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都市真实监狱故事之相爱莫及
25881000000034

第34章 厚积薄发,终于上位

吴莫急在监狱待了一年多,该见的都见过了,不该见的也见了,除了对家人的眷念、对自由的向往,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枯燥,到骨子里的乏味。

他早就把减刑政策研究了透,自己这种十年以上的要在监狱待满两年才能呈报减刑,之后的减刑就正常了,等待间隔期即可。(减多少日子就要再等多少日子,然后才能再次报减)

减刑至少要俩表扬,也就是120分,所以一年要拿60分,真是少一分受罪、多一分浪费,因为减过刑后奖励分清零,又要重头开始。

一年拿60分对一个有劳动能力的犯人来说小菜一碟,所以莫急刚开始的那种劲头渐渐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得过且过。每个月的分数就像倒V字,先涨的很凶,最高每月能拿十分,到现在每月稳定在五、六分。

很多同改都是这个造型。要减刑了,拼命表现,争取拿分。减过了就立刻半死不活,积极性大减,这就是所谓的投机改造。

虽然吴莫急分数绰绰有余,但干起活来也不能太消极,否则会给干部留下不良印象,对自己的改造和减刑都不利。

吴莫急干起活来是一天比一天懒,但他有自己独特的方式来引起干部关注。

为了促进罪犯的改造,监狱几乎每个月都有活动。什么无违规月活动,无打架月活动,母亲节征文比赛,改造心得征文,广播体操比赛等等。

每次活动结束,只要表现的不差,都能加个1—2分,所以除了每月的奖励分,还有各种活动分,大家的分数还是比较充裕的。

吴莫急就看准了这个机会,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尤其是征文活动,一个不落。写稿子对莫急来说就跟玩儿一样,每次都能得个二、三等奖,加分不断,干部自然看在眼里。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是屁话也是真理。

这天,十八监区发生了一件不大不小的事:犯医带着病犯去医院看病,不幸被巡逻的特警队(监狱会安排一些年轻狱警利用业务时间巡视监狱,对犯人或干部进行一些业务检查)查出携带打火机等违禁品。

很多犯医都会带违禁品去医院“交流”,肯定是要冒风险的,被查到算自己倒霉。

监狱通报了十八监区,四个领导脸上无光,以前对犯医的种种不满全部发泄出来,有了一些想法。

很快,卢教找吴莫急谈话,问他愿不愿意干后勤岗位。莫急一听,千载难逢的机会来了,立刻表示听从安排。

卢教说暂时没有岗位,你继续干活,定期去参加犯医培训,没事和陈新雨(犯医)多学学,有机会再说。

之后的事情很平静。有犯医的课,莫急就去文教楼培训,没课就踩踩机器。到了晚上,陈新雨帮犯人发药,吴莫急就在一旁帮忙。几乎监区所有人都明白了。

陈新雨也无奈的说:“我这次在劫难逃、岗位不保了,估计要打下去干活,以后的重任就交给你了。我尽量教,你能学多少是多少。”

虽然知道自己即将面临的悲催下场,陈新雨还是教莫急怎么发药、登记、引导犯人看病,和医生沟通等。不过一些耍滑的技巧一概没提,显然是怕了。

吴莫急学的很顺利,当犯医培训合格那天,干部就迫不及待的让莫急上岗,把陈新雨赶下去干活。

入狱一年多,忍辱负重,吴莫急终于干上了后勤岗位。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犯医,但这只是个开始。如同一个平台,只要跨上去了,那么后面的路就开阔了。

吴莫急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犯医,但他此刻的心情却很平静。在底下累死累活踩机子的时候极度渴望后勤岗位,等真的干后勤了,也就没激动劲了。人就是这么奇怪,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得到的永远不珍惜。

自从成了犯医,吴莫急天天和药品、医院打交道。

每天上午九点多,带领一群自称生病的犯人前去监狱医院。到了医院,拿病例、排队等候。

由于很多病犯不善于表达病情,或者急于治病冲撞了医生,莫急都会从中补充、调解。

有时候医生觉得没啥大碍,但病犯很痛苦,莫急就会和医生好言相劝,让再看一看或开点药减轻痛苦。最后,莫急凭医生开的药单去拿药。

看完病后,吴莫急就回车间干干辅工,不太累,也没有量的要求,但莫急自觉自愿的干着。

等到收工回监房,晚餐过后,很多人都会排队等候吴莫急发药。

在监狱,药品是不可以放在罪犯自己身上的,都是由犯医统一保管。有些药是从医院开的,有些是家属送进来的,都在吴莫急这里。莫急要清楚的记得哪些人吃什么药,吃多少,并进行登记。有些人是头疼脑热、感冒发烧,也会前来找莫急要药。

为了防止罪犯藏药,发的药都要求当面吞下。但规定死的,人活的,遵守的人并不多。

犯医就是这么一个琐碎的活,要求细心、耐心、热心。既要时刻关注监区的几个老病号,又要注意监区的卫生,防止发生大面积流感等传染病。有时候干部也会询问莫急相关的情况,如几个人肝炎、几个人高血压、多少人打呼,最近看病的人多不多等。

吴莫急很珍惜这个岗位,把其当作自己的起点,同时也很喜欢这份工作,有种救死扶伤的感觉。他每次都事无巨细的进行记录,关心大家的病情,有什么情况及时反馈给干部,大家都觉得吴莫急很适合做犯医。

除了时时上心,不怕麻烦,吴莫急还要应对一些突发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