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这辈子,不能总这样
25951400000045

第45章 再三权衡方行事

古人云:“知进退者是高士,识时务者为俊杰。”在我们的成功路上,如果我们能够留心洞察时机,然后揣度情况,依据情势做事,审时度势再三权衡,这时再去做事,那么无论进退,我们都可以将事情做得更加圆满。这是一种运筹帷幄的自若和把握事态的自如,任何成功都需要再三权衡,需要了解时势的特点,根据情况的变化来行事,采取适当的措施和对应策略,这样才能做到真正审时度势,从而获得成功。

基辛格是美国史上第一个犹太人出身的国务卿,也是二战后第一个由学者而非将军、律师、政客出任的这个要职的国务卿。而作为局势动荡多变的年代的美国国务卿,基辛格无论是谋划战略,运用策略还是行使权力,还是处理与国会和总统,内阁和国务院的关系,基辛格都有其独特之处。

尽管基辛格善于出谋划策,也喜欢在国际外交舞台上进行特技表演,但是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他是不会轻易登场的,而在一段时间,他之所以一直在中美关系,越南问题和美苏问题等问题上积极走动,就是因为他觉得在这些问题上有实战自己谋略的可能性,这些问题到最后也的确被他处理的很好。而对于中东问题,基辛格却知道当时还不具备和平解决的可能性,所以基辛格虽然有自己的想法,但是却没有贸然行事。

在中东危机初期,由于以色列依仗英法的支持,大规模侵略埃及从而造成了阿拉伯世界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出面调停都不太可能成功,即使是善于出谋划策的基辛格也是如此,于是他没有出击,而是坐等时机,等自己有把握时才会出手。等到埃及军队度过苏伊士运河,突破以色列军队的防线后,终于打破了不战不和的局面,形势此时发生了重大转机,埃及军队即将获得反侵略战争的胜利。此时基辛格认为时机已经成熟了,形势已经变的适于停火。基辛格再三权衡,他打算出击,于是他立即频频进行穿梭外交,往返于中东各国,利用各种矛盾,磋商各种政治交易的可能性,由于基辛格的努力,中东问题暂时缓和下来了,这也使得基辛格由此在阿拉伯世界赢得了非常高的声誉。见可成则就之,见不可成则避之是基辛格的做事原则,这种审时度势再三权衡的做事方法,让基辛格获得了很多人的支持,更赢得了自己的成功。

成功的过程中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再三权衡,而避免失败更需要审时度势。权衡事宜首先就要权衡利弊,要学会趋利避害,再就是需要对比分析,广泛收集情报,结合环境对所做决定可能产生的结果进行对比,找到对自己更有利的方法,最终还需要抓时机看时效,如果不把握合适的时机,即使计划再好,也根本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

李开复在研究历史政治的父亲的影响下,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一开始选择的专业是法律,而以当时的美国社会形势看,在名校毕业后,法律专业的学生成为律师是一个非常好的职业,地位高,收入好,而且前途不可限量。当时李开复就是看准这方面,又受到父亲影响所以才选择的法律专业。

李开复刚刚进入大学时,本来想的是以后从事法律或政治的工作,可是一年之后,李开复才发现自己根本对法律不感兴趣,学习成绩也一直在中游徘徊。随后李开复发现自己爱上了计算机,爱上了编写程序,于是他开始每天疯狂的进行编程,这种能力很快就引起了老师和同学们的重视。到了大学第二学年,李开复做了一个重大的决定,也是决定他未来道路的一个决定:放弃此前一年多再全美前三名得哥伦比亚大学法律系已经修得的学分,转入哥伦比亚大学的计算机系进行重修。当时李开复告诉自己:人生只有一次,我不应该浪费在没有任何快乐,没有任何成就感的领域。李开复再三权衡后所做出的决定让他为自己铺就了一条阳光大道。

在当时看来,计算机专业是一个前途未卜的行业。然而选择计算机专业实际上是李开复非常重要的一个决定,这个决定是出于他对自己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他知道了自己更适合什么,后来李开复说:如果不是那天的决定,今天的他就不会拥有在计算机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而他很可能最终只是在美国某个小镇做一个既不成功又不快乐的律师。

在做某些决定时,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要先认识自己,然后再三权衡后再为自己设计未来的发展道路,一个人只有真正审时度势,有了一定觉悟,他一辈子追求成功的道路才能更平坦更清晰。所以在我们行事之前,一定要结合现实情况和环境影响,同样也需要认清自身状态,从而权衡自己该如何去做,这样才能做到有理有据,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