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士成和拳民的恩怨
聂士成和袁世凯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老袁是军事加政治,真正厉害的军政人物,而聂士成更像是一个纯粹的军人,他奉行“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他只考虑战场、士兵和战斗,然而,他的悲剧似乎也从此开始。
5月底,义和拳逼近丰台时,慈禧急需要一支八旗军以外又战斗力强的军队去“剿匪”,她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聂士成。慈禧调他去“剿匪”,聂士成率军就去了,然后慈禧让他保护好津芦铁路,聂士成就奉命去保护铁路,剿杀破坏铁路的拳民几百人,于是聂士成背上了“帮洋人打清国人”的骂名。京津间的拳民和百姓称呼他为“鬼子聂”,甚至有谣传:他是收了洋鬼子的钱才对义和拳痛下杀手!
端王集团也把所有的明枪暗箭对准了聂士成,他们奈何不了奕匡,奈何不了荣禄,奈何不了李鸿章,但对付聂士成这样的军事将领是不在话下的,也必欲置之于死地而后快,刚毅甚至直接就来到过聂士成军中,“警告”聂士成要小心!他们还给裕禄下过暗令:要设法除掉聂士成。好在裕禄还很明白他需要这样一员大将帮助他守天津,聂士成这才逃过一劫。
从这时候起,聂士成就感觉自己处境不太妙,但是,“剿匪”是慈禧的军令,要违抗军令这对聂士成来说是不可想象的,四顾茫然之中,聂士成只好多次发电给荣禄,希望能够得到这位直接领导的帮助。
6月7日,在落垡完成清剿破坏铁路的义和拳行动后,聂士成立即给荣禄发电——“现因落垡村民从乱,柴草均无从购买”。短短一句电文,道出了聂士成对他自己军队的担心:一支朝廷的军队,却得不到百姓们的支持,反而引起了他们的仇视!
荣禄接电报后没有任何回复,他怎么回复呢?正是因为他不愿意冒着得罪端王集团的风险出头,慈禧不得已才把他的这位手下将领推到前台!
荣禄也曾经委婉地提醒过聂士成:你军队的军服是西式的,“不为人所喜”,还是换过来为好。荣禄还委婉地暗示聂士成要注意朝廷政治风向,注意端王集团,而聂士成是不会理解这看似平常的一句话背后的“深刻含义”的,他没有那么敏锐的“政治嗅觉”。对于聂士成来说,他不会懂得一件衣服的颜色和式样竟然还有什么别的含义,他只知道听令,研究战略战术,刻苦练军!
“事必求实,练必求勤,将必无贪心,兵必无空饷,日演两操以习阵法,岁演行军以熟地势。”——聂士成
6月10日,在奉裕禄之命将西摩尔军放行之后,聂士成又一次感受到了忐忑不安,他立即给荣禄发电。在这一封电报里,聂士成直接向荣禄挑明:他不想剿杀拳民,最好还是回到他原来的驻地,干他的老本行——回天津去抵御外敌(“本军逼处洋兵拳匪之间,尤犯兵家之忌,一身不足惜,为大局何?再四筹思,唯有率军队移驻天津,恭候朝命,乞代奏。”)。
荣禄接电报后还是没有答复,当然,“代奏”的事还是办了。就这样,6月13日,慈禧颁布“着裕禄迅将聂士成一军,全数调回天津附近铁路地方,扼要驻扎”的上谕,聂士成率军离开津芦铁路,开到天津,参加天津的战斗。
6月21日,慈禧发布战争总动员令,就在同一天,军机处的廷寄也到达了天津:
聂士成着即革职留任,仍着严督所部各营,迅将紫竹林洋人剿办,并速恢复大沽炮台,以赎前愆。如再因循致误戎机,定将该提督照军法从事,决不宽待!
聂士成并不知道,慈禧收编义和拳时,拳民们提出了接受收编的唯一条件——杀聂士成。而端王集团更是请求慈禧“杀聂”,慈禧无奈,只好发布这道上谕。
大沽口炮台失陷明明是裕禄的责任,也是慈禧自己的责任,租界之战打成这个样子,明明是裕禄指挥无方。可是慈禧是没有错的。裕禄是官二代,是满人,是代表朝廷脸面的高官,详细战况又是由裕禄写奏折向朝廷报告的,裕禄也是没有错的,慈禧的板子只能打到聂士成身上。
裕禄估计是内心有愧,他特意发电安慰聂士成:将军英勇!
聂士成无言,他默默地摘去顶戴,回电:“士成在一日,天津有一日,天津如失守,士成不见大帅。”(《庚子剿办拳匪电文录》)
而部分拳民仍然没有放过聂士成,现在聂士成革职留任,正是他们“报仇”的大好时机,在与聂军相遇时,聂军必须让路,拳民们甚至要杀聂士成(“大刀直奔其马首,聂士成见状无言以对,只得以大局为重,避入路旁衙门内。”)。
而许多不明就里的人仍然在不断地骂他:“鬼子聂”“聂等死”“聂找死”,就这样,聂士成前方杀敌,后方挨骂。
聂士成终于明白了,他的错误竟然是不该听军令!他事事听令,最后却身陷困境,可是,这是他作为一个军人的意义。六年前的甲午战争中,他率军在摩天岭取得了清军对日军的唯一一场胜仗,终甲午一战,被阻截后退的日军始终没有再踏进摩天岭一步,但是这个国家的人们对自己人的苛刻,似乎总是会超过对待敌人!
英雄末路:聂士成之死
7月9日凌晨5时,八国联军分两路先攻西机器局的前沿阵地——八里台。正面的是以俄英军为主的近6000名联军,500名日军第五师团精锐绕到了后路,进行包抄。而聂军在八里台总兵力是5500人,其中还有1000多人的伤员,真正能够参战的人员只有4000人。八国联军分两路攻的意图很明显:先用远距离的炮火消耗聂士成军,然后再寻找机会包抄。
这是对付强军的战术。
果然,战斗打响之后,八国联军并不像往常那样一上来就发动冲锋,长驱直入,而是先进行远距离炮战,开动猛烈炮火。后路在包抄的日军也一反常态地没有死冲,而是配合发炮,步步推进,6年前在摩天岭的惨败,第五师团还是心有余悸的。
这种打法对聂士成军是最致命的。天津保卫战以来,从租界之战开始,聂士成军已经经过了多日激战,士兵疲累,伤员增加,而八国联军却大多是刚刚增援而来的生力军,士气和战斗力尤猛,军火充足,这个损招估计是日军想出来的。
联军依靠炮火逐步缩小了包围圈,聂军独力难支!前方将士请求增援。
“没增援。”聂士成苦笑。
不仅没有从南方来的增援部队,就算是从天津城内来的都没有,在裕禄的总指挥下,天津城内的各支军队其实从来没有作为一个整体作战过,都是分散驻守,各打各的。而八国联军一旦进攻受挫,就会立刻派军支援,直至形成局部优势。
包围圈越来越小,炮火也越来越猛烈。“突围吧!”聂士成命令部将,看到部将们领命而去,聂士成穿戴整齐,披上了黄马褂,骑上了战马。
跟随聂士成多年的步兵管带宋占标突然明白了眼前的一切,他哭喊着拦在马前,不让聂士成冲向敌阵。
“你不懂。”聂士成苦笑,打马向四面是炮火的八里台桥冲去,宋占标追赶上,一把拽住马,拼死不放!
“此吾致命之所也,逾此一步非丈夫矣!”聂士成大喝。
他挥刀向宋占标的手腕砍去,宋占标只得放手,聂士成的战马箭一般冲向战火中。
“你不懂。”聂士成到底是指什么?是不懂曾经的英雄背负罪名和骂名的内心绝望,不懂毅然以死而证清白的决心,还是不懂大清还有一种比战场残酷百倍的东西——党争?
八里台桥上,敌军的炮火对准了黄马褂这个鲜明的目标,聂士成战马中弹倒下,再换一匹,一块弹片划过他的小腹,肠子流出。
宋占标等人哭喊着冲上来,恳请聂士成下火线,聂士成回答:
“吾未瞑目,必尽吾职!”
敌阵里的一名德军指挥官曾经在聂士成军中担任过教练,他发现了聂士成,赶忙命令士兵停火,用中文向聂士成喊话:只要放下武器投降,即可免一死!
听到这话,聂士成突然拽住马头,直立身体,圆睁双目,用尽全身气力回敬了一个字,然后冲锋向前,用手中的枪射杀敌阵炮兵!
对面枪炮齐鸣,枪林弹雨中,聂士成的两腿被打断,脸上左右两腮被打穿,颈部被打穿,脑门被打穿,胸部被打穿,血水横流,肠胃溃地,聂士成倒于马下,却是面露微笑!
在6年前的平壤之战中,聂士成的战友左宝贵身披黄马褂,战死沙场。
6年前的夜晚,在平壤的营帐中,聂士成和左宝贵把酒言战,商讨对付日军的办法,“我等须以持久之战对之”,何等睿智,何等豪气干云,何等快意人生!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6年前的那个夜晚,6年时间只不过是短短的一瞬,却也会让人觉得无比漫长,眼前的景象就像那年那夜漫天的星光,将军卸甲,岁岁年年!
宋占标号叫着冲向联军,中炮牺牲。
八国联军用红毯裹住了聂士成尸体,将尸体送还。然而,附近仍然要“报仇”的某些拳民准备夺走聂士成尸体辱尸,被八国联军开火击散,裕禄在天津城里向军机处上报聂士成战死,要求给予抚恤,端王集团坚决不肯,最终慈禧以两宫名义下诏“准予恤典”,但上谕中仍有一句:“聂士成误国丧身,实堪痛恨!”
聂士成就这样“戴罪阵亡”了,连死后都不得安宁,但这是大清最后一位淮军将领之死,是最后一位传统名将之死。聂士成自幼父死家贫,在母亲的严格教育下长大,喜好习武,好行侠仗义。初入河南籍将领袁甲三(袁世凯叔爷爷)的平捻团练,后入李鸿章淮军。在淮军后期的腐化堕落中,唯有聂士成坚守原则,他曾与各营营官立誓相约,刻苦训练,英勇抗敌,并对朝廷忠心耿耿。
自聂之后,那些马背为生、热血尚武、能征善战而又始终忠诚不贰的中华传统名将,再无一人!
在聂士成牺牲两年后,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聂士成突然成为了朝廷的英雄,受到各种追捧和表彰,袁世凯领衔北洋各军统领上奏,要求为聂士成“追恤加恩”。朝廷颁布上谕:追赠聂士成为太子少保,照提督阵亡例赐恤,赏正四品骑都尉兼一等云骑尉世职,其后代世袭罔替!聂士成三个儿子均由朝廷录用,其83岁的老母由原部将杨慕时奉养,准于立功省份直隶、牺牲地方天津八里台及原籍安徽合肥,为聂士成建立专祠,谥“忠节”,朝廷到处号召各级官员和武将学习聂士成的忠节。
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下令将八里台桥改名为“聂公桥”,桥旁修建一座两米多高的石碑,上书七字——“聂忠节公殉难处”。
对于这身后的荣耀,聂士成永远无法知晓了。那么,当时面对德国军官“投降即可活命”的喊话,聂士成到底回敬了一个什么字,让联军方面万炮齐发?
聂士成的话在正史上没有记载,这个字只在个别史料和八里台当地人流传的故事里出现,这个字也有可能教坏小孩子,但我仍然把它记录了下来。因为在我看来,这才更像真正的聂士成,也是我们更加愿意接受的聂士成,它让我们对那个残酷而荒诞的世界有了更多的感受和理解。
聂士成怒喝了一声:“屌!”
日军首次对中国使用毒气
攻占八里台和西机器局之后,7月11日,八国联军继续进攻。聂士成已经阵亡了,日军第五师团再也没有什么好怕的了,他们迅速成为了八国联军的主力——并且接下来一直是主力,攻向马玉崑驻守的陈家沟至天津火车站一带的防线。
这是天津城墙前的最后一道防线。
日军正准备发起冲锋,英军指挥官来到日军阵中,说:“别急,给你们两炮。”
给你们两炮不是打他们两炮的意思,而是给他们两门炮——英军运来的这两门4英寸口径的大炮是刚刚从南非的战场运到大沽口的。不远万里到来,一定有缘由。
日军好奇地朝陈家沟阵地发射这个神秘武器,紧接着,人类历史最恐怖的一幕出现了。
只见一股股从未见过的黄绿色烟雾飘过,闻到的人头晕眼花,随即倒地立死,陈家沟附近上百名士兵、600匹战马,以及附近村庄里的部分百姓倒地而亡。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二次大规模使用毒气弹。以前人们一般认为,毒气弹是一战中德军对英法联军首次使用,而实际上,早在1900年,天津就成为了继南非之后第二个遭受毒气弹的战场。
这几发炮弹打过来时,马玉崑的士兵还是像往常一样躲到掩体后面。没想到躲得过炸,却躲不过毒,大家从来没有见过如此厉害的炮弹,更加不知道如何应付,于是惊慌失措,丢弃防线,慌忙撤向天津城内。
日军就这样轻而易举地突破了天津城墙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过他们更兴奋的是拥有如此致命的杀伤性武器,这两门毒炮引起了日军极大的兴趣。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将他们专门研发毒气弹和细菌弹的机构搬到了哈尔滨,并成立了专门的部队——代号731。
天津城已经门户大开。7月13日,八国联军对天津城发起总攻。
日军攻陷天津
天津城内,裕禄和退守的马玉崑集结了1万人的军队,这么多人守城,再加上高大坚固的天津城墙,应该是能守住些日子的。
而裕禄的预料再一次错了,因为他面对的是日军。
问:世界上哪支军队最喜欢在凌晨发起进攻?
答:日军。
7月13日凌晨,日军向天津南门发起总攻,其他七国军队分布在两翼或后路进行策应。在炮兵的掩护下,日军步兵排成长队,猫着身子拼命往前冲,而城墙上清军守军火力十分猛烈,机枪手和炮手躲在垛口后面,对着没有掩体的日军,居高临下练习打靶。而神奇的是,日军虽然一次次进攻受阻,但他们一次次轮番发动冲锋,不需要休息,不需要清点伤亡人数,也不需要吃饭,直把一旁的欧洲人看得目瞪口呆。
傍晚,日军伤亡人数已经达到了惊人的四五百人,这是开战以来八国联军的最高伤亡纪录,伤兵源源不断地从阵地上被人背下来,又用平底船运回租界。在船上,这些伤兵全都沉默不语,没有一个人出声。更令人恐怖的是有些截肢锯骨的手术就是在船上进行的,然而,即使是被手术的人,也没有一个号叫或者出声。巨大的疼痛竟然被生生忍住,气氛十分阴森。
而在南门前线,其他日军士兵仍然在轮番冲锋。
在一旁的英国人和美国人终于要崩溃了,兄弟,这哪里是打仗,简直是白白送命啊。美军指挥官一边嘀咕:“自内战以来就没有看过这么可怕的战斗了!”一边跑到日军指挥部,要求撤退。
日军指挥官福岛安正冷冷地回答:“我军继续进攻!”
没办法,大家只好佩服这帮战争机器,没等美军指挥官回过神来,新一批发起冲锋的日军士兵又冲出去了。此时天色已黑,日军正是在夜色的掩护下,冒着城墙上的子弹和炮火一点点地往前推进、推进,每前进一毫米都是他们的胜利!
午夜时分,日军终于冲到了城门底下(不容易),不过他们还没来得及欢呼庆祝,又发现一个问题:城门过于坚固,别说子弹,就连炮弹都炸不开。
城门炸不开,就无法进入城内,这是一个现实的问题。
提着满桶炸药的工兵上场,另外一些工兵开始吭哧吭哧埋头在城门底下挖土埋炸药。原来他们是要在城门下面挖个坑,然后把炸药放进去炸开城门。
还真当我们不存在啊!城墙上的守军把所有的步枪、机枪和炮火集中对准城门下,子弹竟然形成了密不透风的弹雨!接下来就发生了神奇的一幕。
远处的日军点燃了导火索,导火索竟然被子弹打断!
一名日军冒死冲过去,重新接上导火索,还是被打断,第三次接上点燃,仍然被打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