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智慧之光: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十五位传奇人物
2593300000031

第31章 不屈不挠终成霸业——刘备(3)

这一仗,刘备又是败得一塌糊涂,不仅糜夫人跳井身亡,公子刘禅也险些性命不保。有人怀疑,刘禅可能就是在这次战争中被颠簸成了脑震荡。因为在赵云带着他打仗的过程中,曹操大军围追堵截,喊杀声震天,刘禅怎么可能睡着呢?看来当时刘禅不应该是睡着,而应该是因颠簸过度,脑子受了症,也就是说,可能被震成了脑震荡,导致休克。只不过当时医学上并没有休克这一概念,所以大家才误以为他睡着了,要不然刘禅咋那么昏庸呢?当然这只是猜测,无法证实。

刘备败到夏口,公子刘琦接着。曹操怕误中诸葛亮之计,也不追赶,只是收拾军马,稳坐荆州,安定人心,休养生息,料刘备此败后一时难有所作为。曹遂与众谋士商议灭孙权之策,他先写了封信给孙权。

孙权也派鲁肃前来刘备处探听曹操虚实。刘备与孔明正商议如何联合东吴共破曹操,听说鲁肃到,大喜,遂让诸葛亮与鲁肃一起过江东商讨孙、刘联合,共破曹操的问题。诸葛亮凭借自己杰出的外交才能和政治才能,使得孙、刘两家结为盟友,一致对付曹操。

一场针对曹操的赤壁大战就要打响,周瑜、诸葛亮、鲁肃三人共同导演了这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三人经过精密策划、精心部署、巧妙安排,终于使这场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损失殆尽,元气大伤,曹操狼狈地逃回许都。

紧接着,诸葛亮又定计袭取了荆州、襄阳、南郡等地,再向南发展,取得了零陵、武陵、长沙、桂阳四郡,收得大将黄忠、魏延。接着,广积钱粮,招兵买马,训练士卒,以为进取之根本。

从此刘备终于有了自己的家,结速了四处漂泊、寄人篱下的日子。他也认识到了真正的人才对于成就其霸业的重要性。于是,对诸葛亮的才智不仅佩服,而且更加信任诸葛亮的《隆中决策》,这使得刘备后来对诸葛亮言听计从(只有一次例外,见下文),也使诸葛亮的才智得到了尽情地展示。

赤壁之战是刘备命运的转折点,也是历史的转折点。赤壁之战以前,曹操虽有挫败,但胜利始终是主旋律。赤壁之战遏制了他前进的步伐。这当然与诸葛亮出山有很大的关系,然而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为什么这样说呢?原因有三:(1)曹操平定北方,打的都是陆地战争,有利于骑兵驰骋,步兵埋伏。曹操生在北方、长在北方,善于指挥这类战争;而赤壁之战则为水上战争,曹操从未接触过这样的战争,毫无经验可谈。(2)曹操以前遇到的对手要么是乌合之众黄巾兵,要么是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吕布,要么是毫无实力的张绣,要么是优柔寡断、不会用人、众叛亲离、外强中干的袁绍,要么是年仅十四岁刚坐上宝座不足两月的刘琮;而赤壁之战遇到的对手是兵精粮足且有长江作屏障的孙权,善于用兵且足智多谋的周瑜、诸葛亮。(3)曹操在平定北方的过程中连连胜利,此时曹操也有点被胜利冲昏头脑,有些飘飘然,有些骄傲,有些忘乎所以,有些得意忘形,有些听不进谋士的意见,这是人性的弱点,也是他赤壁失败的原因之一。

后来,曹操闻听刘备得了荆州,大惊曰:“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

取得荆州为家,《隆中对》的第一步顺利实现。紧接着,刘备、诸葛亮与副军师庞统商议夺取西川的问题,恰好张松到来,于是收取西川的各种条件已经具备。不料庞统命丧西川收取的途中,收取西川的任务自然又落到了诸葛亮的身上。

诸葛亮果然才智非凡,他不仅凭借自己的才智帮助刘备夺得西川,而且夺得汉中(这是刘备平生与曹操数次交战中首次取得决定性胜利,终于出了一口恶气)。使刘备终于三分天下有其一,独霸一方。

四义气用事酿成大错

刘备稳坐成都后,当年答应东吴“取了西川便还荆州的诺言”还是不兑现。因为按照《隆中决策》,刘备不可能放弃荆州。这让孙权十分恼火,认为刘备失信,加之关羽性格刚而自矜,根本不把东吴鼠辈放在眼里,更谈不上外交礼仪,言语之间屡屡冒犯孙权,致使孙权与关羽的矛盾日益激化,这反而有利于曹魏。

后来孙、曹果真达成协议,双方从南北夹击关羽,导致关羽腹背受敌,首尾难以相顾,终于使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加之糜芳、傅仕仁投降孙权,把个英雄一世的关羽困在了麦城,最终被擒,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

刘备又不忘桃园结义之情,感情用事,根本不听诸葛亮、赵云等人的苦苦劝谏,硬要找孙权给二弟报仇。结果大军未出,张飞遇害,刘备更加悲愤,发誓:不灭孙权,誓不罢休。

孙权面对气势汹汹的刘备,急遣诸葛瑾来刘备大营,表示:愿意送归夫人,缚还降将,归还荆州,希望两家永结盟好。刘备依然不依不饶,逼得孙权不得不向曹丕称臣。

起初刘备连连得胜,孙权再次派人求和,刘备依然不允。后来孙权启用陆逊,陆逊上任后用疲兵之术,坚守不战,等待时机。因天气炎热,刘备只得令军士移于山林茂密之处。结果陆逊用火攻之计,火烧连营七百里,致使蜀军大败而归,70万人马全军覆没,刘备自己也忧虑成疾,最终郁闷而死。

从此,蜀国元气大伤。这是刘备一生中首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未听诸葛亮的计谋,带来的恶果。

刘备临死前,请来诸葛亮等人托付后事,刘备曰:“朕自得丞相,幸成帝业;何期智识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悔恨成疾,死在旦夕。嗣子懦弱,不得不以大事相托。”言讫,泪流满面。真可谓临终托孤,情真意切。诸葛亮跪在病榻前曰:“望陛下善保龙体,切不可过度悲伤。”

刘备又曰:“卿之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卿可自为成都之主。”孔明听毕,汗流遍体,手足失措,泣拜于地曰:“臣安敢不竭股肱之力,尽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乎!”言毕,叩头流血。刘备接着又告诉他的两个小儿子曰:“朕死后,汝等要以父事丞相,不可怠慢。”孔明曰:“臣虽肝脑涂地,难报陛下知遇之恩也!”

这里刘备明知道孔明才智过人,自己的儿子刘禅是窝囊废。但他先发制人说,嗣子能辅则辅,不能辅,卿可取而代之,接着,他又让他的孩子对孔明以父事之。这反而把思想正统的诸葛亮吓了一跳,可以说把他推到了别无选择的境地,今后无论如何也不会再生取而代之之心了,也不能产生归隐山林之念,只能忠心耿耿,继之以死了。

刘备临终遗言识马谡,说明刘备的识人智慧确实胜过诸葛亮。刘备曰:“朕观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后来诸葛亮误用马谡守街亭,致使街亭失守,使蜀军陷入被动。

刘备对我们今人的启示

1.据史学家研究,刘备入主成都之前曾“六易其主,四失妻子”,也就是说在他漂泊的大半生中,不管是他看不上老板跳槽,还是让老板炒了鱿鱼,总之,他换了六个老板,其中有四次丢失了自己的老婆孩子。从他28岁时出来闯荡,到48岁时还是无立身之地,仍寄人篱下。他的大半生可以说是在奔波、逃跑、恐惧、妻离子散、丢盔卸甲、一败涂地、穷困、寄人篱下中度过的。

一般人要是受这么多挫折与屈辱,即使不被气死也早自杀了,或者早打退堂鼓,回老家继续他的老本行:织席贩屦去了,或买几头小猪、购几亩薄田苟活一生了。但刘备没有这样,他认为当时的乱世正是他这样的英雄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所以他没有气馁、没有被气死、也没有自杀,更没有回家重操旧业。他选择了坚持和忍耐,因为他坚信自己一定能成就一番大业,伸大义于天下。

刘备的经历告诉我们:人为了长远的目的,为了干大事,一定要忍受常人难以忍受的委屈。刘备为了实现他的理想,在创业初期,忍受了二十年常人难以想象的委屈和挫折,东奔西窜,投吕布、依曹操、求袁绍、靠刘表,可以说受尽了人世间的委屈。到诸葛亮出山时刘备已经48岁了,还是两手空空、寄人篱下、一事无成。但他始终不气馁、不消沉,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大志、理想和目标(匡扶汉室,成就霸业),终于成就了霸业。

正是凭着这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使他成为蜀汉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正应了中国那句古话:成大事者,百折不挠。

2.用今天的话说,刘备的工作经历最丰富,待的工作单位最多。正是这种丰富的阅历,使他看清了所有人的优缺点,也悟出了用人之道。他凭借皇叔这个头衔,每投一个地方都是座上宾,即使不能参与高层的决策,也是一个参加高层会议的旁听者。这种经历,使他从中获益匪浅。

纵观中国历朝开国皇帝,大多创业初期都有一定的实力,要么一方诸侯,要么在先朝中供职,而刘备是从社会最底层白手起家,一步一步干起来的。

刘备的智慧集中体现在他的知人善任,善结人心,顽强的意志,忍辱负重等。要不是后来感情用事为关羽大报仇,他能那样死去吗?

3.刘备的示弱智慧成就了他。这一点,与曹操截然相反。因为刘备知道自己的分量,能正视自己。没有把握,绝不逞强。曹操因本身在朝内当过官,十八路诸侯伐董卓时已是一路,后来又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因而有资本逞强,加之曹操性格也比刘备豪放。

刘备当年起事时一无所有,上无片瓦,下无立足之地,整日东奔西颠。而他却能将刚而自矜的关羽、自视清高的孔明、没有文化的张飞、武艺精良的赵云等人笼络到一起,凭借的就是不争强好胜、善于示弱和宽容的智慧。

4.成大事者必须以大局为重,不能义气用事,不能为情所困。这里所说的情既包括男女之情,又包括兄弟父母之情。刘备留给后人的最大教训就是他不该为了兄弟之情而忘了匡扶汉室的大事,以致于最后兵败身亡。

5.刘备不仅干事业,也懂得享受生活。他不是那种为了事业不要感情、不要享乐的工作狂。刘备比关羽仅大两岁,比张飞大七岁,可在创业初期,兄弟三人东奔西窜、尚无容身之地时,刘备就已娶了两房太太,每天有甘、糜二位夫人陪侍。而此时关、张都还在打光棍,此二人皆是在得到荆州后才娶的亲。

后来甘、糜二位夫人相继去世,周瑜为讨荆州定美人计,诓骗刘备到江东。然而,刘备到东吴娶孙尚香时竟忘了那是周瑜定的计,在东吴住了大半年也不想回荆州。年过五十岁的刘备,整日与那年方二八、如花似玉的孙尚香,在一起莺歌燕舞、饮酒作乐、甜甜蜜蜜、柔情似水,与江南的众美眉们吟诗作画、赏景观花,享受着人间的美好生活。

创业初期,他要不那么早的结婚,还娶了两房太太,关羽怎能委屈地降曹呢?看来刘备确实是个会享受生活的人,当初那么艰苦,还娶了两房太太。

虽然刘备爱美人,懂得享受生活,但他绝不是放荡不羁、沉迷酒色的一个昏君。要不然怎能后来又劝孙夫人一起逃离东吴呢?这就叫“好色而不为色所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