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艺术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毛笔书法学习与欣赏
2593900000009

第9章 书法组成(6)

中堂。在整张宣纸上作书或绘画,写好绘就后装裱成轴子,张挂在客堂中间,左右往往辅以对联,故称中堂。中堂常见的有四尺、五尺、六尺等;也有小于四尺的三尺小中堂;超出六尺的,如八尺、丈二、丈六等则称大堂。如把中堂裱成镜片,装在红木镜框内,则叫“挂屏”。中堂的宽度为长度之半,呈长方形状。中堂的形制源来于古代的高碑大碣,气度恢宏,形式庄重,有崇高美。

条幅。条幅为整张宣纸的对开,狭长条,故又有“单条”、“长条”之称。条幅有三尺、四尺、五尺、六尺等不等。装裱成轴的条幅,统称为“立轴”。条幅的形制狭长,由上而下,有一种纵势美。

横披。横披又称横幅,其尺寸基本与条幅相同,只是一横一竖罢了。但大多数横披不是狭长条,而是长方形。如果把横披书刻后张挂在门前檐下,当作匾额用的,则又叫“横额”。横额多为斋馆名,字大而少;横披多为诗文,字小而多。故一般横额较宽,横披较狭,略有不同。

屏条。以整张宣纸直里对开的叫单条,凡四个、六个、八个单条合为一堂的,成为屏风式整体的称为“屏条”。较小的屏条,又叫“琴条”;较矮的屏条,又叫“炕屏”。四屏条的字体可以是一种字体,也可以是楷草隶篆四种字体;可以出于一人之手,也可以出于四人之手,只要格式一致就行。如果绘画的话,四屏条可画梅兰竹菊四种植物,也可画春夏秋冬四季景色。

册页。册页大小不等,如以四尺宣纸而论,有八开、十二开、十六开等,小的也有二十四开的。可以八幅成一册,也可以十幅、十六幅成一册。册页原是古代蝴蝶装书籍的一张册页,故名。横向册页称“横册”,竖向册页称“竖册”。册页的长与宽之比,颇符合西方的“黄金律”,形式很美。

斗方。斗方为一尺左右见方的小品,形似手帕,实为一种册页的衍变,故也有人称为“方册”。方册形制小巧玲珑,优雅娟美,尤宜于女性题诗。

楹联。一般称对联,由两条同样大小的单条相对组成。左右地位对称,词意对仗,常分挂在中堂画的两旁,右边为上联,左边为下联。分贴在大门上的叫“门联”,新春贴的叫“春联”,祝寿用的叫“寿联”,贺婚用的叫“婚联”,哀悼用的叫“挽联”。用木板复制成的对联叫“硬对”;做成瓦形相对挂在厅堂两柱上的对联叫“楹联”,也叫抱柱对。

手卷。是一种不高但很长的横长幅,故又称“长卷”。由于过于横长,不便张挂,只能用手展卷欣赏,故称“手卷”。一般手卷外面有“签”,卷内前有“引首”,后有“跋”。

扇面。扇面的形制有两种,一为折扇(便扇)式,一为纨扇(团扇)式。折扇式成辐射状,上大下小;纨扇式如满月形,圆圆的,也有圆中带方。由于扇面的形制是弧形的,由宛转的曲线组成,因此,形式要比上述几种直线方形优美动人。

5.章法的贯气

书法艺术虽是静止的造型艺术,但如同音乐和舞蹈,是在一定的时间内,按照一定的序列和程式,通过一定的手段,一口气完成的。因此,气脉是否贯通是关系到书艺作品是否具有飞扬的神采、生动的气韵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此,书艺特别强调贯气。不论行草,还是篆隶,在章法上最忌上下不通气、前后不连贯。上下不通气,便成了单独的死字;前后不连贯,便成了呆板的死行。死字死行,无气韵、无神采,也就失去了艺术的魅力。

朱和羹《临池心解》说:“作书贵一气贯注。凡作一字,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打叠一片,方为尽善尽美。即此推之,数字、数行、数十行,总在精神团结,神不外散。”这段话告诉我们:作书要贯气。一字及数字,一行至数行,都要“上下有承接,左右有呼应”,方才尽善尽美。贯气的好处是“精神团结,神不外散”。

姚孟起《字学忆参》也说:“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明此则笔笔呼应,字字接贯,前后左右,一气相生。”一气相生的贯气来自于用笔,那么怎样用笔才能贯气呢?“欲知后笔起,意在前笔止。”问题在于前后笔的收笔和落笔,前后笔交代清楚了,收笔才能引起下面的落笔,落笔才能承接上面的收笔,那么就会“笔笔呼应,字字接贯”,于是“前后左右,一气相生”了。

戈守智《汉溪书法通解》则说:“以上管下者为‘管’,以前领后者为‘领’,盖由一笔而至全字,由一字以至通篇也。故曰一字有一字之起止,朝揖顾盼;一行有一行之首尾,承上接下。”由“一笔而至全字、由一字以至通篇”,都有起有结,相管相领,章法自然就贯气了。要得筋脉相连,首尾相应,关键在于上下笔。上下笔承接了,就会笔笔意不断、字字意相连、行行意照应。

楷、隶、篆这三种字体,端正整饬,主要靠用笔的笔意来贯气的。由于用笔讲究“藏头护尾”,因此贯气的形式比较含蓄,不像行草书那样外露。行草书用笔显豁,意态飞动,气脉特别贯通,形式更有意味。

6.章法的格式

书法的章法有一定的格式。这些格式的形成和产生,既是实用的需要,又是审美的结果。

章法的具体格式大致有两种,一为直式,一为横式。直式是传统的写法,自上而下取纵势;横式是现代的写法,自左而右取横势。由于各自取势不同,其章法的表现形式也不一样。

直式章法有四种表现形式:一是横竖成行;二是有行无列;三是无行无列;四是竖单行。

横竖成行的表现形式,就是竖有行横成列。这种形式是古代的碑文和公文的写法,整齐、清楚、大方、规则,看上去如同装饰性很强的图案画。

有行无列的表现形式,就是竖有行横无列。这种形式是古代书简和诗文的写法,行间分明、意态活泼、气韵生动。这种形式整齐而有变化,最适于随意性强的行草书,如孙过庭的草书《书谱》等即是。当然其他字体也可以采用这种有行无列的表现形式,如钟繇的楷书《墓田丙舍帖》等即是。

无行无列的表现形式,就是不论竖还是横,都不成行列。只见上下左右打成一片,错错落落,浑然天成。这种形式饶有趣味,构图类似绘画,艺术性很强,但实用价值不大,纯粹是一种观赏性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说起来是无行无列,但事实上还是有行的,只是行中的字有意越出行外,跨到其他行里去了。如果真的无行无列,那怎么写,又怎么读?如果不能方便书写,又不能方便认读的话,那不是书法。

竖单行的表现形式,就是单独的只有竖的一行。这种形式字数少则二三字,多则五七言;书写的文字内容不外乎格言警句座右铭,字大而醒目;字体可篆可隶可楷,也可行草书。如写行草书,最好不要大小划一、毕恭毕敬,刻板僵硬如算子。要根据字形结构的特点,适当地进行艺术加工,使之大小错落、顺理成章,整幅作品要有一种活泼之趣、生动之态、亲切之味。

比较起来看,有行有列,整齐而无变化,缺乏生动之致;有行无列,整齐而有变化,富于自然之趣。篆隶楷诸书,结体严谨、平稳、安静,宜于有行有列;行草书笔致跳跃,笔势流动,笔意灵活,宜于有行无列。有行有列之形式,横竖的中心要对正,字形的重心不能偏左偏右、偏高偏低;偏了,上下左右就不整齐,也就失去了横竖成行应有的图案美。

有行无列之形式,行距一定要分明,行气务必要贯通。用行草书写时,还要注意到字形的大小穿插,体势的俯仰姿态,字距的疏密变化,使通篇生动活泼;同时,又能与结体的特点相结合,从而体现出有行无列这种整齐而有变化的艺术形式的特色。

无行无列,尽管上下左右打成一片,但要一气呵成,先后有序,妙在有牝牡相得之致。“落落乎若众星之列河汉”,意随笔到,自然而然。它不仅具有外在美的吸引力,而且具有内在美的感染力,书外之情、法外之妙、体外之美、字外之奇,通过无行无列之形式,神奇地洋溢在纸面的笔墨上,令人流连忘返,其乐无穷。

竖单行之形式,如果是带有静态的篆隶楷诸书,安排尽量规矩匀称,形式力求整齐清楚;如果是富于动态的行草书,不妨根据字形的大小长短的自然体态,随着构图的虚实疏密的实际需要来进行布白。这样,内容与形式就容易收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横式章法的表现形式有三种:横竖成行、有列无行和横单行。

横竖成行的表现形式同直式相仿,只是从左向右横写罢了。因为工整清楚,尤宜于楷隶书,实用价值大。

有列无行的表现形式与直式不同的是:横式是横有列竖无行,而直式是竖有行横无列。有列无行的形式既美观又实用,最适于行草书。

横单行的表现形式又分为由右而左和从左到右两种。前者是传统的写法,后者为现代的写法。如为名胜古迹题额,则以前者传统的写法为好,因为这样才协调。

7.章法的句式

积字成行,积行成篇。整幅书法作品是否神采飞扬、气韵生动,又同是否有行气有关。没有行气的作品是机械的作品,没有生命力,如死水一潭,自然不能称其为艺术品。

所谓行气,就是挥毫时,从头至尾,一气呵成;点画之间,笔笔承应,环环相扣,作品中间贯穿着一根无形而有生气的韵律线。这线如同一根金丝把整幅作品的文字珍珠串连起来,显得那样的神采飞扬,那样的气韵生动。书法作品的行气主要是通过笔墨的各种各样的句式来表现的。具体的句式大致有:填格式、贯珠式、游蛇式、竹节式、疏影式等五种。

(1)填格式。填格式就是把一个个文字填写在横竖成行的九宫格里。这种句式虽然整齐清楚,但毕竟刻板划一,实用性大,艺术性差,适合书写内容比较庄严的那类文字。填格式往往用砂画成横竖成行的界格线,也有折成格痕而不画格的。填格式比较适宜于工稳严谨的篆隶楷诸书,而不大适宜于流行飞动的行草书。由于篆书雍容修长取纵势,因此书写时上下字距较小,左右行距略大,应画或折成竖长格。由于隶书方折短扁取横势,因此书写时上下字距大,左右行距小,应画成或折成方格或长格。由于楷书端正方整,因此书写时字距和行距可以一样大小,也可以字距小而行距大。如画或折成界格的,上下字距和左右行距应相等成正方形;如不画或折成界格的,为了行句的清楚整齐,一般应上下字距小,而左右行距大。

虽然填格式的句子,上下字之间点画不相连接,但上下笔之间笔意要映带照应,只是用笔比较含蓄稳重,笔意没有行草书那么外露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