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是一种美丽,一种和谐,一种安闲,一种舒畅。
暮色四合,让人想起乡村。
想起夕阳落山,暮色升起,西天的天边,一色的蛋青色,滑得如美女的微笑,里面还透出微微的红晕。西天边的山上,此时,镶上了一道亮边,亮得纤毫毕现,包括山上的一茎草,一块石子,甚或是一只撒腿跑过的野山羊。
这时,就有人喊:“呵,好大的一只野山羊。”
“哪儿?哪儿?”一群人问,沿着第一个人的手指望去,果然,弧形的山梁上,立着一个剪影,两个犄角清清楚楚立在那儿,铁铸的一样,一动不动。这时,不知哪儿飞过一只鸟,“呀”一声叫,野山羊一撩蹄子,不见了影子。
山尖上,红亮的颜色也被夜色淹没。
暮色四合,让人想起了山里的生活。
鸡栖于扉,牛羊归圈,农人回家。小路上,一个个农人扛着锄头,从远远的山上走回来。那时,我们一群孩子就会站在路口的大核桃树下,伸长脖子,望着山路,一个个辨认着自己的爹娘,有的孩子性急,甚或是撒娇,喊:“娘,娘哎!”
一群人在山路上走着,一边说着话,听得清清楚楚的,可就是不答应。我们这些孩子偏有一股犟劲,不喊答应就不停止。
“娘,你咋不答应我?”仍然喊着。
“有盐无油地喊个啥啊?”娘在那边答应了,带着娘特有的娇惯口味回答。
一群孩子,各自看清了自己的娘,看清了自己的爹,心里不知怎么的舒畅,“嗷儿”一声叫,一个个跑下河沿,接的接锄头,背的背挎篮,那种高兴劲,如得胜的将军。
暮色四合,让人想起了奶奶的呼唤声。
每到此时,一家一家烟囱上,一缕缕炊烟升起来,有的直,有的弯弯扭扭。我们望着自己家烟囱上的烟,一缕直上,直攀到别人家烟囱上冒的烟上面去了,高兴地拍着手,又叫又跳。每每这时,是我最骄傲的时候,我家的一股浓烟,直上青天,虽到半空就散了,但始终高于毛头家的,更高过财娃家的。
就因为这,我的头比他们的要扬得高得多。
饭做好,一家家门前响起呼唤声,我们的乳名,漫空回荡,惊得蝙蝠在空中飞来飞去。
蝙蝠这家伙,据说笨笨的,扔上一只布鞋,它就会钻进布鞋里。所以,我们一个个脱下一只布鞋,单腿跳跃着,扔着布鞋,一边唱着奶奶教的儿歌:“蝙蝠乖乖,进我布鞋,布鞋没底,给你吃米。布鞋不脏,给你吃糖。”跳着跳着,一不注意,一跤跌在地上,浑身是土。可蝙蝠却没一只钻进鞋,只有我们一个个变成了土猴。
一般在家做饭的,都是奶奶婆婆,管不住我们,没办法,一声威吓:“过一会儿,等你爹回来,看不捶死你。”一句,让我们乖乖地回了家。
一般的,当奶的绝没人告状,让孙子挨打。
吃饭时,我夸奶奶:“真会做饭,让我们家的烟高过了毛头家,还有财娃家。”奶奶听了,眨眨红红的眼睛,埋怨:“柴湿得烧不着,还好呢?”
据毛头他婆说,那小子为了烟高过我家的,偷偷给柴禾浇水,让他爹发现了,给了他两个栗凿。
暮色四合,让人想起了老家的稻场。
那稻场很大很大,是大家公用的,一堆堆谷草堆在那儿,如一座座塔,我们在草堆间躲藏着,蹦跳着,被抓住了的,就得唱歌,或者学狗叫。我学狗叫学得最像了的,“汪——汪汪——”今天,那狗叫声仍在我的耳畔回荡,应和的,还有童年的笑声。
玩到月亮升高了,我们还不愿回去,一直到父母拿着棍子走来,我们才一哄而散,回了家,留下一个稻场,空荡荡的在月光下。
暮色四合,暮色仍在四合,在乡村的小路上,在乡村的屋檐下,在乡村的小河和乡村的炊烟中。
可在暮色四合中,再也没有了奶奶的呼唤声,再也没有了我们童年的欢笑。
山村的一切,都在暮色中寂寞着,一个个孩子都钻进了书堆中,题海中。甚至两三岁的小孩,也都进了幼儿园。
只有暮色,在黄昏之后,孤零零地弥漫,弥漫着我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