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字伯符,是乌程侯、长沙太守孙坚之长子。其父孙坚,勇略过人,人称江东猛虎。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孙坚就是一路,且为前部先锋。
当时,孙坚首战告捷,派人往袁术处催粮。谁知那袁术向来嫉贤妒能,害怕孙坚夺了头功,便不发粮草。坚军无粮,军心不稳。敌方探听清虚实后,夜间劫寨,杀得坚军四处乱窜,大败而逃,坚手下大将祖茂也被华雄所杀。
孙坚大怒,遂引程普、黄盖来袁术寨中质问袁术。孙坚曰:“董桌与我,本无仇隙。今我奋不顾身,亲冒矢石,来决死战者,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家门之私;而将军却听信谗言,不发粮草,致使我军大败,将军何安?”袁术惶恐,无言以对,遂命将进谗之人斩首,以谢孙坚。
后来董卓焚烧宫廷,挟天子迁都长安,以避十八路诸侯之势。孙坚率本部人马进驻洛阳,灭掉大火。随后,军士在井中打捞起一妇人尸体,发现了传国玉玺,孙坚大喜。程普曰:“今主公得此宝,必有登九五之份。此处不可久留,宜速回江东,别图大事。”坚曰:“汝言正合我意。明日便当托病辞归。”商议已定,密谕军士勿得泄露。
谁想军中有一小卒,乃袁绍同乡,欲借此为进身之计;遂连夜偷出营寨,来报袁绍。绍赏了来人,暗留军中。次日,孙坚果然来辞袁绍曰:“坚偶得小病,欲归长沙疗养,特来别公。”绍笑曰:“吾知汝犯何病,乃因传国玉玺耳。”坚失色曰:“此言何来?”绍曰:“今兴兵讨贼,为国除害。玉玺乃朝廷之宝,公既获得,当对众留于盟主处,候除了董卓,复归朝廷。今匿之而去,意欲何为?”坚曰:“玉玺怎能在吾处?”绍曰:“建章殿井中之物何在?”坚曰:“吾本无之,何强相逼?”绍曰:“作速取出,免自生祸。”坚指天为誓曰:“吾若果得此宝,私自藏匿,异日不得善终,死于刀箭之下。”
众诸侯曰:“文台如此说誓,想必无之。”绍唤军士出曰:“打捞之时,此人可在当面?”坚大怒,拔所佩之剑,要斩那军士。绍亦拔剑曰:“汝斩军士,乃欺我也。”众诸侯急忙上前解劝。
坚随即回营,拔寨离洛阳而去。绍大怒,遂写书一封,差心腹人即刻往荆州,交于荆州刺史刘表,叫其于路截杀孙坚,夺回传国玉玺。
刘表出兵截杀孙坚。孙坚只有几千兵马,那敌得住刘表两万生力军,被杀得折兵大半,夺路而逃。自此孙坚与刘表结怨。
孙坚败回江东,越想越气愤,遂操练人马,准备伺机报仇。半年后,孙坚兴兵报仇,首战告捷,大获全胜。然而孙坚却性如烈火,勇而无备,孤身深入险地,中了埋伏,被乱箭射死,寿只三十七岁。此时孙坚之长子孙策年仅十七岁。
一出身名门寄人篱下
孙坚死时,孙策年仅十七岁,但因自幼受父亲的影响,喜欢使枪弄棒,整日操练武艺、研习兵法,所以此时尽管孙策只有十七岁,但已是勇力过人,对兵法也深知奇妙。只因父亲刚刚去世,自己手下兵微将寡,难有作为,不得不暂且屈身投靠袁术帐下。
袁术很喜欢孙策,孙策投靠他后,他让孙策两次领兵出征,皆获大胜。虽然袁术多次在众将面前夸奖孙策英勇,然而,袁术毕竟是一个嫉贤妒能、出尔反尔的小人,他只是口头上表扬孙策,并没有从实质上奖赏孙策。
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华雄连杀众诸侯几员大将。帐中诸侯一时无计可施。可当关羽请令出战时,袁术却以关羽仅为一马弓手为理由,而不让关云长去战华雄。由此便可以看出此人的水平。
那袁术无德无才,只是仗着自己出身名门,有一个良好的家庭背景,而占据州郡,其实是一个嫉贤妒能、愚蠢透顶的混蛋。也就是说,孙策尽管两次为他卖命而大获全胜,但并没有得到他应得的赏赐。
而且,术手下大将们还仗着他们是袁术的老部下,经常奚落年少的孙策。孙策在袁术手下活得很不开心。再说,他也看出,袁术整天只知道与手下饮酒作乐、消磨时光,根本不是成大事的人。在这样的人手下干一辈子能有多大出息呢?
一天,袁术又招众将一起饮酒。酒席宴上,术手下一员大将对孙策很不礼貌,虽是一边开玩笑一边讲话,但说的话很难听,处处流露出对孙策的蔑视。策大怒,拔剑欲杀此人,众将劝住孙策。策愤然离席而去。
憋着一肚子气的孙策,回到营寨。心中十分郁闷,简直烦躁不安。他想起父亲当年是多么英勇,而自己如今却沦落至此,寄人篱下,受制于人,禁不住凄然泪下。忽一人自外而入,曰:“伯符何故如此伤感?尊父在日,多曾用我。君今有不决之事,何不问我,而独自伤神耶!”策视之,乃是父亲的老部下,从事官朱治,朱君理。
策收泪让其坐下,曰:“策所伤感者,恨不能继先父之志耳。”治曰:“袁术乃冢中枯骨,久困于此,必将自误。君何不告袁公路,借兵往江东,假名救汝母舅吴景,实图大业,而乃久困于此等人之下乎?”
正商议间,一人大笑而入曰:“公等所谋,吾已知之。在下不才,愿与公等一起共谋大事。”视其人,乃袁术谋士吕范,吕子衡。策大喜,亲扶其落座,曰:“子衡愿助,乃天助我也。”原来孙策素知吕范之贤。只因此人心直口快,为人耿直,而袁术向来只喜欢阿谀、谄媚、溜须拍马之人,所以此人在袁术处颇感憋屈,故常思另投明主。
吕范曰:“袁术绝非成事立业之人,久后必败,吾欲离此久矣,只是未得其便。适才在外听到公等所谋,正合心意。若蒙不弃,愿效犬马。”三人遂商议到深夜方散。
孙策一夜未能合眼,他辗转反侧回想白日他三人的商议:吕范曰:“袁术小肚鸡肠,恐不肯借兵与将军。”当他提出想用先父留下的传国玉玺为质借兵时,二人皆说:术欲得此久矣,若用此为质,术必肯借兵。不过他们又说:传国玉玺可是用尊父性命换来的,愿将军熟思之。
孙策翻来覆去,难以入睡。经过长时间的分析和权衡利弊,孙策毅然决定用这个袁术垂涎已久,且夺去他父亲生命的虚幻之物——传国玉玺,来换取兵马,增强自己的实力,开创自己的事业,完成先父的遗愿。
尽管手下许多人包括父亲以前的老部下,都认为不妥,然孙策认为方今乱世,胸无大志,不思进取者,必受制于人。且袁术好务虚名,胸无大志,周围尽是一些奴颜婢膝,阿谀奉承之徒。跟着袁术这样的人,必然误了自己的前程。
孙策的大志就是兵马、地盘和实力。没有兵马,没有地盘,没有实力,传国玉玺一点用都没有,还可能会招致杀身之祸,他父亲就是前车之签。
因为在当时的乱世,想做皇帝的人大有人在,而传国玉玺被许多人认为是当皇帝的资本,他们天真地认为,传国玉玺代表天意,谁拥有它,就意味着天命所归,上天就会让谁做皇帝。所以,有一定实力的诸侯都惦记着它。然而孙策认为,只有实力和地盘,才是争夺天下最可靠的资本。
众人终于被孙策说服。程普、黄盖等老将军认为,少将军能有如此心胸和大志,将来必成大器。于是全力支持少将军以传国玉玺为质,借来兵马,回江东共图大事。
二玉玺为质借兵立业
于是,孙策来见袁术,哭拜曰:“父仇不能报,今母舅吴景又为扬州刺史刘繇所逼;策老母家小皆在曲阿,必将被害。策敢借明公雄兵数千,渡江救难省亲。恐明公不信,有亡父遗下传国玉玺为质。”术先听策要借兵马,本不高兴,后又听到用传国玉玺为质,遂转怒为喜,曰:“拿来我看。”策从怀中取出,术见之大喜,便要来拿。策急收回,曰:“明公,借兵马之事如何?”术曰:“啊!可以。只要你愿意以传国玉玺为质。”袁术自觉失言,急改口曰:“吾并非要你玉玺,今且权留在此。我借兵三千,马五百匹,粮草一千担与你。平定之后,可速回来。汝职位卑微,难掌大权。我表你为折冲校尉,克日领兵便行。”
策拜谢,遂引军马,带领朱治、吕范、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择日起兵。
策率领人马,一路前行。正行走间,见一军到,当先一人,气宇轩昂,仪表不俗,见了孙策,下马便拜。策视其人,乃是周瑜,周公瑾。策大喜,二人相拥而坐,共叙离别之情。原来二人自幼相识,结为兄弟,孙策长周瑜两月,瑜以兄事策。
策素知公瑾:才智过人,谋略非凡。虽然正当年少,却深谙用兵之道。今初到江东,便遇周郎,遂大喜曰:“吾正欲图大事,便遇贤弟,岂非天意乎?”瑜曰:“兄欲图大事,弟愿效犬马之劳。”策执其手曰:“吾得公瑾,大事谐矣。”
周瑜问孙策何以到此。策遂将用传国玉玺为质向袁术借兵之事,告知周瑜。瑜听后,皱眉曰:“唉呀,伯符兄,只怕此事不妥。要是以后袁术不还玉玺,奈何?”策笑曰:“不会吧,要是不是他不还我玉玺,而是我不还他兵马呢?”瑜眼前一亮,已知孙策的志向不是仅仅守着一个毫无意义的玉玺,而是拥有更多的兵马、更强的实力和更大的地盘。遂深深敬服孙策之胆略和志向。
孙策遂与周瑜商议攻打刘繇,周瑜先推荐江东“二张”,即张昭,张子布;张纮,张子纲,辅佐孙策。孙策厚待二人。后又有落草之人蒋钦,蒋公奕、周泰,周幼平二将闻听孙策招贤纳士,前来投靠。策大喜,皆重用之。
周瑜对孙策曰:“刘繇无谋之辈,兄今日上阵,只需防他手下有员猛将,武艺十分了得,复姓太史,单名一个慈,字子义。”孙策曰:“武艺比我如何?”瑜曰:“不相上下。”策曰:“吾当生擒此人。”瑜曰:“兄长切勿轻敌。”
大战中,策与慈二人果相遇,大战一百回合,不分胜负。策方信周瑜之言,暗想我几年来大小战阵参与了何止数十次,从未遇到过如此敌手,真虎将也;遂想收降慈以为己用。于是,便找周瑜商议。
瑜曰:“吾已料到兄必有此意。只需如此这般,管叫他前来降服。”策大喜。遂按计而行,果然生擒了太史慈。策喝退军士,亲解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曰:“我知子义真英雄也,刘繇无知,不能用为大将,故有此败。我愿与子义这样的英雄共举大事。”慈见策意甚诚,遂请降。
策执慈手大笑曰:“当日你我二人神亭岭大战,若公获我,还肯相害否?”慈笑曰:“未可知也。”策大笑,设宴款待。慈曰:“刘繇新破,士卒离心。某欲自往收拾余众,以助明公。不知能相信否?”
策起谢曰:“此诚策所愿也。今与公约:明日正午,望公来还。”慈应诺而去。诸将曰:“太史慈此去必不来矣。”策曰:“子义乃信义之士,必不背我。”众皆未信。次日上午,众人不见太史慈来,遂议论纷纷,有的说慈肯定不会来了,有的说也许会来。
策出帐对众人曰:“欲图大事,必须招揽天下英雄,才能成功。我孙策今日对天盟誓: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又曰:“吾观子义绝非无信义之人,正午必到。请诸君稍待。”众人遂不再议论。
恰到正午,太史慈引领一千余众飞奔而来,临到寨前时高喊曰:“吾来迟否?”策大喜曰:“子义果真守信。吾若能多得一些像子义这样的信义英雄,何愁霸业不成!”众将皆深服策之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