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瑁与张允同至樊城,拜见曹操。二人辞色甚是谄佞,一幅奴才相。操心中实实瞧不起二人。操问:“荆州军马钱粮,今有多少?”瑁曰:“马军五万,步军十五万,水军八万,共二十八万。钱粮大半在江陵;其余各处亦足供给一年。”操曰:“战船多少?原是何人掌管?”瑁曰:“大小战船共七千余只,原是我二人掌管。”
操闻言心中暗喜,却更瞧不起蔡、张二人。他想,既然有这么多的兵马,这么充足的粮草,两个窝囊废为何不战而降呢?这就叫英雄惜英雄,像曹操这样的英雄,是绝对瞧不起蔡、张这样的奴才的。
然而,曹操还是加封蔡瑁为镇南侯、水军大都督;封张允为助顺侯、水军副都督。二人大喜拜谢。操又曰:“刘景升既死,其子降顺,吾当表奏天子,使永为荆州之主。”二人大喜而退。荀攸曰:“蔡瑁、张允乃谄佞之徒,丞相何以遂加如此显爵,更叫都督水军乎?”操笑曰:“吾岂不识人!只因吾所领北地之众,不习水战,故且权用此二人。事成之后,别有理会。”
看来曹操早就想杀这两个软骨头,只不过北方之人不习水战,故权且用之。小说《三国演义》写曹操中周瑜离间之计,杀了蔡瑁、张允这一段很精彩,可惜虚构成分太多。因为曹操本来就疑忌二人,就看不起他们,就想杀他们,所以才会上当,并非周瑜的计谋有多么高明。假若让周瑜离间曹操与张辽、许褚的关系,曹操会上当吗?当然,我们这样讲绝无贬低周瑜之意。
曹操接管好荆州,料理完大事,杀死刘琮母子。亲率精兵数万,便来追杀刘备。不一日便追上了刘备的逃难军民。
于是一场混战,由天黑直杀至第二天天亮,杀得刘备的部队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刘备身边只有张飞及百余骑跟随,一个个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只得找一地方暂且歇息。
这一仗刘备又是败得一塌糊涂,不仅糜夫人跳井身亡,公子刘禅也险些性命不保。刘备败到夏口,公子刘琦接着。曹操怕误中诸葛亮之计,也不追赶,只是收拾军马,稳坐荆州,安定人心,休养生息,料刘备此败后一时难有所作为。曹遂与众商议灭孙权之策,他先写了封信给孙权。其信略曰:
孤近承帝命,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荆襄之民,望风归顺。今统雄兵百万,上将千员,欲与将军会猎于江夏,共伐刘备,同分土地,永结盟好。幸勿观望,速赐回音。
面对曹操的来信,孙权帐下众文武意见不一。文官主张投降,武将主张一战,连日来争论不休。孙权一时也拿不定主意,遂派鲁肃过江探听虚实。刘备为了联合孙权,共抗曹操,遂派诸葛亮与鲁肃一起赴江东谈判,共同商议破曹之策。
这次,曹操的运气不像取荆州时那么好,他遇上的对手一个是具有杰出军事指挥才能的周瑜,一个是才智超凡、有神鬼莫测之机的诸葛亮,还有一个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竭力主张孙、刘联合的鲁肃。这三人联手,简直就是最佳搭档。加之北方之人不习水战,曹操以前从未指挥过水上战争,还有才名远播的庞统为破曹操又献连环计,忠勇可嘉的黄盖献苦肉计。所有这些,使得曹操赤壁之战简直就是在劫难逃。
果然,赤壁一战,将曹操几千只战船烧了个精光,八十三万人马,损失殆尽。只有为数不多的残兵败将,护卫着曹操,往北溃逃。曹操尽管遭此大败,一路上还是三声大笑,不住地嘲笑周瑜、诸葛亮不会用兵。尽管三声笑出了赵云、张飞、关羽三员大将,这不正说明了曹操与诸葛亮英雄所见略同吗?另外,曹操遭受这样的大败,还能三声大笑以嘲笑自己的对手,也说明了他有一种超乎常人的斗志和遇败不馁的精神。
赤壁之战遏制了曹操向南推进的步伐。从此,三分天下的局面已经形成。刘备趁曹操赤壁兵败,元气大伤之机,在得到荆州后,遂向西夺得西川。
赤壁兵败后,曹操一面休养生息,一面又平定了西凉的马腾、韩遂,接着又收降了汉中的张鲁,还与孙权交过手,但始终未能踏上江南半步。
建安二十三年秋七月,刘备出兵攻打汉中。曹操不得不亲率大军前往迎敌。此时操已是六十四岁高龄,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出征。不料此次出征大大不利,夏侯渊被黄忠所杀,曹操自己也被魏延射中人中,折了两颗门牙,汉中也被刘备占领。曹操只得班师回许都。
后来东吴袭取了荆州,杀了关羽。刘备欲领兵为二弟报仇,吓得孙权上书听命于曹操,劝曹操即皇帝位,以承大统,手下亦劝操顺天应人,早正大位。
然而,曹操虽年事已高,却并不糊涂,骂孙权曰:“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吾事汉多年,虽有功德于民,然位已至王,名爵已到极点,何敢更有他望?苟天命在孤,孤为周文王矣。”其实曹操早在大宴铜雀台时,就说得很清楚,他虽然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荡平天下。但没有当皇帝的意思,也不会交出兵权,他不会干慕虚名而处实祸的事情。
建安二十五年春,曹操病势日渐加重,群臣奏请设坛祈祷。操从不迷信虚幻之事,遂不准设坛。乃托大事于曹洪、陈群、贾诩、司马懿等人。
接着又将所有的侍妾,即小老婆,叫到身边,每人分发一定的金钱,并嘱之曰:“吾死之后,汝等须勤习女工,多造丝履,卖后得钱自给。”这里可以看出曹操不仅是足智多谋的英雄,而且还很有人情味。
试问从古至今,有几个王者临死之前关心过自己年老色衰的小老婆们今后的生活。曹操知道,给这些人再多的钱也有花完的一天,只有让她们勤劳自立才是万全之策。所以向来崇尚自立的曹操,只给她们每个人有限的钱,其余让她们通过劳动获得。曹操难道给不起这些人足够多的钱,以使其安度晚年吗?非也!曹操对生活的态度,决定了他不会让这些人坐下来吃现成。
建安二十五年春正月,一代英雄,带着未能一统华夏的遗憾,离开了这个世界。然而他的智慧却永留人间。
征战一生的曹操,虽未最终一统华夏,但这并非由于智慧不足,也不是他不重视人才。其实在这两点上,他都比汉高祖刘邦强得多。然而刘邦却一统华夏,曹操却只能抱憾终生。为什么呢?这就是社会发展规律,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在很大程度上,我们可以这样说,是项羽的刚愎自用、妇人之仁、匹夫之勇,成就了刘邦一统华夏。同理,是袁绍的愚蠢无能、优柔寡断、不听良言,成就了曹操平定北方。而周瑜的善于用兵,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加之刘备、孙权皆有帝王之志,使得曹操的一统华夏之志难以实现。
所以战场上对手实力强大,有时并不十分可怕(当然实力永远是十分重要的),而对手足智多谋,才是最可怕的。这正说明兵不在多,而在于精;将不在勇,而在于谋。假若当年的项羽、袁绍,像刘备、孙权一样,求贤若渴,知人善任,善纳忠言,刘邦能一统华夏,曹操能平定北方吗?
曹操对我们今人的启示
1.不安于现状,有成就一番大事业的志向,是一个人最终成就大业的关键。董卓弄权之时,曹操已是典军校尉,在朝中做官,薪水已经不低。一般人就会这样混下去,甚至还会巴结讨好董卓,以求进身之机。而曹操不是这样的人,他不愿意混日子;看到董卓欺主弄权,朝廷腐败,天下大乱,他认为这正是自己大干一番的好时机。因而,他屈身事卓的目的是为了伺机杀死老贼,为天下伸张正义,而不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
刘备、李斯、苏秦、管子、陈平、韩信、刘邦等人当初起事,都是因为家穷,为生活所迫,不得已而为之。从这一点上看,曹操比这些人又高了一个境界。因为曹操当初未起事时已官至典军校尉,已经衣食无忧,他不起事,照样可以活得很滋润;而刘备等人起事前,连饭都吃不饱,他们不起事,就永无出头之日,就会永远穷困下去,甚至有可能饿死街头。因而,这些人起事完全是被逼出来的,而曹操则是主动地做自己想做的事。
2.任人惟才,赏罚分明。人世间像曹操这种自己有才有智,又如此爱才、惜才、知人善任的人,实在罕有。这类人,想不成就大事业都难。
曹操选才,从不考虑家庭背景,也不管你过去干过什么,也就是说,你过去的档案一概不看,只要你有才且忠于我,我就重用你。正因为曹操采用这样的人才政策,所以他身边的人才来自各个阶层。相当一部分都是原来跟随别人,后来弃暗投明跟随曹操的,而这些人恰恰成了曹操集团里最重要的力量,如:典韦、许褚等原是落草之人;郭嘉、荀彧、贾诩、张辽、张郃、徐晃等,皆是从敌营投靠过来的。
3.从不感情用事,始终以大局为重。曹操曾三次暂时放弃报父仇,来处理更加急迫的问题。这是一个干大事的人必须具备的素质。后来当自己的对手、仇人刘备走投无路,投靠他时,他本可轻而易举将其杀死。但他为了自己的霸业,“方今征用英雄之时,不可杀一人而失天下之心。”又一次放过了刘备。
曹操本身足智多谋,又善听谋士之谏,自个也有主见,能以大局为重,从不感情用事;而袁绍本身无谋,且不听谋士之谏,优柔寡断,不能以大局为重,总爱感情用事。这是二人最大的区别,也是二人成败的主要原因。
4.官渡之战时,曹操为了自己的霸业,卑躬屈膝、低声下气、忍气吞声,忍受着许攸这么一个不懂礼数的人,尽管不停地遭到他的奚落,还是一次又一次向其求教破袁之策,这是多么高的一种境界啊。这就叫大丈夫能屈能伸。
5.曹操之所以足智多谋,与其平时爱学习、爱看书有关。曹操即使行军打仗,也带着书,闲暇时,总是手不释卷。而且曹操的学习,不像有些书呆子,只是死记硬背。曹操主要是结合自己的用兵实践学习,学以致用。因而效果极佳。
6.曹操在文学上的成就也非同凡响,当时与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植被并称为“三曹”。今天,“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何以解忧,惟有杜康。”“周公吐脯,天下归心。”等脍炙人口的诗句,已成为中学语文课的必修内容。扳指头算一算,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称王称霸的人在诗文方面的成就能敌得过曹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