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权臣斗:中国古代权臣秘谋追记
25748500000022

第22章 张居正与高拱

张居正"通识时变,勇于任事",而高拱却"才略自许,负气凌人"。这样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却通过相同的途径成为了内阁辅臣。当政后,他们在对待宦官的态度上有什么分歧?两人又因什么事情反目呢?

王府的讲官

嘉靖皇帝在位的时候,张居正与高拱均为裕王府邸的讲官。当裕王继承皇位之后,他们两个王府的旧臣也随之得到了重用。

1.出身微寒的张居正

张居正,字叔大,少名张白圭,又称张江陵。嘉靖四年(公元1525年),张居正出生于荆州府江陵县(今荆州市)。

张居正自幼聪颖过人,有神童之称。嘉靖十五年,十二岁的张居正报考生员,其机敏伶俐受到荆州知府李士翱的喜爱,他叮嘱张居正要从小立大志,长大后要尽忠报国,并替他改名为居正。就在这一年,张居正补府学生。

嘉靖二十六年,张居正考取进士,被授予庶吉士。在翰林院学习期间,张居正结识了内阁重臣徐阶。徐阶重视经邦济世的学问,在他的引导下,张居正努力钻研,学习朝章国故,这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嘉靖四十三年,张居正进宫右春坊右渝德兼国子监司业。深谋远虑的徐阶推荐张居正担任裕王朱载垕的侍讲侍读。虽然逾德只是一个虚衔,但是由于裕王有可能继承大统,因此他所担任的就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闲职了。

在裕王府邸期间,"王甚货之,邸中中宫亦无不善居正者"。而国子监司业则掌握了很多将来可能进入官场的人,这为张居正拓展了人脉。

嘉靖四十五年,张居正掌翰林院事。这一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朱载垕即位,是为明穆宗。此时,张居正的机会来了。

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张居正以裕王府邸旧臣的身份,被擢升为吏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士,进入了内阁,开始参与朝政。同年四月,张居正又被改任为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

2.三朝元老高拱

高拱,字肃卿,号中玄,河南新郑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自幼受到了严格的家教,并刻苦攻读经义,钻研学问。

但是,高拱在仕途上并不顺利,他在科举道路上耗费了十三年的时间,才考中进士,被选为庶吉士。

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高拱被授予翰林编修,九年考满后升翰林侍读。

嘉靖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高拱进入裕王朱载垕的府邸,成为侍讲。此时皇太子已经死了两年,而新的储君还没有建立,裕王和他的异母兄弟景王都居住在京城,按照顺序应当立裕王为皇太子,而嘉靖皇帝却倾向于立景王。

裕王前途难料,朝廷上下猜测种种,议论纷纷,人心不定。高拱出入裕王府邸,多方加以调护,裕王因此得到了很大的宽慰。

高拱在嘉靖三十九年升太常寺卿,管国子监祭酒事。在裕王王府的几年里,高拱讲授经筵,谨慎用事。裕王与他建立了深厚的王臣、师生关系。

后来,裕王为嗣的结果开始变得明朗。高拱和裕王之间的关系使得高拱的上司、同僚对他另眼相看、趋之若鹜,同时也奠定了日后他在政治上大大发挥作用的基础。

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高拱升礼部左侍郎兼学士,此后历任吏部左侍郎兼学士,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等职。

嘉靖四十五年(公元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重臣徐阶和自己的门生、担任裕王府讲官的张居正秘密起草遗诏,却没有同其他朝臣商议。遗诏颁布后,高拱认为自己是新帝的肺腑之臣,却对遗诏浑然不知,因而与徐阶及张居正产生了隔阂。

对宦官的态度

虽然明太祖朱元璋明令禁止宦官专权,但他的后世子孙把他的话当成了耳旁风。

1.弹劾高拱

明穆宗朱载垕即位以后,高拱升任少保兼太子太保。徐阶虽然是内阁首辅,但是高拱自觉是皇帝的旧臣,多次跟徐阶闹矛盾,郭朴又帮着他,使得高拱和徐阶二人之间的怨愤更深了。

徐阶辞官回乡以后,高拱将徐阶当政期间所做的都推翻,凡是先朝获罪的官员由于遗诏而起用或者得到周济的,将他们都罢免。高拱个性直率又傲慢,许多官员都难以承受。他在罢黜了一些反对自己的人后,越来越专横。

当初,高拱担任祭酒,张居正担任司业的时候,两人之间的关系很好。高拱对于张居正的才干十分称赞。后来,高拱成为首辅之后,张居正也一直追随着他。

然而,张居正不是泛泛之辈,是不会长期屈居于人下。其实,他退而不与高拱争只是一种策略,但高拱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

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张居正为徐阶三子事讥讽高拱。有人传言说这是因为张居正收了徐阶的贿赂。高拱不分青红皂白,以此责备张居正,张居正自然十分生气。

后来,张居正的亲信指使户科给事中曹大野上疏皇帝弹劾高拱。

给事中是监察六部九卿的官员,它和监察十三行省、两都的御使合称"言官",是专门给官员找毛病的。

曹大野在上疏中列举了高拱的十大不忠。然而,此时隆庆皇帝已经病重,他不想让朝局出现动荡,他还需要首辅高拱在非常时期稳定住局势,因此非常气愤地要求处罚这个不知深浅的官员。张居正自然要力保为自己打头阵的先锋,于是通过一番操作,将曹大野调到外地去做官。

至此,张居正与高拱二人的关系开始紧张,张居正驱逐高拱的想法也逐渐强烈。

2.暗结宦官

明朝禁止大臣结交宫中的太监,这是因为皇帝担心太监与大臣内外相互勾结,会控制朝局。然而,在明朝政坛上,外廷大臣与宦官相互勾结是常有的事情。因为太监与皇帝朝夕相处,掌握着关于皇帝的一切信息。大臣想要谋事,假如没有太监做内应,想要办成事是非常困难的。

明穆宗朱载垕刚当上皇帝时,张居正就十分看好服侍太子起居的太监冯保,于是便百般与他结交。道理显而易见,太子一旦登基,服侍他的太监肯定也会受到重用。而首辅高拱却相反,他想方设法要遏制冯保的权势。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嘉靖年间净身入宫,隆庆初年掌管东厂兼理御马监。后来,司礼监缺少一名掌印太监,按照资历应该由冯保升任,然而,明穆宗朱载垕不喜欢他。高拱也怕他以后难以控制,因此推荐了御用监的陈洪担任印司礼监。

但是,陈洪能力太过一般,他被罢职后,高拱又荐举掌管尚膳监的孟冲担任此职。而按照规定,孟冲是没有资格掌管司礼监的。冯保对高拱自然是恨之入骨。

同时,高拱还唆使亲信上疏弹劾张居正与冯保,并列举太监赵高杀死李斯使得秦朝亡国、嘉靖朝奸臣严嵩结交太监害死夏言的典故。

张居正十分聪明,一下子就看出这两个典故的破绽,指出这个官员居然把圣上比喻成秦二世。而冯保则作为内应,放出话来,说皇上因为被比喻成秦二世,十分震怒。这一下,将上疏的人吓了个半死。

明争暗斗

万历皇帝即位以后,张居正与高拱的矛盾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1.抑制宦官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十岁的朱翊钧登基称帝,他就是明神宗。此后,冯保进一步受到皇帝的重用,他由秉笔太监晋升为掌印太监。

高拱见冯保的权力越来越大,心里愈发难以容忍。

首先,高拱与自己推荐的高仪商量,决定联合对抗张居正与冯保。

然而,高仪看出了这场斗争的巨大风险,不敢轻易牵扯其中。他对高拱说:"先生说得很有道理,所说的都是大丈夫应该做的事情,然而祸福难以预料,我虽然不赞成先生这样去做,但是也绝不敢阻止先生。"

于是,高拱决定先发制人,孤身出击,草拟了一道奏折,上疏建议皇帝采取五项措施,削弱司礼监的权力,扩大内阁的权力,并且还将这份奏折通报给张居正。

抑制宦官本来是朱元璋时就定下的规矩,张居正没理由表示反对,甚至他还当面称赞高拱此举将建不世的功勋,然而背后却立即向太监冯保通风报信,商量应对之策。

高拱的奏折递上去后,皇帝给的答复却是:按照先朝的既定方针办。这实际上是委婉地否决高拱的建议。

高拱不肯就此罢休,干脆图穷而匕首见,他又命给事中雒遒、程文联合上疏弹劾冯保,攻击冯保有"四逆六罪"、"三大奸",要求皇帝将冯保逮捕、公审并治罪。然后,自己再从中草拟旨意,将他赶出朝廷。

2.将计就计

面对这种状况,冯保决定反击。他问张居正该怎么办?张居正说,咱们可以将计就计。

怎么将计就计呢?高拱要求限制太监权力的上疏批回来之后,上面写着"照旧制行"四个大字。

高拱说如此重要的批示为什么不让内阁拟稿?怎么能让宦官草拟意见呢?送公文的太监说这是皇帝亲自批示的。高拱说了句,哪有十岁的天子能裁决政事的?

这句话一说出口,就注定了高拱的败局。冯保立即将这句话告诉皇帝。明神宗万历皇帝虽然年纪小,却很聪慧,一听说首辅大臣竟然看不起自己,就跑到两宫太后(嫡母和生母)那里大声哭诉,太后也认为高拱太过放肆了,这是欺君。高拱的命运就这样被决定了。

不久,宫中传出旨意,说皇帝召内阁、六部、五府(即掌管军队的五都督府)进去听旨。将文武百官都集中起来宣布皇帝的旨意,一定是非同一般的军国大事。

高拱听说后,高兴万分,以为是皇帝要将冯保驱逐,自己发起的攻势立竿见影了。而张居正早就知道了内情,和高拱见面时却假装着什么也不知道。

等大臣们一同跪下后,太监宣布:"张老先生接旨。"高拱立刻知道大事不好,因为他是首辅,按照惯例应该由他带领群臣接旨。圣旨说大学士高拱专权擅政,不让皇帝处理政事,不知他想干什么,因此命令他立刻回原籍闲住,不许停留。

高拱听完圣旨后,一下子就像从云端跌到了海底,汗如雨下,伏地不起,直到旁边的张居正扶着他的胳膊,他才站立起来。

最后,高拱被革职,回乡闲住,而支持高拱的一大批官员也被查办。

谁是谁非

事实上,张居正与高拱都是不可多得的朝廷栋梁,他们的纷争只限于个人恩怨以及一些政治见解。

1.与宦官结盟

张居正和冯保结为同盟,有很多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政敌,这就是首辅高拱。共同的目标让他们走到一起,相互谋划,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明朝宦官专权在中国历史上十分突出。宦官干政在万历年间,已经是见惯不怪,任何人都改变不了。

冯保这个人不仅读过书,有文化,而且自身的素养比较好。比如,他曾经监刻《启蒙集》、《帝鉴图说》、《四书》等书,这同朱元璋曾规定太监不能识字、不得干政的情形,已经非常不一样了。

同时,冯保也经常能做一些识大体的事。例如,内阁产白莲花,翰林院有双白燕,张居正弄来给皇帝赏玩,冯保就派人对张居正说:"皇帝现在年幼,不应该用这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使皇帝贪玩。"他还约束自己的亲族子弟,使他们不敢胡作非为。因此,京城的百姓也觉得冯保这个人不错。

张居正成为首辅后,取得了太后和皇帝的大力支持,在太监冯保的配合下,辅政多年,并积极推行了"一条鞭"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而且,他还裁减冗员,减少支出,使明朝一度出现复苏的局面。张居正确实有大才,但他之所以能够被委任为内阁首辅,并施展其政治抱负,也有着冯保的一份功劳。

2.高拱的成就

高拱被斥逐,回到老家以后,"角巾野服,恂恂一布衣",闭口不谈国事,而"闭户却帚下帷著书八十余卷"。

但是,冯保内心的愤恨却没有平息。因此,他又制造了王大臣案件,想要牵连到高拱,不过很快就停止了。高拱在家乡闲居几年之后,便过世了。张居正请求恢复高拱的官爵,并按照惯例来祭葬。后来,朝廷上再次议论起高拱的功绩,赠太师,谥号文襄。

高拱是一个有干略的政治家,自己十分重视理财和有关国计民生的政务,主张务实。他的学术思想正是他行使政务、取得政绩的思想根源。

高拱热爱读书,喜好词藻,而且深重有力。他的著述也十分丰厚。

在学术思想的研究上,高拱不囿于先人的说法,认为"其不能得者亦不可强从"。他斥责程朱理学"远人情以为天理"。他很赞赏同一时代思想家王廷相的观点,认为理在事物,无其事即无其理。