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大呼曰:“嗟乎!吾为苏秦所用,而不自知,吾不及苏秦远矣!代吾转告苏相国,有他在,张仪必不敢言‘伐赵’二字,以报其玉成之德矣。”
二六国合纵对抗强秦
贾舍人归报苏秦,言张仪亦得秦用,并将张仪之言细说一遍。苏秦大喜,遂见赵肃侯曰:“秦兵果不出矣。”于是,苏秦乃辞别赵肃侯,游说山东诸国,开始实施他的合纵策略。
苏秦来到韩国,说韩王曰:“大王事秦,以图安泰,然臣窃以为不可。何谓也?夫秦,虎狼之国也,贪得无厌。大王若事秦,秦必求韩割地于彼,如此,韩国则不战自削。况秦国之欲望无限,而大王之城池有限,倘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如此下去,韩国安有城池可割乎?为大王计,莫若绝秦,而与山东五国合纵,若秦敢加兵于韩,则其余五国出兵与大王共击之,岂不可保韩国百世之安乎?”
韩王大喜曰:“先生之言,甚合寡人之意。愿举国以从合纵之约。”遂赠苏秦黄金百镒。
苏秦又来到魏国,说魏王曰:“魏与秦相邻,故大王忧秦之犯境而欲事秦,然臣以为此亡国之道也,大王万不可行。何谓也?大王知道,秦早有吞并诸侯之心,只是未得其便。今大王欲以事秦而求国安,岂非与虎狼同伍而求自保乎?大王若事秦,秦必求魏割地于彼,如此未战而国已亏矣。况秦贪得无厌,大王之国有限,安能满足其无厌的索求呢?故曰: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为大王计,莫若绝秦,而与山东五国合纵结盟,并力抗秦,若秦敢加兵于魏,则其余五国出兵与大王共击之,岂不可保魏国安如泰山?”
魏王曰:“善。先生之言,真乃金玉良言也。魏国愿从先生合纵之约。”遂赏苏秦金帛一车。
苏秦于是又来到齐国,说齐王曰:“齐,天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以齐之强,大王之贤,奈何献媚于秦?且齐地去秦甚远,秦兵何能至齐?韩、魏畏秦而臣之,尚情有可原,因其国小,又与秦相邻。秦兵一出,不过十日,便到韩、魏。然韩、魏今已愿从合纵之约以拒秦,大王为何还要事秦呢?愿大王从臣合纵之计,六国互相救援,则何惧秦国?”
齐王曰:“孤一时不明,误听小人之言,致使齐国西向事秦。今先生一席话,句句在理,齐焉有不从之理?”
于是,苏秦又来到楚国,说楚王曰:“楚地五千里,今天下可与秦争强者,莫过于楚。秦之所患,莫如楚。楚强则秦弱,秦强则楚弱。方今天下,诸侯之争无非‘连横’与‘合纵’之谋。‘连横’则诸侯割地以事秦;‘合纵’则诸侯割地以事楚。二者相去远矣!愿大王从臣合纵之计,则何惧秦国之强暴?”
楚王曰:“先生之谋,楚之福也。寡人愿从合纵之约。”
就这样,苏秦终于结束了长达一年之久的游说外交活动,最终说通了其余各诸侯国的国君,使其不再臣事于秦,愿意六国合纵结盟,一致对抗强秦。
苏秦遂向北而行,回报赵肃侯。路过洛阳,诸侯各发使者送行,仪仗旌旗,前呼后拥,车骑辎重,连接二十余里不绝,其威风程度可与王者相比。一路官员,望尘下拜。周显王闻苏秦将至,预先使人扫除道路,设供帐于郊外以迎之。
苏秦回到家中,家人的目光中包含着畏惧、羡慕、佩服等各种难以言状的表情,嫂嫂与二位弟弟及其妻子皆拜伏于地。苏秦想起自己当初出游三年,一事无成,身上的钱花得一文不剩,穷困潦倒,几乎靠乞讨才回到家里,家人对他态度冷淡,且有讥讽之意。如今却是这般光景,不觉喟然长叹曰:“吾今日方知富贵之用也。富贵则亲戚畏惧,贫贱则家人不亲,况众人乎?假使我有田二顷,耕种洛阳,安得如此富贵哉?”
于是,制田买地,兴建大宅,建造花园,聚族而居,给宗族之人分发金帛;宗族之人遂奔走相告,盛赞苏秦之德。苏秦深感十分惬意。苏秦在家里一住数日,整天宾客盈门,车水马龙,人们带着各种各样的目的来拜访这位靠口舌搏取富贵的成功人士。苏秦之弟苏代、苏厉羡慕其兄之富贵,亦攻读太公《阴符》,学游说之术。
数日后,苏秦在宗族之人的前呼后拥相送下,离开家乡,望赵国都城进发,向赵肃侯回报游说结果。赵肃侯闻听诸侯各国皆愿合纵,大喜,重赏苏秦,并封为武安君;遂遣使约五国之君,到洹水相会。
于是,六国之君如期而至。赵王为约主,居主位。其余各国居客位。登坛祭天,歃血盟誓,其誓略曰:
虎狼之秦,蚕食列国,其心已久,天理难容。山东六国,今日盟誓,结为兄弟,并力抗秦。秦伐一国,五国相助;一国背盟,五国共击。天地作证,洹水有灵,若逾此盟,天诛地灭。
誓毕,遂将誓书写了七份,六国国君各执一份,将剩余一份投于秦国。然后设宴庆贺。赵王曰:“苏秦以长策久计奠安六国,宜封高爵,以便往来联络方便,保证合纵之约顺利实施。”五王皆曰:“赵王之言是也!”
于是六王合封苏秦为“纵约长”,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又各赐苏秦黄金百镒,良马十匹。苏秦谢恩。六国国君遂各自归国。
苏秦兼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这可以说在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甚至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
可以说苏秦合纵六国抗秦是很艰难的一件事,几乎是把一件不可能的事干成了。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1)当时列国连年战争不断,老百姓饱受战乱之苦,民心渴望天下一统,结束战争,加之秦国实力强大,已具备了一统华夏的基本条件;(2)山东六国各自为政,犹如一盘散沙。韩、魏、燕三国相对较弱,齐、楚最强,赵国实力介于强弱之间。也就是说,六国之间缺乏一个有影响力、号召力的国家,把他们联合起来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再说六国之间,彼此也有利益上的冲突和矛盾,六国之间不可能形成一个强有力的联盟。赵国主约,大家开始尽管不说什么,可时间一长,齐、楚必然不服,其他国家也会打自己的小算盘;(3)秦国为了一统华夏,也会想方设法破坏六国联盟。这使得本来就不太牢固的联盟,很难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当时,天下的大趋势是:秦国一统华夏,结束连年战争。苏秦也知秦国一统华夏是大势所趋,但他因在游说秦国时未被秦王录用,才想了这么个合纵山东六国,一致抗秦的想法,而且居然取得了成功。自从六国合纵以后,秦兵十五年不敢窥视函谷关。苏秦的智慧由此略见一斑。
然而,既然合纵抗秦是与天下大势相违背的,那这件事情的成功就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侥幸成分,是不可能长久的。苏秦应该在大功告成后,及早从大位上退下来,而他却贪富恋贵,不愿意隐退,结果落了个死于非命的下场。这又是苏秦最大的不智。
三一代名士死于非命
前文提到,合纵抗秦是与天下大趋势不一致的。既然如此,秦国必然会设法败其盟约。尽管苏秦曾用计激张仪到秦国任事,张仪答应,苏秦若在赵国为相,秦必不敢伐赵,但并没有说秦不伐其他国家。更何况张仪为了在秦国建功立业,又能把自己许下的诺言记多久呢?而且就算张仪信守诺言,不败苏秦的合纵之约,难道秦王会事事听他的谋划吗?张仪毕竟只是秦国的一个谋士啊!
再说六国之间缺乏一个有号召力的国家,赵国弱小,为主约国,齐、楚心中肯定不服。只不过刚开始大家都不说,可时间一长,怎能不产生矛盾呢?所以尽管盟誓时,一个个信誓旦旦,但时间一长,肯定会发生矛盾。再加上六国之间还会产生其他一些利益上的矛盾、纠纷、摩擦。所有这些都会对合纵之盟产生不利影响。
六国盟誓时,都说要齐心协力,一心一意,对抗强秦。可在实际行动时,却大打折扣,六国诸侯,六条心。诸侯之间往往总是各怀鬼胎,互相观望,不肯向前,欲求自保。苏秦尽管兼佩六国相印,为“纵约长”,总辖六国臣民,可事实上他什么权力也没有。而且,他也不可能照顾到每一个国家的利益。所以世人说苏秦反复不忠,实际上大大冤枉了他;他所处的位置,使他只能如此。
果不其然,秦国后来欲败合纵之盟,遂用离间之计离间山东六国,再加上威逼利诱,很快便使六国联盟名存实亡。秦先与魏国通好,许诺归还原来秦国攻占的城池。魏迫于秦势,加之又可得到失去之地,遂以女许配秦国太子,与秦通好。秦又以女许配燕太子,以疑诸侯之心。
燕文王病逝,太子初立,这就是燕易王。齐国却乘丧伐燕国,攻取十座城池。燕易王大惊,遣使来赵国,告知苏秦此事,让他主持公道。赵王闻魏、燕二国与秦通好,齐国又乘丧伐燕国,攻取十座城池。乃召苏秦责之曰:“汝首倡合纵,六国一心,并力抗秦。今魏、燕二国与秦通好,齐国又乘丧伐燕。汝何以处置?”苏秦大惧,惶恐曰:“臣请出使燕国,以责燕通秦、齐伐燕之过。”赵王许之。
苏秦离开赵国,则标志着六国合纵之盟的解体。苏秦来到燕国,燕易王封为相国,谓苏秦曰:“当初先君举国听子,六国合纵。今先君尸骨未寒,而齐国伐我,取我十城,岂不有背六国洹水之盟乎?”
苏秦又害怕又羞愧,曰:“臣请为大王出使齐国,讨还十城,以谢大王。”燕易王大喜曰:“相国果能讨得十城归燕,寡人必有重赏。”苏秦并无多大把握,但他还是硬着头皮,答应燕王一定讨还十城。
苏秦见到齐宣王,下拜,先庆而后吊。齐宣王曰:“先生见寡人为何先庆而后吊?”苏秦曰:“臣闻大王得燕十城,怎能不庆贺大王?”齐宣王曰:“然又何以吊?”苏秦曰:“燕虽弱小,乃秦王之爱婿也。大王得燕十城,不惟燕怨大王,大王亦与强秦结怨矣。为区区十城下得罪邻燕,上得罪强秦。臣安敢不吊?”
齐宣王闻言色变,离席曰:“然则奈何?”苏秦曰:“臣闻智者举事,因祸为福,转败为功。大王若信得过臣,请归燕十城。燕无故得十城,必喜;秦王知大王归还燕十城是因为他的缘故,亦必喜。如此,秦、燕必以齐为友。大王号令天下,莫敢不听也。此霸王之业,愿大王从之。”
齐宣王大喜曰:“善。”遂归燕之十城。苏秦归燕,燕王大喜,重赏苏秦。
燕王左右有人嫉妒苏秦受宠,在燕王面前诋毁苏秦曰:“苏秦反复无常,在赵无能为,方来燕国,未必真心忠于大王。”燕王遂疏远苏秦。
苏秦乃通过一个故事,使燕王明白,他是因为忠于燕王而遭人嫉妒,才有人在大王面前诋毁他,离间他与燕王的关系。燕王大悟,遂重新重用苏秦。
燕王之母,文侯夫人也,敬慕苏秦之才,命左右召苏秦入宫。苏秦来到后宫,下跪叩头,文侯夫人命其抬头说话,苏秦只有遵命。谁知苏秦头一抬,两人四目相视,俱大吃一惊,两人好像似曾相识,也许是在梦中相会过。
文侯夫人看苏秦相貌堂堂,一表人才,遂命左右全部退下;亲自上前扶苏秦起来,坐在自己身边。苏秦诚惶诚恐,看夫人面如桃花,风采超群,风姿卓越,楚楚动人,两只水汪汪似乎会说话的眼睛,在不停地向他传递着什么。
他本不敢产生非分之想,但夫人的表情、言谈、举止,分明告诉他,文侯夫人的想法。苏秦感到受宠若惊,心里七上八下。
过了一会儿,文侯夫人开始用语言挑逗他,后来干脆对他又搂又抱,又亲又吻,苏秦也就半推半就,一面口说:“为臣不敢,愿夫人放为臣回家,”一面宽衣解带,与文侯夫人紧紧搂抱在一起。
完事后,两人俱感十分惬意,大有相见恨晚之感,遂相视而笑,接着又抱在一起。文侯夫人情意绵绵,泪流满面,对苏秦曰:“今日能与君同床共枕,不枉此生。君以后要常来此,莫辜负我一片情意。”苏秦对曰:“臣得遇夫人,实乃三生有幸。夫人之命,怎敢不依?”遂经常往来,有时一日相会数次。
时间一长,苏秦害怕事情泄露,被燕王知道,会招来杀身之祸,遂借故公务繁忙,想减少相会次数。哪知文侯夫人年方三十多岁,正是大方情怀之年龄,自从丈夫死后,便独守空房。未遇苏秦以前,倒也能忍几分寂寞。
然而,自从与苏秦有了一次那样的事后,便想二次,二次以后,又想三次,又想多次,此时文侯夫人的感情犹如决了堤的洪水,根本无法控制。她每天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梳妆打扮,搽脂抹粉,往身上喷洒香水,等待苏秦的到来。
每天都要召见苏秦两次以上,苏秦一走,便觉六神无主,好像丢了魂似的。弄得苏秦简直无法应付,他一方面担心燕王知道此事,另一方面,自己身体也受不了。
不出苏秦所料,此事最终还是被燕王知道了。然而燕王佯装不知,也从不过问此事。不过,燕王越是这样,苏秦越害怕。文侯夫人那边,一天数次派人召他进宫,苏秦既不敢得罪文侯夫人,也不敢得罪燕王,真可谓左右为难。
于是,苏秦苦思冥想,终于想了一个脱身之计。他对燕王曰:“燕、齐为邻,有不两立之势。臣愿为大王行反间于齐,败齐之政,以使燕有可乘之机。”燕王允诺。苏秦遂假装得罪燕王,连夜逃往齐国。
齐宣王拜苏秦为客卿。苏秦投齐宣王之所好,使其加重赋敛,以美宫室,广选美女,游乐于钟鼓田猎之间,欲使齐乱,使燕有机可乘。齐国上下无人知道苏秦之谋。
齐宣王病逝,齐湣王即位。苏秦仍然得到齐湣王的器重。一些齐国大夫看到苏秦从前受到宣王宠幸,如今又得湣王器重,心中十分嫉妒,遂欲设计陷害苏秦。哪知苏秦处事谨慎,并无什么把柄让他们做文章。
于是,这些人干脆一不做,二不休,花钱雇刺客刺杀苏秦。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苏秦这下真是在劫难逃了。过了不久,苏秦果被刺客连刺数刀,生命垂危。齐湣王令抓刺客,而刺客早已逃之夭夭。
苏秦临死前对齐湣王曰:“臣死在目前,臣死后愿大王将臣车裂,斩臣头悬于市,曰:‘苏秦,实燕国之奸细也。今幸得诛,有知其情者,赏千金。’如此则杀臣之仇人可得也。”言毕而逝。一代名士,就这样死于非命。
齐湣王按照苏秦的遗言,将其尸车裂,将其头悬于市。不一会儿,一个人过来曰:“杀苏秦者,我也!”齐湣王令手下盘问此人,此人一一招供。于是,将主使刺杀苏秦的一干人犯连同此人,一并斩首。
苏秦真可谓智慧过人,临死前也能用计自报其仇,除掉谋杀他的人,真不愧一代智士。
苏秦死后,其谋已泄。苏秦果真是燕国的奸细。齐湣王大悔,自此便有伐燕之意。
苏秦对我们今人的启示
1.苏秦出身农商之家,以游说之术,搏取富贵功名,身佩六国相印,金牌宝剑,总辖六国臣民。没有超人的智慧是不可想象的。
2.苏秦第一次游说失败后,苦读太公《阴符》,紧闭门窗,昼夜研习、探讨、揣摩。每遇疲倦欲睡之时,则用锥子刺其股,血流遍足。如此发奋苦读一年,将列国形势细细揣摩,终于大彻大悟,天下大势,尽在苏秦掌握之中。
由此可以看出,读书不必过多,而在于精。要读经典书,读好书,深刻领会其内涵,悟出其中之道。
3.苏秦合纵六国抗秦,可以说是把一件不可能的事干成了。自从六国合纵以后,秦兵十五年不敢窥视函谷关。苏秦的智慧由此略见一斑。然而,既然合纵抗秦是与天下大势相违背的,那这件事情的成功就或多或少带有一定的侥幸成分,是不可能长久的。苏秦应该在大功告成后,及早从大位上退下来,而他却贪富恋贵,不愿意隐退,结果落了个死于非命的下场。这又是苏秦最大的不智。
看来苏秦应该再读另外一本经典著作,若读了这本书,也许可以使他免于身首异处的下场,这本书就是老子的《道德经》。《道德经》强调功成身退,强调顺其自然,顺势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