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的父母都是知识分子。文质彬彬的外形气质,穿着干净得体也不失朴素。G的父母共同经营一家上了一定规模的生物科技公司,他们都是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正赶上了中日恢复邦交正常化。他们都留学日本,并在日本发展自己的学业和事业,而G正是在日本出生的。
咨询师:我理解你们的苦楚。你们的孩子时不时想要自杀。我会和你们共同面对,但首先需要控制G的自杀观念,好吗?G父母频频点头,咨询师相信,这对他们是最迫切的需求。父母在面对孩子痛苦时更多是充当救火队员,只希望尽力挽救,却很少自觉地为孩子前置一道强固的预警系统,去预防问题的发生。咨询师: G很关切地询问他能否好起来,其实他能这么问非常棒,不知两位有没有跟我同样的感受。你们的孩子很向往好转,这是任何心理疾病得救的关键。但目前G正陷入许多困境中,感到人生没有意义,做什么都很难,想什么都痛苦。这些往往是因为他自己丧失了自控力,做什么都是别人的意愿,而别人的意愿又都违背自己的真实想法。他的心理疾病正是因为精神需求以及许多欲望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满足,这就是他的重要心理病源。我不知道你们对我的这些看法有什么感受?
G父:您说得对,我同意这个判断。
咨询师:我能了解一下他精神科治疗及服用精神科药物的情况吗?
G父:他是2007年开始持续服用精神科药物的,也住过院,做过多次电击治疗。G父所说的电击治疗,简称电疗法,也称电痉挛疗法。顾名思义,就是以电击脑部的方式来引发意识丧失和全身痉挛(抽搐)。当精神科治疗严重忧郁症、双极性情感疾患、精神分裂症时,在所有药物和心理疗法都无效的情况下,这是可以选择的物理疗法。很多人认为它会造成心智功能的伤害。目前电击疗法一般是先麻醉,因此病患在治疗过程中不会感觉到痛苦和不适。影片《飞越疯人院》及《美丽心灵》中电击的残酷场景是未经麻醉的直接电疗,在大部分国家被认为是非法的,但在一些国家仍被用来对付不合作的精神病患,甚至有泛化使用的普遍现象。咨询师:G有对你们表达他在电击后的感受是什么吗?
G母:那种感觉很糟糕,很恐惧。
G父:但这种情况怎么办呢,我们也是没有办法啊。
咨询师:我能理解你们的无奈。好在G开始有了强大的健康意愿,他说自己的要求不高,只要像正常人一样。我问正常是什么样的呢,他说正常人就是想做什么就能去尝试做什么,这可能就是我们要去达成的治疗目标。其实他现在在形式上已经可以达到这个目标了。但一定还有某些事物阻碍着他,这就是心理阻碍。我们要共同探究他的心理阻碍。我发现他对父母有一些刻板印象,即父母是无法改变的了,而父母又把改变的责任都推给他,他感觉压力更大。他的想法与你们的观念恰恰是对应的,你们是否也可以作些反思,关于在孩子摆脱心理障碍的路途上,父母能做哪些改变。
G父:我们会配合的。
咨询师:好的,我继续介绍我对他的一些观察。G和我谈话时表现得很压抑。这种压抑既可能来自于家庭的道德教化,也可能来自于自身的道德歉疚反应。这些都转化为他的自我约束,他想和正常人一样,但处处是陷阱和阻碍,简单不过的“正常”在他那里却难以逾越。他的脑子里只有别人的目光或评价,替代了自己的欲望,他表现出的就是拘谨、紧张和僵硬。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如果能获得相应的自由,就能拥有对应的成功。比如父亲有自己的事业,在社会上获得了成功,这可能就源于在你成长的过程中有着相应的自由,想做什么就能尝试去做,虽然吃过苦,但人最大的苦就是自由被限制和思想被禁锢。而这样的经历,对你的孩子,对所有的孩子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但你们的孩子又有着不一样的经历,他一定目睹和经历了一些挫折和痛苦。他被限制的自由和禁锢的思想恰恰来自于他的这些痛苦经历。
G父:应该是这样。人类在成长早期,由于自我的认识还没有完成,所以这个阶段都是从重要他人的身份中去寻求认同和安全。这种对他人无条件和无挑剔的关注就容易从他人的角色缺陷中获得同化感,也就是你的错就是我的错。这对“错”的判断也来自于他人的态度或评价,然后又产生“你不幸是因为我存在”的自责感。这就是在关系冲突下产生的自我道德歉疚反应。在父母的问题中,父母对孩子来说都是重要他人,如果父母双方的关系趋于缓和,孩子就会减少这种道德歉疚反应,如果冲突越大,并且暴露于孩子面前,那么孩子的这种道德歉疚反应就愈大。咨询师:父母亲在G治疗过程中,能否做到减少对他的这类刺激?我的意思是说,在关系上尽量在G面前保持一致性,而不要把矛盾呈现出来。起码是现在这个阶段,对G的治疗是有辅助作用的。这样可以吗?
G父:能,能做到。
咨询师:其实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只是配合家庭工作。如果你们能做到,坚持做到,你们的关系不仅会得到改善,孩子的情绪也会调整。接下来呢,孩子各个方面都会渐渐康复。G悟性很高。
G母:他对弗洛伊德研究很深。
咨询师:嗯,这很好啊。
咨询师:弗洛伊德研究人的潜在动机。我也给G写了一个大大的字,就是癔症的癔。许多没有器质性心理疾病的人多会起癔症反应。有时患上心理疾病就是他们对现实不满的一种反抗表现。他们不是故意这样做的,但潜在的动机却是希望一切变得更好一些。用生病来逃避让其痛苦的局面,其实是在提示,你们得为他做些什么,现实得为他妥协。不然他就会生病,这不是他的主观意识,是潜意识的。癔症(hysteria)又称歇斯底里,是由明显精神因素、暗示或自我暗示所导致的精神障碍。临床症状的共同特点是没有器质性损害,心理暗示导致功能失调,因此治疗方法也来源于心理暗示。如来访者自己觉得无法走路,而实际上经过医院检查并未有相关的生理性问题。后经心理医生暗示治疗会产生好转,继而健步如飞。 G父:明白了。那么平时我们怎么和他谈话呢?能和他谈人生、希望和未来吗?
咨询师:如果你们能不把自己的要求加入对话中,不要让他感觉到他和你们话语中的差距的话,对话是没有太多限制的。说他能做到的,鼓励他去尝试,但更多的是需要倾听他的想法,让他多说,而不是让你们的话充斥他的耳膜。
G母:我们会多听他的意见。
咨询师:对,多询问他的意见。愿意跟我一起去做吗?其实你只要跟他在一起的时候,注重孩子的感受,对他表示尊重。因为从小他的自尊就被你们压抑了。现在属于压抑后潜意识的爆发。今天他表现出来的不就是反常行为吗?就是他潜意识这个箩筐装不下了,爆发出来了。每个人都是这样。比如,你也有对夫妻关系感到不满的地方,但你没有选择离婚,说明你装得下。因为你不可能改变世界,你得接受世界,接受所有的挑战。但能不能把G的这个潜意识箩筐变大,我觉得第一步不应该是这样,而是应该让他先宣泄和表达出来,挤掉潜意识中贮存太久的压力。第二步再通过认知调整的手段将他的内心箩筐放大,让他学会“容”。这可能是我针对你孩子心理治疗的大概过程。在对父母表述这些时,咨询师一方面简要介绍了咨询方案,另一方面让他们认识到孩子有一个内在的实体,有一个内在的精神生命,而这个生命需要得到尊重。父母越尊重孩子的需求,就越要扩充孩子的自我,这样他就会对生活中的很多挫折更有承受力和耐受力。G母:现在这个状况,您觉得我孩子的问题到底来自于哪些方面?
咨询师:那我们来看一下可能的来源吧:遗传、家庭关系、父母教养方式、社会关系、环境变迁、经历创伤或突发性事故,这些是可能的原因,可能是其中一个或多个。
G母:您说的这些都有!只是我不太明白遗传是指什么?
咨询师:就是在你与G父亲的两个家族直系血亲中有无类似的抑郁或其他心理障碍者?
G母:遗传好像没有,但其他问题应该都存在。其实人类的遗传除了基因,还有我们的关系处理模式的遗传,其实就是模仿。很多模仿是无意识的,特别有趣的是,我们还总会模仿我们反感的东西。比如“内摄机制”,就是把父母美或丑的形象内化到自己心中,在内心形成父母的表象,形成自己很多时候的行动指南,自己也会以幼年时父母令自己反感的行为来应对外界。父母婚姻关系中的相处模式很容易影响孩子未来的婚姻关系就是这个原因。G父:所以,我们很希望您能帮忙解决这些问题,今天很早就过来了,我们对他说,心理医生肯定能帮助你,他非常相信这一点,我们说这是最好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