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苏东坡:人生突围
2600400000012

第12章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3)

除了办了几件大的民生工程外,还办了一些与民生息息相关的事情,他发现杭州人口众多,却没有一家公立医院,很不正常。杭州位于钱塘江口,海陆行旅辐臻云集,往往有病疫流行。有些药方,历经证明,确实有效,他都公布在外。苏东坡在密州为官时,曾经令人把有用的药方用大字抄写贴在市镇广场,作为官方,好使一般百姓知道。有一个特别药方,他深信有效,而且一个大钱一服。那些药方里包括好多味草药,有的是为降烧,有的为出汗,有的为开胃口;有的泻,有的补。苏东坡从公款里拨出两千缗,自己捐出50两黄金,在杭州城中心众安桥,建立了一家公立医院,三年之内治疗了10个病人。后来,此医院迁到西湖边,改名为安济坊,直到苏东坡离开杭州后,还经常为人治病。

【东坡名词】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鹧鸪天》

5.处境再糟也要凭良知做事

孟子讲“心”、“本心”、“良心”,同时又提出了“良知”、“良能”的说法,如:“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良知不是作为本心的良心本身,而是良心的呈现或者显现,同时也是对这种呈现的一种反思性的直观或者直觉;良心就是这种直觉所把握的先验本体;而良能则是这种本体的发用流行,这种良能涵盖着良知。

苏东坡失去权力地位后,仍不甘平庸,怀有一颗古道热肠,去做他认为需要做的事。他被贬到惠州后,一日站在惠州街上,看见农夫满车装着谷子去向当地政府缴纳捐税,他的心很痛,因为丰收,谷价下跌,政府拒绝收取谷子。这正是苏东坡要管的事。他一探询,才知道政府要的是现款,因为谷价太低。农民必须在低价市场将谷子卖出,才能得到现款,可是农民需要缴纳的捐税现款却按粮价高时计算。结果,农民欠一份粮税,却得卖两斗谷子才够缴纳。苏东坡给程之才写了一封长信,内容雄辩滔滔,言词峻切,就仿佛以前上皇太后的表章一样,这样把此衙署积弊揭发无遗,指责向农民纯然勒索。他请程之才和当地的税吏和运输官举行一次会议,并建议当地政府当依谷物市价向农民征税。数月之后,他听说那三位官员已经决定向朝廷联合呈请,他十分高兴。

在惠州城,苏东坡没有产生“天高皇帝远”的想法,他一秉自己为民多办事的天性,深入基层,去了解民情。他经过与程之才、几位太守与县令会商,建筑了两座桥,一个在河上,一个在惠州湖上。为兴建这两座桥,苏辙的夫人捐出不少朝廷当年赏赐她的金币。在忙于进行筑桥工程时,苏东坡又做了另外一件事,特别受地方居民的敬仰——把无主野坟的骸骨重建一大塚合葬之。重新安葬之后,他写了一篇祭文,安慰那些无名死者。他相信,那些死者不是平民,便是兵卒。他颇以那些骸骨有些残缺不完,必须合葬为歉,只希望那些阴魂和睦相处,犹如一个大家庭一样。他又在城西修了一座放生池。这纯然是佛教思想,其基本观念是轮回思想,相信那些鱼也许前生是人身。鱼类一放入放生池内,则生命安全无虞。那个池塘即名为“苏东坡放生池”,直到清末,当地士绅百姓,还保持在节庆之日,去买鱼放生的风俗。

与其说他做些小事出于个人兴趣,不如说是出于良知。良心作为“体”,自然有其“用”,此用便是所谓“良能”。但是,正如良知并不是一般的知,良能也不是一般的能。孟子把良能规定为“不学而能”,表明这种能力不是外在地经验地获得;但它们也不是动物那样的本能,即并非告子讲的“食色性也”那样的能力,而是孟子所说的“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总之,良能就是凡人即能、非人不能的那种能力,即是人之为人的充分必要条件。有良知的人,是不怕吃亏的。自己吃亏,正是因为社会缺少良知,如果大家都有良知,自己就不会吃亏。以自己的吃亏,维护良知,吃亏是划得来的,是读书人应尽的责任。

苏东坡后半生虽然官职一降再降,流放的地方一次比一次远,但他的那颗心始终是热的,他看透了世界,却没有悲观消极;他从佛教中寻求精神寄托,但却没有闭门禁锢自己。一日,他得知离惠州不远的广州正在流行瘟疫,他的心立即不平静起来,连忙写信给太守王古,提议筹备一笔基金,做创立公家医院之用。对此,以前他在杭州有经验,所以认为由政府出面组织医疗队伍,对于控制疫病有巨大的功效。苏东坡通过了解,知道广州和杭州一样,居民也是难以饮上干净的水,疫病流行莫不与此有关。苏东坡认识一个道士,相谈中,道士告诉苏东坡,广州城内有一口好井,只能供官家用,不过城外7里之处,有丰富而良好的泉水。道士并说自己有一套引山泉入广州城的办法。苏东坡听后激动不已,很快与道士一同研究制定出了一份较为详细的引水方案。

然后,苏东坡将引水方案向王太守提出,并且建议建设水管引泉水进城。水管可用大竹管做,此种大竹子在广东东部生产甚多。在山泉所在地须要建一石头水库,用5根大竹管从此水库引水到广州城中另一石头水库。苏东坡对水管的制造,说明得十分详细,因为他在故乡眉州曾经见过。竹管接口处用麻缚紧,外面涂上厚漆,以防漏水。每一段竹管要开一小口,以竹撅堵塞,倘竹管之中有闭塞不通,便打开此小口检查。他估计约有一万根就行了。但是这些大竹管必须时常检查,按期换新。

王太守采纳了苏东坡的方案和建议,解决了长期困扰广州居民的饮水问题。此项公益,苏东坡是有功劳的,可是他怕给王太守招来不必要的麻烦,一再叮嘱王太守,切莫让人知道引水工程是他出的主意,因为当权派厌恶他到了变态的地步,不愿看他做一点善事。

【东坡名诗】

人生识字忧患始,姓名粗记可以休。何用草书夸神速,开卷惝怳令人愁。我尝好之每自笑,君有此病何年瘳。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无异逍遥游。近者作堂名醉墨,如饮美酒销百忧。乃知柳子语不妄,病嗜土炭如珍羞。君于此艺亦云至,堆墙败笔如山丘。兴来一挥百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胡为议论独见假,只字片纸皆藏收。不减钟张君自足,下方罗赵我亦优。不须临池更苦学,完取绢素充衾裯。

——《石苍舒醉墨堂》

苏东坡的一生坦坦荡荡,无所顾忌,无所隐瞒,无私无畏,自由自在;所言所行,上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中不羞于人,因而无忧无虑。相反,他的那些政敌心有所私,无取牵挂,患得患失,唯恐自己失利,有时竟然掩耳盗铃,自欺欺人;或者为了保护私利,居然坑蒙拐骗,煞费苦心,结果是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人的仪态、风度,要从学问修养来慢慢改变自己,并不一定是天生的。粗暴、傲慢,人的这两种毛病,差不多是天生的。人都有自我崇尚的心理,讲好听一点就是自尊心,但过分了就是傲慢。傲慢的结果就会觉得什么都是自己对。这些都是很难改过来的。经过学问修养的熏陶,粗暴傲慢的脾气,自然化为谦和、安详的气质。这样,即使周围都是障碍,也不会怨天尤人,而是按照自己的志向,朝前走。

人的一生都会遇到困难和障碍,那么,如何才能在不好的环境中培养希望呢?要得到答案,就先想一想:和邪恶作战本来无可厚非,但是除此之外,人类应加强向善的努力。善恶相反,善能克恶,唯有加强善行,才能培育希望。

生命的天平,常在希望和绝望之间摇摆不定。只要加重希望的分量,就能保护生命,就可以使天平的指针倾向于人类的方面,与其和绝望搏斗,不如先要加强希望。有三只青蛙掉进鲜奶桶中。第一个青蛙说:“这是神的意志。”于是盘起后腿,一动不动,等待着死亡。第二个青蛙说:“这桶太深了,没有希望出去了。”于是就淹死了。第三只青蛙说:“糟糕,怎么掉到鲜奶桶里了,但我的后腿只要还能动,便要奋力上跳,就会有跳出去的可能。”这只青蛙一边划一边跳,慢慢地,青蛙的后腿碰到了硬硬的东西。原来鲜奶在青蛙的搅拌下渐渐变成奶酪了,这只青蛙凭着奶酪的支撑,奋力一跃,跳出了奶桶。

人这一生不可能都是一帆风顺的,所谓的机会自然也不总是顺风而来的,蕴藏在逆境中的机会永远都是非常巨大的,是足以改变人的一生的。所以,要有面对逆境的勇气和智慧,任何时候,对于逆境都应该抱着一种乐观并且积极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