贝湖牧羊!”第三位毫不示弱地拿走了羊肉。“张翼德涿县卖肉!”第四个急吼吼地伸手把肉扒了过来。“关云长荆州刮骨!”第五个迫不及待地抢走了骨头。“诸葛亮隆中种菜!”第六个傲慢地端起了最后的一样青菜。菜全部分完了,6个举人兴高采烈的正准备边吃边嘲笑苏东坡时,苏东坡却不慌不忙地吟道:“秦始皇并吞六国!”说完把6盘菜全部端到自己面前,微笑道:“诸位兄台请啊!”举人们呆若木鸡。
如果你总认为自己很差劲,什么事情都做不了,那么你将一败涂地。如果你总是认为永远都不是困难的对手,并不可能战胜它,总是想倘若再试一下的话,肯定会伤得更厉害,那么你就会在头脑中形成一种压抑性的思想:“我做不到,这对我起不到丝毫作用。”
与金钱、势力、出身相比。自信比其中的任何一项都重要,是人们从事任何事业最可靠的资本。自信能帮助人排除各种障碍,克服各种困难,能使事业更成功,生活更幸福。
0
0
自信是事业成功的有利心理条件,它可以使一个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冒险,接受各种挑战和工作任务,提出要求并尊重承诺。自信是一个人最大的资本,是潜能发挥的催化剂。自信不是自负,也不是自大。自信是一个人无论面对挑战还是各种挫折时,对完成一项任务或采用某种手段完成任务所表现出来的信念。自信的人通常对自己的各种判断和结论都胸有成竹,但他们同样也会接受别人给予的建议、指导和帮助。他们敢于承担失败的责任,敢于就工作中的问题提出质疑,他们往往是工作中的佼佼者。
自信心是平时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是说出来的,更不是凭空想出来的。
有人说:“我知道自卑的实质就是缺乏内在的自我价值感,转化的办法是通过充实自己掌握一定的实力来建立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优势。我也希望拥有能支撑自己的资本,如能力、本领,所以,我的求学生涯比别人艰苦和累得多。但是仍然没能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成就感,也没能收获到自信。我真不知道怎样才能使自己自信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