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15

第15章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3)

与可画竹,初不自贵生。四方之人,持缣素而请者,足相蹑于其门。与可厌之,投诸地而骂曰:“吾将以为袜!”士大夫传之,以为口实。及与可自洋州还,而予为徐州。与可以书遗予曰:“近语士大夫:‘吾墨竹一派,近在彭城,可往求之。’袜材当萃于子矣。”书尾复写一诗,其略曰:“拟将一段鹅溪绢,扫取寒梢万尺长。”予谓与可:“竹长万尺,当用绢二百五十匹,知公倦于笔砚,愿得此绢而已。”与可无以答,则曰:“吾言亡矣!世岂有万尺竹哉?”余因而实之,答其诗曰:“世间亦有千寻竹,月落庭空影许长。”与可笑曰:“苏子辩矣,然二百五十匹绢,吾将买田而归老焉!”因以所画《筼筜谷偃竹》遗余曰:“此竹数尺耳,英才而有万尺之势。”筼筜在洋州,与可尝令予作《洋州三十咏》,《筼筜谷》其一也。予诗云:“汉川修竹贱如篷,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

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

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嘻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苏东坡的朋友米芾,能诗文,擅书画。曾经有一次,米芾喜爱自己所画的在悬崖峭壁上的默然无色的巨石那种雄伟的气魄,他乃以“丈人”之名称之。他自称“米颠”,别人也以此名相称。米芾画山水师出董源,天真发露,不求工细,多用水墨点染。在绘画意境上,苏东坡讲求“萧散简远”、“清新”、“简古”、“淡泊”;米芾则推崇“平淡天真”和“高古”。米芾认为唐、宋公认的山水圣手多出自北方,如吴道子、李成、关仝等,米芾却标榜自己的画“无一笔李成、关仝俗气”,“不使一笔入吴生”,对宫廷画家郭熙等人也不以为然。苏东坡和米芾,两人对画的见解不相同,但相处得非常好。苏东坡一次偶作枯木竹石,米芾竟津津乐道,多予称赞。

苏东坡所画的墨竹,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端详一番后,对苏东坡说:“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何不逐节分?”苏东坡回答道:“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一天,苏东坡画了一幅古木怪石,米芾赞赏说:“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

苏东坡作画具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苏东坡天才横溢,在文人画上,他能独创一派。他和年轻艺术家米芾共同创造了以后在中国最富有特性与代表风格的中国画。中国南派画之始祖,苏东坡是其一,当之无愧。

【东坡名诗】

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岂独不见人,嗒然遗其身。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庄周世无有,谁知此凝神。

若人今已无,此竹宁复有。那将春蚓笔,画作风中柳。君看断崖上,瘦节蛟蛇走。保时此霜竿,复入江湖手。

晁子拙生事,举家闻食粥。朝来又绝倒,谀墓得霜竹。可怜先生槃,朝日照苜蓿。吾诗固云尔,可使食无肉。

——《书晁补之所藏与可画竹三首》

5.意在笔先,绚烂之极的散文

苏东坡是继欧阳修之后宋代文坛的“盟主”。

宋孝宗为苏东坡的文集作序,说:“一寓之于文,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浑涵光芒,至是而大成矣。朕万几余暇,细绎诗书,他人之文或得或失,多所取舍,至于轼所著,读之终日,每每忘倦,常置左右,以为矜式,信可谓一代文章之宗也欤。”

或许皇帝说的不算,而一千年来,苏东坡在“唐宋八大家”中的地位,却是没人敢撼动的。苏东坡一生,历尽了宦海风波,人生体验丰富而深刻,故其散文创作的历程,也大致与他的经历同步。以被贬黄州为界(1079年),他前期所写的散文,与他政治上积极进取的态度息息相关。他英年得志,步入仕途,和一般知识分子一样,有行道济世的抱负,以济苍生、救社稷自任。他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中写道:“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在一时期中,苏东坡写了不少史论或政论,如《上神宗皇帝书》、《范增论》、《贾谊论》、《晁错论》、《留侯论》、《韩非论》、《教战守策》等。这些议论往往就常见的事实翻新出奇,从别人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得出意料之外的结论,文笔在自然流畅中又富于波澜起伏,有较强的力度和感染力。如《贾谊论》,先是批评贾谊虽有才能却不懂得表现才能的分寸与时机,让人似乎觉得他的不幸是缘于自身的过错,后半部分却又转入人君应如何对待人才的问题,与前者合成一个完整的主题,写得跌宕起伏。

苏东坡反对无病呻吟的文章,内容与读者无关,得不到人们的共鸣,这种文章很给受欢迎。他说:“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苏东坡善于翻新出奇,而形式则更加活泼,议论更为生动,夹叙夹议,兼带抒情,笔势收纵自如,尽显大家风范。

能使读者快乐,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苏东坡最快乐的就是写作之时。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说:“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同时代人的感受,也是这样。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正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使某些大臣害怕,更引起一些生怕被苏东坡的光芒遮蔽的官僚的嫉妒。

苏东坡后期的散文众体兼备,且具有戛戛独造的成就,他的作品呈现出绚丽多姿的艺术风貌,其风格随文而异,倾吐自如,具有雄放恣肆、隽逸洒脱的鲜明特色,创造出了以极平淡而自然的语言,抒写出极深刻的哲思、极真挚的情感而又极富生命力的散文新境界。明代散文家袁宏道极为推崇苏东坡的文章,说:“坡公之可爱者,多其小文、小说(指笔记文,如《东坡志林》)。使尽去之,而独存高文大册,岂复有坡公哉?”。

宋朝文坛,通过苏东坡的努力,北宋古文运动推上高潮。他挖掘了古文文体的巨大潜力,又显示了古文艺术的广阔前景,宋文至此而定型,中国古典散文的艺术传统至此而确立。在苏东坡之前的古代散文家,譬如韩愈在创作中自觉地调配散文句式的长短和声调的平仄,造成一种有助于加强文章气势的、富于错综抗坠之美的语言,欧阳修善于“在字上斡旋”,以增强散文的情感表现功能。苏东坡接辕接轨,从更为自觉地写作文学散文的创作意识出发,在句式、音调、节奏等方面有意变化、谐调,造成一种更有弹性的文学语言,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达到了驱遣自如、无施不宜的境地。

从苏东坡的散文中,可以发现他学贯百家,广备众体,雄视百代,自作一家,涵纳儒、释、道诸家精华,将事、理、情融为一体,视野开阔,姿态横生,机变灵活,挥洒如意。在写作上,苏东坡有个明确的思想,即“有意而言”,认为这是“作文之要”。他说:“臣闻有意而意,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他告诉不远数千里到海南向他求教作文之法的葛延之:“儋州虽数百家之聚,州人之所须,取之市而足,然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钱是也。作文之亦然。天下之事,散在经、子、史中,不可徒使,必得一物摄之,然后为己用,所谓一物者,意是也。”

在散文写作方法上,苏东坡最重视的一点是“以意为主”。因此,他既反对“浮巧轻媚,丛错采绣”之文,即外表华丽而缺乏内涵的骈体文,也反对“怪僻而不可读”之文。不过,苏东坡在掌握了“意”之后,就可以自由挥洒、变化无端,文章也就非常自然优美。正如他在《文说》中的自评:“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创作如行云流水一般,姿态横生,这完全符合苏东坡的情感与个性。

苏东坡的随笔、游记、杂记、赋等感情色彩较浓厚的文体。这一类散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写作手法比前人更自由,常打破各种文体习惯上的界限,把抒情、状物、写景、说理、叙事等多种成分糅合起来,以胸中的感受、联想为主,信笔写去,文章结构似乎松散,但却于漫不经心中贯穿了意脉。比之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等人性质相近而体裁单纯、结构清楚的散文,显得更为自然、飘逸和轻松。如《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方面记叙文与可画竹的情形,一方面充满感情地回忆自己与文与可亲密无间的交往,以及文与可死后自己的悲慨,还从其创作经验中总结出“胸有成竹”的艺术创作规律,叙、议、抒情紧密结合,读来绕有韵味。再如《石钟山记》,也是一篇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的精品。在“辞达而已”的标准下,苏东坡为文,当行即行,当止就止,很少有繁词累句,这在他的笔记小品中表现得最为突出。

苏东坡的辞赋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清代学者包世臣在《艺舟双双楫?文谱》中说:“凝重多出于偶,流美多出于奇。体虽骈必有奇以振其气,势虽散必有偶以植其骨。”苏东坡继承了欧阳修以来的“文赋”传统,偏于流美,且更有气势。如他的《赤壁赋》就是写景抒情散文的名篇,摆脱了汉赋句法的板滞,也一洗齐梁赋作的绮靡,句式骈散相间,既有传统赋体的讲究辞采,又融入了散文的灵活自然,更具有诗的情韵意境,情景兼备,哲思深邃,空灵奇幻,极富艺术魅力,成为宋代文赋的绝调。其中写景一段:“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在自夜及晨的时间流动中,贯穿了游览过程与情绪的变化,把写景、对答、引诗、议论水乳交融地汇为一体,完全摆脱了过去赋体散文呆滞的形式与结构。在苏东坡这一类文章中,表现“意”即作者的感受是最重要的,所以文章结构雷同的情况很少,总是随“意”变化。

苏东坡散文越写越好,在他身上没有“江郎才尽”的迹象。晚年,他的散文呈现出性情、胸襟和人品,但决非缺乏辞章功夫,恰恰相反,正如苏东坡自己所说:“大凡为文当使气象峥嵘,五色绚烂,渐老渐熟,乃至平淡。”绚烂之极归于平淡,这句话正恰当地概括了苏东坡散文达到的艺术境界。

【东坡名文】

所示书教及诗赋杂文,观之熟矣。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孔子曰:“言之不文,行而不远。”又曰:“辞,达而已矣。”夫言止于达意,则疑若不文,是大不然。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是物了然于心者乎?是之谓辞达。辞至于能达,则文不可胜用矣。

——《答谢民师书》

掌握真本事,拥有真才实学,这是苏东坡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

积累知识能力的提高对你的成功之路有莫大的影响,没有见过见识短浅的人能成大事的。

人生的旅途上,需要一步一步地迈进,踏踏实实地行走,来不得半点的虚伪与造作。人最重要的在于自己究竟能不能自立,能不能担当大任。总之,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自己的无能。所以把内功练好,要立足于努力增长自己的才能,这是一种现实而积极的人生态度。有这样的态度,就会自强不息,也就不会因为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而懊恼了。

思想和行为的一致,可以产生巨大的力量,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潜能。潜能就像一座金矿潜藏在我们的身体里,我们需要做的是不断地把它发掘出来。只要我们善于引导,它就会萌生出无穷的力量和智慧,帮助我们执行脑海中的想法,通过逐步努力,直到问题最终解决,直到我们的梦想越来越接近真实。没有什么可以限制你,除非你自己限制自己。

人是在学习中成长起来的,生活中,我们不断用知识和修养弥补自己的缺陷,提升自己,完善自己,努力使自己出类拔萃。

有的人整天怀抱着自己的所谓的梦想,觉得有梦想就可以了,等待着“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这样的想法谁都知道是多么不切实际。但生活中偏偏就有一些人终日沉湎于幻想之中,不作任何努力,整天做着春秋大梦,认为成功就像馅饼一样,有一天也会从天而降落在自己的头上。这样的人不会成功,永远不会。因为这样的人根本不懂得:成功的关键在于付出努力的行动。

不同的人在同样的环境下做事效果不一样,自身的素质固然是一个方面,更加重要的还在于对学习、工作的态度或感觉,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你对一门科目产生了兴趣之后,自然会学得比别人好。一个人对什么感兴趣,钻研就成了自觉行动,放弃它反而觉得空虚无聊。兴趣点燃激情,带来巨大的满足感。苏东坡兴趣广泛,每爱上一件事尽可能将这件事做好。全力的付出,使一个天才成功了!

中篇 困境中突围

苏东坡有自己的思想和主张,并敢于批评,以至于多次受人排挤和迫害,先后被贬黄州、岭南、琼岛等地。无论环境怎样酷劣,他的精神支柱都没有被折断。他曾对自己的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连他的政敌都感到惊异而不得不佩服他这个打不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