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大愿说药师法门(上册)
25825300000009

第9章 第三讲(1)

无始时来慈我者,诸母若苦我何乐?

是故为度诸有情,发菩提心佛子行。

诸位法师,各位居士:首先请大家发起无上的菩提心,为自他一切众生都能得到现世乐、后世乐和究竟解脱乐,所以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药师经》。

前天第二讲我们已经讲过了经首六种成就的信、闻、时、主成就,今天我们继续讲处成就和众成就。

前天我们讲到“至广严城,住乐音树下”,乐音树下,事实上不单单是指外在的捌林,而且是指我们的生命之树,药师佛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说法。

【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及国王、大臣、婆罗门、居士、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量大众,恭敬围绕,而为说法。】

这一段是闻法的大众成就。

闻法的大众是“大比丘众八千人俱”。我们看一般的佛经都是讲佛陀的常随众“千二百五十人俱”,这里面是“八千人”,“八千人”一方面是外在的实际的数,其实更重要的这个“八千人”是指体数。

我们大家以后有机会接受药师灌顶,入药师坛场修会知道,这个八千、三万六千,还有无量大众,这个数目字都不是随便安立的,它有它中间的表法和实修的意义。“八千人”就是体数;“三万六千”是相数;无量大众,这个无量是用数,事实上就是体、相、用数。

比丘三义是因,阿罗汉三义是果。比丘译为乞士、怖魔、破恶三义。外乞食以养色身性命,内乞法以养法身慧命,所以称为乞士。阿罗汉三义是果,就是应供、杀贼和无生。

“菩萨摩诃萨三万六千”,这个是表示药师法门的相数是三万六千。菩萨:觉有情、大道心众生。以及无量的大众,列举了“国王、大臣、婆罗门(译为净裔)”。当时印度分为四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居士、天龙八部”,“天龙八部”,这个我们常用的名词。天、龙、药叉(药叉译为捷疾鬼,这里面讲到十二药叉大将,每一位药叉大将各有七千药叉,事实上就表示断众生的八万四千烦恼)、乾达婆(译为嗅香神,是帝释天的音乐神)、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喉罗伽。迦楼罗就是大鹏金翅鸟,紧那罗是译为疑神,摩喉罗伽是大蟒神。

这样子的天龙八部和人非人等,无量大众都恭敬围绕着释迦牟尼佛,听佛宣扬妙法。

到此地证信序就圆满了。

底下是发起序。

【尔时曼殊室利法王子,承佛威神,从座而起,偏袒一肩,右膝著地,向薄伽梵,曲躬合掌,】

这一段是文殊菩萨以大悲心故,为了利益众生,他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法,请法的礼仪。

发起序分为四部分,就是:礼敬、肩请、赞叹和欢喜愿闻。

这一段就是讲礼敬。

“尔时”,当尔之时。当佛在乐音树下,大众围绕说法之时。

“曼殊室利法王子”,文殊师利菩萨。“曼殊”译为妙,“室利”译为吉祥。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表示诸佛的大智慧。“曼殊室利法王子”,“法王”是指佛陀,佛为“法王”,于法自在;“法王子”就是好像皇帝的太子一样,将要绍隆佛位,所以称之为“法王子”。

文殊菩萨可以说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法王子”,因为一切诸佛都是以开发本具的智慧而成佛道,所以文殊菩萨可以说是十方诸佛的“法王子”。佛法大海,唯信能人,唯智能度。

本经为什么要以文殊菩萨来当机请法呢?

首先,因为本经是讲药师佛果地的依报、正报庄严,尤其是注重于大悲利他。佛果地的依报、正报庄严,唯佛与佛乃能知之,乃能究竟,所以以大智慧的文殊菩萨当机请法。并且特别注重于大悲利他,讲事相讲得比较多,事相背后其实有理体,有甚深的智慧在。

其次,净琉璃世界的一切依正庄严纯是真实智慧,所以以文殊菩萨作为当机请法者,来显扬药师佛拔济众生身心病苦无量的善巧方便。如此的善巧方便唯有成就法王位的释迦牟尼佛才足以说此,也有为法王子的文殊菩萨才有智慧来肩请。

第三个原因,我们看《观无量寿经》是由韦提希夫人向释迦牟尼佛请法,韦提希夫人因为她的儿子发动政变,把频婆娑罗王关起来了,所以韦提希夫人觉得这个娑婆世界太苦了,父子之间都靠不住;《无量寿经》是由阿难尊者来启请,念佛法门,以净土为归宿,偏重于自利。

本经是“诸佛甚深行处,难可解了”,偏重于利他救度众生,就在利他救度众生之中来圆满自己的福德智慧,圆成佛道,所以这种大智慧的法门,悲智双运的法门,由文殊菩萨来启请。

第四个原因,大慈悲救度众生身、心、灵病苦的法门由大智慧的菩萨来启请,正可以显《药师经》是悲智双运的殊胜法门,也可以显示大悲以大智慧为体。

看下一句就是“承佛威神”。

“承佛威神”可以从两重意思来理解:

这个“佛”字是指释迦牟尼佛;其实是指我们人人本具的真如佛性。

笫一重意思,是文殊菩萨承释迦牟尼佛的威德神通的加被才能够来请法;第二重意思,事实上是我们消归自性,就是承我们人人本具的内在真如佛性、本具的无量自性功德的加被,叫做“承佛威神”。

“从座而起”,也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是指文殊菩萨从自己的座位上起来向释迦牟尼佛请法。

第二,可以说从大智慧法空之座而起大慈悲利他之行,叫做“从座而起”。

有一则公案:有一次,苏东坡到金山江天寺听佛印禅师说法,到的时候已经满座,没有位子了,所以佛印禅师说:“欢迎苏大学士,但是现在我们这个法堂之中已经满座了,不好意思。”

苏东坡因为一向都是与佛印禅师喜欢打机锋,参公案,所以他就打机锋说:“那么就请禅师,以禅师你的四大五蕴之身为座好了。”那就以你的身体来给我做座位好了。

禅师也不生气,说:“老衲问你一个问题,如果你回答得出来,我就甘心以此身为学士之座;如果你回答不出来,就请学士你留下腰间的玉带,永镇山门,留给金山江天寺。”

苏东坡就答应了:“好!”

佛印禅师就问他:“你要以老僧的四大五蕴之身为座,那么我问你,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请问你坐在哪里?”

苏轼哑口无言,就解下玉带。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我们坐在哪里?可以怎么回答?前面的文殊菩萨从座而起就可以回答:从大智慧法空之座而起大悲利他之行,就以大悲利他之行为座,为体现我们智慧的悲智双运的菩萨行。

“偏袒一肩”,这个是请法的礼仪。平时比丘两个肩都用袈裟披起来,覆盖,礼佛的时候就偏袒右肩,表示恭敬。

“右膝著地”,右膝著地是因为印度当时的习俗认为左逆右顺。右膝著地是表示顺从佛意,也表示文殊菩萨意同佛意。偏袒右肩是表示上承佛德,右膝著地是表示下济众苦。

我们一般也认为说右边比较方便,右手做事,右手吃饭。也表示文殊由大智慧、大慈悲而起方便的力用,能够获二殊胜:上同诸佛如来同一慈力;下合六道一切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所以得到这个二种殊胜也可以说是起的方便妙用。

“向薄伽梵”,文殊菩萨向释迦牟尼佛,释迦世尊来请法。薄伽梵有六义:自在、炽盛、端严、吉祥、名称、尊贵。

“曲躬合掌”,“曲躬”表示低头弯腰,虔诚问汛,表示内心的恭敬。

“合掌”有几重含义:

一个是表示福慧两足。十个手指竖起来表示十度:施、戒、忍、进、禅、慧、方、愿、力、智,十度。前五度属于修福德,后五度属于修智慧,合起来的时候就是福慧双修,福慧两足。

合掌当胸也是表示向于中道。

合掌也是可以表示一心不乱。

底下一段是:

【白言:世尊,唯愿演说,如是相类诸佛名号,及本大愿殊胜功德,令诸闻者,业障消除,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这个是第二段,文殊启请。

“白言”是文殊菩萨请问佛。

问其实有好几种提问:

一个是因为不知道而请教的提问。

笫二个是为了考量对方而问难。

第三个是以大悲故问。自己本来是知道,但是为了以大悲心利益众生的缘故,通过向佛请法来开肩法会,请佛陀能够普施法雨甘露,建法幢于处处,破疑网于重重:这样子是以大悲而来提问的。

“世尊”,是指“天上天下,唯佛独尊”,是指无上正等正觉。因为菩萨成就的是有上正等正觉;二乘证我空法有,是偏等正觉;外道邪觉,凡夫不觉;唯有佛陀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尊称为“世尊”。

“唯愿演说”,唯愿释迦如来慈悲开演妙法。

“如是相类诸佛名号”,“桐类”就是相类似的。因为佛陀在说《药师经》以前已经说过了净土的经典,比方说《弥陀经》这些,已经知道阿弥陀佛名号的殊胜功德。文殊菩萨追忆所及,所以在此地,在广严城乐音树下,就请佛再宣说与阿弥陀佛圣号相类似的、具有无量善巧方便的、能够利益无边众生的诸佛名号。

并且特别请问诸佛名号,是因为佛的名号功德是甚深的善巧方便,非常不可思议的!禅宗修佛意功德,教下修佛语功德,律修佛身功德;净土法门以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够以名召德,圆满具足地修佛身、语、意功德。所以说一句阿弥陀佛的名号就是阿伽陀药,就是万法总持,能够暗合道妙,巧人无生;能够由有念而人无念,因往生而证无生。

药师法门事实上也是如此,并且药师法门的妙处,她是已经圆满地含摄了净土宗、禅宗和密宗的殊胜功德,让我们现世圆满,当来又能够超出轮回,往生极乐,并且上根利智能够顿证菩提。一句药师佛的名号就能够圆满地包含药师如来的悲智行愿,包含药师佛的智德、悲德和断德。

底下讲到第三愿的时候,会讲到药师佛名号的八大方便,能够让众生得到现世乐、后世乐和究竟解脱乐。

在义净法师的《七佛药师经》里面很完善地、更圆满地讲了药师七佛,玄奘法师的译本只是提药师琉璃光如来一佛。

“及本大愿”,就是药师佛在因地初发心行菩萨道时所发的通愿、别愿。文殊菩萨请问了“如是相类诸佛名号”,与以前所说过的《弥陀经》上面讲阿弥陀佛的名号殊胜功德相类似的诸佛名号,以及这尊如来因地从根本智、从根本的真如佛性上所发起的大愿力的“殊胜功德”。由愿力的实践就能够成就佛果地的功德,所以称为“殊胜功德”。而“殊胜功德”是可以通于因和果的,因地上殊胜的愿行功德成就以后,才能够成就佛陀果地的殊胜的福慧功德。

“令诸闻者”。前面的提问,请佛说药师佛因地的愿力和果地的殊胜功德,作为修行效法的榜样,可以说是偏重于自利,那么到此地,说“令诸闻者”就是侧重于利他了。前面的说药师如来因地的愿力和果地的功德,也可以说是让众生能够了知药师佛园地愿力和果地功德以后,更具有信心,容易与药师佛相应,也可以说是为了利他。

“令诸闻者,业障消除”。障碍,我们修行的障碍,一般说是“愿消三障诸烦恼”。三障是惑障、业障和报障。

惑障,又包括烦恼障和所知障。

烦恼障是事障,逢缘对境的时候才生起贪、瞋、痴、傲慢和怀疑,它是中断的,没有逢缘对境,一般是不会很强烈地生起,所以要断掉它比较容易。

所知障是理障,所知障的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见地上的错误认识是理障,它是恒时生起的时时刻刻都在那里生起,所以是比较执著,断除比较难的。这是惑障。

业障,业是指行为习惯。如果染有一些不良的嗜好,比方说你喜欢打麻将,虽然你想修行,但是人家一叫你打麻将,你就跑去了。所以想修行,想做善事,欲作不能,成为障碍,习气的障碍,行为习惯的障碍。

报障,报就是苦报。因为迷惑,所以造恶业;因为造恶业,所以招感苦果;招感苦果以后就招感到种种不如意的正报和依报,使我们不得自在,不能解脱,所以称为报障。比方说我们想修行,但是我们因为宿世的业障,现在招感的苦报,产生的报障:比方说盲聋喑哑,那也是很难修行的;那我们生活条件很差,要为生计奔波,那也是很难闻法的。所以这个就属于报障。

解脱道上有很多的障碍:

有一些是因为身体多病,这个是报障;有一些是因为福报不够,受生活的逼迫,要忙于谋生计,无暇学佛,这个也是属于报障,依报上的障碍;有一些是因为身体的盲聋喑哑,这是正报上的障碍;有一些是因为不遇明师,为恶友所包围,恶友牵缠,也是属于人事环境不好,也是属于依报上的障碍;或者因为烦恼炽盛,容易生起贪、瞋、痴三毒,这个是属于惑障,惑障里面的烦恼障;或者是因为执著于邪见,自以为是,这个是惑障里面的所知障;或者是因为有不良的习气,这个是业障。

这些种种的障碍使我们在六道里面轮回受苦,难以超出,所以药师法门能够拔除一切众生的惑障、业障和报障。

为什么会特别提出来“为拔业障所缠有情”呢?因为业障在三障的中间,是一切障碍的中心。我们能够将业障消除,那么惑障、报障电都会灭掉,好像一个木头把中心锯断了,两头就分离了。

“为拔业障所缠有情,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

笫一个方面,“像法”,释迦牟尼佛的教法有正法一千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万年:这是释迦牟尼佛法运住世的三期,总共一万二千年。

正法时期解脱坚固。三乘的贤圣都能够一遇佛法就断惑证真,因为他们自己已经根机成熟了。

像法时期是塔寺坚固。这个时候虽然有佛法,但是都是相似的影子佛法流行,所以没有纯正的法流;虽然是很勤奋地修行,而证果的人非常少,要证果很难,这时候的众生喜欢造塔,建佛寺,塑佛像。

末法时期斗诤坚固。虽然说遇到明师,但是不生敬信;虽然说遇到正法,但是耽著于非法行,这个是末法时期。佛弟子之间不团结,矛盾是非很多,这个是末法,斗诤坚固。

第二个方面,正、像、末法取决于我们的心。因为按照金刚乘的说法是:教法犹住世,证法未隐没。教理上的法流传承没有断,证悟之法,诸佛如来和诸大菩萨以及历代祖师和现在的无量成就者,他们内心证悟的这种法流仍然还住世、还有。所以仍然有诸佛菩萨示现教化于世间。

我们如果能够有正见,遇明师闻正法,持净戒,精进修法,那么当下我们自身就是在正法时期;如果我们遇到相似的佛法,自己也心不入道,只是表面上诵经,这个就是像法时期;如果邪知邪见,在佛门之中争名夺利,那你的心就在末法时期。所以正法、像法、末法,事实上是取决于我们的心。不要认为说:“哎呀,现在是佛历2000多年了,那我们是不是已经进入末法时期了?”事实上取决于自己的心,取决于自己的心是否与法相应。

还有的人读到《药师经》里面就生起一个疑惑了。他就说:“你看文殊菩萨请法的时候,他就讲得很明白了,‘为欲利乐像法转时诸有情故’他是为了利益那些像法时期的众生来修药师法门的,也就是说,这个药师法门是适合于像法时期众生的根机。现在是末法时期了,药师法门是不是适合我们的根机呢?”

他起了一个怀疑。其实这个是因为他不明白“像法”两个字的意思,而产生的疑惑。

药师法门是药师佛彻底悲心的流露,是殊胜的善巧方便接引众生的法门。像法时期就是告诉我们怎样由相而见性,先把凡夫的业障相、烦恼相转变为清净相、圆满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