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世界文明史简编
25960400000030

第30章 罗马共和国

罗马的起源和兴起

罗马位于意大利半岛中部台伯河左岸,离海约25公里。约公元前8世纪至7世纪,罗马人部落居住在七个山丘,故罗马别名为“七丘之城”。当时罗马的经济发展水平已接近产生文明的条件,但社会制度仍属于军事民主制。以父权制家族组成的氏族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传说罗马有300个氏族,每10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每10个胞族组成一个部落。罗马的胞族叫库里亚,部落叫特里布。罗马的3个特里布、30个库里亚、300个氏族组成“罗马人民”整体。在罗马,军事民主制的三要素名称分别为库里亚会议(即人民大会)、元老院(即议事会)和“王”(即军事首长)。罗马的军事民主制持续了约200多年。在其后期,特别是经过第六位“王”塞尔维·图里阿的改革,以地域部落取代原有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氏族部落,确立公民的财产等级资格,扩大了“罗马人民”的范围,奠定了建立真正国家制度的基础。

约公元前510年左右,最后一位“王”的统治被推翻,结束了罗马的军事民主制阶段——王政时期,建立了罗马共和国。由百人团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两个任期一年的执政官主持国家行政。两个执政官权位相等,一切政令必须获得两人一致同意才能付诸实行。由于执政官任期短,二人相互牵制,所以实际上真正控制国家大权的是由贵族组成的元老院,一切内外政策的决定、法律的制定都要通过元老院。元老院任命军队统帅,掌握国库。罗马共和国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共和政治,是一个由贵族寡头统治的国家。

罗马共和国立国后,内部一直存在着贵族和平民之间,围绕政治权利问题、土地和债务问题展开的长期的斗争。持续两个多世纪的平民与贵族的斗争,最后以平民取胜而告终。平民从此获得了政治权利,成为具有完整公民权的公民。废除了债务奴隶制,国家制度趋于完备。虽然罗马共和国仍保持贵族统治的性质,但平民获得全权公民权后,扩大了共和国的社会基础。罗马在调整自由民内部关系的同时,开始实行对意大利的统一。先后打败、征服近邻伊特拉里亚人、伏尔西人、埃魁人,北方的高卢人,东南部山区的萨莫奈人,击溃拉丁同盟诸邦,最后,意大利半岛南部和西西里岛的希腊城邦,也为罗马逐步并吞。两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罗马从意大利中部一个小小的共和国发展成为统治势力遍及整个意大利半岛的奴隶制强国,罗马征服意大利以后,并没有把它组成统一的国家,而是根据被征服地区与罗马的关系,采取不同的统治形式。基本上有以下几种类型:一是与罗马关系最为密切的一些拉丁城市,如阿利西亚、托斯库罗姆等,内部实行自治,其居民具有罗马公民权。二是无表决权的非拉丁城市,如伏尔西人、坎佩尼亚人,内部有自治权,其居民无充分的罗马公民权,但可以和罗马公民通婚。三是拉丁移民地,这是罗马和拉丁同盟城市在征服过程中建立的军事移民地。这种移民地内部有自治权,其居民无罗马公民权,但迁居罗马即获罗马公民权。四是所谓的“同盟者”,即被征服的萨莫奈各部落和意大利半岛南部各希腊城邦。同盟者内部实行自治,无独立外交权,其居民无罗马公民权。五是曾坚决抵抗罗马,战败后向罗马无条件投降的部落地区。他们是罗马的臣属,全无自治权,土地全部变为罗马公有地,居民被称为降民。罗马统治者采取这种“分而治之”的政策,打破了各个被征服者之间的团结,削弱了它们反抗的力量,同时又利用军事移民地对被征服地区进行统治监督,以各部落和地区的社会上层作为统治的工具,从而使罗马成为全意大利惟一的政治力量。

罗马的对外扩张

罗马征服意大利半岛之后,控制了全部商业城市,垄断了原先由半岛南部希腊城邦掌握的海外贸易。工商业奴隶主阶层逐渐壮大,在政治上的作用也日益显著,开始直接影响国家政策,他们强烈要求向海外扩张。罗马统治者很快走上在地中海地区谋取霸权的战争道路,并首先与迦太基发生冲突。迦太基位于今突尼斯的东北部,是当时西部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迦太基是腓尼基一城邦推罗于公元前9世纪建立的移民国家。经过几个世纪的经营,到公元前4世纪,已是囊括北非西部沿海、西班牙南部、撒丁岛、科西嘉岛和西西里岛的奴隶制大国。迦太基的政权属于奴隶主大土地所有者和奴隶主商人集团,实行的是奴隶主贵族寡头政治。它有一支强大的海军和由雇佣兵组成的、训练有素的陆军。罗马在地中海地区的扩张活动,首先遇到迦太基这一具有强大军事实力的对手。一方旨在维持其霸权,另一方旨在夺取霸权。争夺西部地中海地区霸权之战不可避免。迦太基的一个海军将领曾说:“不经我们的许可,罗马人不能在地中海洗手。”从公元前264年起到公元前146年止,罗马与迦太基断断续续打了3次战争,史称“布匿战争”。因罗马人称迦太基为布匿(意为无耻小人),故名。三次布匿战争中以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前201年)影响最大,最为重要,对罗马共和国、罗马文明来说,是一场生死存亡的战争。迦太基军队在其统帅汉尼拔率领下,从西班牙出发,克服重重艰难险阻,翻越阿尔卑斯山,令人难以置信地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半岛北部。汉尼拔是古代世界杰出的战略家。他率领的迦太基军队在意大利半岛征战10多年,所向披靡,在波河战役、特拉西美诺湖战役、康奈战役等战役中大获全胜。汉尼拔不仅在军事上屡战屡胜,而且在政治外交上采取各种措施分化瓦解罗马与其同盟者,与意大利各部分的关系,力图尽快征服罗马。罗马共和国经受了最严峻的考验,陷入极其危险的境地。经过多年艰苦斗争,并遵照执政官费边的“拖延战术”,罗马逐渐恢复军事力量迫使迦太基军队撤回非洲,并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迦太基被迫与罗马订立屈辱的和约,迦太基丧失了它海上霸国的地位,罗马则成为地中海地区最强大的国家。为了从根本上铲除迦太基的军事、经济实力,罗马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派兵登陆非洲,包围迦太基城。迦太基人进行殊死的抵抗,巷战六天六夜,最后与城同归于尽。5万被俘的迦太基人全部被卖为奴隶,城市被付之一炬,夷为平地。第三次布匿战争以迦太基的彻底被摧毁而结束。从此,迦太基领土成为罗马的阿非利加行省的一部分。罗马在与迦太基争夺地中海西部霸权的同时,还向东部地中海进行侵略扩张,矛头指向希腊世界。从公元前2世纪初起,罗马先后发动三次马其顿战争,并多次镇压各地人民的起义和反抗斗争,于公元前146年完全征服马其顿、希腊和小亚细亚,成为欧洲惟一的强国和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霸国。罗马对被征服的国家和地区继续采用不同的统治形式。一种是沿用在意大利使用的,以条约建立“同盟”、“友邦”和保护国的关系,这多半是对前希腊化世界的城市国家。另一种是对待其他多数被征服的地区和国家实行吞并并建立行省。但前一种类型的统治形式只是一种过渡,到公元前1世纪以后,大部分被征服地区都陆续变为罗马的行省。到公元前120年,罗马在被征服地区建立了10个行省,行省设总督一人,任期一年,他拥有该省的军事、民政和司法全权,总督的首要任务是保卫行省不受入侵和防止内乱,同时以税收的名义搜刮钱财,他是罗马在各行省统治的代理人。

奴隶制的发展和共和国的衰落

罗马自公元前3世纪调整了内部自由民的阶级关系、扩大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后,奴隶制度发展较快,并不可避免地引起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而这种侵略战争又加速了罗马奴隶制经济的发展。在对外侵略过程中,奴隶商往往随军同行,就地收买战俘,外族奴隶大批流入罗马。由于奴隶数目激增,价格又便宜,引起罗马奴隶制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奴隶劳动在生产中占绝对优势,奴隶成为罗马社会的主要生产者。奴隶劳动广泛使用于生产各部门,如农庄、矿山、手工作坊,及精神和文化领域,如教师、演员、医生等。此外不少奴隶作为马夫、轿夫、看门、厨师等服务于奴隶主家庭。奴隶是罗马社会的基本生产阶级,任何地方的奴隶劳动都没有像罗马在生产中占有这样绝无仅有的地位,他们对罗马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创造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罗马奴隶主阶级把奴隶视作“另一种牲畜”,“会说话的工具”。他们被剥夺一切权利,甚至自己原有的名字也随他们的自由而一起消失。许多奴隶在非人的生活条件下进行生产劳动。对外侵略扩张战争中掠夺的大量奴隶、巨额财富和土地,使将军、总督、包税人、商人有可能购置大量地产,加之罗马人的传统观念,重农轻商,认为土地是最正当的财产形式,暴发户想方设法扩大地产以获取社会的尊敬和挤进上层社会。这样,在罗马产生了使用成批奴隶进行农业生产的大庄园,这些庄园有的以种植葡萄和橄榄等园艺作物为主,有的以生产谷物为主。园艺作物的产品主要是为了在国内市场上出售或是为了向国外输出。庄园经济具有比较发达的简单商品生产的特征。农业家伽图在他的农业著作中告诫罗马奴隶主在购买庄园时,“要注意近处是否有大城市、靠海或交通方便的地方,以便运销产品”。

从公元前2世纪后半叶起,随着奴隶制度的发展,罗马的社会矛盾日趋复杂和尖锐。奴隶主阶级与奴隶阶级的矛盾、豪门贵族与城乡平民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豪门贵族与新兴骑士阶层的矛盾、罗马共和国与意大利同盟者之间的矛盾、罗马与被征服民族的矛盾等等多种矛盾发展、激化、相互交织。其中尤以奴隶与奴隶主阶级的矛盾最为尖锐,斗争最为激烈。自公元前2世纪中后期起,罗马多次爆发大规模的奴隶起义,影响最大、参加人数量多的有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前138—公元132年、前104—公元101年)和斯巴达克奴隶起义(前73—公元71年)。两次西西里奴隶起义发生在素有谷仓之称的西西里岛。参加起义的奴隶人数达数10万之多。起义者还建立了政权,控制了西西里岛大部分地区。两次起义在罗马统治者的镇压下都以失败告终。公元前73年在意大利爆发的斯巴达克起义是罗马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奴隶起义。起义的领袖是色雷斯人斯巴达克。起义深获群众拥护,队伍迅速发展壮大,人数达10多万,屡战屡胜,斗争席卷整个意大利半岛。由于起义队伍内部意见的分歧、分裂,最终被罗马军队残酷镇压。斯巴达克起义沉重打击奴隶主的力量,动摇了罗马奴隶主阶级的统治。被奴隶起义震惊的罗马统治者,感到必须加强国家统治机器来巩固政权,以保障奴隶制度的继续存在。斯巴达克起义后不久,罗马共和制开始向帝制转变。由于害怕大规模的奴隶起义,罗马奴隶主开始把大庄园分割成小块领土,交给奴隶耕种,坐取收成。在奴隶制度下出现了新的剥削方式,奴隶逐渐演化为“隶农”,斯巴达克起义是促使罗马社会这些变化的重要原因。从公元前1世纪开始,意大利半岛所有受罗马统治的“同盟者”与罗马的矛盾日益加深。他们需缴纳赋税,提供兵源,却无罗马公民权。他们感到通过合法途径不可能争取到公民权,于是纷纷起义,反对罗马,于公元前90年至公元前88年,爆发了“同盟战争”。罗马统治者使出“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在武力镇压的同时,对起义者进行分化、许愿、瓦解。虽然同盟者的反抗斗争被平息,但罗马不得不授予几乎全意大利人以罗马公民权。当同盟战争正在进行之时,罗马统治阶级内部,元老贵族集团与骑士集团,为争夺对东方战争的统率权发生公开的冲突,进而导致两派之间为争夺政权的你死我活的战争。双方都欲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公元前87年,骑士集团领袖马略占领罗马后,即宣布元老贵族集团首脑苏拉为人民公敌,没收其全部财产。他的同党也被宣告为祖国的仇敌,并被处死。公元前82年元老贵族势力卷土重来。苏拉率军与骑士派展开激烈斗争,成千上万的百姓死于兵燹,意大利陷于内战的深重灾难之中。苏拉最终击败反对派,占领罗马。然后开始了他的血腥统治。元老派一旦夺取政权,同样把政敌当作人民公敌,予以处死,没收财产。苏拉宣布“剥夺名单”,凡列入名单的人,任何人都可将其杀死,死者的财产一部分赏给凶手,大部被苏拉及其同党吞并。苏拉建立了罗马历史上第一个独裁政权,他被宣布为终身独裁官,具有无限的权力,可以处死任何罗马公民,没收任何人的财产。苏拉的独裁,给罗马共和制度以沉重的打击,并为后来帝国的建立创造了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