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慧之光: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五位传奇人物
2593300000032

第32章 足智多谋唯才是举——曹操(1)

曹操,字孟德,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千百年来一直被人们争论不休,褒贬不一。有的说他是英雄,有的说他是奸贼。然而,不管说他是英雄还是奸贼的人都有一个共识:曹操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

曹操作为一个创业者——创业型的人才,他的智慧值得每一个想要创业的人学习。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一个有志气、有理想、想成就一番大事业的人,只要把曹操的智慧学到三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那他离成功的那一天也就不远了。

善扑时者,事成;善用人者,业兴。这两条曹操都抓住了,怎能事不成,业不兴呢?与刘备不同,曹为示强智慧;他性格豪放、豪爽、乐观开朗、谈笑风生。从他说的话、作的诗可以看出,他始终以一个强者的面貌、姿态出现,但又能屈能伸。他不畏权贵,蔑视天下群雄的十足霸气,及以天下为重的王者风范,都显示出他的杰出、超凡、与众不同。

一行刺董卓事败兴兵

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先有十常侍乱政,后有董卓弄权,致使天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话说董卓从西凉带兵进京后,为树立自己的威信,强行废立皇帝,令朝野上下人心惶惶。董卓废立皇帝成功后,更加肆无忌惮,唯我独尊。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于是秽乱宫廷,奸淫宫女,夜宿龙床。百官有敢异议者,皆杀之。

一日,司徒大人王允密告朝中众老臣曰:“今日是老夫生辰,请诸公晚间到寒舍小酌。”众官皆曰:“必来贺寿。”当晚王允设宴后堂,公卿皆至。酒行数巡,王允忽然掩面大哭。众官惊问何故?司徒曰:“今日并非老夫生日,因欲与众官一叙,恐董卓见疑,故托言耳。董卓欺主弄权,社稷旦夕难保,想高皇诛秦灭楚,才有天下,谁想传至今日,眼看将丧于董卓之手,此吾所以哭也。”于是众官皆哭,大家一边咒骂董卓,一边大放悲声。一时间,司徒大人王允的后堂竟成了哭的海洋。

忽一人抚掌哈哈大笑曰:“满朝公卿,夜哭到明,明哭到夜,难道能哭死董卓吗?”允视之,乃骁骑校尉曹操也。允大怒,曰:“汝祖宗亦食禄汉朝,今不思报国而反笑耶?”操曰:“吾非笑别事,笑众位竟无一计诛杀老贼。操虽不才,愿即断董卓头,悬之都门,以谢天下。”允避席问曰:“孟德有何高见?”操曰:“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今董卓已很信任曹操,操因此有机会接近老贼。闻司徒有七宝刀一口,愿借与操入相府刺杀董贼,虽死不恨!”允曰:“孟德果有是心,天下幸甚。”遂亲自斟酒奉操。曹一饮而尽,带宝刀离去。

这里可以看出曹操的与众不同,也就是说,他不仅恨董卓的欺主弄权,而且已采取了行动,即“近日操屈身以事卓者,实欲乘间图之耳。”这说明他是个务实的实干家。他完全有资格嘲笑那些朝廷上下的迂腐之辈,这些人面对董卓的飞扬跋扈无计可施,却在那儿像娘儿们一样大哭不已。

曹操从来不避权贵,二十岁那年举孝廉,任洛阳北部尉。初到任,即定了几条门禁规则,有犯禁者,皆以五色大棒棒击。中常侍蹇硕之叔,仗着其侄权倾一时,不顾门禁,提刀夜行,被拿住后,曹操当众将其棒击五十大棒。于是,再无人敢犯门禁。曹操从此威名远震。

次日曹操佩着宝刀来相府,伺机刺杀。谁知吕布在场,使操迟迟不得下手。后来吕布出去,操又恐自己力不及董卓。因卓身高九尺,操身高仅七尺,况相府周围耳目众多,操害怕万一失手,反搭上自己一条性命。于是佯装献刀,乘机离去。连夜逃离京城。董卓、吕布果然怀疑曹操意欲行刺,后发现曹操逃离京城。大怒,遂令遍行文书,画影图形,捉拿曹操:擒献者,赏千金,封万户侯;窝藏者同罪。

曹操费尽周折,逃离虎口,回到家乡,告知父亲:自己欲散家资,招募义兵,成就一番大事业。曹父大力支持儿子的义举,并推荐本地富翁卫弘资助曹操。曹操得到家父和卫弘经济上的资助,数日里就招募了近万义兵。曹大喜,于是发矫诏,到各地诸侯,约定时日,共讨董卓。

天下闻风响应,十八路诸侯纷纷向洛阳进发。于是,拥立袁绍为盟主,众诸侯歃血为盟。袁绍曰:“绍虽不才,既承公等推为盟主,有功必赏,有罪必罚。”众皆曰:“惟命是听。”于是众军向洛阳进发。

初次交战,前部先锋孙坚出师不利,竟败于华雄之手。后华雄又在关前挑战,盟军连派几员大将皆被华雄斩首,众诸侯大惊。袁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曰:“小将愿往斩华雄首级,献于帐下!”谁料当袁术知道请战之人关羽仅为一马弓手时,竟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左右与我乱棒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叫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马,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马弓手!”云长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曹操曰:“壮哉!云长饮此热酒,以壮胆气。”云长曰:“酒且放下,某去去便来。”关羽奋然上马,随着外边一阵震天动地的鼓声和喊杀声,关云长已将华雄刀劈马下。

曹操大喜。张飞高声大叫曰:“俺哥哥斩了华雄,不就此时杀入关去,活捉董卓,更待何时!”袁术大怒,喝曰:“俺大臣尚自谦让,量一县令手下小卒,安敢在此耀武扬威!都与我赶出帐去!”操曰:“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术曰:“既然公等只重一县令,我当告退。”操曰:“岂可因一言而误大事耶?”遂命公孙瓒带刘、关、张回寨。随后,操暗使人持酒肉抚慰三人。

由上面这两段描述,就可看出曹操的务实和顾全大局,也可看出袁绍、袁术兄弟二人的浅薄与愚昧。袁氏兄弟最终落得那样的下场,一点也不冤。

后来刘、关、张虎牢关前三英战吕布,大胜而归;吓得董卓不得不迁都避其锋芒。曹操对袁绍曰:“今董贼西去,正可乘势追袭;本初按兵不动,何也?”绍曰:“诸兵疲困,进恐无益。”操曰:“董贼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不知所归。此天亡之时也,一战而天下可定矣。今疑而不进,坐失良机,岂不可惜?”众诸侯皆言不可轻动。操大怒曰:“竖子不足与谋!”遂自引本部兵马万余,星夜来赶董卓。

不料中了埋伏,曹兵被杀得七零八落,大败而回。曹操肩膀也中了一箭,且被敌军所获,幸得曹洪拼死相救,夏侯惇、夏侯渊及时赶到,才算捡了条性命。收集残余兵马,仅得五百余人。由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是一个务实的实干家,不是那种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瞻前顾后、夸夸其谈的无用之辈。

操引败军回到大营,大骂众诸侯不该疑而不进,坐失良机。众人无言以对。操见众诸侯各怀异心,料不能成大事,自引兵而去。不久,其余各路诸侯也相继各自回家。轰轰烈烈的十八路诸侯罚董卓运动就这样不了了之。

后来曹操在平定山东黄巾余党时,威名大震,实力大增,所得人马达十五万之众。于是曹操以兖州为根据地,扩充实力,招贤纳士。数月时间,操得文臣武将何止数十人,威震山东。正当曹操雄心勃勃、虎视天下之时,其父曹嵩及其家小却被歹人杀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读者诸君请往下看,便知详情。

话说当年徐州太守陶谦为了讨好巴结曹操,特派部将张恺护送曹操之父曹嵩及一家老小。那知张恺见曹家辎重车辆无数,途中便起谋财害命之心。半夜三更,一路乱砍,将曹嵩及其家小四十余口尽皆杀死,取了财物,往山中落草去了。

曹操闻听父亲及家人被害的消息,哭倒于地。众人救起。曹大骂陶谦,发誓要“血洗徐州,为父报仇”;遂起大军杀奔徐州而来。陶谦无奈,一面引兵守城拒敌,一面差人向北海孔融求救。

正当曹操围困徐州之时,吕布却听陈宫之计,乘虚袭取了兖州。操大惊曰:“兖州有失,使吾无家可归矣,不可不亟图之!”遂提兵回救山东。

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分得清事情的轻重缓急,不会因父亲及其家小被杀而失去理性。杀父之仇再怎么大,也没有山东重要,因为山东是他的根据地。

曹操与吕布在山东相持半年有余,双方互有胜负。这年,蝗灾流行,民不聊生,军中乏粮,双方只好罢兵。就在此时,曹操闻听陶谦已死,大怒,曰:“我大仇未报,陶谦老匹夫已死,刘备不费半箭之力,却坐得徐州,实实令人可恨。吾要先杀刘备,后戮谦尸,以雪先君之怨!”遂打算起兵攻打徐州。

荀彧入谏曰:“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正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而终济大业。明公本首事兖州,河、济乃天下之要地,是亦昔之关中、河内也。今若取徐州,多留兵于山东,则攻打徐州兵力不够,少留兵于山东,则吕布乘虚而入,是无兖州也。若徐州不得,明公安所归乎?今陶谦虽死,亦有刘备守之。徐州之民既已服备,必助备死战。明公弃兖州而取徐州,是弃大而就小,去本而求末,以安而易危也。愿明公熟思之。”操曰:“今岁荒乏粮,军士坐守于此,终非良策。”彧曰:“不如东略陈地,使军就食汝南、颍川。黄巾余党何仪、黄劭等,劫掠州郡,多有金帛、粮食,此等贼徒,又容易破;破而取其粮,以养三军,朝廷喜,百姓悦,乃顺天之事也。”

操大喜,又一次放弃了报父仇的想法。向东发展,破黄巾余党何仪、黄劭等,得了不少钱粮兵马,还收得大将许褚。操遂以得胜之兵攻打吕布,吕布军中乏粮少草,被曹操杀得溃不成军,大败而逃。山东一带全部落入曹操手中。吕布无奈,只得往徐州投靠刘备。

曹操得了山东全境,拥有兵马二十万,文臣武将数十员,声威大震。于是复议攻打徐州,为父报仇之事。忽闻天子车驾已还洛阳。荀彧曰:“我以为徐州之仇可缓报。昔晋文公纳周襄王,而诸侯服从;汉高祖为义帝发丧,而天下归心。今天子蒙尘,将军诚因此时首倡义兵,奉天子以从众望,不世之略也。若不早图,人将先我而为之矣。”

操大喜。正要起兵,天子诏至。操接诏,克日兴师,兵发洛阳。就这样,曹操第三次放弃了报父仇的想法。在这一点上,曹操比刘备明智得多。当年,刘备为了报关羽被害之仇,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苦苦相劝,结果让七十万人马丧失殆尽,自己也被活活气死;曹操更比优柔寡断的袁绍强十倍、百倍。当年,曹操东征刘备,许昌空虚,谋士田丰劝绍乘虚袭击许昌。袁绍却因其小儿子病危而不肯发兵,气得田丰长叹曰:“遭此难遇之时,却以婴儿之病,失此机会!大事去矣,可痛惜哉!”

这里,刘备、袁绍都是为情所困之人,不能以大局为重,分不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再说刘备即使杀了孙权,关羽能活过来吗?于匡扶汉室有益吗?袁绍不肯发兵乘虚袭击许昌,留在家里,于儿子的病有补码?他又不是医生。

二保驾勤王抢占先机

曹操听从荀彧之计,又见天子诏命,于是保驾勤王,顺利实现。取得了奉天子以从众望,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机。曹操看到洛阳城残破不堪,加之自己刚入朝辅佐天子,恐人心不服,留在洛阳于己不利;遂密议迁都之事。众谋士俱说迁都为上。操意遂决。次日,操入朝奏曰:“东都荒废久矣,更兼缺乏粮食,转运艰难。请陛下驾幸许都。”帝不敢不从,群臣惧操势大,亦莫敢有异议。

随后曹操移驾许都,汉献帝封曹操为丞相、大将军、武平侯,曹操手下文臣武将皆有升赏。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朝廷大务,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操遂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势,铲除了朝中一切不利于自己的势力,使朝中上下左右几乎皆成为曹操自己的人。仅剩余的几个朝中老臣也难起任何风浪。从此,曹操的命令,就是朝廷的命令;曹操的愿望,就是朝廷的愿望。

接着,他便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平定诸侯,荡平四海,实现自己的夙愿。

后来吕布乘刘备远征袁术之机,乘机袭取了徐州。刘备只得与关、张暂住小沛。不久,张飞又夺吕布马匹,惹恼了吕布,布率兵围攻小沛甚急。刘备赶紧派人如数归还了马匹,希望吕布就此罢兵。谁知吕布听了陈宫之计,还是不依不饶,非要借此机会灭掉刘备不可。

眼看城破,玄德与众商议,认为目下只有弃城,暂投曹操,因为曹操最恨吕布。玄德遂带着残兵败将来投曹操。面对穷途来投的刘备,众谋士皆劝曹操乘机杀掉刘备,以除后患。曹操想起当年为父报仇,攻打徐州时刘备帮陶谦守城,谦死后又不费吹灰之力占了徐州,也想杀掉刘备为父报仇。

然而,郭嘉谏曰:“主公兴义兵,为百姓除暴,惟仗信义以招俊杰,犹惧其不来也;今玄德素有英雄之名,穷困来投,若杀之,是害贤也。天下智谋之士,闻而自疑,将裹足不前,主公靠谁定天下呢?夫除一人之患,以阻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不可不察也。”于是曹操为了霸业,再次将个人私怨(报父仇)放在一边,对刘备以礼相待,并答应替他报仇。后来果然二人联合,剿灭了吕布。

刘备在许都期间整日提心吊胆,犹恐曹操加害,遂在后园养花种菜,以为韬晦之计。后借机攻打袁术,离开许都。郭嘉、程昱等人都说丞相不杀刘备,为的是招揽天下英雄,但不该放走刘备,此所谓一日纵敌,万世之患也。不久,衣袋诏事件败露,曹操才发现刘备也是当事人之一,于是,起兵二十万,兵分五路下徐州,捉拿刘备。

这一仗打得刘、关、张兄弟三人失散两年多,天各一方。刘备撇下了妻子,孤身投靠了袁绍;关羽保护刘备的妻子被大军围困,张飞带领百余骑落草芒砀山。

曹操深爱关羽的武艺精良,欲得之以为己用;于是定计将云长困于土山,派大将张辽前往说降。张辽对关羽陈说利害,云长遂说了三约:一者,吾与皇叔设誓,共扶汉室,吾今只降汉帝,不降曹操;二者,二位嫂嫂处请按皇叔俸禄赡养,闲杂人等不许干扰;三者,但知皇叔下落,不管千里万里,便当辞去。三者缺一,断不肯降。

曹操答应了云长的三件事;遂班师回许都;沿路为考验关公,曹操托言行军途中房屋有限,将关羽与二位嫂嫂安排在一个房间。关公秉烛立于户外,自夜达旦,毫无倦色。操见关公如此,愈加敬服。

到许昌后,曹待关羽甚厚:常送金帛绸缎,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又送美女数人,令侍关羽。关羽尽令其侍奉二位嫂嫂。

一日曹操见关公马瘦,问其故,关公曰:“贱躯颇重,马不能载,因此常瘦。”操令左右备一马来。那马身如火炭,雄伟异常。操指曰:“公识此马否?”公曰:“莫非吕布所骑之赤兔马乎?”操曰:“然也。”遂并鞍送于关公。关公再拜称谢。操不悦曰:“吾累送美女金帛,公未下拜;今吾赠马,乃喜而再拜。何贱人而贵畜耶?”云长曰:“吾知此马日行千里,今幸得之,若知兄长下落,可一日而见面矣。”操愕然而悔。

操问张辽曰:“吾待云长不薄,而彼常怀去心,何也?”辽曰:“容某探其情。”关羽告诉张辽他一定要寻找刘皇叔,并说即使皇叔已弃世,他也愿从于地下;还说他也知道丞相待他甚厚,要立功以报答曹丞相,然后再离去。张辽据实告知曹操。操曰:“事主不忘其本,云长乃天下义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